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訪井岡山,感受「紅軍傳人」譜寫魚水新篇

2020-12-15 中國軍網

從中國革命的起點到走在中國全面脫貧奔小康的前列,井岡山人民始終沒有忘記人民子弟兵的攜手相扶,更始終感恩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近日,記者踏訪井岡山革命老區,感受「紅軍傳人」譜寫的軍民魚水新篇。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導——

井岡山,「紅軍傳人」譜寫魚水新篇

■中國國防報記者 喬振友 通訊員 曾 飛

90年前,革命烈士鮮血染紅的井岡山成為中國革命的搖籃,八角樓的微弱燈光點燃了革命的燎原之火。

90年後,勠力奮鬥謀幸福的井岡山成為中國減貧事業的裡程碑。井岡山市在打贏脫貧攻堅戰新徵程中持續發力,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也成為中國貧困退出機制建立後首個脫貧縣。

從中國革命的起點到走在中國全面脫貧奔小康的前列,井岡山人民始終沒有忘記人民子弟兵的攜手相扶,更始終感恩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近日,記者踏訪井岡山革命老區,感受「紅軍傳人」譜寫的軍民魚水新篇。

紅色標語:見證為民服務宗旨

在井岡山硃砂衝林場行州村一棟老宅的屋簷下,有一幅寫著「紅軍是為勞苦工農謀利益的先鋒隊」大字的紅色標語。歷經90多年風雨,標語依然清晰可見。

莽莽山野,悠悠歲月。這15個大字,穿越歷史時光,見證了人民子弟兵為人民服務的不變宗旨。

翻閱《井岡山市志》,200餘個軍愛民故事被載入其中——

1952年,寧岡縣大隊組織民兵2863人,為510戶軍烈屬家庭代耕土地283公頃。

1991年,人武部組織幹部和民兵3000餘人次,開發荒山荒坡,造民兵林8.91公頃。

2010年,武警井岡山中隊與黃坳村9戶村民結對幫扶,捐贈5萬元資助貧困學生。

2013年,原南京軍區協調華東五省一市與井岡山市開展「三聯」活動,落實援建項目50個……

千裡尋故地,舊貌換新顏。4月10日,記者沿著當年紅軍走過的路,走進坳裡鄉寨下村。眼前出現一座小橋,橋頭立著一塊醒目的石碑:軍民同心橋。人武部領導告訴記者,以前這座橋因年久失修,每遇大雨來襲,來往群眾只能涉水過河。2015年,江西省軍區籌措資金500餘萬元,組織民兵力量奮戰3個月修起了這座橋。

搭的是橋,連的是心。95歲高齡的抗美援朝老兵唐守志逢人便說:「當年紅軍把木橋架到山裡,如今子弟兵把水泥橋修到村裡,紅軍的隊伍沒有離開。」

紅色交接:結「扶貧親」成為傳統

「渡陂河畔,魚水情深;東部戰區,情系老區;慷慨捐資,百姓之福……」這段記載東部戰區助力井岡山脫貧攻堅的文字,如今在革命老區廣為流傳。

4月11日,一場春雨降臨。走進坳裡鎮渡陂村,一棟客家風格的三層小樓房映入眼帘。這是東部戰區出資援建的項目,樓內黨建活動室、遠程教育室、會議室、圖書室一應俱全。

「新修的村部不僅是建強支部的場所,也是軍民共建的陣地,感謝解放軍!」年逾古稀的老支書蘭冬祥一提起這事就激動不已。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2013年,在原南京軍區的倡導下,井岡山市人武部與經濟發達的上海長寧區、江蘇省海門市等9個市(區)人武部攜手開展了「聯學創新理論、聯創先進組織、聯建文明鄉村」的「三聯」活動,調動優勢資源對口援建井岡山9個鄉鎮,9萬多老區人民獲益。

2016年,新組建的東部戰區接過原南京軍區的接力棒,讓「三聯」活動延續下去。當年,東部戰區捐建的寨下至渡陂的山村入村道路順利貫通。

這條路本就是一條紅軍路。1927年,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從三灣出發,途經此處短暫休整,平整了這條泥土路。如今,子弟兵再次整修這段路,點燃了村民致富的希望。

跨越時空的精神力量在傳承中不斷豐富和升華。在井岡山市人武部,有一套延續了幾十年的「紅色交接」儀式:凡新調入的幹部職工,讀的第一本書是《井岡山革命鬥爭史》,上的第一堂課是瞻仰烈士陵園,唱的第一首歌是紅軍歌謠,吃的第一頓飯是紅米飯南瓜湯,下基層的第一件事是結「扶貧親」。

井岡山群眾都知道,人武部幹部職工的標誌是一身迷彩服,隨身攜帶民情日記、幫扶手冊、挎包水壺和乾糧袋「四件寶」。這幾年,他們走村串戶,吃碰飯、住農家,與貧困戶連心結親,持續幫扶不斷線。在黃坳鄉石角村,龍秀芹老人臨終前嘴裡還念叨著「想再見見人武部的人」。

「紅軍一天」:探索紅色旅遊脫貧新路

紅色沃土孕育了中國革命。在井岡山,當年追隨共產黨參加紅軍的有18萬人;在1927至1929年兩年多的革命鬥爭時期,平均每天有近60名紅軍犧牲。那堅韌挺拔的井岡翠竹,見證了井岡山的星火燎原,也見證了老區人民的犧牲奉獻。

「人民子弟兵有責任幫助老區人民增智立志、脫貧致富,讓他們振作起來、奮鬥起來。」吉安軍分區政委鄒鐵平告訴記者,近年來,他們積極發動民兵、退役軍人和紅軍後代帶頭示範,用榜樣的力量激勵大家脫貧。

茅坪鄉壩上村,當年毛澤東在此寫下《寧岡調查》等著作。為幫助該村早日脫貧致富,人武部與鄉、村幹部一道挖掘紅軍故事,追尋紅色足跡,與井岡山市教育培訓機構共同打造「紅軍一天」體驗式紅色旅遊項目,讓學員在一天內體驗急行軍、救傷員、自做紅軍餐等內容,壩上村也找到了一條通過紅色旅遊脫貧的新路。

村支書李國鋒說:「我的曾祖父是李筱甫烈士,我也當過兵,作為紅軍的傳人和退役軍人,我有責任帶領村民過上好日子。」

春雨綿綿,雲霧滿山。神山村,這個曾經鮮為人知的深度貧困村,如今遊人如織。2016年春節前夕,習主席沿著溼滑的山路輾轉來到這裡。「他走進來一間一間屋子看,還坐下來和我們算收入支出帳,問家裡種了什麼、養了什麼……」村民彭夏英記憶猶新。

彭夏英是位普通的農村婦女,讓記者感佩的是,她作為紅軍後代的堅韌執著。她的丈夫是名退伍老兵,早些年腿部受重傷,不能幹重活。7年前,村裡評審低保時,村幹部上門要她填表,她卻婉言謝絕:「作為紅軍後代,我要起帶頭作用,低保名額還是留給更需要的人吧。」

「紅軍阿哥你慢慢走嘞,小心路上有石頭。碰到阿哥的腳趾頭,疼在老妹的心裡頭……」告別神山村時,耳畔傳來悠遠的客家民謠,記者眼前不由浮現出「十送紅軍」的場景。

井岡青山在,脫貧終夢圓。然而,脫貧不是終點,在通往小康的路上,軍民攜手再出發。

相關焦點

  • 井岡紅 薪火頌——踏訪人民武裝發祥地井岡山紀實
    軍旗、大刀、梭鏢、步槍、草鞋、鬥笠……這支由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血染衫」的工農革命軍奔向井岡山!軍旗獵獵、軍號嘹亮。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開闢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井岡山道路,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誕生了威震天下的中國紅軍。從此,一支新型的人民軍隊從這裡起航,從勝利走向勝利!
  • 井岡山第一個紅軍造幣廠
    《井岡山報》紀念建黨60周年專欄《輝煌歷程 》 井岡山第一個紅軍造幣廠   □饒道良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自創建以來為了活躍根據地的經濟,1928年5月底,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財政部按照毛澤東、朱德的指示,請來有鑄造經驗的謝火榮、謝阿秋、謝阿五等人為師傅,抽調原在湖南水口山錫礦幹過的紅軍戰士當工人,在上井村的鄒甲貴家辦起了紅軍第一個造幣廠。     造幣時,先將打土豪籌集到的各種銀器在坩堝熔化,經翻砂成銀元般大小的粗坯,然後用手工清砂銼光,再放入衝壓架的碓石中間的模具上進行衝壓成型。
  • 鍾芳:巍巍井岡山
    巍巍井岡山,峻拔逶迤,翠竹層疊,屹立於湘贛邊界的羅霄山脈中段。80多年前,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挺進羅霄山脈,在井岡山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紅軍將士前赴後繼、浴血奮戰,譜寫了中國革命的嶄新篇章。
  • 井岡山 英雄的山
    井岡山 英雄的山 作者:高俊昌 來源:
  • 【黨之典 民之慶】井岡山老館長的「紅軍路」
    央視網訊(記者 袁育堃)「當年為了井岡山這面紅旗,犧牲了48000多人,而刻在紀念碑上的只有15744人,許多烈士連名字都沒有留下......  頂著炎炎烈日,一位年近90歲的老人站在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前,向前來瞻仰的人們講述著老紅軍們的革命故事,擲地有聲。他就是毛秉華,被譽為「井岡山精神第一宣傳員」。從老區講到了特區,從部隊講到了校園,認識他的人都說他是井岡山的「活字典」。  尋找紅軍  1968年任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館長後,毛秉華開始系統研究井岡山革命鬥爭史。
  • 井岡山上祭英靈
    4月2日8時許,江西省井岡山市人武部組織幹部職工和文職人員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來到井岡山茅坪紅軍烈士墓前,緬懷革命先烈,進一步增強當好新時代紅軍傳人的堅強決心。身穿迷彩服,肩扛鐵鍬竹帚,冒著絲絲春雨,該人武部幹部職工沿著古杉參天、香樟環抱的27級臺階緩步而上,走進茅坪紅軍烈士墓園。
  • 竹子是井岡山人的寶
    本文轉自【環球網-文旅頻道】;【環球網文旅特約作者 米廣弘】「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行走井岡山後,腦海中時常閃現著這麼一句話:「井岡歸來不看竹」。不知道還有哪兒的竹子,像井岡山的這樣,能夠深深地扎進你的靈魂裡。
  • 與井岡山紅軍後代面對面 聽老紅軍後代講述先輩們和自己的故事
    一曲熟悉的《紅軍阿哥慢慢走》,飽滿深情,不禁令人聯想到十裡送紅軍的感人場景,濃濃的軍民情誼觸動心弦。 為紮實開展宜春市國土資源系統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增強群眾觀點,3月11日,宜春市國土資源局舉辦了一場以「弘揚井岡山精神,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宜春國土人與紅軍後代面對面」為主題的報告會,現場觀眾近距離聆聽三位老紅軍的後代袁建芳、石金龍和江滿鳳講述先輩們和自己的故事。
  • 井岡山的40年故事:一封紅軍情書,告訴你信仰的樣子
    如果說這種人生軌跡的改變僅僅就是因為聽了幾個紅軍故事,唱了幾首紅色歌曲,也未免有些不大現實。大家好,我是新青年毛浩夫。我在英國讀的專業是國際金融。而如今,我卻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革命搖籃」井岡山,在江西幹部學院當了一名現場教學老師,成為井岡山上的一名青年宣傳員。其實在90年前的井岡山,海歸就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了。
  • 揭秘紅軍「袁王事件」:井岡山「山大王」被錯殺
    揭秘紅軍「袁王事件」:井岡山「山大王」被錯殺 2014-07-16 10:36:57然而,因為潘心源曾在井岡山重大歷史事件之一的「袁王」事件中扮演過重要角色,導致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做出過重要貢獻的井岡山「山大王」袁文才、王佐被錯殺,以至於演繹了一場令人扼腕嘆惜的悲劇。  1929年冬,中共中央委派潘心源(化名袁清泉)為巡視員到湘贛邊界巡視督查工作,並傳達貫徹「六大」精神。
  • 牢記殷殷囑託 譜寫芙蓉新篇|他們一心一意,城市十全十美
    總書記的深情囑託、諄諄教誨,激勵著芙蓉人砥礪奮進、開拓創新。芙蓉區融媒體中心推出「牢記殷殷囑託,譜寫芙蓉新篇」專欄,全面記錄芙蓉黨員群眾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勇擔重任,奮勇前行,為推動芙蓉高質量發展而做出的不懈努力。
  • 井岡山的「屠夫」無辜殺害2000名紅軍,20年後主席:一定要找到他
    在近代史上,井岡山被譽為「革命的搖籃」原因我們都知道,井岡山是全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而毛主席也是在這裡探索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從此,中國人民走向了偉大的勝利,1927年10月,毛主席率領秋收部隊剩餘人員來到井岡山,初來乍到,紅軍的日子並不好過。
  • 全國人大代表鄭浩:愛民助民,是紅軍傳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去年兩會後,鄭浩由武警井岡山中隊指導員升任武警吉安支隊組織紀檢股股長,工作雖忙,但他仍會通過電話了解劉雅婷的學習生活情況。「這個時候思想不穩定,學習肯定受影響,哪能考出好成績。」鄭浩決定進京前再給她做次思想工作。
  • 重訪革命史之十二:井岡山的經濟鬥爭
    方法是,先把牆土打碎泡在水裡,數天後將泡牆土的水放到鍋裡去熬,水熬幹後鍋裡剩下的便是硝鹽。這種硝鹽吃起來雖然有苦澀味,但在當時環境下卻起到了救急應需的作用。而且硝鹽的副產品——硝,還為製造火藥提供了原料。
  • 神州書畫院院長陳萬秋談井岡山小井紅軍醫院遺址環境藝術作品創作...
    神州書畫院院長陳萬秋談井岡山小井紅軍醫院遺址環境藝術作品創作感想 陳萬秋:不久前,我受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委託,為井岡山小井紅軍醫院遺址創作《英靈永駐 浩氣長存》系列雕塑作品,在這方面做了些有益的嘗試與探索,感觸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情真」。情真,在這裡是相對作者本人而言。井岡山革命鬥爭史雖然聞名中外,但畢竟是八十多年以前發生的事,對我們後來人在感情、認知上是有距離的,為了避免創作中落入概念化的俗套。
  • 井岡山的歌謠--黨建-人民網
    原標題:井岡山的歌謠 漫步在井岡山茨坪天街購物廣場, 隨時隨地都能聽到「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臘月盼春風,若要盼得紅軍來,嶺上開遍映山紅」,「幹稻草軟又黃,金絲被蓋身上,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心裡暖洋洋」等經典而熟悉的歌曲。
  • 井岡山上的精神洗禮
    學員們從羅霄山脈、井岡之巔,到興國、瑞金、於都、吉安,通過重溫入黨誓言、重走紅軍路、緬懷革命英烈、聆聽專家專題報告、與井岡山鬥爭時期革命先輩後代座談、進村入戶調研等活動,既走進歷史深處,又了解民情、國情,實地體驗井岡山精神。  所到之處,一件件實物、一張張照片、一篇篇文獻、一段段故事,一個個遺址,無不讓人感動。中國工商銀行董事會秘書谷澍說:「這是一種心靈的震撼,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禮。」
  • 美國小哥:紅色和綠色成為井岡山的主色調
    這裡,曾經「山頭鼓角相聞」;如今,放望眼,蜜柚成林,枝懸金果,還有聞名鄉間的葡萄藤,密密匝匝堆滿如玉珠璣……如上畫面,取自中國日報記者Ian Goodrum(伊谷然)吉安、井岡山兩縣採風拍片實錄。對於熟知中國革命史的伊谷然而言,井岡山並不陌生。
  • 紅色基因煥發新的時代光芒——寫在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井岡山三周年...
    三年來,超過百萬名學員來到井岡山與紅軍後代面對面,學習紅色家書,重走挑糧小道,夯實理想信念,讓紅色傳統薪火相傳,讓井岡山精神煥發新的時代光芒。學員們奔赴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茨坪毛主席舊居、大井毛主席舊居、茅坪八角樓、小井紅軍烈士墓、曾志墓、井岡山博物館等地進行現場學習,參觀黃洋界哨口和小井紅軍醫院,在水口和紅軍洞進行實景學習,重走朱毛挑糧小道,學唱紅歌,吃紅軍飯,聆聽井岡山故事,與紅軍後代進行互動交流,觀看大型實景演出《井岡山》。
  • 炎陵:50餘名小學生參觀紅軍標語博物館 重溫紅色記憶
    紅網時刻株洲4月4日訊(通訊員 譚慧林)4月4日,清明節,炎陵縣城南小學組織50餘名學生到紅軍標語博物館參觀,緬懷革命先烈、重溫紅色記憶,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孩子們在紅軍標語博物館觀看歷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