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世紀:一戰後文學,達達運動瓦解,超現實主義運動的開始

2020-12-03 追劇長燈

百家原創作者:長燈講歷史

想必大家都知道,戰爭過後,都是要整頓的,那麼小編今天來給大家說的是一戰後的文學。一戰剛結束,文學就響起對現存社會秩序的抗議,最強音發自超現實主義運動。超現實主義是一戰後法國興起的文學藝術運動和重要文藝流派,也是這期重要的文化思想運動。它對文學創作和繪畫、電影、雕塑、建築、音樂等影響深刻,對後來的文化、思想發展也有重要意義,盛行達半個多世紀,遍及歐、美、亞、非、美、亞、的數十個國家。與超現實主義聯繫密切的是一戰期間達達運動,出現在一些厭惡戰爭、避居瑞士的青年知識分子中。

1916年年初他們在蘇黎世伏爾泰小酒店聚會,羅馬尼亞籍詩人特裡斯當·查拉將裁紙刀插進一本法德詞典,翻開後隨意選出一個字「達達」為運動命名,同年7月查拉主編的刊物《達達》出版。達達主義是憤激的文藝青年的反抗運動,參加者痛恨屠殺生命、毀滅社會的戰爭,憎恨產生戰爭的資本主義世界和資產階級價值觀,而且企圖摒除現存思想和制度,反對一切文學傳統,甚至要摧毀語言和精神生活。

1918年發表的《達達宣言》提出反對一切形式的思想束縛。為此他們採取各種手段,如公開宣傳,侮辱漫罵,製造混亂,揶揄嘲諷。在文藝創作上,他們則標新立異,用混亂晦澀的語言和離奇怪譎的形式表現神秘不可思議的偶然想像例如把各種零碎的照片拼貼起來,給蒙娜·麗莎畫上鬍鬚,敲打音鍵和音箱代替音樂演奏。 1916-1922年達達主義者發表了一系列文藝作品和論著,反映的叛逆和反抗精神在西方青年中引起反響,在歐、美的一些城市出現達達主義團體。

巴黎的詩人安德烈·布勒東、路易·阿拉貢和菲利普·蘇波也猛烈抨擊現實社會、傳統文化和價值,並於1919年創辦刊物《文學》,批判舊文學傳統。1920年查拉到巴黎,組織法國的達達主義團體,除布勒東等三人外,還有些詩人、畫家參加。《文學》雜誌隨之成為達達團體的刊物。達達運動沒有系統的理論和明確的目標,也沒有顯著的創作成果。這樣只追求破壞的激情很難持久,而且運動從一開始便帶有虛無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烙印。達達主義者荒謬古怪的創作思想和方法也受到指責和摒棄,內部意見分歧進一步導致運動瓦解。

1922年布勒東在《文學》雜誌上發表文章,提出「拋棄達達」,未來的超現實主義者與達達主義從此徹底決裂。到1924年,達達運動已不存在,然而達達運動仍有積極意義。它對當時資產階級社會起了異化作用,尖銳地提示了資本主義文化與價值的虛偽和腐朽,幫助人們衝破思想禁錮,爭取精神解放。達達運動對超現實主義的產生起了準備和催化作用,但超現實主義並非由該運動衍生而來。

早在達達運動到巴黎之前,布勒東等人在文學領域就已提出自己的思想,顯示出後來超現實主義運動的主要方向。超現實主義運動沒有停留在單純地懷疑、否定和批判傳統,而是將批判精神和想像力結合,提出奮鬥目標和行動綱領,力求構建探究現實的新方式,要改造世界和生活,重建人類理解力。因此,超現實主義有建設意義、更紮實的基礎和更深刻的影響。戰爭對戰勝和戰敗雙方都是空前的災難,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使青年們看到進行社會革命最積極的表現形式。

上過戰場、經歷過戰爭苦難的布勒東、阿拉貢和艾呂雅等青年詩人不滿足回復到戰前狀況,在文學藝術方面不願再探索純形式而無視現實。他們期望最有革新思想的科學家、哲學家挺身而出,對人、人的精神活動及社會各種關係做出新的解釋和闡述。戰爭過後總會有些東西失去,經過苦難的人們在也會對戰爭有所反感,希望這世界上都是和平安樂的時代,小編就講到這了,下次再繼續分享吧!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奇幻藝術、達達與超現實主義
    繪畫在過去主要作為裝飾,或如某些近年來的先鋒運動那樣以色彩和線條的形式,致力於再現外界實在。 阿爾弗雷德·巴爾,20世紀美國著名的藝術史家,現代藝術在美國的主要傳播者、推動者之一。
  • @博雅藝術講——讓·阿爾普,蘇黎世達達運動的創始人之一
    在此之前,西方藝術家一直在努力的嘗試去描繪和控制畫面,而不是從一個主題開始(如傳統西方藝術家多年來所做的那樣)。Arp會無意識創造一個形態,並在完成後為其作品命名。通過這種方式,他試圖儘量減少意識對作品的幹預。Arp是一個重要的過渡性人物。作為達達的創始人之一,並同時是超現實主義運動的積極參與者,他的作品形成了20世紀早期這兩大運動之間的聯繫的最有利證明.
  • 達達101,慶祝無意義---晶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雖然達達主義作為一場文藝運動持續的時間並不長,到1924年就走向了消亡,但其波及的範圍卻很廣,它在文學、藝術領域的影響極為深遠,「二戰」後的文化史中有一半都與其相關。可以說,如果沒有達達主義運動,當代的許多藝術形式都不會出現。 雖然達達主義已消亡近一個世紀,但其身影依然活躍在藝術界的各個角落。
  • 一戰深刻影響歐洲現代主義文學
    一戰深刻影響歐洲現代主義文學 2014年08月06日 13:2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曉真 字號 內容摘要: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期,歐洲盛行現代主義文學思潮。
  • 一戰,女權運動的催化劑;女權運動自此蓬勃發展
    當然,不止當時的歐洲社會如此,以中國文化為首的東亞社會中,三從四德是也當時的主流文化。圖為一戰中的英國女兵。這一現象一直延續到了近代,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社會結構開始發生變化,此時的歐洲也處在思想啟蒙時期,女權運動開始萌芽。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更是給女權運動提供了生長的土壤,歐洲社會大量男性參軍,許多崗位空缺,這使得無數女性走出廚房,步入社會,填補男性的空缺。
  • 畫家胡安.米羅:20世紀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大師
    幸好他違抗父親的威權,改去了藝術學院,也幸好他沒有按照父親的設計安守本分做一個會計,否則20世紀的現代藝術將少一位天才巨匠。和大自己12歲的畢卡索、小自己11歲的達利一樣,米羅的藝術生涯也可以分為「去巴黎之前」與「去巴黎之後」。
  • 來認識一下達達藝術吧,附圖哦
  • 20世紀,美國發展象徵主義,是現代文學藝術中一個較早的流派
    現代主義文學藝術流派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其共同點是繼承19世紀以人為本以人性為中心的創作傳統,在表現形式上則是自覺地反傳統反常規,從新的視野和新的視角出發,用各種新奇創新的形式,努力表現代人在現代社會中的體驗與感受。現代主義起源於19世紀的歐洲,20世紀在美國得到充分發展象徵主義是現代文學藝術中一個較早的流派,起源於19世紀中葉的法國。
  • 古典主義文學與歐洲短暫的復闢運動存在什麼關係?
    導語:17世紀的歐洲,資本主義仍在繼續發展。而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也標誌著中世紀的結束和近代史的開始。英國在資產階級革命發生後,成為了當時最先進的國家,除了英國,法國也是當時最強大的國家之一。這個時期的歐洲,戰亂頻繁,宗教的反動勢力也十分地猖狂,進步的思想運動遭受到了沉重的打擊,文藝復興運動逐漸衰落。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巴洛克文學、古典主義又逐漸開始在歐洲興起。
  • 古典主義文學與歐洲短暫的復闢運動存在什麼關係?
    導語:17世紀的歐洲,資本主義仍在繼續發展。而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也標誌著中世紀的結束和近代史的開始。英國在資產階級革命發生後,成為了當時最先進的國家,除了英國,法國也是當時最強大的國家之一。這個時期的歐洲,戰亂頻繁,宗教的反動勢力也十分地猖狂,進步的思想運動遭受到了沉重的打擊,文藝復興運動逐漸衰落。
  • 20世紀的荒誕主義戲劇運動
    今日通常以阿爾弗雷德·雅裡(Alfred Jarry)的《烏布王》(Ubu Roi)(1896)為第一個荒誕主義戲劇。這個劇本歪曲了傳統的價值觀,採用極端的非寫實手法,雖為日後許多作品的先驅,卻沒有立即的繼起者。以荒誕主義為主貌而出現的第一個有組織的運動是達達主義(dadaism),1917年由特裡斯坦·查拉(Tristan Tzara)所首倡。
  • 18世紀歐洲「不說廢話」運動
    18世紀三四十年代,一場聲勢浩大的反世界主義的中產階級運動在英國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這對藝術史影響重大。大部分報紙讀者,都起來響應了這場強烈的排外運動——根據樸素的新教禮儀重新界定教養。直白「不說廢話」的觀點被接納,同時被採納的還有一整套與歐洲大陸天主教宮廷的扭曲禮節對比強烈的新教禮儀。
  • 我的歐洲藝術史筆記(終結篇):兩次大戰之間—康定斯基到畢卡索
    對有些人來說,這一時期的徒勞只能用荒謬來表達,在藝術和文學中,為了回應這種荒謬,特裡斯坦·扎拉於1916年命名了達達運動。我們看到了杜尚的Fountain 泉(1917,replicated in 1964),作為一個展覽評審團的一名成員,杜尚宣布打算接受所有提交的藝術作品,他匿名創作了這幅作品。「泉」是一個沒有水管的小便器,從廁所裡拆下來,倒過來,用假名籤名,註明日期。
  • 回到那家蘇黎世小酒館,重看百年前的「達達」留下了什麼?
    達達運動的重要成員讓·阿爾普後來回憶道。 戰爭結束之後,參與達達運動的藝術家大都回到了自己的祖國,也將達達的種子散布到世界各處。雖然達達運動歷時短暫,但是其影響深遠。其顛覆性的形式,在之後很多藝術創作中都有所體現,超現實主義、新現實主義、波普藝術、激浪派……均被視為達達的精神後續。在一些藝術理論家眼中,達達被視為後現代藝術的先聲。
  • 美國獨立藝術家曼-雷,他對達達藝術帶來的影響,你了解嗎?
    1922年,達達藝術正在向超現實主義轉型,而這一切就發生在巴黎。1918年末杜尚返回巴黎,1919年皮卡比亞也從巴塞隆納來到這裡,達達運動就這樣在法國首都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與蘇黎世達達一樣,巴黎達達背後的推動力也來自於文學家隊伍。
  • 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於是,從14世紀開始,一股資產階級文化的新潮流在義大利首先迸發出來,這次資產階級的文化新潮流是以對古代希臘、羅馬的文獻進行研究為基礎的,在當時的人們看來,它仿佛是古典文化在近千年教會壓迫以後的復興。其實它不是單純的古典文化的復興,而是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文化的創造。這種打著復興古典文化旗號的資產階級新文化運動在歷史上被稱為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 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產生的社會條件
    十四、十五世紀在西歐封建社會內部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的萌芽。新興的資產階級為著發展生產需要文化科學知識,而新文化的發展必須突破教會的栓桔。在社會上興起了復興希臘羅馬文化的運動,新興的資產階級學者廣泛搜集古代希臘羅馬的哲學、文學、藝術作品和歷史文物,重新研究已被湮沒了千年之久的古典文化。君士坦丁堡陷落後,許多拜佔庭學者逃到義大利並在那裡講學,因而義大利迅速形成研究古典文化的高潮。
  • 中世紀的三次文藝復興運動是獨立產生還是文學的傳承發展?
    中世紀的歐洲共發生過三次文藝復興,但是隨著時代發展的不同,每個階段的文藝復興運動特點也不相同,但都是古典文化的再次學習並繁榮運動。進入工業革命後的歐洲再也沒有出現過文藝復興的文化運動。農業為人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但物質僅是人生活的一部分,精神需求也不可或缺,而精神的需求來自人類在社會中的關係,而認識這種關係就是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