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時代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選拔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是浙江大學履行立德樹人「初心使命」、書寫高等教育「奮進之筆」的重要行動。作為近現代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參與者和見證者,浙江大學經過123年的發展,凝練形成了「求是創新」校訓,確立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和領導者」的新時代育人目標。
2020年,浙江大學聚焦國家科技攻關關鍵領域和人才緊缺的人文社科重要領域,在數學與應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生態學、漢語言文學(古文字方向)、歷史學、哲學、基礎醫學、工程力學10個專業啟動「強基計劃」,為國家重大戰略領域輸送後備人才。
辦學基礎堅實,打造卓越品牌
浙江大學是一所歷史悠久、聲譽卓著的高等學府。學校前身求是書院創辦於1897年,是中國人自己最早創辦的新式高等學校之一。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浙江大學名師雲集,人才輩出,綜合辦學實力和人才培養質量穩居全國高校前列。
近年來,浙江大學加快推進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綜合型、研究型、創新型大學建設,綜合實力和辦學水平不斷提升,「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能力進一步增強。
一流教育打造卓越育人品牌。強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實施一流本科教育行動計劃,推進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建設,首批36個本科專業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19年本科生海外交流率達到87.8%。實施卓越研究生培養計劃,研究生交叉培養、國際化培養成效明顯,2019年博士生海外交流率達到111.3%。打造了竺可楨學院、國際聯合學院、工程師學院等卓越教育品牌學院。
一流學科奠定紮實育人基礎。學科發展布局不斷優化,形成世界頂尖學科、高峰學科、骨幹基礎學科、優勢特色學科、會聚型學科協同發展的一流學科生態體系。學校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A類高校,18個學科入選擬建設一流學科;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得11個A+學科,學科優秀率63.9%,A類學科數達到39個。
一流師資形成核心育人能力。堅持人才強校戰略,不斷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引育並舉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截至2019年底,學校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含雙聘)50人、文科資深教授13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29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45人,造就了卓越人才培養的核心優勢力量。
一流科研提供有力育人支撐。服務國家區域重大戰略需求,面向國際學術前沿領域,穩步推進科研事業,以一流的科研支撐一流的人才培養。科研規模高位持續增長,2019年科研經費突破50億元,基礎研究能力和重大項目承載力穩定增強。科研基地布局不斷優化,高端科研平臺建設加速推進,已基本構建形成了學科覆蓋廣、類型布局全、創新動能強的科技創新基地和平臺體系。
一流治理構建優良育人環境。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實施「簡政放權」「一院一策」「最多跑一次」「最多找一人」等治理改革,不斷推進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加強學校外部治理,實施全球開放發展戰略,深化與世界一流大學、頂尖學科的實質性合作,推進與全球校友構建發展共同體,積極拓展與區域和地方政府的戰略合作,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生態環境。不斷完善面向重要行業、重點領域的多層次就業格局,2019年740餘名畢業生到中西部書寫人生,更多的畢業生選擇赴國防軍工、國家級學術平臺、國企央企等重要崗位建功立業。
招生定位明確,服務國家戰略
招生定位突出為國選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總書記對浙江大學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及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匯聚全球優質教育資源,探索多維度考核評價模式,深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改革,強化基礎專業教育和基礎學科人才培養,選拔具有遠大理想抱負、濃厚學術志趣、素質天賦突出的青年學生進行專門培養,為國家重大戰略領域輸送後備人才。
選拔方式注重多維考核。浙江大學強基計劃招生對象包括兩類考生,一類是高考成績優異的考生,一類是在數學、物理和化學等學科領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現的考生,考生需獲得中國數學奧林匹克、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決賽、中國化學奧林匹克(決賽)、全國中學生生物學競賽、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全國總決賽二等獎及以上,且高考成績不低於所在省市區第一批本科錄取控制分數線(對於合併本科批次的省份,參照該省份確定的特殊類型相應最低錄取控制分數線)。結合浙江大學人才培養目標和強基計劃人才培養定位,我校學校考核有筆試、面試和體質測試,內容涵蓋思想品德、人文素養、邏輯思維、專業興趣與天賦、創新能力和發展潛質、專業素養、學科基礎和綜合素質等多個層面,積極探索建立多維度考核評價學生的招生模式,全力選拔出具有遠大理想抱負、濃厚學術志趣、素質天賦突出的青年才俊。
培養導向服務國家戰略。我校強基計劃招生專業均為浙江大學高峰學科及一流骨幹基礎學科建設專業,學科與師資力量雄厚,教學教育質量一流。專業方向設置和培養方案根據國家戰略需求進行了具有針對性的系統優化設計。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聚焦人工智慧的數學基礎、高性能計算、反問題與圖像、大數據的概率統計基礎方向,物理學聚焦量子信息技術、聚變能源、核科學與工程方向,化學聚焦綠色合成化學、能源環境催化、功能材料化學方向,生物科學聚焦神經生物學、生物信息與計算生物、細胞穩態和疾病、極端環境與適應方向,生態學聚焦生態安全、生態保護、生態修複方向,漢語言文學聚焦古文字學方向性,歷史學聚焦敦煌學與絲路文明、全球視野下的文明互鑑、中國文化與東亞文明方向,哲學聚焦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理論與實踐、中外優秀思想文化、哲學與當代問題方向,基礎醫學聚焦感染與免疫學、分子腫瘤學、衰老與再生醫學、腦醫學方向,工程力學聚焦先進飛行器的結構與控制、力學計算軟體與工程分析平臺、極端環境下的材料力學方向,體現了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鮮明目標導向和追求卓越的創新意識,確保「強基計劃」人才培養質量。
培養特色鮮明,造就時代高才
發揮黨建引領,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完善「三全育人」機制,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課程建設。將家國情懷的培養作為第一要求,以馬蘭工作室等為載體,引導學生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基礎學科前沿樹立遠大志向,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實施「黨員1+1」「支部1+1」引領計劃,發揮學生黨建對樹立優良學風、促進全面發展的引領作用。構建導學育人共同體,為「強基計劃」學生配備德育導師和專業導師,實現人生和學術的全面領航,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制定學校就業工作戰略規劃和三年行動計劃,並根據學科專業特色,實施分專業的就業工作規劃,指導推動更多優秀學生到國家急需的關鍵領域和重點單位就業創業。以「基於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創新」和「基於緊缺關鍵領域創新的創業」為導向,全鏈條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建設校內外創新創業實踐和孵化基地,支持學生在高水平競賽和成果轉化活動中提升創新創業能力。
探索銜接培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探索「招生-培養-就業」一體化創新人才培養的改革試點,將「強基計劃」錄取學生按專業單獨編班,單獨制定本碩博銜接培養方案。本科階段強化學科專業基礎和全面素質提升,研究生階段注重國家戰略需求領域和科學前沿研究,大四提前對接研究生培養,通過課程分階段遞階銜接、研究方向連續一貫等措施保證人才培養各階段有機銜接。推進產教融合,深入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領域和關鍵產業重點單位,探索引入行業導師,邀請國家重大工程的總設計師等參與協同育人,培育產教融合的示範樣板課程,建設面向戰略領域的實踐育人平臺。
強化基礎教育,提升專業課程質量。針對「強基計劃」的培養目標,進一步優化培養方案和課程設計,改革教學方式,推進導師制培養和探究式、小班化教學。強化基礎教育,夯實學生數理基礎,增強外語能力和國際交流水平,提升專業基礎課質量。建設一批榮譽專業和榮譽課程,打造高質量專業基礎課程、精品教材、品牌「金課」及國家級教學平臺,適當提升知識的廣度和專業的深度,加強科學素養通識教育和學術創新能力培養。加快基礎教學和公共課實驗教學平臺升級改造,強化學生基礎技能提升和創新思維訓練。
突出能力培養,推進科教協同育人。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關鍵領域,發揮浙江大學綜合會聚的學科優勢,超前謀劃新興交叉學科專業布局,探索在學科會聚和集成攻關中解決交叉培養等難題,著力培育複合型拔尖創新人才。強化科教協同育人,推動科研經費在育人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促進資源向重大項目傾斜,依託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集成攻關大平臺、國家基金委基礎科學中心、之江實驗室等重大科研平臺所承擔的重大科研任務,支持「強基計劃」學生參與基礎研究、前沿交叉研究和顛覆性技術攻關,切實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科研攻關能力。
匯聚全球資源,提升育人全球競爭力。推進實施全球開放發展戰略及行動計劃,加強與世界一流大學、頂尖學科的深度合作,積極引進海外學術大師和國際頂尖專家學者,針對「強基計劃」部分專業探索引入國際導師。加大國際化培養力度,本科階段予以優先安排海外交流計劃,研究生階段予以優先安排海外聯合培養。探索與世界頂尖大學合作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建立實質性雙向交流機制,切實提升國際化培養成效。
(原標題《政策解讀!關於浙大2020強基計劃,你還需要知道這些~》。編輯 尹維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