鄧艾屯田滅蜀漢,撐起曹魏半邊天!為何剛回國就被滿門抄斬了呢?

2020-12-06 大史鑑

鄧艾,本名鄧範,因為與同鄉人同名忌諱而改名。字士載,義陽棘陽人,三國末期魏國傑出的軍事家,武將將領。司馬懿在世時稱讚其文武全才,深諳兵法,內可安政,外可攘敵。

鄧艾在曹魏時期多年堅守在西邊戰線,防備蜀漢將領姜維,使得其進攻無望。

公元263年,鄧艾,鍾會,司馬緒接司馬昭令,率領20萬大軍兵分三路攻打蜀漢。在鍾會被姜維阻於劍閣,無法前進之時,鄧艾則親帶一支軍隊,巧妙瞞過姜維,攻下了綿竹。姜維得知後已經來不及救援,鄧艾順勢直逼成都,劉禪膽怯,未用一兵,便直接向鄧艾投降。

鄧艾可以說是這次覆滅蜀漢的最大功臣,司馬昭也在第一時間對其和兒子鄧忠進行嘉獎。但是在隨後的兩個月時間過後,鄧艾就直接被下詔入獄,關押在洛陽大獄。

隨後,鍾會和姜維密謀造反,司馬昭也很快的平反了叛亂。衛瓘在沒有任何指示的情況下,私自派人攔截了鄧艾父子的囚車,在綿竹的地界動手處決了他們,在洛陽的族人也無一倖免,全部被砍殺。

鄧艾親自帶兵滅了曹魏最大的敵人~蜀漢,但是為什麼會在那麼短的時間內被滿門抄斬哪?其實就是因為他犯了一個臣子都忌諱的--功高震主又居功自傲,不知道激流勇退,隱藏鋒芒。

鄧艾遇到司馬懿,可以說是人生最大的轉折。當時的曹魏在東南一帶準備積儲軍糧,鄧艾便提出了屯田,並著《濟河論》闡明自己的觀點。

司馬懿看後,十分滿意,對此讚賞有加。可以說,曹魏政權能在三國始終保持著最強實力,特別是後期,鄧艾的很多政治主張都有無比重要的作用。

隨後正始四年(243年),鄧艾帶兵出徵。體民眾,戰姜維,偷渡陰平。作為一個武將,鄧艾驍勇善戰,足智多謀。但是他的性格也許有缺陷,這也是在朝為官最致命的,那就是特別容易驕傲。在他滅掉蜀漢立下最大功勞的時候,在處事上就顯得更加的狂傲自大了。

他在蜀漢地區不經批示,自作主張的以天子名義大肆任免官員。對蜀漢群臣或任命他們為朝廷官員,或直接領受自己屬下官職。這樣的做法已經不是一個君王所能忍受的了。另外,在這次戰役中死去的曹魏將士屍體的處理上,他非但沒有厚葬,還將他們的屍體草草的與蜀漢士兵的屍體埋葬在一起。

修築代表權力的高臺以此彰顯自己的功績。在鍾會還沒有謀反期間,鍾會的職位明顯高於鄧艾,並且還有衛瓘作為監軍,鄧艾自持有勇有謀,並不把他們放在眼裡,獨斷專橫,猖狂自傲。所以鍾會便聯合衛瓘密奏司馬昭,揚言鄧艾有造反之心。

此時的司馬昭早已經對鄧艾忌憚,他也沒有過多的懷疑,更沒有打算派人去調查清楚,更何況蜀漢這個最大的敵人已經被消滅,便直接以此理由派人將鄧艾父子抓捕,鄧艾也最終落了個滿門被滅的下場。

其實,這些最終原因是在鄧艾的做法都與司馬昭有通信,只是中途被鍾會修改了書信。在泰始元年(265年),晉王朝取代魏國。273年,司馬炎下詔:鄧艾創立奇功,束手受罪而不逃脫處罰,子子孫孫淪為奴隸,我常常同情他們,可任命他的嫡孫鄧朗為郎中。這也算為鄧艾平了反。

歷史評價中,鄧艾戰爭目光遠大,見解超人,具有難得的戰略頭腦。他能夠料敵先機,始終可以把戰場的主動權掌握在手裡,在與姜維的數次交戰都未嘗敗績。偷渡陰平一戰,是中國戰爭史最精彩的入川作戰,足以載入史冊。

其實在歷史上,像鄧艾這樣的功臣,大部分都不得善終,落得悲慘可憐的結局,甚至連子孫後代都難免其難。

可愛讀者們,你們對鄧艾的結局和這段歷史有何了解,歡迎分享自己的看法!(可以的話,抬手給個關注 點讚)

相關焦點

  • 鄧艾早期努力刻苦,後來屯田滅蜀漢,撐起曹魏半邊天!
    其中鄧艾就是這樣一個人,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鄧艾出生後不久,他的父親就去世了。那個時候到處都在打仗,為了躲避饑荒,鄧艾逃到了襄城縣。曹魏政權在這裡推行屯田的政策,把那些因為戰爭導致逃難出來的百姓全部徵召起來,為國家種田囤積軍糧。鄧艾也成為了他們當中的一個。這些人在當時受到非常嚴重的剝削,在種地的過程當中沒有自由。
  • 鄧艾幫曹魏滅掉了蜀漢,為何卻被滿門抄斬?
    我們知道,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後來三分天下,形成了曹魏在北、蜀漢在西,孫吳在東的三足鼎立形勢。這三個國家中,蜀漢最為弱小,也最先被消滅。在曹魏的伐蜀大軍在受到阻攔後,將領鄧艾選擇了鋌而走險,從陡峭危險的陰平關進入蜀地。鄧艾的部隊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走出了山嶺。
  • 三國的一位奇才,一手除掉姜維鍾會鄧艾,結果卻被滿門抄斬!
    其中,就姜維、鍾會、鄧艾這三位名將,就是三國後期比較閃耀的存在。不過,在蜀漢滅亡之後,姜維、鍾會、鄧艾卻被一位奇才接連除掉,那麼,問題來了,此人是誰呢?三國曹魏後期至西晉初年重臣、書法家,曹魏尚書衛覬之子。衛瓘出身官宦世家,年輕時仕官於曹魏,歷任尚書郎、散騎常侍、侍中、廷尉等職。從官職上來看,衛瓘初期是以文官為主的,並且長期處在宮廷之內。在三國後期,因為獲得了司馬昭的信任,所以,衛瓘得以鎮西軍司、監軍身份參與到魏滅蜀之戰中。對此,在筆者看來,正是這一身份和立場,為衛瓘最終除掉姜維鍾會鄧艾這三位名將奠定了基礎,甚至可以說是埋下了伏筆。
  • 三國:鄧艾鄧士載,一屯田之人,如何最後成就滅蜀之功的?
    自幼貧苦胸懷志,屯田多載終為仕幸的仲達識其才,奇兵突襲蜀漢埋這是我為鄧艾鄧士載作的一首打油詩,描述了自幼貧苦命運多舛的他,屯田多年終於有機會認識他生命中的伯樂司馬懿,最後立下奇襲斬殺諸葛瞻,攻滅蜀漢的傳奇一生。
  • 鄧艾滅蜀後在劉禪寢宮發現一物,才明白為什麼諸葛亮無法挽救蜀漢
    三國時期,以劉備、孫權、曹操領導的三國獨大,而赤壁之戰後,數劉備最有希望一統中原結束三國鼎立的局面,沒想到關羽之死改變了整個局面,蜀漢成為了三國裡最早被滅的國家。滅掉蜀漢最大的功臣,非鄧艾莫屬,艾滅蜀後在劉禪寢宮發現一物,才明白為什麼諸葛亮無法挽救蜀漢。
  • 謀事者上,謀人者下,等待滅蜀功臣鄧艾的為何是個悲慘的結局
    後來總算當上了典農功曹,幫助管理屯田,並在向當時的太尉司馬懿匯報屯田工作時被司馬懿發掘,做了司馬家的僚屬,開始了一生不平凡的軍旅生涯。鄧艾多年在曹魏西邊戰線防備蜀漢姜維而累計軍功,最終是伐蜀滅蜀的中堅力量。有著非凡天分的軍事天才鄧艾是滅蜀的頭號功臣鄧艾喜歡軍事。
  • 滅蜀第一功臣,為何被司馬昭滿門抄斬?一成語源自他
    到了三國後期,司馬家開始掌權了之後,有一個名將就不能不提一嘴,那就是滅掉蜀國的第一個功臣鄧艾。他曾經長期在曹魏的西邊戰線上與蜀國的姜維對抗,但是沒有想到在滅蜀後不足兩個月的時間裡,竟然被司馬昭給滿門抄斬了。
  • 蜀漢被滅後,鄧艾有可能成為第二個司馬懿?他有異心卻無條件
    公元263年,司馬昭下令出兵攻打蜀漢,雖然此番出戰,司馬昭派出了鍾會、鄧艾與諸葛緒兵分三路伐蜀,同時曹魏也在戰事初期取得了極佳的效果,當時魏軍已經佔據了漢中,那時蜀漢僅餘益州這一塊區域,不過在姜維退守劍閣,憑藉著天險與鍾會率領的大軍對峙時,即便是手握十八萬大軍的鐘會對姜維也無可奈何
  • 姜維屯田,鄧艾借其滅蜀,三國時期,蜀道之「沓中陰平道」考辨
    「沓中」為漢末三國時期的一處地名,因蜀漢集團的名將姜維,在此駐軍屯田而得以名傳後世;「陰平道」為古代秦蜀之間的交通要道。三國末期,在曹魏發起滅蜀之戰中,曹魏名將鄧艾,自陰平道繞過了蜀漢的防禦一線「劍閣關」,奇襲成都覆滅了蜀漢政權,陰平道也自此得以享譽後世。
  • 司馬懿器重的兩位武將:一個消滅蜀漢,一個消滅曹魏!
    作為執掌曹魏大權多年的重臣,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中完成了對曹爽的致命一擊。在曹爽放棄抵抗之後,司馬懿違背諾言,以謀反的罪名殺曹爽及其黨羽何晏、丁謐、鄧颺、畢軌、李勝、桓範等,並滅三族。不過,對於司馬懿來說,雖然通過高平陵之變篡奪了曹魏大權,但是,兩年之後,司馬懿就病逝了。
  • 為蜀漢終結者的鄧艾,後人卻很少對他讚許有加,反而欣賞姜維?
    在這三人中,鄧艾與姜維可謂是宿命中的對手了,兩人長期在戰場上對陣,彼此忽悠勝負,大多數時候,鄧艾都是佔據上風,當然,也是因為魏國的國力遠勝於蜀漢,若是兩方國力大致相當,那麼兩人基本算是平手,就軍略而言,兩人其實不相上下。除了軍略以外,鄧艾在政治、民生方面也有頗多建樹,在魏國淮南、淮北一帶興修水利,大舉屯田,使得淮水流域的水利和軍屯建設得到飛速的發展,魏國在東南的防禦力量也大大加強。
  • 曹魏對蜀漢主動進行的三次大規模進攻,原因和影響分別是什麼
    "魏滅蜀之戰" 在"興勢之戰"之後,曹魏幾乎沒有再對蜀漢發動大規模進攻,對蜀漢的北伐採取守勢。而此時蜀漢內部也面臨著鬥爭內耗的危機,由於宦官黃皓,以及諸葛瞻、董厥、樊建等反戰派的針對,姜維在沓中屯田避禍。司馬昭敏銳地察覺到蜀漢的內部問題,堅決對蜀漢發動戰爭。
  • 姜維得到諸葛亮真傳,為何碰上鄧艾總是輸?廖化總結這一點很到位
    姜維得到諸葛亮真傳,為何碰上鄧艾總是輸?廖化總結這一點很到位 導語:三國早期因為戰亂頻繁,期間魏蜀吳三個勢力都湧現出了很多名將。比如曹魏除了曹操本人之外就有「五子良將」和以曹仁、曹洪為首的宗室將領以及曹操最信賴的夏侯惇夏侯淵兩兄弟。
  • 滅亡蜀漢的第一功臣鄧艾,為何會被司馬昭滿門抄斬?看看他幹的事
    此時六十六歲高齡的鄧艾,終於成為了滅亡蜀漢的第一功臣。但已經處在人生巔峰的鄧艾,做夢也不會想到,兩個月以後他將迎來滿門抄斬的命運。早在魏國大軍滅蜀之際,鄧艾就為自己埋下了悲劇的種子。
  • 滅蜀之戰:鄧艾為何只用幾千兵馬就逼得劉禪投降
    熱播電視劇《虎嘯龍吟》濃墨重彩地演繹了蜀漢、曹魏、孫吳之間的激烈爭鬥。特別是蜀漢和曹魏,幾十年來互為敵我,幹戈不休。應該說,在諸葛亮時代,蜀漢以攻為守,一直對曹魏呈進攻態勢;到了姜維時代末期,曹魏開始反守為攻,意欲傾盡全力滅掉蜀漢。那是在公元263年夏天,曹魏權臣司馬昭召集群臣開會,商議滅蜀事宜。
  • 三國時期,曹魏名將鄧艾,滅蜀後卻為何成了階下囚?
    閱讀《三國演義》,很多人都有這樣一種感覺,曹魏、蜀漢、東吳三大集團,其傑出人才的絕大部分出現於其創業階段和建國之初。到了三國後期,真正給人以深刻印象的文臣武將就不多了。就曹魏方面而言,後期將領中,最優秀的可能要算鄧艾了。
  • 兩萬疲憊之師,為何擊敗了諸葛瞻率領蜀漢御林軍,鄧艾:因為勇氣
    我們都知道鄧艾是曹魏後期有名的名將,他一舉消滅的蜀漢政權,為三國的大一統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並且從他個人的奮鬥史上來看,作為一個從小沒有父親的孩子,出身於農民,靠著自己的努力奮鬥,成為了後三國時期戰果纍纍的一代名將。
  • 鄧艾是司馬懿提拔的將領,他在滅蜀時建立奇功,為何卻死於非命
    從此,鄧艾在軍政方面顯露出他出眾的才華。他在淮南、隴西戰場上都屢建奇功。尤其是姜維的北伐,在遇到鄧艾後,竟然一戰不勝。在滅蜀之戰中,鄧艾也建立了奇功,迫降了劉禪。可是,就是這樣一位屢建奇功的將軍,最後卻被自己人所殺,這到底是為了什麼呢?一、 鄧艾之死的經過。
  • 鄧艾本是滅蜀的大功臣,為什麼會被司馬昭下令全家抄斬呢?
    大概鄧艾的人生就是這樣草草收場的。三國末期,魏國準備攻打蜀漢,鄧艾率三萬多人向甘松、沓中等地進軍,以牽制姜維,另一路諸葛緒率三萬多人對五街,橋頭等地進行堵截,保證斷了姜維的退路。鍾會作為魏軍主力,親自帶領大軍十多萬,如此完美的布局和將領讓蜀漢一時間壓力很大十分惶恐。
  • 鄧艾偷渡陰平成功,姜維與東吳為何不派兵回援,致蜀漢滅國
    煮酒論三國上回說到諸葛瞻並沒有在阻擋住鄧艾的進攻,最終蜀漢最後的防線綿竹失守,都城成都,徹底暴露在鄧艾的兵鋒之下,那麼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疑問,蜀漢大將軍姜維與東吳方面為何沒去救援成都?小百科在這一一位大家分析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