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面臨生存困境 或變身休閒娛樂文化中心

2020-12-19 搜狐網
 三聯書店

    網上書店如日中天大受青睞 實體書店經營太困難

  東北網11月15日訊 一個硬碟,可容納數百本百萬字的長篇小說;一個電子書庫,相當於幾個高校圖書館;一個「當當網」一年的圖書營業收入額,可以讓哈爾濱所有圖書經營者奮鬥30年。高成本、電子化、網購熱……多重掣肘,我市精華書店黯然閉門,北京最大民營書店「光合作用」轟然倒掉,全國一萬多家書店相繼離去。我市實體書店在經歷了80年代的潮起、90年代中期的鼎盛、20世紀初的平穩之後,在近兩年內不斷受到致命打擊,生存堪憂。

  現狀「整座大山在坍塌」

  幾天前,一位杭州來哈的遊客特意來到中央大街,想看看最有特色教育書店。走進書店,眼前全然是一個超大的服裝品牌專賣店。他奇怪地問女服務員:書店在哪?服務員指著樓上說:上三摟,右拐,看到鐵樓梯再上兩層。輾轉尋找,書店竟然屈居在一個百平方米不到的大樓一角,收銀臺擠到了樓梯口,服務員比讀者多。他不禁感嘆:這裡只剩一個形式上的書店了。記者走訪看到,我市實體書店幾乎都有不同程度的經營萎縮,地處繁華地段的,都將最好的位置出租商業,維持生存。

  哈爾濱精華書店曾是特色、品位的典範。上個月,它突然閉店,如今只能在圖書批發的二級市場尋找到一點蹤跡。對於熱愛特色、鍾情品位的市民來說,「精華之死」,傷心之至。一位業內人透露:「精華書店是被房租和貨款拖垮的,經營也有問題,光靠特色解決不了溫飽,只有活下去,才有話語權。」中央書店總經理鞠佔濱說:「經過10年的經營摸索和奮鬥,我們終於找到了一條通往山頂的路,卻遺憾地發現,整座大山在坍塌。」

  環境網上書店如日中天

  哈爾濱學府書店的銷售額居全市首位,但經理陳陽曾說:「實體書店不是網上書店的對手,再大的『魚』上了『網』都小。」全國數十家網上書城發展如日中天,「當當網」今年的圖書年銷售額將突破40億元,是我市去年一般類圖書銷售總額的30多倍。資深出版人劉清明預計:「2012年中國大陸圖書零售市場將有50%的市場份額被網絡書店分食掉。」記者查詢各大網站讀書頻道看到,網絡小說佔據了閱讀排行榜的絕對霸主位置,每日更新的文字,新鮮出爐的作家,文字在手機、電腦、wifi的幫助下,實現了空間和時間的無間隔傳播。鞠佔濱說:「這是一個時代的更替,就像紙的出現替代了竹簡一樣,電子閱讀已成為當下閱讀方式的主角。」

  呼聲救救我們的實體書店

  面對目前許多書店的生存危機,一些有書店情結的人發出了救救書店的呼聲。省社科院專家趙瑞政說:「城市不能沒有書店,它是一個城市文化氛圍的縮影,它營造的讀書習慣也不會消失。政府應給予一些政策支持,經營者要提高從業者的整體文化素質,找準定位,抓住特定的閱讀群體,跟上時代需求。」

  黑龍江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教軍章說:「書店的衰落,折射出全民閱讀生態之輕,我國每年人均閱讀圖書4.5本,只有法國的十分之一,不足日本的一半。閱讀是傳承文明、提高民族素質的基本途徑。書店的生存依賴文化大環境的發展,需要整個民族提高對讀書的重視。」

  出路看看「誠品」經營模式

  從業多年的書店經理王先生在考察了廣州、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實體書店後表示:「一些書店經營得很好,年銷售額甚至在10億元以上,這跟城市的文化氛圍、讀者群素質有關,重要的還有經營模式的創新。這些書店除了銷售傳統圖書外,還銷售攝影器材、文具用品、電子圖書等各種文化衍生品,擁有龐大、多元的經營品類,人們去書店不光可以看書,還可以滿足很多需求。」

  學府書店、中央書店負責人告訴記者,兩家書店先後開通了網上商城。網店負責人袁主任表示:「雖然網上書店並沒有帶來多少利潤,但都幫助書店更快了解讀者的需要,掌握市場脈搏。」

  中央書店經理鞠佔濱說:「近兩年,我們積極舉辦暢銷書籤售、文化沙龍等活動,邀請閭丘露薇等文化名人到店。此外,我們還在與省內高校圖書館聯繫,拓展業務,尋找更多的生機。」如果這些辦法都不能抵禦行業的萎縮,鞠經理告訴記者:「那書店的經營方式就要徹底轉變。最近我要考察臺灣『誠品書店』的模式,如果可行,未來國內一些實體書店可能會變成休閒娛樂的文化中心,人們可以喝著咖啡看書,孩子們一起玩著聽故事。」

相關焦點

  • 疫情期間,實體書店怎樣擺脫生存困境!
    疫情期間,實體書店怎樣擺脫生存困境!對於私人經營的實體書店,生意和人氣不僅是興盛的代表,更是活下去的依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實體書店日子著實難熬。疫情期間,實體書店怎樣擺脫生存困境!疫情期間,實體書店怎樣擺脫生存困境!「實體書店對空間依存度高,讀者要有足夠逗留時間,一定程度上會產生人員聚集。」
  • 商業模式是實體書店生存之道
    中國出版行業可能是因其性質中有文化宣傳的屬性,所以長期以來並不強調商業模式,甚至潛意識裡否定其商業屬性。傳統的實體書店雖說從根本屬性來說是直接面對消費者的商業行為,但真正用商業邏輯來思考並設計其發展的並不多。
  • 實體書店艱難生存 網上閱讀擠佔市場
    10年前,位於文昌北路口的貴陽西南風購書中心生意還算紅火,是貴州師範大學師生經常光顧的場所。而如今,剩下3米來寬的門頭早已沒了當年的氣派,稀稀落落的顧客顯示著實體書店的的衰落。  記者走訪了貴陽新華文軒書店、西西弗書店、西南風書店、五之堂書店等主流書店,觀察到的情況大同小異。書難賣,是記者採訪實體書店聽到最多的一個聲音。
  • 實體書店為何頻頻與購物中心結緣?
    當傳統書店在西安街頭逐漸減少之後,它們正在一個個購物中心中獲得「新生」。近一兩年間,西安本土書店巷往書店入駐中大國際和世紀金花,國內知名書店西西弗、貓的天空之城、京廣·尚悅、言幾又等也接連與西安的購物中心合作。當前的實體書店行業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
  • 2012年421公務員面試熱點: 實體書店的出路
    在稅收方面,繼續實行宣傳文化增值稅和營業稅優惠政策,免徵或退還的增值稅款專項用於發行網點建設和信息系統建設。 模擬題據調查,全國已有上萬家民營書店倒閉,國營書店也同樣步履維艱。在此背景下,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發布了國內首次出臺的綜合配套扶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地方政府規範性文件。對此,請你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你認為實體書店如何才能走出生存困境?
  • 實體書店逆勢崛起,不斷出新!實體書店和網上購書,如何選擇?
    文/飛羽如今,實體書店在中國各個城市的身影似乎越來越多,我們時常能看到各種關於新書店開業的新聞。這些實體書店,從經營的理念到店內的裝修設計以及書店功能的開拓,都在不斷地進行改變和創新,旨在打造多元化的文化休閒空間。這些實體書店日益成為城市的文化名片,為城市增添了不少色彩。
  • 實體書店試讀 網絡書店買書
    昨日,國家統計局中山調查隊發布了《中山實體書店面臨的困境及應對建議》調查報告,根據統計,截至去年12月,不包括郵政報亭在內的中山年度核檢書店共有313家,其中只有5家達到限額以上批零標準,即屬於以銷售圖書為主要業務的大型書店,總體經營境況並不理想。
  • 實體書店:特色發展才能引領未來
    實體書店發展遭遇歷史性「寒潮」  生存還是消亡,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國內絕大多數的實體書店也同樣面臨著這樣的思考。自2010年開始,一波又一波的倒閉潮席捲著實體書店,一批在各地很有影響力的書店相繼倒閉,實體書店的發展遭遇了歷史性寒潮。
  • 實體書店未來不能消亡 是文化標杆
    實體書店是文化標杆 不能消亡今年以來,全國各地民營實體書店關張倒閉的消息絡繹不絕。不得不迴避的是,網絡購書平臺給實體書店帶來了巨大衝擊,武漢的民營實體書店的經營狀況如何,前景如何?陷入困境2004年年初,吳郝玉(化名)在一位親戚的幫助下,曾在武漢音樂學院內學生宿舍門前開了一個小書店,主要銷售小說,雜誌和一些教輔類書刊。
  • 新型實體書店「激活」城市文化
    原標題:新型實體書店「激活」城市文化  原標題:新型實體書店「激活」城市文化   近年來,傳統書店在應對網絡書商衝擊下如何轉型的問題備受關注,新型實體書店大量湧現,為城市文化增添了不一樣的活力。南方日報記者採訪了蘇州誠品書店負責人郎正中、南京先鋒書店錢小華與文化學者費勇,探討新型實體書店與城市文化的關係。
  • 民營書店各自闖關 杭州實體書店生存現狀如何?
    「我是個寫書的人,特別關注實體書店的生存現狀,也很想盡一己之力,為實體書店做點事情。」 上個周末,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張抗抗,在浙江大學出版社曉風書屋,與來自浙江省內的22家實體書店負責人進行座談。
  • 24小時「不打烊」——實體書店的優勢、困境與出路
    當夜幕降臨,整座城市漸漸安靜,一些書店的燈光依舊溫暖著人心。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在飛速發展,「夜讀一族」悄然興起。許多實體書店抓住這一時機,將自身定位為24小時「不打烊」書店,以此吸引顧客群體,從而獲得可觀的利潤。然而,任何新興事物在發展中都會面臨諸多困境,唯有走出困境,方可獲得長遠發展。那麼,實體書店的優勢和出路究竟在何處?我們一起來看。
  • 實體書店與高校如何續緣
    為進一步支持高校校園實體書店建設和健康發展,教育部近日發布《關於進一步支持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各高校應至少有一所圖書經營品種、規模與本校特點相適應的校園實體書店,沒有的應儘快補建。校園實體書店目前生存現狀如何?轉型升級路在何方?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 基督教實體書店陷困境 只做書店就「輸」了?
    可是在這幾年,對於經營書店的大部分人來說,天堂應該是書店的模樣,地獄就是書店無法生存的地方。儘管很多人提出:紙質書利於文化傳承,比電子書更有「味道」,覺得要有紙質的墨香才有閱讀的感覺。媒體人秦千裡曾在微博上感慨:「實體書店是一個城市的文明風景線、精神棲息地,是衡量一個城市文明與否和高低的重要指標。」北京大學現代出版研究所所長肖東發也稱:「一個沒有書店的國家,一個不讀書的民族,沒有未來,實體書店保存了文化的根。」
  • 【深度】安慶實體書店:在探索中突圍
    新華書店和吳越書社面臨的情況,是疫情期間實體書店困境的縮影。 然而,實體書店的危機並非一夕而至,但確因疫情讓實體書店的「寒冬」來得更快。 危機中,實體書店當如何突圍?圖為我市城區一家書店打折售書。 疫情期間實體書店面臨生存困境不止在安慶,根據中小書店聯盟「書萌」2月5日發布的《疫情籠罩下的實體書店呼聲——超千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在1021家參與調查的實體書店中,停業的書店佔比達到90.7%,超過99%的實體書店沒有正常收入。 時至5月,因為疫情原因,對實體書店經營帶來的影響還未散去。
  • 疫情衝擊之下 北京實體書店面臨「關鍵三個月」
    新京報訊(記者 倪偉)疫情之下,書店行業正面臨生死存亡的3個月,決定生死的關隘是現金流。由北京市委宣傳部指導,北京師範大學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近期面向北京248家實體書店開展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6.5%的受訪書店完全歇業,暫無復工時間表。
  • 電商衝擊 高校實體書店面臨經營壓力
    但近年來,受電商和數字閱讀衝擊,一些校園實體書店因經營困難倒閉或搬離校園。校園實體書店目前生存現狀如何?記者近日走訪了北京7所高校,發現除北京師範大學外,大部分高校均有至少一家實體書店。與民營書店相比,具有校方背景的書店正逐漸成為高校實體書店的主力,記者走訪的7所高校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交通大學5所高校均有這類書店。
  • 新昌文星:從實體書店到文化休閒
    原標題:新昌文星:從實體書店到文化休閒也就是在這樣的一座人文之城,民營實體書店文星新華書店(以下簡稱「文星書店」)得以走出一條不同尋常的轉型路。    1997年,蓄著一頭長髮、腳蹬長靴、斜背著一把木吉他的搖滾文藝青年沈學軍,從臨近古南明書店遺址的一個40平方米的個體書店起步,從機修工人一腳踏入書店運營,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將文星書店塑造成新昌縣乃至紹興市聞名的人文書店和文化休閒地標。
  • 購物中心為何垂青實體書店 輻射性引流效應有多強?
    對於書店這種承租力較低的文化業態,除了最優惠的租金條件,購物中心一般還會給予數額不等的裝修補助及較長租期。如南方某城市引駐了方所書店,不但補貼2500萬元裝修費,還有其他各種扶持措施。曾經面臨生存困境的實體書店,怎麼成了購物中心眼裡的「香餑餑」?
  • 文藝名人聯手助力實體書店
    日前,北京長江新世紀、北京聯合出版公司發起倡議,聯合白巖松、董卿、劉震雲、鄭淵潔、張煒、池莉、嚴歌苓等幾十位國內知名作家及文藝名人,以線上線下多種形式,與那些備受讀者喜愛的實體書店聯手舉辦一系列主題活動,以期幫助實體書店聚攏人氣,引領大眾回歸閱讀生活,推動並見證人與書的久別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