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發布幼兒園新規:杜絕幼兒園小學化

2020-12-12 央視網

教育部發布幼兒園新規:杜絕幼兒園小學化

原標題:

  中新網北京3月2日電(呂春榮)1日,教育部公布了新修訂的《幼兒園工作規程》。近年來,中國的學前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全國幼兒園數量從2009年的13.8萬所,增加到2014年的近21萬所。在規模激增的大背景下,學前教育應該側重什麼?幼兒的健康與安全如何保障?在推進學前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勢下,官方這次出臺的「幼兒園新規」備受關注。

  幼兒教育不能「小學化」

  ——不得提前教授小學課程

  【規定】

  幼兒園和小學應當密切聯繫,互相配合,注意兩個階段教育的相互銜接。幼兒園不得提前教授小學教育內容,不得開展任何違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活動。

  【解讀】

  近年來,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日趨凸顯,一些幼兒教育有時已不是組織幼兒在遊戲中學習,而過於強調向幼兒「灌輸」知識,有的甚至從小班就要求孩子會寫字,學習拼音,做算術等等。

  其實,針對在幼兒園中就出現的「超前教育」,去年11月,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司長鄭富芝在回答媒體提問時就曾表示,幼兒園要堅持以遊戲為基本活動,研究建立科學的幼兒園保教質量監測評估體系。制定保教質量評估指南,對各類幼兒園進行質量監測評估,定期發布評估結構,接受社會監督。

  鄭富芝表示,應嚴格規範小學招生和起始年級教學,嚴禁小學以各種名義進行選拔性入學考試,一年級嚴格實行「零起點」教學,教學進度不得提前,解除家長「怕跟不上」的擔心。

  資料圖:2014年10月30日,山東聊城大學大學生在附屬幼兒園開展了「勤節約、點滴起」兒童環保時裝秀活動。中新社發 趙玉國 攝

  入園限制少了?

  ——僅健康檢查

  【規定】

  幼兒入園前,應當按照衛生部門制定的衛生保健制度進行健康檢查,合格者方可入園。幼兒入園除進行健康檢查外,禁止任何形式的考試或測查。

  【解讀】

  近年來,諸如「報名人數太多,需要篩查」、「幼兒園需提前了解孩子情況」等,一些幼兒園設置的入園考試理由花樣繁多,無形之中增加了適齡孩子進入幼兒園的門檻。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在接受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採訪時表示,幼兒進入幼兒園本來就不該設置太多的條件,更不應該出現變相的入園考試或測查。今次新規之所以僅設置健康檢查,是對入園兒童的整體健康考慮。

  機關幼兒園門檻降低?

  ——應當積極創造條件向社會開放

  【規定】

  企業、事業單位和機關、團體、部隊設置的幼兒園,除招收本單位工作人員的子女外,應當積極創造條件向社會開放,招收附近居民子女入園。

  【解讀】

  「原先一些企事業單位、機關、團體設置幼兒園,主要是為單位內部職工子女服務,此類幼兒園也往往是該單位的附屬機構。不過,開設此類幼兒園一般動用的是財政資源,既然是財政資源,自然也應該積極向社會開放,而不應該僅僅只向某一單位內部子弟開放。」儲朝暉說。

  資料圖:北京一幼兒園 中新社發 趙芳 攝

  幼兒園規模有限制?

  ——一般不超過360人

  【規定】

  幼兒園規模應當有利於幼兒身心健康,便於管理,一般不超過360人。幼兒園每班幼兒人數一般為:小班(3周歲至4周歲)25人,中班(4周歲至5周歲)30人,大班(5周歲至6周歲)35人,混合班30人。寄宿制幼兒園每班幼兒人數酌減。

  【解讀】

  「當前,有些幼兒園辦得很大,不僅班級眾多,而且每個班的學生也很多。我過去曾參觀考察過一些幼兒園,一個班學生能達到80多人,其中的教學問題很多。」儲朝暉表示,幼兒園規模限制很有必要。

  「幼兒園學生不超過360人,這樣的規模還算比較適度。如果每個班的規模大了,幼兒園老師對每個孩子的關注度自然就不夠,安全、教學等方面問題就會隨之出現。」 儲朝暉說,要辦好幼兒園,就不能繼續任由大規模幼兒園發展下去。

  幼兒安全有保障

  ——嚴禁虐待體罰侮辱幼兒

  【規定】

  幼兒園教職工應當尊重、愛護幼兒,嚴禁虐待、歧視、體罰和變相體罰、侮辱幼兒人格等損害幼兒身心健康的行為。

  【解讀】

  近年來,幼兒園老師體罰虐待幼兒的事件時有發生,學前教育中的學生安全問題備受社會關注。

  儲朝暉表示,嚴禁幼兒園老師虐待體罰侮辱幼兒,這意味著拉起了一條「準繩」,社會上每個人都應該在內心中拉起這樣一條警戒線。「其實對於這類現象,從學校層面來講,也需要改善幼兒園的基本條件,諸如縮小幼兒園規模,減輕幼兒園教師教學壓力。」

  資料圖。中新社發 黃濤 攝

  幼兒園應進行反家暴教育

  ——發現幼兒遭家暴要及時報案

  【規定】

  幼兒園應當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開展反家庭暴力教育,發現幼兒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應當依法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

  【解讀】

  「棍棒之下出孝子。」近年來,這樣的傳統教育理念仍存在於一些家長心中,這也讓許多幼兒仍生活在家暴的陰影之下。

  據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負責人介紹,這次更加注重與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的銜接。比如根據新頒布的《反家庭暴力法》,此次增加了幼兒園應當進行反家庭暴力教育和發現家暴情況及時報案的規定。(完)

相關焦點

  • 幼兒園嚴禁學拼音、計算,教育部發文:堅決杜絕幼兒園「小學化」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發文,將大力治理幼兒園「小學化」問題,嚴禁教授小學課程內容,小學堅持零起點教學。教育部表示:近年來,各地堅持發展與質量並重,促進幼兒園保育教育水平不斷提高。但一些幼兒園違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提前教授小學內容、強化知識技能訓練,「小學化」傾向比較嚴重,這不僅剝奪了幼兒童年的快樂,更挫傷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影響了身心健康發展。為深入貫徹落實《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推進幼兒園科學保教,教育部將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
  • 北京市嚴查幼兒園「小學化」 杜絕「揠苗助長」
    北京市教委發布通知,近期將嚴查幼兒園「小學化」問題,一旦發現有幼兒園存在提前學習和強化訓練小學內容的情況,園長會被嚴肅問責,幼兒園也將被降級。那麼幼兒園的教學情況到底如何?小學化傾向又都出現在哪裡?  「一入學就領先」,在朝陽區一家幼小銜接專科學校,這樣的口號被做成大大的橫幅,掛在校門口的明顯位置。下午4點半,來接孩子的家長擠滿了整個路口。
  • 被掏空的幼兒園大班:教育部亮劍幼兒園「小學化」
    正在這個當口,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嚴禁幼兒園、社會機構教授小學課程內容,要求小學堅持零起點教學。   「我們的幼小銜接班是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管是小學一年級還是今後上到幾年級都是需要的。」一家幼小銜接機構工作人員7月16日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
  • 教育部治理幼兒園「小學化」:幼兒園禁止教拼音
    教育部近日發布《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今年內對幼兒園、小學、社會培訓機構進行抽查和摸排。  教育部布置了專項治理任務:一是嚴禁提前教授小學課程內容。對於提前教授漢語拼音、識字、計算、英語等小學課程內容的,要堅決禁止。二是糾正「小學化」教育方式。
  • 教育部叫停幼兒園小學化!家長莫著急搶跑
    明明是個幼兒園,卻已開始教授小學課程,甚至還以「會拼音、數學」等作為「教學成果」……幼兒園這種提前教授小學內容、強化知識技能訓練,「小學化」傾向的做法目前被教育部堅決叫停。本輪治理的主要任務是什麼?又將怎麼治理?專業觀點認為,在幼兒園小學化傾向、幼小銜接班背後是家長焦慮的心,這一輪專項治理如果能改變家長教育觀念,會取得更好效果。
  • 教育部再發文治理幼兒園「小學化」 禁授小學課程
    7月5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堅決糾正「小學化」傾向,切實提高幼兒園科學保教水平,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同時提出總體整改工作於2019年4月底前完成。教學內容小學化教學形式小學化教室布置小學化評價方式小學化生活方式小學化國家多次發文整治這並非國家第一次發文整治幼兒園小學化的現象。2010年11月21日,國務院發布《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要求防止糾正防止和糾正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
  • 如何抑制幼兒園小學化?教育部:將整治拔苗助長的輔導班
    新京報快訊(記者 王俊)學前教育小學化和小學非零起點教學是社會關切問題,在今天(11月28日)教育部發布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姜瑾回應稱,解決幼兒園小學化的問題恐怕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各方努力。
  • 教育部重申嚴禁幼兒園「小學化」 廈門:早已禁止「越位」
    廈門網訊 據海峽導報報導(記者 梁靜 資料圖)嚴禁幼兒園「小學化」並非新規,但日前,當教育部再次發布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通知,要求嚴禁教授小學課程內容、糾正「小學化」教育方式時,各地家長群卻還是「炸了鍋
  • 教育部嚴禁幼兒園「小學化」,「幼小銜接」要涼了?
    然而如今,幼兒園「小學化」被列入了幼兒教育的「禁區」。7月13日,教育部在官網登出《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針對幼兒園「小學化」現象,《通知》表示,要嚴禁幼兒園教授小學課程內容。對於提前教授漢語拼音、識字、計算、英語等小學課程內容的,要堅決予以禁止。社會培訓機構也不得以學前班、幼小銜接等名義提前教授小學內容。
  • 教育部治理幼兒園「小學化「 幼小銜接班紛紛下線
    原標題:教育部治理幼兒園「小學化「 ,幼小銜接班紛紛下線  教育部近日發文治理幼兒園"小學化" ,教師超前教學將被追責。  01  幼小銜接班被禁  日前,教育部頒布了《教育部辦公廳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
  • 拔苗助長中 幼兒園"小學化"待解決
    大連萬達星海人家幼兒園總經理徐宏介紹說,由於該園沒有搞「小學化」教學,幾年來流失了不少生源,最多時3個班只剩下2個班了。徐宏的遭遇並不鮮見。事實上,為了讓孩子升入名牌小學,很多家長將孩子轉到知識性強的幼兒園。一些幼兒園為了留住生源,只好加入「小學化」行列,「小學化」之風愈演愈烈。「可以說,市場在一定程度上『綁架』了幼兒園。」
  • 幼兒園小學化,現實版的拔苗助長
    2018年7月4日,教育部發布《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簡稱《通知》),對於提前教授漢語拼音、識字、計算、英語等小學課程內容的,要堅決予以禁止。教育部早已明令禁止不得用微信群來布置作業了,孰料想即使是幼兒園階段,不僅有作業,還明目張胆發布在群裡,用來對幼兒進行考核。而知識點的設置,早已經超出了幼兒的認知範疇,毫無疑問是對幼兒身心健康的一種巨大傷害。而在幼兒園開設小學課程的環境下,有一句話是成立的:越認真負責的老師,對幼兒身心健康的危害,反而越大。
  • 超前學拼音、認字、背《三字經》……山東發布幼兒園「小學化...
    山東省教育廳近日發布《通知》,首次公布幼兒園「小學化」負面清單,並要求在全省繼續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大排查大整改活動。重點關注民辦幼兒園、農村幼兒園和無證幼兒園。幼兒園要堅持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嚴禁教授小學課程內容,嚴禁布置小學內容家庭作業。同時要查處校外培訓機構中的幼小銜接班,採取限期整改、取消辦學許可等方式,加大違規處罰力度。近期還將公布各市幼兒園「小學化」治理舉報電話,接受社會監督。
  • 教育部表示嚴肅治理幼兒園「小學化」現象!
    你理解的幼兒園是什麼樣子?遙想小編當年上幼兒園時的情形,真的是開心得不得了,學習的中心就是圍繞著一個字:玩!老師們的主要任務就是教你怎麼玩安全,在玩中學習禮貌。玩累了就開飯,吃完了就午休,睡飽了爬起來繼續玩,今天玩累了被接回家,第二天..第三天...可是反觀現在的幼兒園,孩子們卻提前接觸到了本不屬於他們的來自學習的壓力:英語要學習26個字母和基礎的單詞;數學要認識xx以內的阿拉伯數字甚至簡易的運算方法;更不要提還有古詩背誦之類的。讓人不禁發問,孩子還有時間玩麼?
  • 教育部新規:禁止幼兒園「小學化」,「超前教學」就是拔苗助長!
    答案是否定的,甚至可以說「超前教育」弊端多多;現在一些幼兒園或培訓機構打著「雙語教育」的幌子來招生;殊不知「超前教育」看起來很美。家長就想到了「超前教育」,讓孩子在幼兒園就學習小學的知識,等孩子上了小學後,有了超前教育,就可以領先同齡人。超前教育從短期表面上來看,孩子學到了很多知識,比同齡人優秀;但從往後的教育成長來看,影響非常大,就類似於「拔苗助長」,好心辦壞事。
  • 幼兒園放假也別「小學化」
    無人照顧的孩子有的送到社會各種興趣班,有的則到開設假期託管班的私立幼兒園「蹭課」。不少家長對公辦園的放假制度表示不理解。許多家長提出,公辦幼兒園能不能不放暑假或縮短暑假,哪怕讓孩子上個合班也行。家長的要求既不過分也有依據,因為國家並沒有明文規定幼兒園一定要放寒暑假。
  • 幼兒園「小學化」負面清單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尊重和保護兒童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堅持以遊戲為基本活動,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防止和糾正幼兒園「小學化」現象。
  • 教育部叫停幼兒園「小學化」:超前教育的危害,上小學後才會爆發
    之前,教育部就發出了《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裡面明確的表明:提前教孩子認字、計算、英語、數學等等課程,是不允許執行的;小學在招如學生時,要向學校測試,一旦發現會追究園長和老師的責任;
  • 教育部:禁止幼兒園提前教拼音等課程
    近年來,我國幼兒園保育教育水平不斷提高,但一些幼兒園違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提前教授小學內容、強化知識技能訓練,「小學化」傾向比較嚴重。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對於幼兒園提前教授漢語拼音、識字、計算、英語等小學課程內容的,要堅決予以禁止;小學在招生入學中面向幼兒園組織測試等行為的,將視具體情節追究校長和有關教師的責任。《通知》明確,對於提前教授漢語拼音、識字、計算、英語等小學課程內容的,要堅決予以禁止。
  • 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加快學前教育立法治理幼兒園小學化
    加快學前教育立法治理幼兒園小學化教育部發文禁止幼兒園提前教拼音等課程全國人大代表建議我國現行的學前教育內容過早地佔用了孩子的大腦空間,抑制了孩子的思維發展,造成我國兒童普遍缺乏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