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井岡山的歌謠
漫步在井岡山茨坪天街購物廣場, 隨時隨地都能聽到「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臘月盼春風,若要盼得紅軍來,嶺上開遍映山紅」,「幹稻草軟又黃,金絲被蓋身上,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心裡暖洋洋」等經典而熟悉的歌曲。這些歌曲,大多是由井岡山鬥爭時期的革命歌謠改編而成,經文藝工作者加工整理、配上優美動聽的旋律,就變成了至今依然久唱不衰、百聽不厭的紅歌。
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每個展廳都展示出井岡山鬥爭時期的革命歌謠。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井岡山、瑞金和整個蘇區,到處都傳唱著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和濃厚民族氣息的革命歌謠。在新中國成立 10 周年時,江西省文史部門曾經整理發表了 487 首蘇區革命歌謠,90 首紅色歌曲。後來,吉安地區、興國縣文史部門都曾對革命歌謠進行過搜集整理,總計有 1000 多首。
這些革命歌謠,旋律簡單優美,歌詞易懂易記易唱。有政治教育內容的革命動員歌、揭露反動派醜惡嘴臉歌、窮人訴苦歌、節日紀念歌、策反白軍歌;有軍事作戰方面的徵戰頌歌、軍令軍紀歌、鼓舞鬥志歌;有經濟生產方面的反經濟封鎖歌、分田歌、生產生活歌、經濟建設歌;有反映社會生活方面的革命情懷歌、擁軍支前歌、婦女解放歌;還有文化教育方面的革命宣傳歌和文化衛生歌,等等。這些革命歌謠並非空洞的口號,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發揮了宣傳革命、發動群眾,鼓舞士氣、瓦解敵軍,促進工作、陶冶情操等重要作用,被譽為「嘴巴上的標語,口頭上的傳單」,是根據地軍民集體智慧的結晶。
革命歌謠是井岡山軍民精神風貌的真實寫照。「松柴烤火千裡香,窮人骨頭堅如鋼。死了要埋井岡山,活著就跟共產黨。」簡單的 28 個字,道出了井岡山軍民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昂揚的鬥志和飽滿的革命激情。「碰到敵人莫害怕,勇往殺敵不讓他 ;斷頭只當風吹帽,負傷如掛大紅花。」面對國民黨反動派「茅草要過火,石頭要過刀,人要換種」的圍剿政策,井岡山軍民表現出了無私無畏、英勇不屈、視死如歸的革命豪情。「紅軍紀律真嚴明,行動聽命令;愛護老百姓,到處受歡迎;遇事問群眾,買賣講公平;群眾的利益,不損半毫分。」這可能就是我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原型,我軍正是靠嚴明的紀律贏得了人民群眾擁護,取得了革命成功。
革命歌謠蘊含著許多感人的故事。「送郎送到十裡坡,眼不流淚嘴唱歌,願郎革命革到底,等你十年不算多。」當年蘇區人民擁軍支前、熱情高漲,適齡青年積極參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紅軍被迫長徵,許多人都犧牲了。解放後紅軍家屬紛紛打聽親人的下落,大多數家庭等來的是一張「北上無消息」的革命烈士證書。
如今,這一首首革命歌謠,成為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參加培訓的井岡山幹部學院,專門開設了學唱革命歌曲課程。通過重溫紅色旋律,堅定理想信念,繼承弘揚黨和軍隊的優良傳統作風。
蒼翠的羅霄山脈迴蕩著紅軍號角,怒放的杜鵑花海翻滾著紅色波濤。井岡山是紅色搖籃、革命聖地,是沒有圍牆的紅色博物館,到處都傳承著紅色基因。井岡山的歌謠是紅色基因的精華,是激勵我們勇敢前行的無窮動力。
學習委員楊淑文第一個在同學微信群裡上傳了自己的詩作:「中國搖籃井岡山,工農紅軍意志堅。艱苦卓絕多壯烈,革命理想高於天……我輩今上井岡山,信仰感恩堅信念。民族復興中國夢,井岡精神代代傳。」隨後同學紛紛唱和。短短十天時間,微信群裡上傳了抒發井岡山感懷的詩作 20 餘篇,既表達了對井岡山精神的弘揚和傳承,亦可視為對井岡山革命歌謠的續寫和補充。
(作者系人民日報社機關紀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