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國權路上的復旦大學附屬中學校區,300多位初中學生來校上課。8:30分,校門口人頭攢動,不少路人生出疑惑,以為是學校組織的自主招生面試。進校後才得知:涵蓋「四大名校」優質資源的「上海市高中名校慕課平臺」上線試運行一周,復旦附中專門為選擇本校網課的學生開出了線下課程。
啥?不考試?選了網上課程還要當面上課?這不是走回頭路了?許多家長收到線下活動邀請信的時候,心頭疑惑不少。
對此,校長吳堅說,「以慕課為代表的在線學習,不是網上看連續劇。我們希望通過定期線下課程,為孩子提供學習理念上的階段性指導。」
復旦附中校長吳堅正在對前來參加慕課線下課堂的同學們講話。 圖片:張馳 攝
外語名師上文化,數學特級畫飛機
上午12點,從浦東趕來的建平實驗學校學生黃涵靜聽完3堂課,意猶未盡。「原本以為是來聽知識點的,可是整個感受是,老師在進行心靈上的培養,」她對其中外語名師耿鋆老師的印象格外深刻。原來,耿老師從頭到底沒有講到外語學習的知識點,開篇先說,「一書不盡,不讀新書」,希望學生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這樣才能與英語學習相輔相成。記憶猶新的一句話:「希望英語學習的課堂上,成為與同學們鬥智鬥勇的平臺。而中學,不因僅僅是學校,更應該是一座充分動腦的研究所。」而此後,耿老師的兩位學生,高一學生劉雨佳、高二學生李佩育上臺全英文即興演講,也讓許多同學大呼過癮。小黃說,「好像感受到了學習語言不一樣的魅力」。
而在接下來的「數學與思維」課堂上,線上同樣授課的數學特級教師張雪明直接電腦繪圖,畫出了一架大飛機,來講數學家的思維。原來,二戰時,有的飛機飛回來時已經彈孔累累。一般思路是趕緊補好。然而當時的數學研究者提出,正因為戰略物資緊缺,所以應該優先去維修加固其他造成「飛機回不來」的漏洞,而某些部位被擊中依然能飛回來的,就不算最緊要的。這番話剛出口,臺下學生都大笑。這其中數學學科的思維理性是如此有趣。
此次線下活動中,除了數學、外語、物理等學科以外,復旦附中開設的所有7門線上課程也全部向學生開放。
網上課程到網下,是倒退嗎?
網上課程到網下,是倒退嗎?當被問及此,參與復旦慕課建設的耿老師坦言,如今風靡全球的「慕課」理念,以線上上課為核心,可以做到優質資源的較大化傳播,然而由於網絡、地理空間的距離,與學生的互動,以及課堂中那些「靈光一閃」的應變,可能也就此削弱。「我還記得,8年前一次普通的英語課,講到奧林匹克,我讓學生自己來發表意見,沒想到有位同學對『體育和政治是否可以分開』這一爭議點特別有想法,全班都討論得如火如荼,我就把原來後面計劃的環節進行了調整,讓大家說個夠。更充分、更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不正是語言學習的意義所在嗎?」
也正因此,在他看來,慕課的內容可以是具體知識點、主題的講解,但如果有條件,何不讓更多學生在與老師面對面時深入了解老師對學科的思考。
復旦附中校長吳堅認為,當前的現實情況是,初三學生為了應對升學或選拔考試,往往正被傳統的「刷題模式」框住。然而在學生最具創造力、學習力、感受力的年齡段,過多強調機械操練,並不符合現代教育理念。應該給予他們更多元的學習渠道,以及更多的過程性體會。從這一點上來說,慕課可以在傳統網絡課程概念基礎上生根發芽,通過定期的線下活動,給予學生更多對專業、學科的感性認知。
吳堅校長說,學習是一種過程性的收穫,若只重結果不重過程,往往可能產生「成王敗寇」思想,青少年可能直接獲得知識點,卻沒能好好體會知識挖掘與創新的美好,就好像「只得骨架,血肉俱無」,如此顯然不利於長久學習,以及終身發展。
當被問及是否也想藉此吸引到更多好學生時,吳校長並不諱言,這也可以算是一次「校園開放日」。此次首批慕課課程由上海中學、華師大二附中、復旦附中、交大附中4所學校打造推出。截至目前,平臺共上線課程27門,涵蓋了語言文學、數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藝術、綜合實踐7大領域,主要針對拓展性研究性課程,希望跟蹤慕課學習後發現學生的個人興趣,從而找到最合適的學校,更或許,可以遇到最喜歡的老師。而線下活動,也可以更好地推進這一點。
據悉,19日,第二批學生線下活動將舉行,未來復旦附中開設的每門課程,都將定期給予學生與老師面對面交流的機會。
題圖:張馳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