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農給唐伯虎出了一謎語,唐伯虎不知如何作答,只得乖乖讓路

2020-09-13 大咖說史

在古代,猜燈謎在民間是一項很受百姓喜愛的休閒娛樂活動。特別是在元宵節,一家子出門賞花燈的時候,一起猜燈謎博個好彩頭,成了元宵的另一種習俗,而那些隱藏在燈謎背後的答案,就好比散落在百家的歡樂,千百年來依然在我國流傳。

到後來,人們已經不滿足於元宵節猜燈謎了,平常碰到難題無法解決的時候,人們也喜歡通過猜謎底的方式來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關於猜燈謎,大家都知道哪些奇聞軼事呢?把才子唐伯虎也給攔住的,又是誰出的謎題呢?

圖片:元宵節猜燈謎劇照

一、燈謎的來源

在古代,民間的娛樂項目同樣非常精彩,相比較現在人們通過網絡來解決休閒時間的方式對比,古時候的人們就顯得比較單一了。

通過電視劇的呈現,我們能知道在漢唐以後,投壺、打馬球、射箭等活動,在當時的社會還是很受歡迎的,但是這幾樣活動都比較偏貴族,普通百姓是沒有辦法去養匹馬來休閒娛樂的,因此,猜燈謎的就顯得特別親和。

圖片:投壺劇照

謎語最早應該是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大家是否還記得在這個時期最流行的一個詞「隱語」?當時的文人墨客想要飛黃騰達,最好的方式就是投身到一個名人門下做食客。

這食客可不是白做,「嗟來之食」也是要有強大的本事,對自己投身的主人要時不時進獻一些良言,但是話又不能說得太直白,一不小心,讓主人臉上沒光,被趕出門也是時有發生的。

於是,這些精明的文人開始使用「隱語」,話說得文縐縐的,將道理隱含在其中,主人回去想個三天三夜,悟出來了,就能提升一級;悟不出來,算了,彼此之間默契太少,這點就跳過去吧。

這樣的方式讓雙方都感到很愉悅,於是就被保留了下來,到了秦漢時期,這種「隱語」的方式更加風靡,就連黃口小兒也能學著說幾句,讓大人們費盡腦筋的猜個內涵出來。

到了魏晉時期,社會動蕩,文人為了嘲諷當局,就將不好的言論寫成謎語,藏在字裡行間,漸漸的到了唐宋時期,文人們聚在一起,為了考驗彼此的文學功力和腦筋急轉彎的速度,就互相製作謎語來助興。

這種雅俗共賞的娛樂方式漸漸流傳開來,到了南宋,有好事者將謎語寫在紗燈上,邀請眾人一起猜謎,這樣的方式在元宵節一下子就引起人們的關注,被稱為「燈謎」,從此,在元宵節,猜燈謎就成了習俗之一。

圖片:將謎語寫在紗燈上引起人們的關注劇照

二、謎語的組成

謎面:將想讓別人猜的字眼用毫不相關的字眼組成一個短句,這就是謎面。謎面的深奧決定了這個謎語的風靡程度,太簡單的顯然不適合出現在大眾猜謎現場,太難的就有為難人的意思,所以,一個好的謎面成了文人們研究的方向。

謎目:指的是主題,告訴大家這是猜書名、人名、鍋碗瓢盆還是其他科目的意思,但是謎目是到了新中國成立以後才開始廣泛使用的,在古代,人們使用謎目並不普遍(也就是沒有任何提示)。

謎底,就是這個謎語的答案了。

圖片:猜謎語劇照

三、關於謎語的趣事

1、影射不好的人或事

古時的地主擁有大量土地,盤剝農民又特別心狠,因此百姓們都恨得咬牙切齒,可平時又不敢正面衝突,怎麼辦呢?一個叫王少的窮秀才就想到了發洩渠道。

在元宵節來臨的時候,地主為了迎合官員的心思,就讓自己家的佃戶都要做花燈,寫燈謎,掛在自家房前,顯得一片和諧幸福。地主平常對村民特別苛刻兇狠,可是如果遇到有權有勢的人,就會笑臉相迎,人們背後都稱他為笑面虎,王少腦子一轉,就在紗燈上快速的寫了幾行字。

到了晚上掛出花燈後,王少家的門前擠滿了人,人們都紛紛讀著一則燈謎,讀完之後都哈哈大笑起來,陪官員出來「視察」的地主很奇怪,就也擠進來看來下,不看不知道,這一看可把地主給氣炸了。花燈上寫著:頭尖身細白如銀,論秤沒有半毫分,眼睛長到屁股上,光認衣裳不認人

圖片:門前擠滿了人劇照

地主一下子就將紗燈扯下來,揪著王少不放,因為他認定王少寫的謎語,謎底就是在說他自己。王少一點也不惱怒,笑著告訴地主:您呀就是太多心了,我這寫的是針呀,您看看,這哪一句寫的不是「針」呢?

地主一愣,確實呀,這不就是一個關於針的謎語嗎?可是自己心裡有鬼,讀出來就好像句句都在描繪他自己,地主一下子吃了啞巴虧,灰溜溜的走了。

這個民間故事說的是百姓智慧驚人的意思,一則燈謎能夠道盡百姓疾苦,可是很多當權者卻假裝沒看懂,這也是燈謎能夠在百姓間流傳的最重要原因,娛樂下當權者,又能保護自己。

圖片:王少笑著告訴地主劇照

2、唐伯虎也猜不出的謎語

還有一個故事,是講才子唐伯虎在民間被一位老農考倒的事,也是關於猜燈謎。唐伯虎雖然多才,但是性格比較頑劣,平常沒事就喜歡做些調皮不著調的事,誰能想到唐伯虎居然會去逛農田?

逛著逛著他跑到了田埂上,農村的田埂都很窄小,只能容一人經過,唐伯虎又不經常走田埂,本來就走得小心翼翼,沒想到對面來了位挑著擔子的老農,擔子裡裝了滿滿的泥土。

要是有經驗的農民,可能輕輕避讓下就過去了,可是唐伯虎一個文人,可以在紙上跳躍,卻沒辦法在田埂上來去自由,就這樣,兩人在田埂上僵持了起來。

老農看唐伯虎文質彬彬,卻不懂讓路便覺好笑,就對他說:我出個謎語,你猜出來了我讓路,要是猜不出來,你就要讓讓我了。唐伯虎一聽笑歪了嘴,這世上還會有我猜不出來的謎語嗎?於是,欣欣然請老農出題。

圖片:唐伯虎劇照

老農的題目是:一擔重泥攔子路,唐伯虎聽完卻卡殼了,他一下子真不知道如何應對,原來這是一個隱字對。唐伯虎最終沒有答上來,老農用「重泥」暗指孔夫子,嘲笑唐伯虎不懂得給老者讓路,可惜的是唐伯虎聽出了玄外之音,卻找不到真正的答案。

如果是你的話,你會如何回答這個謎語呢?還是會用實際行動來回答呢?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

相關焦點

  • 唐伯虎和老農在田埂槓上,老農出個對子,他乖乖讓路,稱千古絕對
    文/歷史人物趣事唐伯虎和老農在田埂槓上,老農出個對子,他乖乖讓路,稱千古絕對今天小趣給觀眾老爺們講一個有關千古絕對的故事。一日,唐伯虎閒來無事,就到郊區散步採風,想尋求一些靈感。當他踏上田埂向前溜達著的時候,有一名老農挑著一擔泥迎面走來,這下尷尬了。田埂又窄,兩邊又都是水田,這讓他很是為難,一時間兩人堅持不下。這時老農看唐伯虎一身書生打扮,就先開口:「我出個對子給先生對,您答上了我讓路,答不上來你讓路,怎麼樣?」唐伯虎一聽,對對子?
  • 這首詩像一個謎語,唐伯虎能成為畫家,全靠猜出了謎底!
    這首詩就是介紹了風的特性,全詩不著一個「風」字,卻無處不是風的影子,可謂不著一字,而盡得風流,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到,作者有意識地將前兩句用成對偶句,後兩句也用成對偶句,作者增加詩歌趣味性的這一「良苦用心」可見一斑。如果不看這首詩的題目,難道不像是一個謎語嗎?
  • 唐伯虎畫了一幅謎語畫,一秀才拿起畫便走,為何唐伯虎卻不阻止?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歲月中,湧現出了很多優秀的人物,他們用自己的能力、智慧亦或者是文採震撼著後世的我們,並讓自己在歷史的洪流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比如唐伯虎,便是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人中的一員。
  • 風流才子唐伯虎的這首七絕,也是一個饒有趣味的謎語
    影視劇中的唐伯虎形象,是一個風流倜儻的英俊才子。不過參考其歷史真實,只能說,這是一個滿腹才華卻被時代耽誤了的一個落魄文人。這個落魄的文人,仕途可謂是一波三折,靠裝瘋賣傻才保全性命,不可謂不讓人嘆息。這首古詩是一首七絕,是唐伯虎為自己的一幅畫所題的詩作。但是如果不看題目,這首詩其實就是一個謎語。猜猜看,是什麼?這首七絕所構建的謎語其實很簡單,我們都聽過,也都見過,而謎底就是這首七絕的題目,叫做《畫雞》。
  • 聽完唐伯虎出的茶謎,不由令人會心一笑
    有次,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唐伯虎和友人祝枝山相會,唐伯虎邀約祝枝山猜對謎詩,方有茶可喝。祝枝山也欣然應允,唐伯虎出的謎面是:「話說已到十二月,兩人土上東西分。三人牽牛少只角,草木之中有一人。」唐伯虎一見,便知他是猜對了,開懷大笑,示意家僮倒茶。原來謎底,正是「請坐奉茶」。
  • 唐伯虎這首詩其實是一個簡單的謎語,你能猜出來嗎?
    唐伯虎在明代,是一個多才多藝的文人,但是仕途卻非常坎坷。所以,他的一生更多的是縱情於山水之間,遊蕩於偎紅倚翠之中,興之所至,畫作、詩作均有不少精品。比如唐伯虎,有這麼一首詩,其實是一個簡單的謎語,你能猜出來嗎?
  • 唐伯虎一首很有特點的題畫詩,28個字就是一個充滿趣味的謎語
    又比如唐伯虎。我們今天印象當中的唐伯虎,都會給他一個才子的稱號。經歷了周星馳等人對唐伯虎形象的現代演繹,他的角色已經深入人心。雖然很多的時候都把它當做一個喜劇人物來處理,但是他真實的狀態只能用悽慘兩個字來形容。
  • 老漢讓唐伯虎寫幅對聯,上聯:長長長長長長長,下聯才讓人服氣!
    而那時候,一般的畫家都會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在自己的畫上會寫上一副符合這幅畫的一個對聯,使得這幅畫的價值更加的大,而唐伯虎自然也是這樣的。除此以外,還會有一些做生意的商人或者是小販,會邀請一些文人為自己的鋪子寫對聯,這樣可以有好的兆頭。而當時就有一個賣黃瓜的老農,因為他的黃瓜銷量一直都是非常不好,這樣下去自然不是辦法。
  • 風流才子唐伯虎,不為人知的一生
    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世人都知道唐伯虎如何風流倜儻,卻鮮少有人知道他窮困潦倒,命運多舛的一生。《明史》唐寅本傳說,唐伯虎天生聰明伶俐,他年輕時與好友一起狂喝濫飲,自然難免流連煙花。後經好友祝枝山規勸才閉門讀書,讓「好酒色六博」的祝枝山規勸唐伯虎,可見唐伯虎較之祝枝山更為放浪不羈。歷史上真實的唐伯虎放浪不羈是真,但有關他的那些奇文逸事,卻多數野史稗記所附會。
  • 才女出一上聯:「六木森森,松柏梧桐楊柳」,唐伯虎的下聯太經典了
    才女出一上聯:"六木森森,松柏梧桐楊柳",唐伯虎的下聯堪稱一絕對於這個上聯,很多人束手無策,但是,唐伯虎在當時的知名度是比較大的,無論是畫作還是其他的作品,都被人們誇讚。作為歷史上著名的才子之一,他性情豪放不羈,留下來的對聯也是非常多。
  • 痴人唐伯虎 | 除了風流倜儻,還有迷醉香茗
    於是以品茗為題,各吟一句,聯成此一絕唐伯虎與茶,還有著這樣一則故事:有一次,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唐伯虎與友人祝枝山相會,兩人互猜謎詩,猜對者,才有茶可以喝沒過一會,祝枝山便得意的敲了敲茶桌:「倒茶來」,唐伯虎一見,開懷大笑,這必然是猜對了,示意家僮倒茶。其實謎底正是「請坐奉茶」。
  • 世人皆傳唐伯虎風流倜儻,卻不知他的人生何等悲哀
    ,為此唐伯虎自小就在為考取功名做著準備。才子之名也不是說說而已,唐伯虎16歲秀才第一,不久迎娶妻室,29歲考中解元,可以說此時的唐伯虎真的走到了人生的巔峰,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順利,然而挫折即將隨之而來。在唐伯虎參加鄉試時,文筆技驚四座,考官帶著考卷找到吏部侍郎程敏政觀讀,程敏政讀完後也是連連稱奇,於是記住了唐伯虎這個名字。不久後,在朝廷舉辦的會試中,程敏政為主考官。
  • 才女出上聯:蜻蜓輕停在清亭!難倒唐伯虎,卻被書生對出絕妙下聯
    關於唐伯虎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如雷貫耳,尤其是他的對聯功底,幾乎鮮有人能夠比肩,就算東坡再生都不一定鬥得過伯虎。即使乃天縱之才,也有失手之時,唐伯虎曾遇到一位才女,本想使出對對子的拿手絕活俘獲芳心,結果才女出個上聯將他難倒,卻被路過的書生對出絕妙下聯。
  • 唐伯虎拜師學畫,入學考試竟然是一道字謎,看看有多難
    唐伯虎自幼喜愛作畫,而他拜師學畫的入學試題竟然是一條謎語。事情是這樣的,唐伯虎父母經營一家酒肆,每天都非常忙碌。幼年的唐伯虎在一旁無所事事,就拿起毛筆畫畫解悶。時間一長,畫技不斷進步,父母看著也非常喜歡,就挑出幾幅佳作裝裱後掛在了店內牆上。一天,江南才子祝允明來店內喝酒,被牆上的畫所吸引,便問唐父作畫者是何方高人。唐父笑著將唐伯虎叫來與祝允明認識。
  • 唐伯虎真的「點」過秋香嗎?
    後來有一官家的千金女子慕唐伯虎的才學,就嫁唐伯虎為妻。未曾想到唐伯虎受冤案牽連,被押入獄。雖然很快獲釋,但仕途、功名一敗塗地。唐伯虎的妻子見日後難享榮華富貴,竟不辭而去。 在其20歲的時候,唐伯虎的父母、妹妹相繼去世,家境從此衰敗。
  • 老和尚出一對子,令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面紅耳赤,至今無人對出!
    通俗易懂的解釋就是,你出上聯,我對下聯。但是這個是有一定講究的,要與上聯對仗工整,意境相結合,符合平仄,這樣才能稱得上工整。古代的人把這個當做一種樂趣以及展示自己才華的方式,而這其中不乏高手。唐伯虎大家都很熟悉,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在這方面很是厲害,老和尚出一對子,令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面紅耳赤,堪稱千古絕對!是什麼對聯令他都對不出來呢?大家應該聽說過「唐伯虎」這個名字,沒錯他就是「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如果用現代的一句話來概括唐伯虎,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麼這麼說呢?
  • 上聯「眼前一簇園林,誰家莊子」一語雙關,唐伯虎對出下聯成妙對
    一代才子唐伯虎,也是一位對聯高手,他的對聯多數都是幫助老百姓伸張正義,抨擊土豪劣紳所創,其對聯讀後讓人忍俊不禁,開懷大笑。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副對聯,就和唐伯虎有關。唐伯虎因為科考舞弊案一事備受打擊,他於是就遊山玩水,期間寫了好多著名的詩篇和文章。唐伯虎平時寫一些字,畫幾幅畫來賺取酒錢,他曾寫「閒來寫就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可見其樂觀豁達的人生境界。
  • 唐伯虎點秋香:唐伯虎真是拈花惹草的風流才子?真相併非如此
    1993年,周星馳經典之作《唐伯虎點秋香》上映,這部幾乎10秒一個笑點的喜劇片,創下星爺無釐頭電影的表演之最!今天我們就來講講有關唐伯虎的故事,明代唐伯虎在我國民間可以說是婦孺皆知的大名人,但關於他的故事你真的了解嗎?
  • 唐伯虎的世外桃源,太美了(一)
    日暮倚蘭歌白薴,不知天壤有塵寰。——唐寅他是一代風流才子,詩、文、畫樣樣俱佳,世人心目中的「傳奇」藝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在唐伯虎的山水畫裡,以荒野秋林居多,這許是與他坎坷經歷有關。
  • 唐伯虎點秋香真的存在嗎?
    想必唐伯虎點秋香是很多人童年的有趣回憶吧,劇情搞笑,人物惡搞,十分有新意,而且笑點滿滿。其中的江南四大才子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是秋香三笑留情,唐伯虎點秋香的劇情最為有趣。而唐伯虎在經歷了一系列波折後,最終抱得美人歸的故事結局也是溫馨圓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