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需印刷做大出版"長尾效應" 為真正需要的人解決需求
大隱書局負責人何旋告訴記者,這個名為「e本印」的按需印刷項目由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牽頭推廣,希望幫助傳統出版業做大「長尾效應」。去年底,多家書店、出版社加入了按需印刷聯盟。 此前,學林出版社於2014年開通了網上「人文社科學術著作自出版平臺」,按需印刷已成為其顯著特色。
-
商務印書館「全媒體生產運營平臺、人文社科知識服務平臺」正式上線
與會專家認為,在新時代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商務印書館全媒體生產運營平臺和人文社科知識服務平臺上線運營,成為新商務的新起點、新標誌。與會領導與嘉賓按動啟動球,標誌著商務印書館全媒體生產運營平臺暨人文社科知識服務平臺正式上線專家對商務印書館全媒體生產運營平臺暨人文社科知識服務平臺正式上線表示祝賀30億字,近6萬種圖書資源,漢譯名著,名家大課……8月19日,商務印書館全媒體生產運營平臺暨人文社科知識服務平臺在京正式發布。
-
上海學術出版「自平臺」亮相 緩解學術專著出版難
本報上海8月18日電 (記者曹玲娟)學林出版社「人文社科學術著作自出版平臺」今天在2014上海書展現場上線公測。這意味著,一種全程100%公開透明,作者、編者、讀者都可以自主參與到出版社的各個傳統流程環節中的全新出版模式在滬得到實踐。
-
商務印書館「全媒體生產運營平臺暨人文社科知識服務平臺」正式發布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19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聶北茵)今天上午,商務印書館全媒體生產運營平臺暨人文社科知識服務平臺在京正式發布。中國出版集團公司領導、東城區區委宣傳部領導、技術專家、合作夥伴、學術專家及社會各界人士齊聚一堂,共同見證了兩個平臺上線。與會專家認為,在新時代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商務印書館全媒體生產運營平臺和人文社科知識服務平臺上線運營,成為新商務的新起點、新標誌。
-
鍾陽勝著作又獲全國人文社科「優秀原創著作」獎
《追趕型經濟增長理論》富於時代性實踐性十二年連出六版 一部學術專著,如果發行量超過1萬冊,已很難得。然而,有一部經濟學專著,12年內連出6版,發行至5萬多冊。繼1995年第一版被評為該年度「全國十佳經濟讀物」後,新近第六版又入選全國第一屆「三個一百」原創出版工程中的「人 文社科原創優秀著作」。這種需求的增長和持續競爭力,不由讓人和其書名聯繫起來———《追趕型經濟增長理論:一種組織經濟增長的新思路》。該書第一次獲獎時本報曾以「廣東出了一本好的經濟著作」(見1996年5月13日本報第一版)報導過,書的作者鍾陽勝。
-
圖書出版新機遇,佳能助力《讀庫》實現個性化圖書按需印刷
這是佳能(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佳能(中國))與國內著名綜合性人文社科讀物《讀庫》的一次聯手創新嘗試,通過高品質的佳能數碼印刷產品及按需圖書印刷解決方案,為《讀庫》出版個性化圖書提供全程支持。佳能(中國)副總裁韋海恩與《讀庫》主編、國內著名出版人張立憲共同出席合作發布儀式。雙方此次攜手,可以看作是開拓國內按需圖書印刷市場的一次積極嘗試。
-
深圳崛起一批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是針對學科前沿和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組織高水平理論研究的科研平臺,是聚集和培養高水平人才的學術高地,是開展高水平學術交流的重要窗口。各具特色的研究基地分布於深圳各個高校及研究機構,形成了深圳人文社科的學術矩陣,為城市以及區域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
內強外拓 努力開創學校人文社科新局面——人文社科處處長劉洪鋒專訪
劉洪鋒:我們在接下來一段時間的工作定位,將是繼續貫徹落實學校第三次黨代會精神,積極融入國家和省市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人文社科科研的體制機制改革,完善科研創新體系,構建科研創新平臺,加強創新人才團隊建設,濃厚人文社科學術交流氛圍,全面提升人文社科科研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推進學校人文社科科研工作邁上新臺階,為建設高水平應用研究型大學做出應有的貢獻
-
加強人文社科數據資源建設與管理
隨著社會數位化轉型不斷深入,數據資源在人文社科研究中的地位不斷提升,人文社科研究範式和研究問題發生變革。如何加強人文社科數據資源建設與規範管理,以適應科研數位化轉型這一趨勢,成為當下值得研究並解決的一大問題。 人文社科數據資源建設勃然興起 與文獻信息一樣,數據也是學術研究的基礎性資源。
-
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傳播效應提升之道
由於五種期刊均屬於理工科高校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傳播效應可從同類期刊WEB即年下載率、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等三個方面加以分析,體現了期刊傳播的讀者關注度、學術影響力和知識更新速度等因素。
-
2020年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申報公告
持有版權和負責出版事務的中方出版社作為出版責任單位;項目申請人即項目主持人,主要面向高校和科研機構相關外語專業、翻譯專業以及人文社會科學專業教師和科研人員。出版社之間也可聯合作為出版責任單位,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做好外譯推廣。
-
科學網—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傳播效應提升之道
由於五種期刊均屬於理工科高校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傳播效應可從同類期刊WEB即年下載率、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等三個方面加以分析,體現了期刊傳播的讀者關注度、學術影響力和知識更新速度等因素。
-
一篇關於自出版的簡易指南
我完成Readmoo, Kobo, Pubu, GooglePlay四個電子書平臺上架。個人要出版紙本書只好求助POD-Print On Demand (隨需列印)。網路上大力讚揚POD,訂購一本就印一本。我是個弱勢的消費者,喜歡一切線上處理,交易條件清楚才好拿捏,畢竟孤家寡人議價能力微弱,唯一能做的就是比較價格、服務和網路評論。猜想年輕世代也習慣現在每個產業都是自動化服務。況且第一本書想堅持不花一毛。
-
十大「商務印書館2013人文社科好書」揭曉
卡埃羅》、《洪業傳》《神學大學》(第一集)、《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重估價值》、《記憶小屋》、《教我如何不想她》、《北洋軍閥史話》等書目被評為十大「商務印書館2013人文社科好書」。 首屆「商務印書館年度人文社科好書評選」日前落下帷幕。
-
劉先省到人文社科研究院調研
4月8日下午,校黨委常委、副校長劉先省蒞臨人文社科研究院調研2020年學校工作要點及近期工作安排,人文社科研究院及高等人文研究院全體成員參加。 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長展龍匯報了人文社科研究院近期工作進展情況,重點匯報了圍繞2020年學校工作要點,人文社科研究院本年度工作安排及措施,我校人文社科發展中存在的瓶頸。
-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文學史著作整理、研究及資料庫建設...
陳文新認為,就域外中國文學史著作而言,已經翻譯出版的著作僅有數種,日本早期的中國文學史著作和韓國的中國文學史著作基本上付諸闕如,歐洲早期的中國文學史著作也很少譯成中文。為相關研究提供完善的資料庫平臺「中國文學史著作的整理、研究及資料庫整理」課題以中國文學史著作為研究對象,在空間跨度上中外兼顧,在時間跨度上長達一百餘年。
-
蘇州校區2020年「人文社科前沿」系列講座開講
9月12日 ,蘇州校區2020年「人文社科前沿」系列講座第一講在圖書館報告廳舉辦,學校圖書館館長、歷史學院教授劉後濱為師生作題為「盛唐氣象與中國夢的歷史底色」的報告。講座由蘇州校區管委會副主任兼中法學院院長、國際學院院長黎玖高主持。
-
譯林的實踐:翻譯類學術著作的出版規範
為了進一步規範和提高我國學術著作的出版質量,原新聞出版總署於2012年9月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範的通知》(以下簡稱《規範》),在學術著作的內容把關,選題論證,引文、注釋、參考文獻、索引等技術規範以及編校人員的資質等方面作出了明確的要求。那麼,翻譯類學術著作該如何規範呢?
-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創新 國家級學術...
7月3日上午,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學術顧問委員會成立大會、「學者在線」國家學術數字出版平臺上線儀式暨網際網路環境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創新與發展論壇在八百人大教室舉行。國家學術數字出版平臺「學者在線」,依託人民大學在中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重鎮地位,憑藉書報資料中心50多年積累的學術資源、規模化的專業編輯和專業顧問團隊,利用先進的數位化技術及運營理念,致力於打造中國最權威的人文社科知識服務平臺,矢志成為中國人文社科領域的知識引擎。
-
中文學術集刊虛擬圖書館上線:順應融媒時代,助力學術傳播
7月1日,由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傳媒大學)聯合研製的「中文學術集刊虛擬圖書館」正式上線。融媒體時代,以手機為終端的移動傳播、小屏閱讀已經成為傳統媒體轉型改革的主攻方向,CSSCI聯合中國傳媒大學將媒體融合技術深度應用於學術集刊出版、傳播,是對傳統資料庫功能的拓展和提升,是以媒體融合手段搭建的學術傳播嶄新平臺,是實現學術資源通融、學術內容兼融、學術傳播互融、開放存取共融的探索性嘗試,是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集刊適應融媒時代改革發展的創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