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書店 |
網上書店如日中天大受青睞 實體書店經營太困難
東北網11月15日訊 一個硬碟,可容納數百本百萬字的長篇小說;一個電子書庫,相當於幾個高校圖書館;一個「當當網」一年的圖書營業收入額,可以讓哈爾濱所有圖書經營者奮鬥30年。高成本、電子化、網購熱……多重掣肘,我市精華書店黯然閉門,北京最大民營書店「光合作用」轟然倒掉,全國一萬多家書店相繼離去。我市實體書店在經歷了80年代的潮起、90年代中期的鼎盛、20世紀初的平穩之後,在近兩年內不斷受到致命打擊,生存堪憂。
現狀「整座大山在坍塌」
幾天前,一位杭州來哈的遊客特意來到中央大街,想看看最有特色教育書店。走進書店,眼前全然是一個超大的服裝品牌專賣店。他奇怪地問女服務員:書店在哪?服務員指著樓上說:上三摟,右拐,看到鐵樓梯再上兩層。輾轉尋找,書店竟然屈居在一個百平方米不到的大樓一角,收銀臺擠到了樓梯口,服務員比讀者多。他不禁感嘆:這裡只剩一個形式上的書店了。記者走訪看到,我市實體書店幾乎都有不同程度的經營萎縮,地處繁華地段的,都將最好的位置出租商業,維持生存。
哈爾濱精華書店曾是特色、品位的典範。上個月,它突然閉店,如今只能在圖書批發的二級市場尋找到一點蹤跡。對於熱愛特色、鍾情品位的市民來說,「精華之死」,傷心之至。一位業內人透露:「精華書店是被房租和貨款拖垮的,經營也有問題,光靠特色解決不了溫飽,只有活下去,才有話語權。」中央書店總經理鞠佔濱說:「經過10年的經營摸索和奮鬥,我們終於找到了一條通往山頂的路,卻遺憾地發現,整座大山在坍塌。」
環境網上書店如日中天
哈爾濱學府書店的銷售額居全市首位,但經理陳陽曾說:「實體書店不是網上書店的對手,再大的『魚』上了『網』都小。」全國數十家網上書城發展如日中天,「當當網」今年的圖書年銷售額將突破40億元,是我市去年一般類圖書銷售總額的30多倍。資深出版人劉清明預計:「2012年中國大陸圖書零售市場將有50%的市場份額被網絡書店分食掉。」記者查詢各大網站讀書頻道看到,網絡小說佔據了閱讀排行榜的絕對霸主位置,每日更新的文字,新鮮出爐的作家,文字在手機、電腦、wifi的幫助下,實現了空間和時間的無間隔傳播。鞠佔濱說:「這是一個時代的更替,就像紙的出現替代了竹簡一樣,電子閱讀已成為當下閱讀方式的主角。」
呼聲救救我們的實體書店
面對目前許多書店的生存危機,一些有書店情結的人發出了救救書店的呼聲。省社科院專家趙瑞政說:「城市不能沒有書店,它是一個城市文化氛圍的縮影,它營造的讀書習慣也不會消失。政府應給予一些政策支持,經營者要提高從業者的整體文化素質,找準定位,抓住特定的閱讀群體,跟上時代需求。」
黑龍江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教軍章說:「書店的衰落,折射出全民閱讀生態之輕,我國每年人均閱讀圖書4.5本,只有法國的十分之一,不足日本的一半。閱讀是傳承文明、提高民族素質的基本途徑。書店的生存依賴文化大環境的發展,需要整個民族提高對讀書的重視。」
出路看看「誠品」經營模式
從業多年的書店經理王先生在考察了廣州、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實體書店後表示:「一些書店經營得很好,年銷售額甚至在10億元以上,這跟城市的文化氛圍、讀者群素質有關,重要的還有經營模式的創新。這些書店除了銷售傳統圖書外,還銷售攝影器材、文具用品、電子圖書等各種文化衍生品,擁有龐大、多元的經營品類,人們去書店不光可以看書,還可以滿足很多需求。」
學府書店、中央書店負責人告訴記者,兩家書店先後開通了網上商城。網店負責人袁主任表示:「雖然網上書店並沒有帶來多少利潤,但都幫助書店更快了解讀者的需要,掌握市場脈搏。」
中央書店經理鞠佔濱說:「近兩年,我們積極舉辦暢銷書籤售、文化沙龍等活動,邀請閭丘露薇等文化名人到店。此外,我們還在與省內高校圖書館聯繫,拓展業務,尋找更多的生機。」如果這些辦法都不能抵禦行業的萎縮,鞠經理告訴記者:「那書店的經營方式就要徹底轉變。最近我要考察臺灣『誠品書店』的模式,如果可行,未來國內一些實體書店可能會變成休閒娛樂的文化中心,人們可以喝著咖啡看書,孩子們一起玩著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