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感應」學說及相關論述

2020-11-13 古代勸善故事

孔子作《春秋》言災異述天道。《春秋》為儒家《五經》之一,被後人稱為「禮義之大宗」。《春秋》按年記載了春秋時魯國從隱公元年到哀公十六年間的歷史大事,涉及多國。內容包括天文氣象、政治經濟、社會生產與生活等諸方面,是當時有準確時間、地點、人物的原始記錄。其中記載了「日蝕三十六、地震五、山陵崩二、彗星見三、星隕如雨一、火災十四,以及五石隕墜、六鷁退飛、多麋、有蜮、鵒來巢、晝暝晦、大雨雹、雨木冰、李梅冬實、七月霜、八月殺菽之類。」(《廿二史札記》)孔子作《春秋》的目的,不重在事和文,惟獨重在義。時值社會劇變,禮崩樂壞,孔子認為上天會根據人的行為善惡邪正下應於人,即以災異來譴告人,使人反省改過。孔子作《春秋》的要義是化導世人以接近聖賢之人。

孔子說:「邦大旱,毋乃失諸刑與德乎?」認為災異是由於人事行為不正引起的,勸國君「正刑與德,以事上天。」如魯宣公時發生蝝害,蝝即未生翅的幼蝗蟲,《春秋》明言宣公因「變古易常」天應之而有災,宣公於此天災後,能及時反省改過,恢復了古制,因而避免了更大災害,保住了莊稼收成,故孔子深為宣公僥倖而書之。再如魯桓公時,一次旱災,「旱者,政教不施之應」,桓公不納諫,「去國遠狩,大城祝丘」,故致此旱。孟子認為《春秋》於亂世以救世,說:「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漢書?五行志》說:「周道敝,孔子述《春秋》,則《幹》《坤》之陰陽,法《洪範》之咎徵,天人之道燦然著矣。」

墨子說:「天之志者,義之經也」,倡導「尊天順天」,符合天道,順應自然。認為人君須要時時刻刻注意自然變異,檢查自己的德行,看一看有哪些地方違背了天意,及時改過,爭取挽回天意。墨子說:「夫既尚同於天子,而未尚同乎天者,則天災將猶未止也。故當若天降寒熱不節,雪霜雨露不時,五穀不熟,六畜不遂,疾災戾疫,飄風苦雨,存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罰也,將以罰下之人之不尚同於天者也。」這段話的意思是當人們與天子的意志統一,但天子與上天的意志未統一時,天災還會發生。違反天意的人,必將受到上天的懲罰,即所謂「天譴」。墨子還說:「愛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惡人賊人者,天必禍之。」認為天意在「愛民保民」。

西漢時董仲舒集前代天人感應說之大成,著有《春秋繁露》等,明確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春秋繁露》主要闡釋儒家經典《春秋》之書,故書名為「繁露」,並以天人感應為核心,闡述「王道及三綱五常來源於天」的倫理。董仲舒認為,天人相通,相互感應,天能干預人事,人亦能感應上天。人君若違背了天意,不仁不義,天就會出現災異以譴責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會降下祥瑞加以鼓勵。他向漢武帝進言說:「災者,天之譴也;異者,天之威也。凡災異之本,盡生於國家之失,國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之災異以譴告之,譴告之而不知變,乃見怪異以驚駭之,驚駭之尚不知恐懼,其殃咎乃至。以此見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他指出象日月蝕、地震、山崩、水溢之類等災異的發生不能只看其表象,都有其內在根源。

董仲舒關於「王」字做了如下解釋:「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貫而參通之。非王者,孰能當之?」(《王者通三》)他還說道:「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無所殊,建日月風雨以和之,經陰陽寒暑以成之。故聖人法天而立道,亦博愛而亡私,布德施仁厚之,設誼立禮以導之。」認為天是至善的化身,天以慈悲為懷,生養萬物,包覆一切,對萬物一視同仁,以日月風雨、陰陽寒暑養育萬物,生生不息,這都在體現天意。而聖人之道正是法天的博愛無私而建立,布德施仁,設誼立禮均屬對人類一視同仁的表現。天的一切活動皆是善的體現,而人之仁德取法於天。

董仲舒對傳統祭天祭神方式加以提倡,他認為祭祀並非禮儀程序,而是直接通乎神明。他說道:「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號為天子者,宜視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提出君主應率民事天;他認為天意至仁,君主必須效法天,實行仁政。他說:「王正,則元氣和順,風雨時,景星見,黃龍下;王不正,則上變天,賊氣並見」,指出王正,則風調雨順;反之,則天災人禍並至。董仲舒繼承了孔子、孟子的義利觀,提出「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的主張,強調道義之上,道德規範是「天」為「保民」而賜予人間的,人要順天不能逆天,要接受聖人的教化而為善,堅決阻止「奸邪並出」。人的一切言行都在天的關注之下,動機不善就可以懲罰,不必等到釀成事實,並相信任何異象都有所昭示。

西漢司馬遷在《史記?樂書》中說:「天與人相通,就好象形與影、氣的關係,做好事的人,天報以福;做壞事的人,天報以禍。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很自然的道理。因此講推天道以明人事。人君當象天行動,人君至誠的心能感動皇天,使陰陽變易;如果人君逆陰陽,背天心則會有災異發生,這是天皇對人君的告誡」。

宋明理學對天人關係的闡釋,認為「天」、「天理」是至上、永恆的,做人要遵循倫理原則——「綱常」。宋代程顥和明代王陽明等理學家,皆明確提出了「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是說天地萬物本為一體,而「仁」一以貫之。認為「天人」是個整體,他們之間存在著聯繫和對應關係,天象的變化會帶動人類社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天人感應,對應關係,因果關係,如影隨形。

相關焦點

  • 天人感應,儒家學說的一次改造
    對天的事情,儒家的開創者孔子講述不多,雖然也有孔子向老子河道的說法,孔子自己也說:&34;,但孔子學說更強調解決現實問題,對形而上的論述較少。,同時認為人是天所化,國家有道則天順民安,無道天就會降下災禍,這就是天人感應說。
  • 從「天人感應」到「天人合一」
    正如「五行」學說所說的那樣,漢朝的董仲舒就是自覺地利用了「陰陽五行」的思維模式而進一步將儒家的「人人之和」和道家的「天人之合」融為一個體系,發展出了他的「天人感應」理論。在董仲舒看來,儒家所講的人倫之間的陰陽關係和道家所講的天地之間的陰陽關係其實是一回事情,都不過是「道」的外化或者產物。
  • 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指的深意是什麼,真的可以天人合一嗎?
    除了人與天這種結構關係外,老子還在《道德經》其它章節論述了天與人之間另一個內涵。老子講述修士可以通過修煉在天人之間搭建一座橋梁,讓二者互通。老子說:「穀神不死,是為玄牝,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用之不勤,綿綿若存。」這句話用修士的語言翻譯就是:後天之心屏蔽以後,先天之心活潑,也就是常說的心死神活。這個時候玄關開啟,修士得見先天本源之炁,即天地根。
  • 古中醫天文學說中醫——天人合一
    導讀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中關於天人關係的一種學說。指天與人的關係緊密相聯,不可分割。強調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為的相通和統一。而《黃帝內經》中的天人合一觀,更是標誌著中國醫學由經驗醫學上升為了理論醫學。(編輯/三木)
  • 古代祥瑞的顯現,是人感應天?還是天感應人?何為天人合一
    這可以算作古代天人感應的一部分。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的概念,同時討論關於天人感應,到底是人感應天?還是天感應人?這些問題主要涉及到道家和儒家的兩方面,天人合一偏於道家,天人感應偏於儒家。但通過古代這兩個文化認識,或許能更好的闡述古代傳統文化基礎。
  • 父親節逢日食,按照古代「天人感應」學說,發生日食有何徵兆
    按照古代「天人感應」的學說(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發生日食,在傳統文化裡有著怎樣的寓意和徵兆?古代各階層如何救日?這是我們重點要說的內容。結合此,東漢劉向結合「天人感應」學說,提出了「日者天之象,君父夫兄之類,中國之應也」。其實提出「太陽代表君王」的說法,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存在,如《禮統》裡說的「日者,人君之象」。《易傳》提出:聖王在上,則日光明而五色備。在《禮記》中載「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國無二君」,在封建時期,君王為最高統治者,《夜航船》一書言「聖人扶陽而尊君」。
  • 「天人感應」與風水有關嗎?
    中國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觀念,其實質是人如何最有效地利用自然,順應天道,按照自然運行的方式去尋找最好的自然條件,或將自己所處的環境儘量改造到與自己最為協調。這種改造環境並使之與自己相協調的方法,就是風水。
  • 漢武帝時期以董仲舒儒家思想為主的天人感應,在當時有何影響?
    導語:漢武帝時期以董仲舒儒家思想為主的天人感應,在當時有何影響?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以儒家思想為主,結合各家思想,並引入陰陽五行學說,從而建立起新儒學體系。天人關係的另一方面是天人感應。「天人感應」思想早在《墨子天志》「:天子為善,天能賞之,天子為暴,天能罰之。」明確體現出天與人的相互感應和感知。這種思想也不是董仲舒的開創。董仲舒加入陰陽五行學說來解說天人感應,他認為帝王如果興盛,則有美祥見;帝王如果要亡,則有妖孽見。董仲舒用了大量的感應現象來說明他的天人感應學說。各種現象進行歸納,對天人關係的感應進入深層的證明。天是萬物主宰,因此有絕對權威。
  • 古代祥瑞的出現,是天感應人還是人感應天?天人合一怎麼理解?
    要說在古代社會當中, 我們是經常能夠看到很多的一些個祥瑞的顯現的,尤其是在很多帝王或者是富貴者的身上,我們是看到了很多這樣的一些個學說存在的,只要是有祥瑞出現,那麼就預示著人間一定是有好事發生。那麼這其中就出現了一個概念,到底是人感應天?還是天感應人呢?
  • 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
    人們的意識形成同身體感知與語言思維及經歷實踐相關。你的思維,你的想像,你的夢境,不可能超越這三樣,必然與之相關。也就是說你夢到的一定是身體感知到的或是語言思維過亦或以前經歷實踐過。這就是古人講的「天人感應」,天人互相影響。社會發展的最高境界則是實現「天人合一」,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世界上人來人往,有新生有死亡,一代接著一代,一波接著一波。人們追求美好的生活,生活的本意便是生下來活下去。
  • 真正的高人會「天人感應」,天垂異象示吉兇
    《尚書•洪範》對天人感應進行系統性整理並形成了「天人感應」的概念,明確指出「感應」的方式是「天」監察人的行為,然後通過一系列自然現象來表達自己的意志,與人事行為是否端正直接感應。2、「天人感應」學說及相關論述孔子作《春秋》言災異述天道。
  • 中國人最喜歡的「天人感應」其實源自《尚書·洪範》
    這個觀念就是漢朝最盛行的「天人感應」理論,這個理論的提出本是用來約束君權的,但是在很多時候卻起到了反作用。什麼是「天人感應」?簡單來說就是:皇帝是上天的兒子,這個皇帝當政的時候,治國理念或者人才理念有問題,上天不會說話,所以只好降下不同的災難,警醒自己的兒子。
  • 漫話天人感應
    鳥獸且猶感應,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人的一切行為動作,思想認識等等,其實都是感於外部世界而作出的反應。人與人之間的感動,應對,取予,趨避,退讓......都是相互間感應的結果。行為失當而有悔,以其感而相左,應之有差所致。天與人有感應嗎?有。日作夜息,春種夏耘秋收冬藏,盛夏衣單,隆冬著棉,皆人應於天之晝夜四時而作,感應之昭著者。其幽隱而微渺者,常人蔽於智,有時不得而知。
  • 董仲舒:天人感應理論
    他提出了天人同類的理論,按照這個理論,一年的四季、十二個月、三百六十六天與人體的四肢、十二節(每肢三節)、三百六十六骨是相立的。這是一種有機論的觀點,在這種觀點下,所有的存在樣態都處在一個複雜的關係網絡中彼此相互聯繫。從這套天人同類的形上學 引申出來的道德原則,便是人的行為能夠影響字宙。
  • 陰陽與董仲舒的「天人感應」
    人之陰氣起而天地之陰氣亦宜應之而起,其道一也」,進而提出自己的天人感應一說。小編認為,天人感應一說理解並不難,難的是理解陰陽本身的含義。就以天上的事物為例,一般認為代表陽性的有:白天,熱,晴天,動等,與之相應的陰性則有:黑夜,冷,陰天,靜等。
  • 光明日報:天人合一
    原標題:天人合一   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 中國古代天文學受制於天人感應說
    筆者試圖分析中國古代天文學的關注對象和特徵,揭示其背後的思想基礎,即「天人感應」的思想。正是這種從商周時代就存在的思想,使得中國天文學無法越過「經驗階段」,發展出科學的天文學。  天人感應的思想影響著整個中國古代的天文學,而歷代君主和士大夫階層基本都持有這一思想。君主藉助天上星宿的變化,來證明自己權力的正當性;而士大夫階層則往往藉助天變來警示、告誡君主,要端正自己的行為。  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君主們對於天象的異變非常驚恐。
  • 天人合一所體現的治國內涵
    【光明論壇·溫故】  作者:孫勁松(系武漢大學國學院副院長、教授)  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 康僧會(九):"業報輪迴"與"天人感應",東西方不同的宇宙觀
    "的學說,實際上不是儒家獨有的,它實際上是先秦時代的一種神學觀點,認為人的高尚道德能夠引起天神的感應,所謂"天助我也"就是這麼來的。墨家也有天人感應的說法、道家(不是道教)也有天人感應的說法、儒家也有天人感應的說法,但將其發揚光大的是"董學"(被董仲舒改造過的儒學)。
  • 析「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關鍵詞,品博大精深的中國優秀文化
    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天人合一」與「天人感應」兩個關鍵詞,前者蘊含了豐富的科學原理和哲學思辨,後者則摻雜了太多的封建迷信。首先,我們來看一看「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是要人效法自然,遵循自然規律,無論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都要保持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