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券商中國
作者:賀覺淵
6月17日,財政部公布2020年中央財政預算,並詳細說明今年財政資金收支。今年,中央財政收入預算下降,財政支出預算保持高增長,落實好過緊日子要求的同時,也加大了對地方的轉移支付。
中央稅收收入預算下降,交易印花稅預算增長5.7%
數據顯示,2020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算數為82770億元,比上年執行數下降7.3%,財政部說明,主要是根據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價格水平變動和落實減稅降費政策等因素預計。
據2020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算表,稅收收入預算數佔79770億元,比上年執行數下降1.5%。除個人所得稅預算、資源稅預算、證券交易印花稅預算出現增長外,今年其他稅收收入預算都有所下降。
其中,2020年國內增值稅、消費稅預算數分別為28700億元、12520億元,比2019年執行數分別下降7.9%,0.3%。2020年證券交易印花稅預算數為1300億元,比2019年執行數增加70.62億元,增長5.7%,財政部說明,主要根據股票市場交易額預計情況測算。
在進出口貨物稅收收入預算方面,進出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和關稅預算合計分別為16060億元、12140億元,比2019年執行數分別下降14.1%、下降26.4%。財政部說明,出口稅收收入預算下降主要是疫情導致出口下降較多,出口退稅相應減少。
非稅收入預算大幅下滑,中央財政調入資金8880億
財政部公布的2019年上半年財政收支情況顯示,在全國稅收收入同比增長0.9%時,非稅收入同比增長21.4%。財政部國庫支付中心主任劉金雲曾對此解釋,非稅收入增長較快,主要是中央和地方財政多渠道盤活國有資金和資產,支持企業減負。
不同於去年,今年的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在稅收收入預算下降的情況下,非稅收入預算也出現大幅下滑。
數據顯示,2020年中央財政非稅收入預算為3000億元,同比下滑63.8%。其中,國有資本經營收入預算數為1438億元,比2019年執行數減少5221.03億元,下降78.4%。財政部說明,主要是上年採取特定金融機構和中央企業上繳利潤等措施。
此外,在非稅收入預算中,專項收入預算、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預算、罰沒收入預算、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預算和其他收入預算數都呈現出不同程度下滑。
為彌補收入減少,財政部加大調入一般公共預算力度,2020年中央財政調入資金8880億元,比2019年執行數增長178%。具體分別從預算穩定調節基金調入5300億元,從政府性基金預算調入3002億元,從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577.5億元。
中央財政支出預算保持高增長,壓縮本級支出
據2020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預算表,今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約11.95萬億元,比2019年執行數增長9.1%。中央財政支出預算保持高增長,符合財政部部長劉昆此前提出的「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
劉昆此前在人民日報撰文稱,財政政策要做好「加法」,堅持「更加積極」的取向。增加赤字規模,緩解財政收支矛盾。落實減稅降費,對衝企業經營困難。擴大政府投資,對衝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轉移支付,對衝基層「六保」資金需求。加強預算平衡,對衝疫情減收影響。
同時,中央財政響應今年政府「過緊日子」的號召,2020年中央本級支出預算數為35035億元,比2019年執行數減少80.15億元,下降0.2%。除國防、教育、科技、社會保障、衛生健康、節能減排、住房保障、糧油物資儲備、債務付息發行等支出有增長外,多數預算都有所下降。財政部說明,主要是落實過緊日子要求,壓減非剛性、非重點項目支出。
值得注意的是,為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2020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預算數為83915億元,比2019年執行數增長12.8%,財政部將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落實新增財政資金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的要求。
3000億抗疫特別國債調入一般公共預算
據財政部《關於2020年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的說明》,2020年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預算數為3611.41億元,下降10.6%;加上2019年結轉收入180.04億元和抗疫特別國債收入10000億元,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總量為13791.45億元。
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則,2020年中央政府性基金安排支出預算10788.95億元,其中包括中央本級支出2781.32億元,下降10.7%;對地方轉移支付支出8007.63億元,包含抗疫特別國債轉移支付7000億元,用於支持疫情防控和有一定收益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另外,調入一般公共預算3002.5億元,包含抗疫特別國債調入一般公共預算3000億元,用於補助地方疫情防控支出。
3000億抗疫特別國債調入一般公共預算,將有利於地方靈活紓困。
財政部在《關於2019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0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就曾強調,抗疫特別國債主要用於地方公共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抗疫相關支出,並預留部分資金用於地方解決基層特殊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