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原創作者:長燈講歷史
想必大家都知道,戰爭過後,都是要整頓的,那麼小編今天來給大家說的是一戰後的文學。一戰剛結束,文學就響起對現存社會秩序的抗議,最強音發自超現實主義運動。超現實主義是一戰後法國興起的文學藝術運動和重要文藝流派,也是這期重要的文化思想運動。它對文學創作和繪畫、電影、雕塑、建築、音樂等影響深刻,對後來的文化、思想發展也有重要意義,盛行達半個多世紀,遍及歐、美、亞、非、美、亞、的數十個國家。與超現實主義聯繫密切的是一戰期間達達運動,出現在一些厭惡戰爭、避居瑞士的青年知識分子中。
1916年年初他們在蘇黎世伏爾泰小酒店聚會,羅馬尼亞籍詩人特裡斯當·查拉將裁紙刀插進一本法德詞典,翻開後隨意選出一個字「達達」為運動命名,同年7月查拉主編的刊物《達達》出版。達達主義是憤激的文藝青年的反抗運動,參加者痛恨屠殺生命、毀滅社會的戰爭,憎恨產生戰爭的資本主義世界和資產階級價值觀,而且企圖摒除現存思想和制度,反對一切文學傳統,甚至要摧毀語言和精神生活。
1918年發表的《達達宣言》提出反對一切形式的思想束縛。為此他們採取各種手段,如公開宣傳,侮辱漫罵,製造混亂,揶揄嘲諷。在文藝創作上,他們則標新立異,用混亂晦澀的語言和離奇怪譎的形式表現神秘不可思議的偶然想像例如把各種零碎的照片拼貼起來,給蒙娜·麗莎畫上鬍鬚,敲打音鍵和音箱代替音樂演奏。 1916-1922年達達主義者發表了一系列文藝作品和論著,反映的叛逆和反抗精神在西方青年中引起反響,在歐、美的一些城市出現達達主義團體。
巴黎的詩人安德烈·布勒東、路易·阿拉貢和菲利普·蘇波也猛烈抨擊現實社會、傳統文化和價值,並於1919年創辦刊物《文學》,批判舊文學傳統。1920年查拉到巴黎,組織法國的達達主義團體,除布勒東等三人外,還有些詩人、畫家參加。《文學》雜誌隨之成為達達團體的刊物。達達運動沒有系統的理論和明確的目標,也沒有顯著的創作成果。這樣只追求破壞的激情很難持久,而且運動從一開始便帶有虛無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烙印。達達主義者荒謬古怪的創作思想和方法也受到指責和摒棄,內部意見分歧進一步導致運動瓦解。
1922年布勒東在《文學》雜誌上發表文章,提出「拋棄達達」,未來的超現實主義者與達達主義從此徹底決裂。到1924年,達達運動已不存在,然而達達運動仍有積極意義。它對當時資產階級社會起了異化作用,尖銳地提示了資本主義文化與價值的虛偽和腐朽,幫助人們衝破思想禁錮,爭取精神解放。達達運動對超現實主義的產生起了準備和催化作用,但超現實主義並非由該運動衍生而來。
早在達達運動到巴黎之前,布勒東等人在文學領域就已提出自己的思想,顯示出後來超現實主義運動的主要方向。超現實主義運動沒有停留在單純地懷疑、否定和批判傳統,而是將批判精神和想像力結合,提出奮鬥目標和行動綱領,力求構建探究現實的新方式,要改造世界和生活,重建人類理解力。因此,超現實主義有建設意義、更紮實的基礎和更深刻的影響。戰爭對戰勝和戰敗雙方都是空前的災難,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使青年們看到進行社會革命最積極的表現形式。
上過戰場、經歷過戰爭苦難的布勒東、阿拉貢和艾呂雅等青年詩人不滿足回復到戰前狀況,在文學藝術方面不願再探索純形式而無視現實。他們期望最有革新思想的科學家、哲學家挺身而出,對人、人的精神活動及社會各種關係做出新的解釋和闡述。戰爭過後總會有些東西失去,經過苦難的人們在也會對戰爭有所反感,希望這世界上都是和平安樂的時代,小編就講到這了,下次再繼續分享吧!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