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12日是「國際護士節」。這一天,全世界的護士都要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慶祝自己的節日。讀者朋友,你知道這個節日的來歷嗎?這個節日是與一位傑出的婦女緊緊相連的,這位婦女就是英國的弗洛倫斯·南丁格爾。1820年5月12日,南丁格爾出生在義大利的佛羅倫斯。她父親是旅居義大利的英國商人,家庭很富裕。
父母為人慈善,常常施捨窮人。南丁格爾從小在他們的薰陶下,也產生了要為窮人、病人服務的思想。1837年,十七歲的南丁格爾已是一個婷婷玉立的姑娘。有一天,她對父母說:「我要到醫院裡學習護理,以後當護士。」「當護士?」她的父母聽她這麼一說,吃驚地半響說不出話來。這也難怪,因為當時護理工作被認為是個卑賊的職業,哪有大家閨秀去當護士的?
「孩子,有錢人當慈善家,只要花些錢向一些福利機構捐款就行了,哪有自己去當護士的呀?」南丁格爾的母親堅決不同意女兒的要求。可是南丁格爾像是鐵了心似的,堅持要學習護理。母親見她有這麼大的決心,只能讓她去德國新教徒慈善機構辦的一所醫院裡學習護理。1853年克裡米亞戰爭爆發了,那年三十三歲的南丁格爾,已是一所醫院的護士長。
戰爭進行到第二年,英國對俄宣戰。有一天,南丁格爾看到一家報紙報導說:「在前線英國軍隊不僅沒有足夠的醫生、包紮員和護士,而且連作繃帶的紗布也不夠用。」看到報導後,南丁格爾的心中充滿了痛苦和焦慮,她問自己,「為什麼要進行戰爭?為什麼要讓我們的士兵無謂去送死?為什麼沒有人去護理那些受傷的士兵?」一連好幾天,她都在沉思,漸漸地萌發去前線護理傷員的想法。
她找到醫院院長,懇切地提出她要帶一批護士到前線參加護理傷病員的工作。「你瘋了嗎?」院長連連搖頭說:「不行,不行!哪有女人上前線的!」南丁格爾態度非常堅決地說:「我已經想好了,到前線去護理,這是最好的辦法,這樣能挽救許多士兵的生命,請你答應我吧!「不行,婦女上前線,會遭到輿論反對的!」保守的院長說啥也不同意這件事。
十九世紀中期的歐洲,人們對婦女仍抱有偏見,婦女擔任公職都會遭到忌妒和反對,更何況要上前線去。南丁格爾的父母理解女兒的心,他們通過許多關係找到陸軍大臣,為女兒說情,總算使南丁格爾如願以償。1854年秋天,南丁格爾帶著三十八名護士組成的醫療護理隊出發了。到了前線,那些恐怖慘烈的景象使她們心驚膽戰。
野戰醫院裡到處是傷兵,連走廊裡也躺滿了人,有的斷了手,有的斷了腿,還有的患疾,整個醫院空氣汙濁、臭氣燻天,手術室的窗戶下堆著被截下的上、下肢,令人見了心寒。到了夜晚,病房裡老鼠亂竄,臭蟲、蝨子成災,簡直是個活地獄。「姐妹們,還猶豫什麼,快幹吧!」南丁格爾一到醫院,便帶領眾護士忙開了,她們冒著隨時被傳染上疾病的危險,沒日沒夜地工作著。
清掃病房與走廓、拆洗床單和傷員的衣服,烹調食物,在手術室當助手,到了夜晚還要提著馬燈巡視病房,注意傷員的病情變化,甚至還要為那些重傷員端尿盆,她們每天要工作二十小時。整個野戰醫院的面貌煥然一新,傷員的死亡率由原來的百分之四十下降到百分之二。傷員們感動得流淚了,把南丁格爾和她的護理隊稱為「白衣天使」。
夜晚,每當南丁格爾提著馬燈從排得長長的病床邊走過,不時停下來安慰他們,幫助他們時,傷員們總要默默地一遍遍地為她祈禱祝福。南丁格爾不僅是一個熱情認真的護士,她還是一個懂得病人心理的護理專家。她看到有些傷員精神空虛,常常情緒激烈,動輒酗酒吵鬧,便自己拿出錢在醫院附近創建了咖啡館閱覽室,購買書籍、遊戲器具和音樂唱片,讓傷員們像在家裡一樣,身心愉快地養病、休息。
傷員們都把南丁格爾當作自己的知心人,他們在家信中都說:「南丁格爾小姐是個了不起的人,是個白衣天使,有她護理,真是大幸運了。南丁格爾成了傳奇式的人物,就連那些刁難過她,反對她的英國紳士們也不得不承認,南丁格爾創造了奇蹟。1856年,克裡米亞戰爭結束後,英國政府把她當作英雄,為她組織了隆重的歡迎儀式。
然而南丁格爾卻化名「史密斯小姐」,悄悄地回到了倫敦。1860年她用公眾捐助的南丁格爾基金,在倫敦泰晤士河邊的聖·託馬斯醫院創辦了「南丁格爾護士學校」,這是世界上第一所正式的護士學校。從此由南丁格爾開創的戰地護理事業和護理學校在全世界得到推廣。
1910年8月13日傍晚,南丁格爾溘然逝世,這位終身未嫁、把一生獻給護理事業的女子,走完了九十年的人生旅程。為了紀念她的業績,人們在倫敦市中心為她豎立了一尊雕像,還把她的生日——5月12日定為「國際護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