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除夕。奮鬥了一年,大家不是在團圓,就是這團圓的路上。過去一年,亳州的發展離不開所有建設者的努力。至此,本報採訪了部分新亳州人,傾聽他們的奮鬥故事,了解他們家鄉的年俗及他們眼裡的亳州年俗。
西寧姑娘馮靜雯:油饃饃和麻葉 都是幸福味道
馮靜雯在選購年貨
從青海省西寧市嫁到了安徽省亳州市,兩地相距約1600公裡;過年的時候娘家吃油饃饃、喝青稞酒,婆家這邊則是炸麻葉、炸饊子……雖然春節的習俗不同,但對於嫁到了我市的青海姑娘馮靜雯來說,並沒有太多的不適應,「不論是娘家還是婆家,我都很受寵,兩個家都有濃濃的年味和暖暖的親情」。
2017年,當時在安徽廣播電視臺做編導的亳州小夥許珍暉前往青海省西寧市做一檔競技類的娛樂體育節目。當時還在當地一所大學讀書的馮靜雯就是其中一名選手,倆人擦出了愛的火花。一年前,兩人走進了婚姻殿堂。
三裡不同音,十裡不同俗。何況,婆家還在千裡之外?就拿過年習俗來說,亳州這邊是炸麻葉、炸饊子,馮靜雯老家則是家家戶戶炸油饃饃、炸麻花、炸花花。在當地人心裡,只有吃著油饃饃,才能感受到濃濃的年味兒。而且,由於他們那裡屬於少數民族聚集地,過年的時候,各民族會舉辦民族服飾秀、社火表演、新春射箭爭霸賽等豐富多彩的表演,「很熱鬧,也很精彩」。
馮靜雯說,在青海,春節還有獻冰、吃冰的習俗。天亮前人們便到河床取來冰塊,供獻在地頭、庭院中心、槽頭棚圈中、果樹枝杈上,以求來年風調雨順。每年農曆正月十五,西寧市著名的塔爾寺還有酥油花展,「酥油花」在藏文中的意思是「鮮花貢品」,主要是用犛牛酥油純手工製作出各色精美雕塑,「酥油花」的製作工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雖然兩地有很多的不同,但也有很多的相同。「兩個家的家人都很關心我,兩個家都很溫馨,過年都有濃濃的年味,不管是油膜饃還是炸麻葉,裡面的年味都是相同的。」馮靜雯說,和公公、婆婆以及丈夫一起打掃衛生、貼春聯、包餃子,幸福的感覺和老家一樣。(記者 李錦文)
廣西壯族消防員梁文鋒:同樣是守歲 意義大不同
去年年三十梁文鋒(左二)和隊友在包餃子 受訪者供圖
「我打電話問俺媽,有些年俗我想不起來了。」22歲的亳州市消防救援支隊消防員梁文鋒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大新縣,壯族人,來亳州已經五年了,已經習慣在亳州工作和生活,也學會了不少亳州方言。他說,已經把自己當成亳州人了。
給媽媽打了電話後,梁文鋒漸漸想起了老家過年時的情形。
梁文鋒說,和亳州一樣,幾千裡之外的廣西此時也在為新年忙碌著。不過他們是在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從小年開始,家家打掃衛生,辦年貨,縫製漂亮的新衣服,做米酒、年糕、餈粑、粽子等各種春節食品,當然少不了殺豬宰牛。
說起與亳州過年不一樣的地方,梁文鋒說,粽子和餈粑是他們過年不可或缺的美食,而不是餃子。廣西的新年和亳州的新年也有很多共同點,到了年三十這天,人們開始貼春聯,準備年夜飯。不過他們的年夜飯是米飯,五種顏色,非常漂亮,梁文鋒笑著說,「一看就有食慾」。吃完年夜飯,一家人一起守歲等待新年到來。
大年初一,壯族人不走親戚,不互相拜年。因此,梁文鋒對亳州人年初一走乾親的習俗很好奇,因為壯族人沒有結乾親的習俗。不過,與亳州人一樣,初二這天壯族人也會去姥姥家拜年。
說到家鄉,五年沒有回家的梁文鋒有些想家、想媽媽了,但很快就恢復了常態。「在消防站裡過年,大家一起吃年夜飯也別有滋味。到了年三十這天,沒有執勤的隊員都會前往食堂幫忙,大家一起包餃子,有說有笑,讓來自天南地北的他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別人過節,消防員過關。消防員的年夜飯註定是吃不「安穩」的。年夜飯提前吃不說,還隨時可能外出執勤,年夜飯吃吃停停,有時甚至吃成「隔夜飯」。這樣的年夜飯,梁文鋒「吃」過幾次。吃完年夜飯,就是沒有執勤任務,他們也要穿著十幾斤重的消防服睡在車上待命。「同樣是守歲,但意義是不一樣的。」(記者 李鵬)
湘西藥商易雲建:與父母團圓 是過年必上菜
易雲建和兒子在湘西老家 受訪者供圖
「二十六去趕集,二十七掃揚塵,二十八打粑粑……」說起家鄉的過年習俗,老家在湖南省懷化市的藥商易雲建張口就來。在他看來,湘西和亳州的年俗差異,更多體現在「吃」上。「但團圓,才是年夜飯裡的必上菜。」
臘月二十五,易雲建帶著四歲的兒子,就提前回到了懷化老家。而他的妻子要晚幾天忙完店裡的工作,再到懷化和全家團聚。雖然已經在亳州生活了八九個年頭,但幾乎每年春節,易雲建一家都是回湘西度過的。「現在咱亳州通高鐵了,只要轉一次車,當天就能到家,以前都要兩天。」說起今年的回家路,易雲建很高興。
易雲建大學時學的是中藥專業,畢業後到一家藥企工作,單位把他派駐到亳州負責採購。「沒想到的是,自己後來『嫁』給了亳州姑娘,成了新亳州人。」如今,易雲建和朋友合夥經營了一家飲片廠,妻子在經營一家養發店。兩人的事業逐步上升,人也更忙碌。
採訪中,易雲建說,雖然夫妻兩人都忙,但父母和嶽父母十分支持他們把重心放在事業上。他很開心,但也很愧疚。「一年只能回老家一兩次,但是父母從來沒有什麼怨言。在亳州,孩子也都是嶽父母在照看。」
正因為如此,易雲建年年選擇回湘西老家過年。「一年到頭在亳州打拼,以後的生活重心也在亳州。春節回老家和父母一起吃年夜飯,才是真正的過年。」
回到湘西後,易雲建每天要做的事就是幫父母準備過年的飯菜。事實上,父母很少讓易雲建插手。更多的時候,父母總是讓他帶兒子到處轉轉,「因為和亳州的風土人情區別很大,兒子對我從小生活的環境感到很新鮮,爬爬山、逛逛祠堂、看看稻田裡的鴨子……我倆整天都不閒著。」
「湘西血粑鴨、紅燒稻花魚、酸辣椒豬肚、筒子骨藕湯、木姜子牛肉……」易雲建說,家裡已經準備了很多特色美食,就等著妻子從亳州趕到懷化吃年夜飯了。「很想讓亳州的朋友們都嘗嘗我們家鄉的年夜飯。」(記者 路振傑)
跨省夫妻李如德、趙青夫妻:亳州年貨受歡迎 返鄉很「驕傲」
李如德一家23日啟程回老家過年
1月22日是臘月二十八,但在市區師莊小區,李如德與趙青夫妻倆的理髮店照常營業。李如德是合肥人,趙青是江蘇揚州人,這對跨省夫妻已在亳州工作生活了12年。臘月二十八,兩人將返鄉過年。他們說,返鄉時必須帶上麻葉和炸丸子。
李如德說,雖然從來沒在亳州過過年,但早就對亳州節日的各種習俗非常了解。
「亳州人過年炸丸子、炸麻葉、蒸饅頭、做元油肉。」李如德說,每次在亳州吃酒席都會有元油肉。但他無法接受這道菜的味道,「可是我真的吃不慣。」
但是亳州的麻葉、炸丸子在李如德的家人和親戚中,十分受歡迎。「爸媽和親戚們都很喜歡吃亳州的炸麻葉、炸丸子等年貨,每年都要帶一些回去。」雖然吃不慣元油肉,但已經在亳州生活了12年的李如德夫妻,已經在亳州實現了自己的奮鬥夢想——一家屬於自己的理髮店。「看到我們帶回去的亳州年貨受歡迎,很自豪、很高興、很驕傲。」 李如德說。
李如德說,家鄉的過年習俗很多都與亳州相同,但也有區別。比如他們老家年貨必備的是鹹豬肉、鹹鴨子,亳州人卻很少吃。趙青是江蘇揚州人,過年習俗與亳州區別更大。
「我們家鄉進入臘月,家家就要請殺豬師傅到家裡殺豬,準備過年。」趙青說,他們準備的年貨除了蒸年糕、蒸燒麥、蒸菜包,最主要的就是鹹肉,過年走親戚,首先端上桌的至少有6個鹹肉冷盤。
而且,在趙青的家鄉,大年初一女人們不用幹活,都是男人們早早起床忙活。年初一早上也不吃餃子吃的是蒸年糕和湯圓,寓意團團圓圓。
「合適的機會,會請父母來亳州過年,嘗嘗亳州的年味。」李如德說。(記者 曾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