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唐伯虎出的茶謎,不由令人會心一笑

2020-11-07 一杯茶

蘇州可謂是賞景勝地,既有溫婉的水鄉,亦有聞名天下的古典園林。


在這裡,能看著流水在房屋之間暢漾,恬靜淡雅,也能隨著季節變換。


欣賞園林中或繁花似錦,或碧樹濃蔭,或銀裝素裹的各式色彩,感受曲折迂迴、步移景換的萬千美態。



而在賞景之餘,也不禁令人遐想,在這美景之下,古人那由品茶猜謎引出的的茶人佳話。


有次,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唐伯虎和友人祝枝山相會,唐伯虎邀約祝枝山猜對謎詩,方有茶可喝。


祝枝山也欣然應允,唐伯虎出的謎面是:


「話說已到十二月,兩人土上東西分。三人牽牛少只角,草木之中有一人。」



沒一會兒,祝兄便得意地敲了敲茶几說:「倒茶來。」唐伯虎一見,便知他是猜對了,開懷大笑,示意家僮倒茶。


原來謎底,正是「請坐奉茶」。


兩人聊天中,祝枝山又出一謎語,謎面是:


「雖是草中人,樂為百姓獻身。不惜赴湯蹈火,要振吳民精神。」


唐伯虎以另一謎語回應,謎面是:


「深山塢裡一蓬青,玉龍十爪摘我心。帶到潼關火燒死,投進湯泉又還魂。」



祝枝山聽後疑惑不已,唐伯虎解答道:「祝兄,我的謎即是你的謎,謎底是『茶』字呀!」


祝枝山聽完才恍然大悟,會心一笑。


這兩個謎面,將「茶」作為謎底,說的是茶,其實又不單單是茶。


在他們筆下,茶似乎和人一樣,帶有思想、情感、個性,你能鮮明地感知到,茶在這兩首謎語中不同的形象。


一個強調「茶」奮不顧身、衷於奉獻之精神;一個強調「茶」歷經磨難,堅守初心之志向。



兩位才子從各自的角度,刻畫出的茶形象,讓人深以為然。


讓我們既看到了茶在一生中所經歷的磨練,也看到了什麼是「慈悲」心腸。


都說,「品茶如品人,人品如茶品」。


一起喝茶聊天,雖不能像古人那般吟詩作對,但能彼此交流對茶的理解和看法,亦可共赴浪漫的品茶之旅,你覺得呢?

相關焦點

  • 茶令與茶謎
    王十朋這樣解釋:「與諸子講茶令,每會茶,指一物為題,各具故事,不同者罰。」由此來看,所謂茶令,與酒令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場合不同,一是在酒席上,一是在茶宴中。據《中國風俗大詞典》的解釋,茶令初流行於江南地區,「飲茶時以一人令官,飲者皆聽其號令,令官出難題,要求人解答或執行,做不到以茶為賞罰。」挨罰多者也會酩酊大醉,臉青心跳,肚飢腳軟,謂之「茶醉」。
  • 唐伯虎畫了幅佳人摘花圖,還在旁邊題首歪詩,這看圖說話太高明了
    在經典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有一段他為了入華府與小強的對話,真正的唐伯虎不像那個佯裝哭天搶地的英俊才子,倒更似那隻小強。出身名門,家道中落,金榜題名卻被判舞弊,從此無仕途無門。先後娶了兩房妻子,一個早逝,一個捲走了他僅有的家產。前半生有多風光,後半生就有悽慘。當時他的畫作並不值錢,賣畫的錢還不夠他買酒。
  • 老和尚出一對子,令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面紅耳赤,至今無人對出!
    通俗易懂的解釋就是,你出上聯,我對下聯。但是這個是有一定講究的,要與上聯對仗工整,意境相結合,符合平仄,這樣才能稱得上工整。古代的人把這個當做一種樂趣以及展示自己才華的方式,而這其中不乏高手。唐伯虎大家都很熟悉,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在這方面很是厲害,老和尚出一對子,令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面紅耳赤,堪稱千古絕對!是什麼對聯令他都對不出來呢?大家應該聽說過「唐伯虎」這個名字,沒錯他就是「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如果用現代的一句話來概括唐伯虎,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麼這麼說呢?
  • 同為大才子,唐伯虎解縉紀曉嵐的對聯各有千秋,令人讚嘆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欣賞唐伯虎、解縉、紀曉嵐等才子的對聯。這些人同為大才子,對聯各有千秋,令人讚嘆。第1位:唐伯虎。唐伯虎是人們心目中的風流才子,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更是人盡皆知。唐伯虎以繪畫最為出名,而對聯也是拿手好戲。有一次,唐伯虎為某位黑心店老闆寫了一副對聯:「門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蟲,隊進隊出,夜裡銅錢,要像冬天蝨子,越捉越多。」
  • 老農給唐伯虎出了一謎語,唐伯虎不知如何作答,只得乖乖讓路
    把才子唐伯虎也給攔住的,又是誰出的謎題呢?、人名、鍋碗瓢盆還是其他科目的意思,但是謎目是到了新中國成立以後才開始廣泛使用的,在古代,人們使用謎目並不普遍(也就是沒有任何提示)。老農看唐伯虎文質彬彬,卻不懂讓路便覺好笑,就對他說:我出個謎語,你猜出來了我讓路,要是猜不出來,你就要讓讓我了。唐伯虎一聽笑歪了嘴,這世上還會有我猜不出來的謎語嗎?於是,欣欣然請老農出題。
  • 痴人唐伯虎 | 除了風流倜儻,還有迷醉香茗
    這就是風流才子唐伯虎,最愜意的生活了:手捧一碗香茗,悠坐南窗,享清風拂面,香茗沁心醉,用現在的話說,唐伯虎覺得,只要有茶,就能歲月靜好,現世安穩了。唐伯虎一生愛茶,與茶有著不解之緣。提起唐伯虎與茶的故事,不得不想起這首著名的關於茶的聯句午後昏然人慾眠,(唐伯虎)清茶一口正香甜。
  • 新老茶粉大pk,誰與茶的故事你最愛?
    又高貴冷豔地對道童說道:「茶。」蘇軾微微一笑,坐下與這位老道交談。這不談不要緊,一談老道便被他的才識所震驚,趕緊把蘇軾請到廂房中,客客氣氣地說道:「請坐!」蘇軾不慌不忙,又聊了一會,才透露出自己的身份。老道一聽對方竟是著名的大詩人蘇軾,算是肅然起敬,連忙將蘇軾請到客廳,說道:「請上座!」又趕緊吩咐道童:「敬香茶!」蘇東坡喝了茶休息片刻,便要離去。
  • 才子出上聯「指南針指南指北,不指東西」,唐伯虎巧對下聯成佳句
    由此孕育而來的中華文化生機勃勃,傲立世界民族之林,前有樂府詩賦的華麗點綴,後有唐詩宋詞錦繡華章,從詩詞中衍生出來的對聯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裡最閃亮的瑰寶,也是在大浪淘沙中淘出的一顆夜明珠,美麗而璀璨。與詩詞歌賦相比,對聯講究的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可謂是另一種形式的詩詞,在所有語言文化當中對聯文化雅俗共賞,頗具特色。
  • 女子帶畫卷上鑑寶,專家識出是唐伯虎真跡,持寶人太淡定身世成謎
    女子帶畫卷上鑑寶,專家識出是唐伯虎真跡,持寶人太淡定身世成謎文物是過去人們在社會活動中留下的產物,後代要對歷史和文化風貌進行研究的時候,這些文物便發揮重要作用,由於不可再生,文物就顯得彌足珍貴。古董值錢是眾人皆知的事情,所以別有用心的人,因為貪圖利益,便會想方設法製造出一些贗品,當然真正的古董存世量也確實非常少,它們一般都會被保存在各地的博物館裡或者散落在收藏家的手裡。
  • 唐伯虎的「秋」
    不過倒是呈現出另一種效果。在小說和影視的渲染下,唐伯虎與秋香的故事婦孺皆知了。後來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出一聲,倪瓚說:一出聲便俗。倪瓚的畫多為山水,極少人物,有人問為什麼不畫人,他回說,當世哪有什麼人物呢。
  • 妙趣橫生的3副對聯,千百年後令人會心一笑,忍不住送上掌聲
    今天我給大家介紹妙趣橫生的3副對聯,千百年後令人會心一笑,忍不住送上掌聲。第1副對聯:南管北關,北管南關,一過手再過手,受盡四面八方商商賈賈,辛苦東西;前掌後門,後掌前門,千磕頭萬磕頭,叫了幾聲萬歲爺爺娘娘,站立左右。這個對聯還有一段典故。明代嘉靖年間,皇宮裡面的一個太監奉命來到浙江當官。有一天,這個太監和當地的眾多官員一起吃飯。大家都知道,一些太監的心理不太正常。
  • 劉禹錫酒宴寫首調皮的洞房詩,寫得一本正經,讀懂了令人會心一笑
    全詩短短幾句,看似一本正經卻句句調皮,流傳千年,讀懂了令人會心一笑。讓我們一起來品一品:《更衣曲》唐.劉禹錫博山炯炯吐香霧,紅燭引至更衣處。夜如何其夜漫漫,鄰雞未鳴寒雁度。庭前雪壓松桂叢,廊下點點懸紗籠。
  • 風流唐伯虎一笑鍾情,喬裝下人追美人
    唐伯虎多才多藝、是當時有名的風流才子、好交友、喜遊玩。有一天,唐伯虎坐船出去遊玩,人群有人認識他,請他題字求畫,其他人也跟著效仿。慢慢的慕名而來的越來越多,他們不知從哪裡得到消息,紛紛前來出扇求其字畫。唐伯虎開始變得有些不耐煩了,他躲進船艙,命書童閉門謝客。他打開船窗,獨自自斟自飲。
  • 以茶入畫|唐伯虎、文徵明茶畫
    日本反而承傳了唐宋古禮並發展完善,中國宋代點茶被日本僧人帶回國,將禪學融入茶事,在15世紀演化成「和靜清寂"的茶道,晉升成一門生命美學,「試圖在庸碌瑣碎的日常生活中,淬鍊出精純完美"。唐伯虎 事茗圖唐伯虎《事茗圖》。唐伯虎用精熟的山水人物畫法,描繪了文人學士悠遊山水間,夏日相邀品茶的情景。
  • 女子出上聯:「六木森森,松柏梧桐楊柳」,唐伯虎對出絕妙下聯
    女子出上聯:「六木森森,松柏梧桐楊柳」,唐伯虎對出絕妙下聯歷史上有名的才子很多,每個人也都有其獨特的寫作風格。今天我們就來說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文人,唐伯虎。很多人說起唐伯虎,首先想到的就是風流才子。但是其實唐伯虎一生並不風流,他雖從小就是神童,而且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但是30歲時因為受到考試舞弊案的牽連而性情大變。從此他變的玩世不恭,貪慕女色。他自暴自棄,所寫詩詞也統統表達對社會的不滿。唐伯虎常常遊走於各種風月場所,但是這些地方並不能帶給他心靈上的慰藉。但是有一次唐伯虎卻遇上了一個讓他欲罷不能的名妓,這個女子名叫蘇媚兒。
  • 多喝茶吧,看看「茶」字就知道了
    茶,人在草木間,是最方便接近自然的方法。也是人與自然最完美的結合。自「茶」字被普遍使用後,古代文人便對「茶」字有了不少趣解。 明代著名畫家唐伯虎對此理解頗深,在他以謎會友的趣聞之中,有此記載。一天,祝枝山剛踏進唐伯虎的書齋,就要品茶猜謎,唐伯虎笑著說:「我這時正巧做了四個字謎,你要是猜不出恕不接待!」說完,徐徐吟出謎面:「言對青山青又青,兩人土上說原因;三人牽牛缺只角,草木之中有一人。」不消片刻,祝枝山就破了這謎,得意地敲了敲茶几說:「倒茶來!」原來這四個字謎正是:「請坐,奉茶。」
  • 唐伯虎拜師學畫,入學考試竟然是一道字謎,看看有多難
    唐伯虎自幼喜愛作畫,而他拜師學畫的入學試題竟然是一條謎語。事情是這樣的,唐伯虎父母經營一家酒肆,每天都非常忙碌。幼年的唐伯虎在一旁無所事事,就拿起毛筆畫畫解悶。時間一長,畫技不斷進步,父母看著也非常喜歡,就挑出幾幅佳作裝裱後掛在了店內牆上。一天,江南才子祝允明來店內喝酒,被牆上的畫所吸引,便問唐父作畫者是何方高人。唐父笑著將唐伯虎叫來與祝允明認識。
  • 《唐伯虎點秋香》秋香三笑留情,並非是對唐伯虎,而是對它
    正所謂回眸一笑百媚生,秋香這一笑,是在對自身修養的笑,是在對中華傳統美德的笑。第二笑是在唐伯虎一行人想要佔秋香便宜的時候,秋香拿了兩個包子給唐伯虎,並且微微一笑。而這裡,唐伯虎也是認為秋香是對他笑的。秋香的這一笑,是給難民的笑,讓難民看到生活的笑容,堅強地活下去,當然,這一笑還是看到難民們能夠獲得食物的欣慰。這是一種愛民的精神,也是中國民族的一種樂於幫助他人的精神。
  • 一首流傳2500多年的失戀詩,有情有趣更有脾氣,讀完令人會心一笑
    而「不與我言兮」,則簡潔明了地道出了二人出現的問題,原來姑娘鬱悶的是愛人不理自己了。接下來的兩句是絕妙之語,似有怨氣但又似乎帶著一點撒嬌,女子以「使我不能餐」十分直接地表達了自己的一片痴情。而「維子之故」是刻意強調,直白的語言讓人身臨其境,似乎一個頗有脾氣的姑娘正揪著愛人的耳朵,質問著對方。
  • 「唐伯虎點秋香」愛情故事在明末清初的演變
    而佚名《蕉窗雜錄》卷二《唐伯虎軼事》所載則與以上所引不盡相同,主要區別在於:《蕉窗雜錄》一方面補充了唐伯虎替代主家兒子作文,以此賺得主家信任,並以主家兒子為突破口謀意中人為妻的細節;一方面又增加了初次見面時,婢女對唐寅的相視一笑,特別是兩人於新婚之夜以對話的方式對晤面一笑所作的回顧與解釋。這就初步奠定了「一笑」在「唐伯虎點秋香」故事中所起到的線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