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好人,猶如一座城市挺立的脊梁,築起了一個城市的風骨。隨著我市「好人」的不斷湧現,越來越多的人接過愛心的接力棒,加入好人行列,藥都大地湧現出「好人現象」。截至目前,我市共獲評「中國好人」173人、「安徽好人」149人,「亳州好人」503人。
「好人現象」的產生,植根於我市厚重多元的歷史文化、植根於黨和政府的積極培育、也植根於禮遇好人的濃厚社會氛圍。「讓好人有好報,讓德者有所得」的溫暖普照在每個人的心田,「好人之城」正綻放出熠熠生輝的道德之光。
我市積極設立身邊好人榜
好人幫好人
蒙城縣文明辦為中國好人楊愛平捐款
主角大戲,唱響「好人風採」
好人文化,顧名思義就是以好人為主體延伸出的好人意識、好人行為和好人風氣,是充滿道德感染力和善良魅力的文化。那麼,如何讓好人文化輻射更廣、傳播更快、影響更大,使其帶動更多的人向好人看齊?
長期以來,我市堅持多形式、全方位做好道德模範和身邊好人宣傳工作,通過打造「好人館」「好人宣傳欄」「好人宣講」等宣傳陣地,把宣傳好人、學習好人、禮遇好人、爭做好人的理念與現有場地有機融合在一起,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真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中,在全社會形成學習、崇尚和爭做好人的風尚。
我市投資180萬元建成「安徽好人館亳州分館」,努力打造高規格的亳州市好人宣傳新陣地;將道德模範和身邊好人事跡拍攝成道德模範電視片和公益廣告,創編以全國道德模範許張氏事跡等為藍本的情景劇;辦安徽好人頌、亳州市道德模範頒獎典禮等多形式的系列活動,不斷擴大好人影響。
漫步在城市間,無論是人流如織的街區,還是風景如畫的公園景點,抑或是整潔安靜的小區,以亳州好人故事為主題的宣傳板時時映入眼帘。毋庸置疑,這都是為了讓道德力量感召生活在這個城市裡的每一個人。
近年來,我市建設了一批「好人大道」「好人廣場」「好人長廊」等共90條(個),製作展示好人事跡展板20000餘塊,並在機關、學校、廣場等公共場所進行巡迴展示,不斷加大身邊好人宣傳力度,讓好人的事跡家喻戶曉,讓好人的名字深入人心,讓更多人零距離接觸好人、學習好人,最終成為好人。
厚重歷史,積澱「好人血脈」
面對巨額遺失款不為所動堅持尋找失主、紮根基層一線默默耕耘奉獻、照顧孤寡老人送溫暖、不顧個人危險跳入冰冷河中勇救落水者……這樣誠信孝義的故事,幾乎每天都在亳州大地上演。這些好人大多來自基層、來自身邊,他們堅守著真善美的道德品質,向他人和社會傳遞著溫暖。
為何一個個好人在我市不斷湧現?這與我市厚重的歷史文化不無關係。商湯王「桑林祈雨」、華佗「懸壺濟世」、柳下惠「坐懷不亂」……我市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歷經3700多年的傳承發展,逐漸形成「厚德、務實、創新、奮進」的亳州精神。如今頻頻出現在「中國好人榜」上的亳州面孔,正是「厚德」亳州文化積澱的真實寫照。
一座城市精神的形成,離不開好人精神的傳遞;一座城市文明的生長,離不開市民素質的提升。十餘年來,亳州身邊好人培育選樹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多措並舉,強勢推進,成為我市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個縮影,更是成為「厚德亳州」精神文明建設的金字品牌。
「看了你的家園讓我有點羨慕,安居樂業成了你的市井圖,神醫有華佗、道德有鼻祖,小街兩旁林立白牆黑瓦的老屋,在這裡生活真的挺幸福……」正如歌曲中所唱的那樣,在這座城市好人輩出,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人們也感到更加幸福。
「五推」「五評」,打造「好人舞臺」
一個個好人的湧現,除了厚重的亳州歷史和好人文化的推廣,更離不開培育與發現。
近年來,我市積極開展「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不斷完善「中國好人」推報工作機制,將好人事跡的宣傳、好人好事的挖掘納入文明縣城(城區)、文明單位考評範圍中,將好人宣傳、選樹列入常態化工作。
「亳州好人」評選嚴格執行「五推薦、五評選」程序逐月進行:「五推薦」,即居民(村民)、小區管委會(自然村村組)、社區居委會(村委會)、街道(鄉鎮)和縣區文明委分別向上一級好人評審委員會推薦好人候選人;「五評選」,即小區管委會(自然村村組)、社區居委會(村委會)、街道(鄉鎮)、縣區文明委和市文明委分別在所轄區範圍內開展好人評選活動。經逐級推薦後,由各縣區初步篩選並確定5名候選人(每月)報送至市文明辦。
市文明辦先後印發《關於對亳州市「五級好人」評選活動的補充通知》《關於進一步加強身邊好人推薦評選的通知》《關於道德模範和身邊好人推薦評選活動的補充通知》等文件,規定市級評選活動每月開展一次。
為保證好人評選過程的公平公正,由市文明委成員單位、道德楷模、「兩代表一委員」、基層黨務工作者和新聞媒體代表組成、成立評審委員會,在每次各縣區上報的20名候選人中投票產生5名「亳州好人」。
5名「亳州好人」候選人名單擬確定後,由市文明辦按屬地原則分別發至縣區或市直單位,由其派專人到「好人」所在單位、所屬村(社區)、樓棟等地對其事跡進行實地走訪、調查核實。公務人員或事業單位人員需徵求紀委等部門意見,從事經濟活動人員同時需徵求工商、稅務部門意見。
「五推薦」「五評選」程序的嚴格執行,構建起了嚴密的推評網絡體系,夯實了好人評選的群眾基礎,確保了好人評選過程的公平公正,做到令群眾心服、信服,同時,最大範圍、最大程度地傳播了社會正能量。以此為基礎,我市積極遴選、推薦「亳州好人」參評 「安徽好人」「中國好人」。
截至目前,我市共獲評「中國好人」173人、「安徽好人」149人,「亳州好人」503人。「中國好人」獲評人數連續四年位居全省首位,形成了起點高、創新多、發動廣、數量大、待遇好的鮮明特色。
禮遇褒揚,擦亮「好人招牌」
好人揚眉吐氣,社會才會有新風正氣。好人有好報的價值導向,將使一座城市逐漸形成「好人效應」,學習好人、爭做好人也將蔚然成風。好人,應該得到社會的尊敬與嘉獎;好人精神,也應該得到社會的認可與弘揚。
近年來,我市大張旗鼓地宣傳,好人好事層出不窮,充分彰顯了「有德者有得、好人有好報」的鮮明價值導向。我市逐步加大對好人的表彰嘉獎力度,完善道德建設扶持資助政策,不斷拓寬幫扶渠道、創新幫扶載體、採取切實措施,形成了激勵向善的長效機制。
2015年12月,市委、市政府印發《亳州市禮遇、幫扶道德模範和身邊好人實施意見》,規定「獲得全國道德模範、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稱號的,分別獎勵10萬元、8萬元;獲得全省道德模範(含特別獎)、全省道德模範提名獎稱號的,分別獎勵5萬元、3萬元;獲得全市道德模範、全市道德模範提名獎稱號的,分別獎勵2萬元、1萬元;獲得『中國好人』稱號的,獎勵3萬元;獲得『安徽好人』、安徽好人提名獎稱號的分別獎勵2萬元、1萬元;獲得『亳州好人』稱號的獎勵5000元。」據統計,截至2020年11月底,亳州市本級發放好人獎勵金達889.5萬元,各縣區累計逾千萬元。
為進一步保證「有德者有得」的理念落到實處,2018年4月,我市印發《關於禮遇幫扶道德模範和身邊好人的補充通知》,廣泛動員社會各界,採取獎勵、捐助等方式關愛道德楷模和身邊好人,發放「身邊好人禮遇卡」,在重大活動、參觀遊覽、公共運輸、醫療保障、社會尊崇、勞動就業、子女就學及住房保障等八個方面對好人進行幫扶禮遇。
他人有難好人幫,好人有難政府幫。市文明辦先後幫助趙玉富、程英、閆良軍、閆龍泉、常和廣、楊愛平、劉勇、李小栓等一批身邊好人和道德模範解決了住房、子女教育、創業就業及大病捐助等困難。積極協調多家銀行推行「道德信貸」,同等條件下優先授信和用信、優選貸款方式、優惠貸款利率、優化貸款程序,讓好人踏實幹事創業。
「我們絕不吝嗇好人標籤,更不會缺少對好人的關愛。」市文明辦負責人表示,「德不孤,必有鄰;德者先,從者眾。」一個好人,影響著一群人;一群好人,就會影響所有人。讓好人有好報的完美結局,既是對善舉的褒獎,也是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行為的引導與鼓勵。 (記者 李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