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年間,粉彩作為瓷器釉上彩繪藝術已開始了萌芽;到雍正時期,已趨成熟,並形成粉彩裝飾的獨特風格;乾隆時期粉彩已非常興盛。乾隆粉彩的藝術效果,以秀麗雅致,粉潤柔和見長,這與潔白精美的瓷質分不開,它們相互襯託,相映成趣,有機地結合起來。
粉彩始創於康熙,極盛於雍正。康熙晚期在琺瑯彩瓷製作的基礎上,景德鎮窯開始燒制粉彩瓷,但製作較粗,僅在紅花的花朵中運用粉彩點染,其他紋飾仍沿用五彩的製作。目前主要發現有兩個品種:一是白地粉彩器;一是綠、黃、紫三彩瓷上加有胭脂紅(金紅)彩。到了雍正朝,無論在造型、怡釉和彩繪方面,粉彩瓷均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粉彩是雍正彩瓷中最著名的品種之一,彩料比康熙朝的要精細,色彩柔和,皴染層次多。大多數在白地上、少量在色地上繪紋飾。以花蝶圖為最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極為普遍。人物故事圖,在粉彩中也比較多。此外,粉彩瓷中諧音的「蝠」(福)、「鹿」(祿)圖案十分多見。當時突出的是所謂「過枝」技法。乾隆粉彩是乾隆朝瓷器中所佔此重較大的品種之一,在雍正瓷的基礎上又有新的突破。乾隆粉彩中的一部分繼承了雍正時期在肥潤的白釉上繪疏朗豔麗紋飾的特點,如常見的折枝花卉盤、碗、小瓶、面盆、人物筆筒和大件器物鹿頭尊等。


盤撇口,弧腹,圈足。盤裡外粉彩裝飾。內底繪一折枝果,旁有一隻飛舞的蝴蝶。內壁繪折枝四季花卉紋3組,一組為牡丹、玉蘭花,一組為海棠花、梅花,一組為折枝桃花果。盤外壁繪折枝花果紋及蝴蝶紋,以墨彩、紅彩勾繪紋飾輪廓線,內填其他彩料。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清康熙年制」 雙行六字款,外圍青花雙線圈。粉彩瓷器初創於康熙晚期,是在五彩的基礎上受琺瑯彩瓷器的影響而創燒出的一種新型彩瓷。康熙粉彩瓷器處於初創階段,造型有盤、水丞等。此盤用平塗法繪畫,畫筆簡練,施彩較厚,色階不夠豐富,顯示出粉彩瓷器初創階段的特點。此種盤也見署楷體「大明成化年制」仿款者。

盤撇口,折沿,淺腹,圈足。無款識。通體施白釉。盤內粉彩裝飾,折沿處繪錦地開光,開光內繪雜寶紋,內底繪雉雞牡丹紋,襯以洞石、玉蘭、菊花紋。外壁光素。此盤的裝飾風格接近清康熙時期的粉彩瓷器,尤其是口沿處的一周錦地開光和圖案充滿盤心的裝飾方法在康熙時期的粉彩器物中很常見,由此推斷這件器物應是雍正早期的作品。在裝飾上運用雉雞、牡丹、洞石等,寓意「吉祥富貴」和「長壽富貴」,這種借物寓意的裝飾手法在清代瓷器上很流行。此盤構圖嚴謹,運筆流暢,雉雞的形象栩栩如生,盛開的牡丹花和用藍料彩描繪的太湖石使畫面平添了幾分生機。

筆筒直口,璧形底。器裡及外壁上下沿施木紋釉,外壁中部以墨彩繪山水圖,意境清逸典雅。墨彩是清雍正年間景德鎮用國產料仿燒水墨琺瑯之效果施於瓷器上的彩料,首先在白瓷器上以黑料繪畫紋樣,再經低溫烘烤而成,其效果猶如在白紙上以墨筆作畫。而木紋釉則是清雍正、乾隆朝獨具特色的釉色之一,裝飾效果頗富自然生趣,且清雅怡人。此筆筒之墨彩山水與木紋釉相得益彰,為清雍正朝具有代表性風格的瓷質文具。

瓶直口微撇,直頸,腹部豐滿渾圓,圈足。通體繪桃樹一株,樹幹茁壯,枝上結蟠桃9個,桃樹旁襯一簇月季。底足書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乾隆時期的粉彩瓷器中有大量祥瑞題材的裝飾,這類題材大都藉助自然景物寓意吉祥。繪畫工細、層次清晰、內容繁縟是其時代特點。此瓶運用渲染手法繪畫桃實,桃實飾彩濃厚,成功地表現出成熟桃實的嬌豔色彩,構圖疏密有致,形成葉有陰陽向背、樹有老枝新芽的效果,是乾隆粉彩大件器物的代表作品。以九桃紋裝飾瓷器是雍正以來官式瓷器的題材和樣式,至光緒朝仍有仿造。雍正朝的九桃圖樣或見於粉彩天球瓶、粉彩橄欖瓶,或見於過枝紋粉彩盤。在所有雍正、乾隆和光緒時期的粉彩九桃紋瓷器上,以雍正時期的紋樣著色最為鮮豔且最多樣化,繪畫水準最高。

粉彩嬰戲圖壯罐,清乾隆,高14.9cm,口徑5.8cm,足徑5.5cm。 罐直口,短頸,筒形腹,圈足,附蓋。罐內壁與圈足內施松石綠釉。外壁以粉彩嬰戲社火圖為主題裝飾,邊飾紫地軋道粉彩仰覆如意雲頭紋。圖中嬰孩在園景中有的舉燈、騎馬,有的敲鼓、打鑔、吹號,有的舉獅戲球、燃放爆竹,一派喜氣洋洋、熱鬧非凡的場面。外底署紅彩篆書「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嬰戲圖在唐代長沙窯瓷器上已經出現,至宋、金時期磁州窯枕面上多見。唐、宋、金瓷器上的嬰戲圖主要反映民間生活場景,人物、動作、場景單一,系民窯產品。明代這種喜聞樂見的紋飾被官窯瓷器吸收採納,將表現人物與場景擴大,發展至清代逐步成為官窯瓷器上的一種程式化的象徵圖案,寓意喜慶太平。
清末民初由於仿古風盛行,清三代粉彩器自然也在被仿之列。這時仿雍正粉彩器頗多,水平有高低,有清晚期在御窯廠工作過的老藝人,憑藉在御窯廠生產過的經驗,仿製的瓷器幾乎可以假亂真,但總的看來,仿品的色彩太多過於豔麗或過於淺淡,工藝也不夠精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