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料圖:初唐,永泰公主墓前室壁畫。 |
【摘要】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先進的政治制度、繁榮的經濟、先進的文化,對亞洲及世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唐朝服裝的奢華、開放及多民族性也使得周圍國家爭相學習、模仿。作為一衣帶水的鄰國——日本,在唐朝三百年時間裡, 歷時了飛鳥、奈良、平安3 個時代。讓唐服紮根落戶,最終演變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服裝——和服。本文通過唐服及和服的材質、圖案、色彩款式等六個方面分別闡述各自的特點,來說明唐代女裝對日本和服的深淵影響。
作者:於豔晶,吉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汝利娜,中國地質大學江城學院。
【關鍵詞】唐代;影響;服裝;日本;和服
[中圖分類號]:J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6-195-01
眾所周知,日本的傳統民族服裝——和服是由中國的漢族服飾發展而來。公元3 世紀左右,《魏志· 倭人傳》中記載:「用布一幅,中穿一洞,頭貫其中,毋須量體裁衣。」可見和服的影子。經歷了大和時代、奈良時代的歷史變遷,公元719年天皇下詔,全國百姓皆可穿唐服。自此,「唐服」就在日本紮根落戶,並最終演變成了「和服」。
一、服飾材質
面料是服裝表現的載體,不同的面料可以體現出不同樣式的特點。
(一)唐代的紡織品主要是麻織品和絲織品兩大類。麻織品,據考有諸如火麻布、貲布、班布、胡女布等眾多品種。絲織品的品種則主要有錦、綾羅、紗、鈾、絕等。
(二)據《古事記》、《日本書紀》、《植輪圖集》、《古語拾遺》等文獻記載,日本繩文時代後期和彌生時代的服裝採用楮布、麻布、棉粗布、藤布、科布等植物纖維材料製作。到平安時代時隨著中國染織技術的流傳,和服面料發展成以絲、綢、麻為主。現今,和服面料可以分為純紡織物、混紡織物和交織織物。由此,可看出唐代的紡織、印染技術使日本的和服面料及加工更加細膩化。
二、服飾制度
服飾制度可以說是統治階級權利等級的象徵。根據某人的穿戴,我們可以看出其社會地位、職位等。
(一)中國自開創等級制度開始,就受到歷代統治王朝的重視。唐代為進一步鞏固統治者的權利,服飾制度也被嚴格、詳細地制定下來。其主要是冠服制度。品級差別主要體現在:品色制度與章服制度。
(二)日本的文化、政治等制度,包括服飾制度均是由遣唐使和僧侶到中國學習、吸收,而帶回日本的。日本的《大寶律令》明文規定製作衣服要仿造中國式樣;指衣用冠都要仿效中國,確定了著裝的服制。從服飾的圖案到服飾的穿著全盤模仿唐代服裝。由此可見,從朝廷到地方,服飾制度都以唐朝為模版,進行完全「複印」。
三、服飾圖案
衣料上的紋案、花樣最能體現出時代風尚的變化,反應社會文化的主流方向。
(一)唐代承前繼承了周、戰國、魏晉時期的風格,使其融為一體,讓服飾圖案更加華貴,花樣更加繁多,達到了歷史上的創作高峰。
(二)日本受中國文化影響,也崇尚自然界,以天地為中心,認為自然的一切事物皆為神靈的化身。因此在自己的服裝上裝飾著自然事物的圖案,以此來襯託出自己對神靈的崇敬之情。
四、服飾色彩
(一)「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鬱金香汗溼歌巾, 山石榴花染舞裙」「舞衣無力風斂, 藕絲秋色染」從這些唐代詩詞可以看出當時貴族不僅注重服裝的樣式,服飾顏色也是絢麗多彩的。
(二)因和服的紋樣多採用印染技術,所以在唐朝文化傳入之前,顏色多為純色。直到平安時代,染色技術成熟,女子在和服中也對顏色有了強烈的要求。日本女子根據四季的時令不同,穿著不同顏色的衣服來體現季節的變化。
五、服飾款式
服裝的款式奠定了服裝的特色,決定了時代的特色。唐服體現出唐朝文化處於巔峰與極盛狀態。女子服裝主要分為襦裙服、男裝、胡服三種配套服飾。日本和服是以襦裙服為基礎而演變出來。
(一)唐代女子服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襦裙服是漢族女子服飾中非常基礎的一種款式,即上穿短襦,下著長裙(俗稱上衣下裳)的傳統裝束。
(二)日本的和服因其樣式是由東吳一帶傳往日本的,所以又有「吳服」之說。奈良時期的服飾同唐朝前期的服飾幾乎完全相同, 都是高腰、長裙、斜襟、寬袖,這從當時日本留存下來的畫像及佛像圖都可以看出。日本傳統和服的袖子,應該說是唐代女裝袖型的縮影。
六、髮飾妝容
服裝的配飾點綴了服裝之美。妝容及髮飾等也為服裝增添了點睛之美。
(一)唐代女子追求時尚是全方位的,在美容美飾及佩飾上內容多樣,富有特點,讓人眼花繚亂。
1、頭髮裝飾:髮式以梳髻為主,或挽於頭頂,或結於腦後;發上飾品有簪、釵、步搖、勝、鈾、花等。
2、面部化妝:多採用敷鋁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點面靨、描斜紅、塗唇脂諸多方法。
3、身體裝飾:項飾有項鍊、項圈、瓔珞等,臂飾有臂釧、手鐲,腰飾有玉佩、香囊等。
(二)奈良時代日本女子在穿和服時,流行結頂髻之風。她們將長髮捲至頭頂,分捲成兩個髻的稱雙頂髻,捲成一個髻的稱高頂髻。
綜上所述,唐代不僅在中國的歷史上各個方面上達到了鼎盛的時期,在世紀的歷史上也起到了不可磨滅的積極貢獻。奈良時代日本所派出的大批遣唐使、僧侶到中國學習、交流和吸收,把唐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包括服裝都帶回了日本。日本對其吸收、消化,和服發展到現今已經有其自己的風格,但是仍然能從其身上看出唐代服裝的影子, 唐代的服裝起到無法代替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趙豐,鄭巨新,忻亞健. 日本和服[M].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627.
[2]崔唯,肖彬.世界民俗服飾[M].石家莊: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17.
[3] 趙建民,劉予葦.日本通史[M].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1989.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