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猜燈謎在民間是一項很受百姓喜愛的休閒娛樂活動。特別是在元宵節,一家子出門賞花燈的時候,一起猜燈謎博個好彩頭,成了元宵的另一種習俗,而那些隱藏在燈謎背後的答案,就好比散落在百家的歡樂,千百年來依然在我國流傳。
到後來,人們已經不滿足於元宵節猜燈謎了,平常碰到難題無法解決的時候,人們也喜歡通過猜謎底的方式來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關於猜燈謎,大家都知道哪些奇聞軼事呢?把才子唐伯虎也給攔住的,又是誰出的謎題呢?
圖片:元宵節猜燈謎劇照
一、燈謎的來源
在古代,民間的娛樂項目同樣非常精彩,相比較現在人們通過網絡來解決休閒時間的方式對比,古時候的人們就顯得比較單一了。
通過電視劇的呈現,我們能知道在漢唐以後,投壺、打馬球、射箭等活動,在當時的社會還是很受歡迎的,但是這幾樣活動都比較偏貴族,普通百姓是沒有辦法去養匹馬來休閒娛樂的,因此,猜燈謎的就顯得特別親和。
圖片:投壺劇照
謎語最早應該是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大家是否還記得在這個時期最流行的一個詞「隱語」?當時的文人墨客想要飛黃騰達,最好的方式就是投身到一個名人門下做食客。
這食客可不是白做,「嗟來之食」也是要有強大的本事,對自己投身的主人要時不時進獻一些良言,但是話又不能說得太直白,一不小心,讓主人臉上沒光,被趕出門也是時有發生的。
於是,這些精明的文人開始使用「隱語」,話說得文縐縐的,將道理隱含在其中,主人回去想個三天三夜,悟出來了,就能提升一級;悟不出來,算了,彼此之間默契太少,這點就跳過去吧。
這樣的方式讓雙方都感到很愉悅,於是就被保留了下來,到了秦漢時期,這種「隱語」的方式更加風靡,就連黃口小兒也能學著說幾句,讓大人們費盡腦筋的猜個內涵出來。
到了魏晉時期,社會動蕩,文人為了嘲諷當局,就將不好的言論寫成謎語,藏在字裡行間,漸漸的到了唐宋時期,文人們聚在一起,為了考驗彼此的文學功力和腦筋急轉彎的速度,就互相製作謎語來助興。
這種雅俗共賞的娛樂方式漸漸流傳開來,到了南宋,有好事者將謎語寫在紗燈上,邀請眾人一起猜謎,這樣的方式在元宵節一下子就引起人們的關注,被稱為「燈謎」,從此,在元宵節,猜燈謎就成了習俗之一。
圖片:將謎語寫在紗燈上引起人們的關注劇照
二、謎語的組成
謎面:將想讓別人猜的字眼用毫不相關的字眼組成一個短句,這就是謎面。謎面的深奧決定了這個謎語的風靡程度,太簡單的顯然不適合出現在大眾猜謎現場,太難的就有為難人的意思,所以,一個好的謎面成了文人們研究的方向。
謎目:指的是主題,告訴大家這是猜書名、人名、鍋碗瓢盆還是其他科目的意思,但是謎目是到了新中國成立以後才開始廣泛使用的,在古代,人們使用謎目並不普遍(也就是沒有任何提示)。
謎底,就是這個謎語的答案了。
圖片:猜謎語劇照
三、關於謎語的趣事
1、影射不好的人或事
古時的地主擁有大量土地,盤剝農民又特別心狠,因此百姓們都恨得咬牙切齒,可平時又不敢正面衝突,怎麼辦呢?一個叫王少的窮秀才就想到了發洩渠道。
在元宵節來臨的時候,地主為了迎合官員的心思,就讓自己家的佃戶都要做花燈,寫燈謎,掛在自家房前,顯得一片和諧幸福。地主平常對村民特別苛刻兇狠,可是如果遇到有權有勢的人,就會笑臉相迎,人們背後都稱他為笑面虎,王少腦子一轉,就在紗燈上快速的寫了幾行字。
到了晚上掛出花燈後,王少家的門前擠滿了人,人們都紛紛讀著一則燈謎,讀完之後都哈哈大笑起來,陪官員出來「視察」的地主很奇怪,就也擠進來看來下,不看不知道,這一看可把地主給氣炸了。花燈上寫著:頭尖身細白如銀,論秤沒有半毫分,眼睛長到屁股上,光認衣裳不認人。
圖片:門前擠滿了人劇照
地主一下子就將紗燈扯下來,揪著王少不放,因為他認定王少寫的謎語,謎底就是在說他自己。王少一點也不惱怒,笑著告訴地主:您呀就是太多心了,我這寫的是針呀,您看看,這哪一句寫的不是「針」呢?
地主一愣,確實呀,這不就是一個關於針的謎語嗎?可是自己心裡有鬼,讀出來就好像句句都在描繪他自己,地主一下子吃了啞巴虧,灰溜溜的走了。
這個民間故事說的是百姓智慧驚人的意思,一則燈謎能夠道盡百姓疾苦,可是很多當權者卻假裝沒看懂,這也是燈謎能夠在百姓間流傳的最重要原因,娛樂下當權者,又能保護自己。
圖片:王少笑著告訴地主劇照
2、唐伯虎也猜不出的謎語
還有一個故事,是講才子唐伯虎在民間被一位老農考倒的事,也是關於猜燈謎。唐伯虎雖然多才,但是性格比較頑劣,平常沒事就喜歡做些調皮不著調的事,誰能想到唐伯虎居然會去逛農田?
逛著逛著他跑到了田埂上,農村的田埂都很窄小,只能容一人經過,唐伯虎又不經常走田埂,本來就走得小心翼翼,沒想到對面來了位挑著擔子的老農,擔子裡裝了滿滿的泥土。
要是有經驗的農民,可能輕輕避讓下就過去了,可是唐伯虎一個文人,可以在紙上跳躍,卻沒辦法在田埂上來去自由,就這樣,兩人在田埂上僵持了起來。
老農看唐伯虎文質彬彬,卻不懂讓路便覺好笑,就對他說:我出個謎語,你猜出來了我讓路,要是猜不出來,你就要讓讓我了。唐伯虎一聽笑歪了嘴,這世上還會有我猜不出來的謎語嗎?於是,欣欣然請老農出題。
圖片:唐伯虎劇照
老農的題目是:一擔重泥攔子路,唐伯虎聽完卻卡殼了,他一下子真不知道如何應對,原來這是一個隱字對。唐伯虎最終沒有答上來,老農用「重泥」暗指孔夫子,嘲笑唐伯虎不懂得給老者讓路,可惜的是唐伯虎聽出了玄外之音,卻找不到真正的答案。
如果是你的話,你會如何回答這個謎語呢?還是會用實際行動來回答呢?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