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造」無人駕駛「小巴」穿行藍谷這個園區

2020-12-09 青島晚報電子報
「青島造」無人駕駛「小巴」穿行藍谷這個園區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11.23 星期一

▲無人駕駛汽車在園區內行駛。韓 星 攝
▲無人駕駛汽車智能化站牌。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耿婷婷
    「無人駕駛」技術現在已經不是新鮮概念,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種出行場景還是 「耳聽為虛」。
    日前,在國內頂尖技術的加持下,青島的「無人安全駕駛」夢想變成了現實,全省首個園區內載人無人駕駛項目在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園區內試運營。
沒有駕駛員,也沒有方向盤
    在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的園區內,6輛無人駕駛小巴正在平穩運行。目前,園區共設置了7個站點,每個站點前都會有車輛自動停站。記者在其中一個站點候車,不一會兒就看到一輛無人駕駛車輛緩緩駛來,在站前逐漸減速,直到停穩後將門打開,待乘客上車坐穩後再緩緩起步,駛向下一個站點。
    這是一輛新能源電動車,內部都是皮質座椅,每輛車可以乘坐6人,「商務版」座椅還帶有智能加熱、通風、按摩等功能,充滿了科技感。
    說它是「車」,可事實上,它不僅沒有駕駛員,甚至沒有方向盤、油門和剎車,只是按行業管理規定,現階段每輛車配有一個隨車安全員。車輛中部有一個長方形的控制屏幕,安全員可以通過屏幕對車輛進行控制,乘客也可以實時看到行車路線、站點設置等信息。
    這是位於青島藍谷的山東易華錄牽頭建設和運營的項目。山東易華錄數字交通事業部主任設計師許曉介紹,該項目自今年9月初開始試運營,已經在園區內平穩試運營兩個多月,讓更多人看到了無人駕駛應用的場景。這輛車技術上可以實現最高時速60公裡,但根據園區內限速要求,車輛一直以低於20公裡的時速進行運營。
    據悉,這款無人駕駛車輛主要通過計算機算法驅動,自動進行起步、停車、跟隨、繞開障礙物、甚至超車等駕駛操作。在園區內,6輛車輪流 「出動」,完成任務的車輛會自動在停車場入庫並進行充電操作。
    乘車過程中,記者偶遇了一位園區工作人員,他抱著兩摞資料,要送到下一個站點附近的辦公區。他告訴記者,這款無人駕駛的「小公交」已經極大改變了園區人員的出行模式,尤其是對於持有重物的乘客來說,在園區內流轉更輕鬆更便捷。這位工作人員還說,寒冷的天氣裡大家不必再在風中步行,乘車前往目的地舒適得多,也成為更多人的選擇。
國內無人駕駛技術的「集大成者」
    作為我國智慧海洋、數字產業發展與智能網聯商業化應用的先鋒企業,山東易華錄隸屬於中國華錄集團,自2019年初便開始在青島市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領域發力,以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為中心,集合了來自東風技術中心、華礪智行、鐳神智能、晶眾等十餘個國內無人駕駛領域的頂級團隊進行了項目研發和部署。
    換句話說,這個項目是全國無人駕駛領域頂尖技術的「集大成者」。
    許曉介紹,山東易華錄聯合研發團隊在車輛、道路、中心以及通信等多個層面進行了設計,並在封閉園區和開放道路部署了5G、V2X(車對外界的信息交換)、智能充電樁、先進道路感知、智能交通信號、智能網聯雲平臺等新型基礎設施,並聯合東風Sharing-VAN團隊投放了這款L4級智能網聯無人駕駛小巴,進行自動駕駛示範應用。
    技術的疊加,為車輛提供了敏銳的 「感官系統」和智慧的「大腦」,保證了無人駕駛車輛最大限度感知路況,安全、平穩駕駛。
    毫秒級的信息收集技術為車輛提供了感知周圍的工具。在道路端,V2X系統可以實時、不間斷地收集路況信息,並及時將信息傳遞給車輛;汽車搭載有3種雷達,分別是圍繞車身的1個遠距離毫米波雷達、4個中距離雷射雷達以及16個近距離超聲波雷達,這些雷達分別有170米、80米和30米的探測距離,完美覆蓋了車身不同角度和距離的障礙物探測需要,並實時給予車輛信息反饋,配合圍繞車身的中距和短距攝像頭,讓車輛有了一雙敏銳觀察的「眼睛」。
    信息平臺讓車輛有一個善於思考的 「大腦」,可以實時接收和處理車輛行駛過程中收集到的環境信息,比如位置關係、突發情況、道路協調等信息;此外,在實驗室內還有一個龐大的區域協調控制中心,道路路況基礎設施等靜態環境條件的變化以及車輛行駛路線之間的協同,都由控制中心調度指揮。
    靜態數據和動態數據疊加,讓每輛無人駕駛車輛都擁有處理突發狀況的能力;此外,實驗室內部設有5G遠程駕駛艙,可以在必要的時候對車輛進行遠程幹預。多種技術保障,無人駕駛的車輛實現了快速選定行駛路線和安全自動駕駛的能力。
車路協同,瞄準更廣闊應用場景
    與其說這是一輛普通的智能車輛,不如說這是一個車路協同的成果。除了技術支撐,每輛自動駕駛車輛背後都需要道路設施的鋪設與配合。
    這樣的應用模式可以在科技型園區、高校、旅遊景點、交通樞紐等更多場景找到應用的可能。下一步,山東易華錄將走出園區,走到路況允許的支線道路上提供交通微循環服務。
    「從山東易華錄所在的科技園區到地鐵11號線鰲山衛站之間,有一段不到兩公裡的道路,這段路不算長,但沿途沒有合適的公共運輸工具,步行也需要一段時間,地鐵站與園區之間的接駁服務是我們園區工作人員的剛需,」許曉舉例說,「這段道路上車輛不算多,路況也不複雜,這給無人駕駛車輛進行地鐵接駁服務提供了理想的應用場景。」
    當然,現階段,無人駕駛意味著高昂的運行成本,而優化技術將成為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徑。山東易華錄正結合實驗室國家科研戰略資源和華錄藍光示範湖信息基礎設施資源,提升智能網聯應用領域算力和數據存儲能力的同時,將大大降低成本。
    提到降低成本,許曉還有更高的期待。他認為,搭上5G發展和「新基建」「新城建」的「順風車」,我國的公路和城市道路信息基礎設施升級正在加速,這無疑為無人駕駛提供了更符合期待的道路條件。
    5G、V2X、智能網聯、車路協同、自動駕駛、大數據、人工智慧、超級計算、超級存儲……新技術的組合造就了這個無人駕駛項目的落地,這無疑為青島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提供了示範應用,構建了一個開放式、輕量化、商業化的自動駕駛汽車應用與服務運營體系原型,為青島市和山東省的智能網聯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校園:無人駕駛小巴來了!
    人民網上海5月8日電 (記者 姜泓冰)一輛外形小巧、造型別致的白色小巴,能夠按指令接送乘客,中途改主意也能及時調整路線,上路後開得很穩,遇上行人擋路會鳴笛示意並自動避讓,駕駛座上卻沒有駕駛員——無人駕駛汽車,在上海交通大學校園裡上路了
  • 上海交大無人駕駛小巴進校園—新聞—科學網
    五月春暖花開,上海交大校園內一輛外形小巧
  • 「無人駕駛小巴」在上海交大校園上路
    楊明告訴記者,上海交大團隊在這款無人駕駛小巴上採用了很多與國外無人駕駛汽車不同的設計和裝置,既要使得小巴行使安全可靠,也要求節省成本。為了讓小巴可以在自然惡劣天氣環境下,依然可以敏感地覺察到車輛附近的突發狀況,楊明團隊還與青飛智能公司聯合設計了獨特的「磁尺傳感器」,安裝在小巴的前保險槓位置,「這些技術外面買都買不到,只能自己慢慢研究。」
  • 一個小微企業填補國家空白的藍谷啟示
    而青島華興水下機器人技術服務公司自主研發的環保水下清洗機器人便是通過青島藍谷管理局的精準對接和幫扶,在園區內科研院所順利測試並投入身負國家使命的科考船使用,使得最新發明專利在園區內便完成了科技產品從研發到測試再到流入市場的全鏈條環節。這種小微企業服務「國之重器」的例子這正也說明了科創和產業就應該「不離不棄」,因為他們相互都有需求。
  • 上海交大研製的無人駕駛小巴來了 自動躲避行人掃碼隨叫隨到
    師生們在微信上掃碼呼叫,無人小巴接到指令後就會來接。 /晨報記者 陳徵  如今,在上海交通大學校園內有一輛外形小巧、造型別致的白色無人駕駛小巴,師生們只要在微信上掃碼呼叫,無人小巴接到指令後就會自動來接。
  • 實地青島海棠藍谷:以「智慧人居」打造的OTA智能社區
    亨利·福特在造T型車之前,也曾飽受質疑,但他說:「如果我去問顧客想要什麼,他們肯定會告訴我:『一匹更快的馬』。」在建築與科技之間,我們同樣需要「一匹更快的馬」。而實地青島海棠藍谷,就是這束「智能之光」。
  • 青島藍谷:海洋生物醫藥產業滾雪球式發展
    加快產學研融合 協同發展產業蔥蘢今年1月,青島藍谷與即墨區建立協同發展機制,為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保障。在協同機制的推動下,青島藍谷誕生了一個又一個新鮮的果實。例如,山東大學青島校區落戶藍谷以來, 「新型固氮殺蟲殺菌的微生物菌劑生產工藝」 項目就地轉化;藍谷管理局協同即墨區採取「院校+園區」「科學家+企業家」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力度……除了作為屬地的即墨區,全國範圍內眾多「國字號」科研機構,也是青島藍谷協同發展的重要夥伴。例如,發揮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超算升級等的虹吸效應,促進與中船重工、浪潮集團等15家單位戰略合作等。
  • 青島藍谷:平臺「聚才」 環境「留才」
    為促成張友明院士團隊的微生物菌劑項目成功轉化,青島藍谷管理局進行了廣泛市場調研,將當地有轉型升級意願的企業梳理成一個清單,有重點地進行單獨拜訪。最終,經過藍谷的牽線搭橋,山大青島校區以科技成果作價入股,與即墨城建公司聯合成立青島德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資1.3億元在藍谷中德生物醫藥技術產業園設立研發中心,在即墨北部工業園設立生產基地。
  • 聽說上海交大的同學們談戀愛都鑽無人駕駛小汽車?
    這兩天,上海交通大學就在校園成功試運營了無人駕駛小巴。連大學生們都開始研究造車了,可見在電動化和無人駕駛方面的研發力量越來越年輕。由此猜想,未來的出行方式一定是新鮮且多樣化的。小巴接到指令後能在兩分鐘左右之後到達站點,接乘客上車。在行駛過程中,這臺小巴最大的亮點是僅限交大校園內使用的雷射點雲地圖。現在大部分無人車都是依賴GPS進行定位,但在信號較差的地方就很難正常工作,而雷射點雲地圖能隨時隨地與車上的自動駕駛系統進行感知匹配,進行準確的定位和導航。另外,研究團隊自主研發出核心傳感器,讓無人小巴在雨雪天都能夠正常工作,應用場景相對來說更加廣泛。
  • 無人駕駛「第三勢力」崛起 易流艾立特L4級別無人駕駛車驚豔亮相港...
    智能底盤+線控方案:多重策略為安全行駛「保駕護航」   這款在港珠澳大橋口岸登陸的易流ELITE無人駕駛小巴暨智能移動空間,是易流科技新近推出的,全球最快量產並商業運營的車規級無人駕駛車,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線控底盤+軟體算法+硬體單元等核心技術,採用以雷射雷達為主的多種安全保障技術,可感知車輛周邊的環境,可以保證無人駕駛車在任何情況下安全運行
  • 上海交大學霸出手,造無人巴士微信就能約
    車東西 | Origin數周前,筆者從來不關注自動駕駛的大學同學,在朋友圈轉發了「校園無人小巴試運行」的視頻,點開一看,一輛沒有頭尾之分、沒有方向盤的無人小巴在上海交大的校園裡跑得正歡,還能用微信一鍵召喚。百度金龍的L4級無人小巴7月就要量產,是哪家公司在這個節骨眼出來搶風頭?
  • 從蔚藍走向深藍,興業銀行青島分行與青島藍谷管理局籤戰略協議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尚青龍 11月19日,興業銀行青島分行與青島藍谷管理局正式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這是繼與青島市海洋發展局戰略合作後,該行深耕海洋經濟的又一次積極探索,也標誌著該行與青島藍谷管理局在攜手揚帆的徵程中將再譜新篇。
  • 從蔚藍走向深藍,興業銀行青島分行與青島藍谷管理局再揚風帆啟徵程
    11月19日,興業銀行青島分行與青島藍谷管理局正式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這是繼與青島市海洋發展局戰略合作後,該行深耕海洋經濟的又一次積極探索,也標誌著該行與青島藍谷管理局在攜手揚帆的徵程中將再譜新篇。作為青島市委、市政府助推海洋強國戰略打造的以海洋為主要特色的高科技研發及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域,青島藍谷以爭創「世界藍谷」為總體目標,正積極構建高端研發機構和人才高度集聚、海洋科技成果不斷湧現、海洋戰略新興產業蓬勃發展、金融資本等要素活躍流動的藍谷發展新生態。
  • 青島藍谷,中國藍谷,世界藍谷!城市發展的下一匹黑馬!
      作為青島新晉「第七區」,自撤市設區以來,即墨的未來發展一直備受期待。青島市委、市政府為著眼未來發展,突出發揮青島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戰略核心作用而設立了藍色矽谷核心區,這對於推動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意義重大,也承載著海洋強國的國家戰略。
  • 青島藍谷管理局局長肖焰恆:投資青島藍谷就是投資國家海洋強國戰略...
    大眾網·海報新聞青島12月29日訊(記者 毛道光 朱曉娟)12月28日上午,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為主題的「2019冬季央企青島行-世界藍谷歡迎您」活動在青島藍谷舉行。青島藍谷管理局局長、黨委副書記肖焰恆在推介會上致辭。他表示,「投資青島藍谷就是投資國家海洋強國戰略,投資即墨就是投資未來。」經略海洋,青島藍谷應勢而生肖焰恆介紹,藍谷位於山東半島城市群、青煙威協同發展的聯絡中樞,處在青島煙臺海上連接線的「咽喉」位置。
  • 又一「國字號」平臺落戶青島藍谷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5日訊 又一個「國字號」海洋科研創新平臺落戶青島藍谷。今天下午,青島航運發展研究院及青島智能航運產業園項目籤約儀式在青島國際院士港大酒店舉行。青島市副市長耿濤參加。青島航運發展研究院由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與青島藍谷管理局共同發起,青島市海洋發展局、青島市科學技術局、即墨區政府和智慧航海(青島)科技有限公司參與共建。
  • 青島藍谷打造全球智能航運新高地
    此次籤約落地青島藍谷的青島航運發展研究院,便是由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與青島藍谷管理局共同發起,青島市海洋發展局、青島市科學技術局、即墨區政府和智慧航海(青島)科技有限公司參與共建,致力於加快智能航運領域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步伐、加快培育智能航運產業集群,打造國家級智能航運科研機構、國家級智能航運設施實驗基地和產業創新基地,力爭將藍谷打造成為全球智能航運創新高地。
  • 直掛雲帆濟滄海——青島藍谷打造全國經略海洋新高地
    青島藍谷是青島市委市政府助推海洋強國戰略打造的以海洋為主要特色的高科技研發及高技術產業集聚區域,規劃總面積443平方公裡,其中陸域218平方公裡,海域225平方公裡。2019年1月31日,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來到藍谷調研海洋經濟發展,研究部署在青島市發起新舊動能轉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海洋攻勢」。
  • 推動區域協同發展,即墨溫泉街道助力青島藍谷「騰飛」
    近年來,青島藍谷加快推進海洋高科技研發、高科技人才引進、高科技產業匯聚和服務機構集聚,大幅提高自主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培育能力。作為青島藍谷核心區的青島市即墨區溫泉街道,深度破解區域協同發展難題,在產業鏈條協同推進落地、網格化精細化運作、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方面助推藍谷打造世界藍谷、建設海洋創新高地。
  • 推動區域協同發展 即墨溫泉街道助力青島藍谷「騰飛」
    近年來,青島藍谷加快推進海洋高科技研發、高科技人才引進、高科技產業匯聚和服務機構集聚,大幅提高自主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培育能力。作為青島藍谷核心區的溫泉街道,深度破解區域協同發展難題,在產業鏈條協同推進落地、網格化精細化運作、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方面助推藍谷打造世界藍谷、建設海洋創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