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唐代詩人李嶠,大家肯定不熟悉,因為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詩人裡,就詩歌而論,李嶠確實顯得不起眼。但是李嶠寫了一首詩,這首詩的題目叫《風》,這首詩卻對唐伯虎影響巨大,大家肯定會想,唐伯虎是明代人,唐代的李嶠是怎麼影響到他的呢?我們先看看《風》這首詩,全文如下: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這首詩意思很簡單,卻將風的特點寫得惟妙惟肖,前兩句描寫了兩種不同季節的風,一個是秋風,一個是春風。秋風吹落了樹葉,春風吹開了鮮花。後兩句介紹了風的特性,它可以掀起驚濤駭浪,這是何等的威風凜凜,同時它也可以使萬竹為之傾倒,這是何等的瀟灑風流。
這首詩就是介紹了風的特性,全詩不著一個「風」字,卻無處不是風的影子,可謂不著一字,而盡得風流,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到,作者有意識地將前兩句用成對偶句,後兩句也用成對偶句,作者增加詩歌趣味性的這一「良苦用心」可見一斑。如果不看這首詩的題目,難道不像是一個謎語嗎?
李嶠寫成這首詩大概800年後,還真有人把它當做謎語來猜,這就是發生在唐伯虎和沈周之間的事了。唐伯虎和沈周都是明代的著名畫家,並且唐伯虎幼年還曾拜沈周為師,學習畫畫。
唐伯虎從小就表現出畫畫的天賦,有一天,小唐伯虎正在父親的酒館裡畫畫,被路過的大才子祝枝山看見了,祝枝山看見後十分欣賞,就將唐伯虎介紹給沈周,當時沈周已經是名滿天下的大畫家了。沈周想試一下唐伯虎究竟有多聰明,就對唐伯虎說:「小傢伙,我出一個謎語,你若猜中,我就收你為徒,你願意試試嗎?」唐伯虎還是個小孩子,一聽猜謎語當然高興了,就滿口答應了。
沈周笑著說:「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謎底是一種自然現象,你猜它是什麼?」小唐伯虎思索了一會兒,很快就猜出來了,謎底就是「風」。也就是這首詩的題目。後來,沈周兌現諾言,收唐伯虎為徒。唐伯虎經過自己的努力,也成為了譽滿神州的大畫家。
唐代的李嶠也許不曾想過,自己的一首詩竟然在800年後,被別人用來當謎語猜,從而一代大畫家唐伯虎開啟了他的繪畫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