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一個在體制內工作了4年的年輕人辭職,到香港去讀研究生。畢業後,他的父母想要他回去。他說,給他一年的時間,如果能夠掙夠50萬港元,就留在香港,如果掙不到就回老家。
5個月後,他掙到了人生的第一個100萬,這個人就是Spenser。畢業兩年後,他已經年入千萬。沒有家庭背景,沒有社會關係,沒有美貌和身材,Spenser是如何做到的?他人生的第一桶金是寫作帶來的。
Spenser用自身體會和寫作經驗,在《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中講述了寫標題、故事、邏輯以及爆文的技巧,如何在自媒體時代寫作,以及自己對寫作的理解,寫作對人生的意義。
《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中講述了故事對文章的重要性。一篇吸引人的文章不僅要有好的標題、嚴格的邏輯,還要有吸引人的故事。
人們天生喜歡聽故事,而不是聽人講道理。千百年來各種神話故事、歷史故事、名人故事都能夠吸引人聽下去、讀下去。因為故事能讓人產生聯想,滿足人們的好奇心,而且,故事也更容易被記憶。
寫出一個好故事不需要天賦,不需要靈感,只需要技巧和方法。
01寫出好故事的前提條件
不要相信靈感
很多人認為寫作是靠靈感,其實不是的。好萊塢著名劇作家羅伯特·麥基說:經驗豐富的作家絕不會相信所謂的靈感。
靈感總是一閃而過,真正的靈感需要發揮想像力,通過塑造多樣化的角色,來打破讀者固有的認知。
要獲得靈感需要閱讀大量的好故事,借鑑別人的創作經驗。除此之外,還要深入體會生活,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鼻子聞,調動自己的感官。
靈感其實是經過長期積累後,從量變到質變的結果,沒有之前的積累,靈感是不會從天而降的。
情感要真實
小說中的故事雖然來源於生活,但並不是真實的故事。為什麼虛構的故事能夠吸引讀者?因為雖然故事不真實,但情感是真實的。
會寫故事的高手都深諳人性的弱點和痛點。他們不僅是寫作高手,還是心理學大師,能夠洞察人性,在虛構的故事中營造出真實的情感。
比如,小說《活著》的故事並不真實,但是情感是真實的,所以,能夠感染讀者。
所以,情感真實比事件真實更重要。要做到情感真實,首先要是發自內心的情感流露,在故事人物上傾注自己真實的情感,並且要用嚴肅、誠懇的態度去寫故事情節。
其次是要注意「滿懷情感的文字」和「刺激情感的文字」不是一回事。寫作時不要把痛苦、快樂的情感直白地寫出來,而是要用「第三方視角」 客觀、冷靜地敘述,寫出的文字能引發讀者的喜怒哀樂。
表達要克制
寫故事要有為讀者服務的意識,不要為了展示自己的才華和想像力而寫得晦澀難懂,要用簡單,直白的語言表達,不要用冗長的句子、繁複的修辭。
華而不實的內容會拖慢閱讀的節奏,分散讀者的注意力。總之,寫故事要用最少的語言去表達最豐富的意思。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第一次寫小說的時候,為了將文章寫得簡潔,他不用母語,而是用英語。因為用母語容易使用複雜的句式,而用英語寫作,因為詞彙量有限,他只能用有限的詞彙,簡單的語法去表達。
在掌握了寫作的節奏後,村上春樹才重新拿出紙和筆,將寫下的英文翻譯成日文。
02寫出好故事需要設計
設置懸念
懸念並不是偵探小說才可以有,普通的故事也可以有懸念。懸念是可以設計的,一件普通的事情也可以寫出懸念,關鍵是怎樣去提煉、表達,只要能引起讀者的好奇心,就能製造出懸念。
比如《無聲告白》的開頭: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1977年5月3日早晨6:30的時候,沒有人知道利比亞已經死了,他們只清楚一個無傷大雅的事實:莉迪亞來不及吃早餐了。
小說的開頭就留下了懸念:莉迪亞是怎麼死的?她的家人為什麼還不知道?然後吸引讀者看下去。
製造熟悉感
心理學上有一個雞尾酒效應,就是在雞尾酒會上,各種聲音混雜,無論多吵鬧,只要有人喊我們的名字,我們總是聽得到。
這個效應告訴我們,人總是對自己熟悉的東西更敏感。所以,不管我們寫什麼,都要寫出讀者熟悉的問題,吸引讀者的注意力,讓讀者認為故事和自己有關係。
如果寫的故事讓讀者覺得離自己很遠,沒有絲毫關係,讀者就沒有興趣花時間閱讀。
設計反轉預期
反轉預期就是顛覆讀者原先的預判,讓人出乎意料,增加閱讀的體驗。如果想收到強烈的反轉效果,那麼先前的鋪墊就要更長,落差就要更大。
比如,你想寫一個人內心善良,就要先寫這個人如何冷漠,如何古怪,然後反轉,讓讀者最後發現真相,原來他是個善良的人,起初是誤會他了。
03
設置懸念、阻力、對比、衝突、轉折
不管是悲劇還是喜劇,好的故事總是跌宕起伏,吸引讀者一直讀下去。故事中的人物總是歷經坎坷,衝破重重阻力,不會一帆風順地進行到底。
比如《西遊記》中唐僧師徒要到西天取取經,期間都發生了許多故事,這些故事都充滿了懸念、阻力、衝突、轉折,讓讀者一直讀下去。如果沒有這些扣人心弦的故事,讀者是很難讀下去的。
描寫要張弛有度
所有的故事描寫都離不開三大要素:人物、場景、氛圍。比如:是什麼樣的人,出現在哪裡,是什麼狀態。
描寫人物、場景、氛圍,並沒有固定的字數比例,但是一定要有濃淡之分,就像一幅畫一樣,畫中有明色、暗色之分,這樣才能突出重點。
比如,適當的場景描寫可以讓讀者有代入感,但是無關的場景描寫過多,會顯得冗餘,讀者也會發懵,不知道哪些才是故事發展的關鍵要素。
此外,要從多個角度去描寫人物、場景、氛圍,從正反兩方面考慮問題。
結尾要引起共鳴
任何故事都要有結尾,好的結尾可以與故事開頭相呼應,可以是一個生動的場景,也可以是一句金句。
比如,《飄》的結尾:等明天回到塔拉莊園再考慮這一切吧。到那時候我就能夠忍受了。我明天會想出辦法來,重新得到他的,不管怎麼說,明天是新的一天了。
小說的結尾,讓讀者看到一個面對挫折,重新振作起來的堅強的斯嘉麗,也讓讀者意猶未盡,斯嘉麗到底能不能找回瑞德?
好的結尾總是自然而然地告訴讀者:故事結束了,讓讀者自己去回味。
總之寫出一個好故事需要在開頭、經過、結尾中都要使用技巧,增加故事的可讀性,讓讀者體會故事的感染力。
結語:
《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告訴我們,寫作能力其實就是思維能力。寫作讓我們觀察生活更加細膩,思考問題更加理性,認知事物更加深刻,寫作的過程也是不斷提高思維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