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又是一年寒食到,只是世人或許早已忘卻了寒食的況味了吧。寒食在清明之前一到兩日,對於客居異鄉的人而言,清明時節倍傷情,於是只能選擇寒食去郊外踏一踏春。然而寒食雖看不到「路上行人慾斷魂」,但自家內心欲斷之魂豈能欺瞞地過。所謂自己永遠都無法瞞得過自己的心,即同此理。
同樣是客居,杜甫和陸遊都以《寒食》為名,寫下一首經典詩作,然而意境格局卻大相逕庭。杜甫歷經波折終於在清江安居,與鄰裡相處融洽,頗為自得。陸遊呢,依然是那樣情思繾綣,幽憤難終,一言難盡!
《寒食》[ 唐 ] 杜甫寒食江村路,風花高下飛。汀煙輕冉冉,竹日靜暉暉。田父要皆去,鄰家鬧不違。地偏相識盡,雞犬亦忘歸。
詩的第一句是寫寒食時節,踏上江村路,飛花上下翻飛。這裡的江村,便是杜甫在《江村》一詩中提到的「清江一曲抱村流」的那個江村。這裡「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詩意快活。尤其讓杜甫滿意的是,在這裡飽經風霜的他獲得了片刻的安居。第二句「汀煙輕冉冉,竹日靜暉暉,」以一個對仗,將大好的寒士春景,寫的詩意盎然。
詩的下半部分,寫人,寫鄰居們前來邀請詩人做客,這頗有點「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的趣味。因為前來邀請的人太多,詩人又不善於推脫,甚至鬧出了小小的「不違」。可見江村民風之淳樸,詩人人緣之好。
最後一句,詩人發出了「地偏相識盡,雞犬亦忘歸」的感慨,是啊,在這個西南邊地,卻有這麼多相識相知的朋友,真的都不願意回去了。如果說劉禪是樂不思蜀,杜甫可謂是樂極思蜀了吧。
杜甫的偉大之處就是第一怡然自得,甘於清貧;第二是內心宏大,即便是說無欲無求,但內心深處還想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是民族的脊梁!
反觀陸遊,寒食時節亦作詩一首,境界格局大不同。
《寒食》[ 宋 ] 陸遊峽雲烘日欲成霞,瀼水成紋淺見沙。又向蠻方作寒食,強持扈酒對梨花。物如巢燕年年客,心羨遊僧處處家。賴有春風能領略,一生相伴遍天涯。
陸遊是書劍飄零,詩的首句以「霞」、「沙」互照,寫出了春的寧靜致遠,澄澈清新。然而,寒食節,陸遊客居異鄉,只能向老鄉乞了一些寒食,勉強舉起了酒杯。在梨花之下,舉杯而飲卻寡淡無味,為何?因為「物如巢燕年年客,心羨遊僧處處家,」可是「處處家」的真意為何?處處無家!
無家的主題是很多歷史文人所共有的悲哀。最後陸遊聊以自慰,說「賴有春風能領略,一生相伴遍天涯,」幸虧還有春風做我的朋友,可以和我相伴走天涯。其實這句話說得也牽強,大約對陸遊而言,伴君走天涯的,最好不是什麼春風,而是那個沈園的唐婉吧。長嘆一聲,一言難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