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藝術、達達與超現實主義

2020-11-23 騰訊網

博斯,《最後的審判》,1482年

影藝家按:1936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的首任館長阿爾弗雷德·巴爾(Alfred Hamilton Barr Jr.)策劃了「奇幻藝術、達達與超現實主義」(Fantastic Art Dada Surrealism)展覽,他並非意在推崇某種特定的現代藝術,而是想藉此為大眾提供素材,以資研究與比較。

這類藝術或許起源於人類內心深處對幻想、非理性、自然、奇異、神秘與夢幻事物恆久的興趣。這些特質總是出現在詩歌的明喻或暗喻中,卻少見於繪畫。繪畫在過去主要作為裝飾,或如某些近年來的先鋒運動那樣以色彩和線條的形式,致力於再現外界實在。

阿爾弗雷德·巴爾,20世紀美國著名的藝術史家,現代藝術在美國的主要傳播者、推動者之一。當美國民眾還對現代藝術褒貶不一遲疑不決時,巴爾通過一系列現代藝術大展,以及購買諸如畢卡索、馬蒂斯、梵谷、塞尚、高更等人的作品作為永久收藏,幫助推動現代藝術從臨時現象轉變為永久的、體制化的藝術門類,從而與古典藝術一同被廣泛收藏與研究。

阿爾弗雷德·巴爾,約1929—1930年

奇幻藝術、達達與超現實主義

文 | 阿爾弗雷德·巴爾

譯 | 楊雯珺

一、奇幻藝術的歷史

奇幻的主題貫穿了歐洲藝術的整個歷史。中世紀藝術中那些地獄和末世的場景、那些對神跡和超自然現象巨細靡遺的刻畫,從理性的視角看來顯然是幻想。這些繪畫的內容大多是一些傳統形象或者它們的集合,但是荷蘭藝術家博斯在哥特時代末期的作品將傳統的幻想轉化為了一種極具個人色彩與原創性的景象,這讓他的藝術與超現實主義聯繫在一起。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和17世紀,奇幻藝術出現在無名藝術家的創作和複雜的大師級作品中。雙重意象、合成圖像、扭曲透視、分離解剖碎片等(超現實主義者現在使用的)技法在那個時代早已運用。但必須指出的是,過去的許多奇幻作品,比如拉梅森(Larmessin)和荷加斯(Hogarth)的版畫,以及表現必死性的作品都有著理性基礎:魔法、諷刺或是科學,這使得它們區別於近來的達達主義或超現實主義。

浪漫主義初現的18世紀中期,一種更為嚴肅的奇幻藝術誕生於皮拉內西(Piranesi)恐怖的監獄景象與菲斯利(Füssli)的噩夢中。到1800年,這個時代兩位最偉大的藝術家,布萊克和戈雅在他們的最重要的作品中也使用了奇幻的、神秘的意象。

19世紀,奇幻的諷刺與幽默常常被用於歐洲和美國的諷刺漫畫。一種更為純粹的奇幻則出現在這些畫家的筆下:法國的Gaillot、維克多·雨果、Grandville;英國的卡羅爾和Lear;德國的Busch;美國的Cole和Beale。到了19世紀末,一種來自於坡和波德萊爾的文學傳統經由法國象徵主義,在雷東(Redon)的繪畫中找到了映射。

朱塞佩·阿爾欽博託(Giuseppe Arcimboldo)

漢斯·派爾頓(Hans Baldung)

喬瓦尼·迪·保羅(Giovanni di Paolo)

博斯

拉梅森

二、今天的奇幻與非理性藝術

或許可以說,過去的四百年裡,奇異與非理性藝術從未像今天這樣引人注目。

達達主義興起於1916年前後的紐約與蘇黎世,世界大戰後在科隆、柏林、漢諾瓦和巴黎繁榮發展。戰爭的災難與隨後的和平中產生的義憤與絕望觸動了達達主義畫家與詩人(正如拿破崙戰爭時期,布萊克和戈雅對著戰爭、空洞的宗教和社會習俗發出的吶喊)。

因此,達達主義及其後繼的超現實主義很多時候顯得過分地放肆與離經叛道;這些推崇非理性觀念的運動,看上去幾乎要向體面社會的一切習俗與標準宣戰。但需謹記,在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者看來,體面社會是戰爭、凡爾塞和約、戰後通貨膨脹、重整軍備等等社會政治經濟問題的罪魁禍首,在他們眼中,現代基督教世界的現實就是一片瘋狂的奇觀,與普通人眼中他們最為駭人的超現實一樣糟糕,然而又自視理智正常。

達達主義用強烈的離經叛道的幽默嘲笑他們眼中歐洲文化可悲的幻影。他們甚至攻擊藝術本身——尤其是「現代」藝術——但在他們取笑戰前的立體主義、表現主義和未來主義時,又從這些運動中借鑑和改造了不少原則和技法。

因此,儘管達達主義試圖從藝術的傳統概念中解放自己,他們又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傳統——比如,形式的自主性或絕對直覺性、極度奇幻的主題、運用意外或偶然性的法則、對機械和生物型態的奇幻化。

達達主義的很多觀念來自康定斯基、保羅·克利、夏加爾、德·基裡科、杜尚以及畢卡索。

夏加爾

德·基裡科

三、超現實主義

1922年前後,達達在巴黎消逝。在詩人安德烈·布勒東的領導下,超現實主義從達達的灰燼中升起。超現實主義保留了達達的非理性特質,不過發展出了一套關於潛意識和藝術的本源更有體系、更嚴謹的實驗觀。他們嘗試「自動」繪畫和寫作,研究夢境和幻象、孩童和瘋子的藝術、精神分析的理論與技術、洛特雷阿蒙和蘭波的詩歌。

最初的超現實主義者中有著原來的達達主義者們,馬克·恩斯特、 阿爾普(Arp)和曼·雷(Man Ray)。1925年前後,馬松(Masson)和米羅(Miro)加入了這個行列待了幾年,接下來是唐吉(Tanguy)、馬格利特和賈科梅蒂,1930年左右,達利加入。超現實主義也欣賞並爭取到了德·基裡科、克裡、杜尚和畢卡索等獨立藝術家。

技術上,超現實主義繪畫大約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用達利的話說) 「手繪的夢境照片」——用早期尼德蘭繪畫一般精細的現實主義技法繪製奇幻的物件與場景。達利、唐吉、馬格利特是這種「夢境照片」的大師,但他們也從德·基裡科和恩斯特(349-353)早期作品中學到了很多。

達利和馬格利特畫面的主題大約產生於未經審查的極端直覺,但是他們精細的現實主義技法又是直覺的反面。第二種超現實繪畫與此相反,從技法到主題都體現出直覺性。曼松和米羅自由且幾乎是隨意的技法體現了此前由康定斯基、克利、和阿爾普奠定的「自動」繪畫傳統。

畢卡索和恩斯特是超現實主義旗下最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也是這些手法的大師。恩斯特是超現實拼貼畫以及半自動擦印法最重要的大師。

阿爾普

馬克·恩斯特

馬克·恩斯特

馬松

四、超現實物件

大戰開始不久前,立體主義在他們的繪畫和雕塑中加入了火柴、撲克牌、報紙殘片、電話卡等日常物件的碎片,由此顛覆了「藝術」必定要以油畫、青銅、大理石等傳統媒介呈現的觀念。

立體主義物件表現出的是形式感或設計感,而達達和超現實物件則體現出精神分析的旨趣——奇異的、夢幻的、荒誕的、古怪的、神秘的。這些物件是「非理性的實體」。

1914年,杜尚將一個普通的杯架作為藝術品發布,由此開啟了達達和超現實展覽中一長串「現成品」或普通工業品的序列。這些物品有的原封未動,有的進行了精心的「調整」。達達主義最著名的「調整過的現成品」莫過於杜尚的《為什麼不打噴嚏?》(Why not sneeze?),這是一個鳥籠,裝滿方糖狀的大理石方塊,上面插著一支溫度計。《為什麼不打噴嚏?》充滿微妙性、複雜性和不協調的幽默;奧本海默的《皮毛覆蓋的杯子、碟子和勺子》(Fur-covered cup, plate and spoon)相比之下簡單許多,卻散發著一種特別的、令人不安的吸引力:這大概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一套茶具。

許多其他的物件也有著超現實的特質:例如《橢圓形的輪子》(The Oval Wheel)、《希爾斯-羅勃克目錄做的物件》(Object made from a Sears-Roebuck catalog)、幾何模型、植物學模具等。

《為什麼不打噴嚏?》

五、孩童與瘋子的藝術

為什麼要把孩子和瘋子的藝術和成熟的、正常的藝術家作品擺在一起?很顯然,沒有什麼比它們更適合作為一場奇幻藝術展的對比素材,因為很多孩子和精神病人,至少在某些時候,存在於他們自己的世界中,除非藉由想像力不受拘束的藝術或夢境,我們無法達到這樣的世界。超現實主義藝術家也試圖使自己的創造力達到這樣的自由,但是他們與孩子和瘋子有著本質的不同:他們總是能夠意識到幻想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區別,而孩子和瘋子往往不能做出這樣的區分。

瑪格利特

六、結語

我們可以把這場正在進行的運動描述為朝向奇異與非理性的藝術,然而我們還離它太近以至於無法給出評判。顯然,這場運動還在發展:以超現實主義為名,它活躍於歐洲多國、北美、南美與日本;它的影響延及運動之外的藝術家以及裝飾和廣告設計師;它連結心理學與詩學;它大膽地關注象徵、「文學」或詩性的題材,因此與抽象的純藝術、以社會場景為題的現實主義繪畫和室內的裸體或靜物畫對立起來;它奇幻的、半寐的、反理性的美學影響了藝術批評,也為藝術史帶來了新的發現與價值重估。

當這場運動不再是爭議的誘因或戰場時,人們會無可爭議地認同,它不僅產生了大量平庸或混亂的繪畫和物件,也造就了不少優秀和持久的藝術品,甚至一些大師之作。不過即便在現在,本場展覽很多展品的價值也已然超越了對一場運動或一個時期的記錄,在此作為藝術品以饗觀眾。

相關焦點

  • 歐洲世紀:一戰後文學,達達運動瓦解,超現實主義運動的開始
    一戰剛結束,文學就響起對現存社會秩序的抗議,最強音發自超現實主義運動。超現實主義是一戰後法國興起的文學藝術運動和重要文藝流派,也是這期重要的文化思想運動。它對文學創作和繪畫、電影、雕塑、建築、音樂等影響深刻,對後來的文化、思想發展也有重要意義,盛行達半個多世紀,遍及歐、美、亞、非、美、亞、的數十個國家。與超現實主義聯繫密切的是一戰期間達達運動,出現在一些厭惡戰爭、避居瑞士的青年知識分子中。
  • 來認識一下達達藝術吧,附圖哦
  • 美國獨立藝術家曼-雷,他對達達藝術帶來的影響,你了解嗎?
    1922年,達達藝術正在向超現實主義轉型,而這一切就發生在巴黎。1918年末杜尚返回巴黎,1919年皮卡比亞也從巴塞隆納來到這裡,達達運動就這樣在法國首都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與蘇黎世達達一樣,巴黎達達背後的推動力也來自於文學家隊伍。
  • Joan Miró|抽象藝術與超現實主義的完美結合
    經過藝術變革的巴黎,對米羅產生了強大的誘惑力。1919年他終於離開家鄉,首次來到世界藝術之都巴黎。這個時期的巴黎藝術家薈萃,美術館和博物館珍品如雲。但米羅是一個貧窮而並無盛名的青年畫家,他的畫在異國無法賣出,在巴黎他幾乎天天挨餓。但首次的巴黎之行給他的最大收穫是認識了許多藝術界朋友,特別是來自他祖國的畫家畢卡索。畢卡索買下了他的一張自畫像,這幅自畫像一直被珍藏著。
  • 易英:達達之路
    達達是以藝術行為來介入政治,介入政治的目的並不是通過政治爭取藝術的權利,而是用藝術行為來表達對資產階級社會的厭惡,以及對帝國主義戰爭的絕望。政治上的無政府主義在藝術上的反映就是藝術的無政府主義。但是在政治的掩蓋下,藝術的無政府行為在當時並不引人注意,隨著一戰的結束,達達的政治性似乎也完結了,藝術的無政府主義才顯露出來。
  • 美術年輪:達達主義與超現實主義
    達達主義與超現實主義兩者有著親密的血緣關係。達達主義可說是超現實主義的先聲,而超現實主義也可說是達達主義的變體和繼續。達達主義是一種否定一切的虛無主義的藝術現象。它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是戰爭對於一部分人們在精神意識上所引起破壞與變態的產物。達達主義的哲學包括了極端的虛無主義,對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抱著嘲諷的幻滅感。
  • 【鹿森每日一書】當代藝術的入場券——《超現實主義宣言》
    (線上75折優惠,點擊圖片查看詳情)—《超現實主義宣言》
  • 薩拉瓦爾∙達利:超現實主義的記憶藝術大展正式開幕!
    展覽海報2020年7月24日下午,由中歐國際貿易(北京)有限公司和北京798橋藝術空間主辦,ArtDepot藝術倉庫當代藝術中心協辦,北京全屏本是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協力共同舉辦,由ArtDepot藝術倉庫創始人Serena Zhao和國際獨立策展人迪利亞拉·卡梅諾娃(Dilyara Kamenova)策劃的「薩爾瓦多·達利:超現實主義的記憶」正式開幕。
  • 薩拉瓦爾∙達利:超現實主義的記憶藝術大展正式開幕
    ,ArtDepot藝術倉庫當代藝術中心協辦,北京全屏本是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協力共同舉辦,由ArtDepot藝術倉庫創始人Serena Zhao和國際獨立策展人迪利亞拉·卡梅諾娃(Dilyara Kamenova)策劃的「薩爾瓦多·達利:超現實主義的記憶」正式開幕。
  • 反藝術,反傳統:達達畫派藝術大師作品欣賞
    關於「達達」一詞的由來,歷來眾說紛紜。有些人認為這是一個沒有實際意義的詞,有一些人則認為它來自羅馬尼亞藝術家查拉和詹可頻繁使用的口頭語「da, da」,在羅馬尼亞語中意為「是的,是的」。最流行的一種說法是,1916年,一群藝術家在蘇黎世集會,準備為他們的組織取個名字。他們隨便翻開一本法德詞典,任意選擇了一個詞,就是「dada」。在法語中,「達達」一詞意為兒童玩耍用的搖木馬。
  • 薩拉瓦爾 達利:超現實主義的記憶藝術大展正式開幕!
    ,ArtDepot藝術倉庫當代藝術中心協辦,北京全屏本是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協力共同舉辦,由ArtDepot藝術倉庫創始人Serena Zhao和國際獨立策展人迪利亞拉·卡梅諾娃(Dilyara Kamenova)策劃的「薩爾瓦多·達利:超現實主義的記憶」正式開幕。
  • 畫家胡安.米羅:20世紀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大師
    然而出生於巴塞隆納這個藝術氛圍異常活躍的地方,米羅有機會觀看到梵谷、馬蒂斯、畢卡索等人的作品,對藝術充滿熱情與嚮往。幸好他違抗父親的威權,改去了藝術學院,也幸好他沒有按照父親的設計安守本分做一個會計,否則20世紀的現代藝術將少一位天才巨匠。和大自己12歲的畢卡索、小自己11歲的達利一樣,米羅的藝術生涯也可以分為「去巴黎之前」與「去巴黎之後」。
  • @博雅藝術講——讓·阿爾普,蘇黎世達達運動的創始人之一
    他對自然物體的俏皮形象描繪是出於他對無意識思維的興趣,通過無意識思想的自動繪製,並醞釀著有關藝術創作的既定理念。作為達達的創始人之一,並同時是超現實主義運動的積極參與者,他的作品形成了20世紀早期這兩大運動之間的聯繫的最有利證明.# bird and necktie他在青年時期就讀於藝術學院。
  • 超現實主義向抽象表現主義過渡的橋梁:阿希爾-戈爾基
    40年代早期,超現實主義在紐約藝術界佔據了主流。1936年末,現代藝術博物館在成立7周年之際舉辦了一次重磅炸彈般的展覽:「異想天開的藝術,達達和超現實主義」,讓紐約很多藝術家眼界大開。而那些沒有被展覽說服的藝術家隨著歐洲藝術家的大量流入而轉變了看法。
  • 超現實主義的記憶
    《達利:超現實主義的記憶》是達達若隱若現的蝕刻作品。達達是一個在蘇黎世始於1916年的藝術運動,它是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西方社會混亂和資產階級社會的一種反應,資產階級社會也被認為是造成戰爭的原因。它的特點是拒絕舊的藝術創作形式,反而採用反藝術來主張藝術的無關性並探索新的創作形式。
  • ARTH350|達達主義與超現實主義攝影
    一戰讓整個歐洲動蕩不堪,在蘇俄的構成主義藝術家們關心共產主義社會的建設時,另一群逃亡到蘇黎世的藝術家開始對一戰進行反思,達達主義(Dada)在一戰中立國瑞士誕生,並深刻影響了後來的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1916年,達達主義在蘇黎世誕生,到20年代初逐漸衰減;1924年,超現實主義在巴黎接棒,最終成為影響最大的現代藝術流派之一。
  • 被遺忘的女性達達主義畫家
    ,不如說是一個思想方式,藉由「anti-」所有事物、甚至藝術本身;並解構一切,來疏解一戰背景下分裂的人類心靈。不管從藝術、政治、社會的角度看,達達主義都曾經在歷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但被大眾所忽略的方面卻是,這還是一個由白人男性體系所鞏固的勢力,而同時代那些女性的藝術家、擁有同樣的思想形式與創作脈絡,卻在20 世紀末、去世的前十年才被大眾看見,重新擁有了發言權。
  • 《超現實主義宣言》作者: [法] 安德烈·布勒東
    作為一種革命思潮,超現實主義要求對社會進行深刻的變革,其意圖創造一種包含著「詩歌、自由與愛」的光明。而作為先鋒藝術的重要思想源頭,超現實主義對整個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美學、繪畫、電影和社會生活都產生了極大影響。
  • 什麼是超現實主義美術 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及作品
    插個題外話,「達達」一詞在法語中的意思是「玩具小木馬」,像個可愛的形容,而「達達」為什麼會被作為藝術活動的代名詞則是純屬偶然,它只是像現在一些莫名其妙的網絡詞語一樣,被一幫藝術青年作為破壞、瘋狂、虛無主義、憤世嫉俗等的藝術活動上的標籤代稱。
  • 超現實主義的兩種創作手法及代表畫家
    超現實主義者是在達達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致力於探索人類經驗的先驗層面,力求突破合乎邏輯與真實的現實觀,嘗試將現實觀念與本能、潛意識與夢的經驗相揉合,以展現一種絕對的或超然的真實情景。(1)超現實主義的兩種創作手法①自然主義的超現實主義以達利、馬格利特、德爾沃為代表的風格。這種風格以精細的細部描繪為特徵,通過可以識別的經過變形的形象和場面,來營造一種幻覺的和夢境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