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修佛者有斷葷禁肉素食主義的清規戒律,至於為什麼呢?因為食肉有諸惡,這是佛說的!
《楞嚴經》說:「食肉之人,所求功德,悉不成就。」《華嚴經》上則說:「(食肉之人)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佛說吃肉罪業大,不僅功德無望,而且哪怕你有心為善,只要不忌口,走的終將是魔波旬的路子,與佛不是一條道!
事實上,早期佛教是不強調素食的!佛陀自己不也是吃了牧牛女供養的一碗乳糜而後證道成佛的嘛?況且,僧人乞食為生,葷也好、素也罷,人家布施什麼你吃什麼,哪可能那麼講究。否則,那是斷人慧命,罪過就大了。
據說,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金剛經》中的須菩提尊者就有著「乞富不乞貧」的生活品質追求,只去富人家乞食,吃得個大腹便便,油光滿面,佛從未斥責過須菩提。因此,可以肯定早期僧團沒有斷葷禁肉素食主義的規矩!
從佛教歷史角度看,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許多清規戒律是在僧團發展壯大中填充與完善起來的。斷葷禁肉素食主義也是如此。
有這麼一部佛經——《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佛陀講述了斷肉戒的由來:經書說,曾經有一個叫「一切智光明」的婆羅門教仙人,那時有佛出世,號曰彌勒(過去彌勒佛,即拘留孫佛)。一切智光明仙人百般刁難拘留孫佛,然而一切疑難在佛前都得到了完滿的解答。仙人欽佩不已,最後死心塌地成了佛弟子。這位仙人立志將來成佛也號彌勒,他就是彌勒菩薩的前世。
彌勒菩薩修佛期間,天災人禍,國家遭遇了大洪災,國君卻荒淫殘暴,百姓水深火熱,流離失所。彌勒菩薩一連七日都沒乞到食物。這時,苦行林中有五百白兔,眼見著彌勒菩薩將要餓死,兔王於心不忍,決定捨身殉道。
兔王來到彌勒菩薩面前對他說:「修者,你就吃了我的兔子兔孫吧,只要你能修成正果,我們無怨無悔。」彌勒菩薩當然不願殺兔食肉苟活,寧可餓死也不忍吃兔肉。兔王見彌勒菩薩如此慈悲,於是率子縱入火海,自己把自己和子孫們活烤了,臨死前懇求彌勒菩薩食肉。彌勒菩薩感恩兔王捨身之德,當場發誓:「願我世世不起殺想恆不噉肉,入白光明慈三昧,乃至成佛制斷肉戒。」發下成佛制斷肉戒誓言後,菩薩縱身火海,抱著兔王殉道了。
故事的最後,佛告諸比丘,自己便是那捨身殉道的兔王。因彌勒菩薩之慈心與誓言,僧團決定奉行斷肉戒,從此素食成為了佛門的清規戒律。
有人說修佛者不一定要素食,三淨肉是可以吃的。即所謂眼不見殺、耳不聞殺、不為己殺的肉都可以吃。按照這種邏輯,市場上所有供給的肉類都符合三淨肉標準。事實上,佛在《楞嚴經》上明確強調「凡是肉者,一切悉斷。」「若有痴人,謗言如來,聽人食肉,當知是人,惡業所纏,必當永墮不饒益處。」你永遠不知道,你吃的可能是哪位佛菩薩的前世!
修佛者斷葷禁肉素食的戒律,沒有例外!唯有斷葷禁肉素食,你才有望修成正果!否則,必作為魔波旬的接班人,你終得不到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