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劍:漫遊書店,尋找書店的生存密碼

2020-11-29 北京開卷

「你看,約下見面地點?」

「就在書店吧。」

以前常常聽到這樣的聚會邀請,似乎到書店是很自然的事兒。現在,這種聲音似乎越來越少了。有同好逛書店的人就更為稀少了。這也許是因為現在閱讀的方式變得多元,而書店只是眾多選擇當中的一個。我想,實體書店十年來的發展,給人印象的最大變化也在於此。

關於實體書店,開卷董事長蔣晞亮曾經把其分為三個階段,1.0傳統書店,2.0的書店+,即複合式經營;3.0則是未來書店的概念,要自帶流量,有文化消費力等等。這也是實體書店近十年來的大致發展脈絡。

從2010年開始,實體書店所經歷的過程可謂錯綜複雜,傳統書店面臨的壓力巨大,在一批書店倒閉潮的過程中,又有新型書店陸續開張,帶動的是書店新浪潮。因此在觀察這十年的書店變遷,就需要更為寬廣的視野,才能洞察書店的這種變化。若是以書店江湖來看,也能發現這其中的奧妙。

備受網友喜歡的網紅拍照書店

然而,現在我們去書店的目的不只是在逛,也不只是購書,有時也是為了拍照,而書店的功能也在悄然發生變化。這種變化是以前未曾出現過的。

書店的好時光

在論述實體書店的變遷時,不難發現在新世紀以來,2010年可能是書店的一個分水嶺。此前,書店只要是選一個店址,位置不太偏僻,且有固定的讀者圈(今天則稱為「粉絲」),就不難將書店做下去,畢竟是此時的愛書人還習慣於在書店買書、交流,閱讀活動還不是那麼豐富。因此逛書店成了愛書人聚會的因由。

我還記得那時候,我也愛逛書店,在成都的三一書店、弘文書局、時間簡史大書坊、印象大書坊等書店時常與這樣那樣的文化人相遇。大家交流閱讀的感受,成都的紙媒還有書評版面,介紹不同的圖書,或者作者專訪。現在我還保留了一些當時的樣報。可以看出當時的書業繁榮的景象。

在2010年前後,成都還評選出了十大書店,比如印象大書坊、弘文書局、時間簡史大書坊等等,如今這些書店多數已經歇業了(如今網上關於此類信息早已難覓蹤影)。這些書店的關門,當然是多種原因造成的,要緊的是書店欠缺新思維,面對新局面,卻少了應對策略,以至於在商業面前,表現得有些失措。

這一年,傳統意義上的獨立書店,正在持續減少。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薛原兄主編了《獨立書店,你好!》系列,每年出版一部關於書店的書,探討書店的未來可能性。這樣的探討當然是極具價值的,因為網絡書店的流行,書價動不動就多於實體書店的折扣(畢竟購書是不小的費用),傳統書店正在陸續退出江湖。有人惋惜,在書寫書店故事時,時常使用「堅守」「情懷」等詞語來形容。

那時候,在成都的街頭,不經意間就會相遇小書店,它們有著自己的個性。書籍數量雖然不是特別多,卻自有特色。在這樣的書店流連,會發現有意思的圖書。然而,當網上書店打開了閱讀的視野之後,這種購書方式,也就漸漸地發生轉變。是什麼時候開始了這樣的狀況?也許是我們在網上書店看到圖書的折扣,以及送貨上門,就以為這節約了許多時間和精力,但更深層次的原因也許是,面對網絡商業潮流,實體店並沒有更多的應對策略。「既然網上購書那麼便捷,大可不必去實體書店了。」

我們知道,書店的好時光已經是一去不復返了。在實體書店堅持購書的人群變得越來越小眾。當時,在我的周圍只有一位朋友堅持在書店購書。多年過去了,不知這樣的習慣是否還依然在。

書店面臨的局面,開始給人一種悲愴之感。於是,拯救書店的說法不斷見諸於媒體。但卻甚少有人支招書店該如何做下去。

書店理念的升級

在成都有一家小眾書店「象形書坊」,最早開設在泡桐樹街,店主宋傑很懂書,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搬遷了多個地方。後來,實在因房租太貴,他不得不在中和場買了套房子,在家裡開起了書店。因為距離太遠,我還從沒有去光顧過他的店。不過,在成都書店江湖上,他就像一位俠客,一騎絕塵,成為傳說或傳奇。

象形書坊

我還記得當時有一位朋友在從事書店工作,他所在的那家書店面積不是很大,圖書品種也不是特別豐富。但因擁有十餘年的良好口碑,讓書店持續生存下來。我是多次去購書之後,才漸漸對他的生活有了些許了解。「我們的客戶在減少。」有一次,他不經意地說。我也留意到周末時間的書店,應該有不少的顧客光臨,但我環顧了下書店,只有一兩位愛書人在書店挑選圖書。「以前的老客戶,現在也很少來買書了。」他這樣說,有點哀傷。那些愛書人只是不到書店購書而已,對圖書的需求卻還是一直在的。這一點我也清楚。

如何破解這樣的難題,我也沒有更好的答案。所以,我們就這樣在書店裡站著聊天,一時有些尷尬。我不知道該如何安慰他。

他在數月之後離開了這家小書店,去了一家更大的書店。「也許這樣情況會好一些。至少不會像此前有太多的波折。」後來,我很少去逛那家書店,終究不知未來會怎樣。

2010年之後,實體書店狀態變得越來越嚴峻,因為承受不起房租、人工費等各種支持,小書店紛紛關閉。在網絡經濟的商業浪潮下,實體書店遭遇到從未有過的危機,直至一敗塗地。

我還有一位朋友叫光哥,職業是律師。他曾和朋友創辦了一個「三重奏音樂書吧」,做的很不錯,也吸引了不少粉絲。可是在2010年因為合伙人的變化,書吧轉讓出去了。「只要有實體書店存在的一天,我都不會在網上購書。」這樣的情形,看上去有些悲壯。

三重奏音樂書吧

求知書社除了在商業街開了家店之外,還在省作協門口的樓下開了店。我去逛過這家店,店的面積不是很大,書的品種以人文社科為主,也很豐富。即便是新書,也是有些許折扣。更為要緊的是,店員懂書,她會告訴你拿起的一冊書有怎樣的特點。照理說,作家是最愛閱讀的群體,然而這家書店只是開了數月之後就關門了。這也說明作家對書店的態度吧。

南京先鋒書店

書店理念的更新勢在必行。挺過這一關的實體書店逐漸變得稀少起來。在未來,讀者需要怎樣的書店?不再單純是購書的場所,在地感更為讀者所樂見。因此不少書店嘗試「變革」,以帶動書業的發展。從南京先鋒書店、天津天澤書店、西安萬邦書店、遵義西西弗書店、南昌青苑書店等書店來看,在做傳統書店的同時,也在書店內容和概念等領域有所更新。這一階段的書店更多的是考驗生存空間和盈利能力的融合。

新經濟趨勢下的書店,何去何從?有書店死去,也會有新的書店生長。當新一輪書店生長的時候,我們發現書店變得不再是純粹的,而是複合型的,提供的是人文體驗的城市空間。

一個書店的樣本

言幾又書店從成都一路前行,成為全國連鎖書店,你可能想像不到其前身是一家社區書店,名為今日閱讀。2006年,第一家店開在紫荊片區,以租書和賣書為主打業務,面積只有40—100平方米。此時成都已經有一批知名書店,其影響力、規模都在今日閱讀之上。

但在2010年的下半年,今日閱讀書店跨出了關鍵的一步,在成都南門宜家家居旁邊,新開了一家凱丹廣場,當時這兒商家不算多,人氣也不夠旺,雖然在四樓有一家電影院,但對商場來說,似乎文化氣息還不夠濃鬱,就這樣今日閱讀成為了全國首家民營書店將店開到商場裡。

關於這家店,我還記得:裝修以紅色、灰色為主色調,搭配上木紋吧檯,有一種時尚、清新、簡潔的感覺。這裡的圖書涵蓋設計、文學、經濟、情感等當下流行的圖書,還有兒童書籍專櫃,方便小朋友找到自己喜愛的書籍。除了圖書之外,還有咖啡和創意產品,咖啡是今日閱讀自創的品牌,使用來自義大利純正的Lavazza咖啡豆磨製,此外還有各種獨創口味的奶茶及歐式果茶,配以精挑細選的各種口味蛋糕及進口小甜點,在這裡吃吃喝喝看看還真是比較愜意。

今日閱讀這樣的做法,也頗受關注,畢竟書店進入商場,相對於其他商家,書店更是弱勢群體。但如果換一個角度看,商場也正是需要書店增加魅力,多一點人文氣息,對商場來說,也不是一件壞事。

於是,今日閱讀成為了這一領域第一個吃螃蟹者,並由此開始了在書業裡的攻城拔寨,加之書店更名為「言幾又」,搖身一變,成為新型書店的代表。這幾年,我們看到言幾又在不斷拓展書店的邊界,每一家新店都有自己的特色,這得益於創始人但捷的理念。我曾在多個城市觀察言幾又的書店風格和內容,都顯得與眾不同。即便是與當地的書店相比,也算是自有特色。近年來舉辦「亞洲書店論壇」,使其躋身亞洲書店的代表行列。

言幾又成都ifs旗艦店

言幾又是成都書店對這個行業的文化輸出。「這些年成都的文化發展很快,輸出的卻並不太多,而言幾又代表了成都書店文化。」

從最初的轉型到理念的更新,讓言幾又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像言幾又這樣的新型書店,也許正是對當下的實體書店文化的回應。

在成都,先後有這樣那樣的新書店開業,每一家書店都似乎帶給人們一種新啟示。方所、西西弗、鍾書閣……這些書店在成都過得似乎都很不錯。我去逛過不同的書店,比較它們之間的差異,試圖尋找到書店生存密碼。

我們的身邊還需要一家實體書店嗎?對成都人而言,也許是一種需求。2020年成都公布了書店三年計劃,每年新開100家書店。但我不太確定,是不是成都人愛閱讀,已經到了需要數千家書店存在的必要。要知道,一家書店的靈魂,在於給讀者提供怎樣的服務,而不是書店數量的增加,就能讓我們的閱讀生活更為豐富。

此外,在這些書店當中,不少是「網紅」書店,它們來到成都,除了拍照功能之外,是不是還能提供更多的閱讀可能呢?這,我也沒有找到確切的答案。

漫遊書店,也許才能發現我們的精神向度,以及走向。當我們經歷過書店的變遷,也許就能對書店這個行業有更多的認知:我們所需要的書店,其實是一種在場感。這就像我們去方所書店和去西西弗書店的差異,這種差異吸引著不同喜好的閱讀人群,而這是帶動書店生長的可能。

註: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者簡介:朱曉劍,成都文學院籤約作家。2014年被新聞出版評為首屆全國「書香之家」,2017年獲第三屆領讀者大獎提名獎。在《今晚報》《天津日報》《深圳商報》《信息時報》等數十家報紙開過專欄。著有《我在書店等你》《寫在書邊上》《書式生活》《杯酒慰風塵》《閒言碎語》《書店病人》等書20餘部。

了解圖書詳情、掌握營銷書單

相關焦點

  • 朱曉劍:漫遊書店,尋找書店的生存密碼
    原創 朱曉劍 北京開卷「你看,約下見面地點?」「就在書店吧。」以前常常聽到這樣的聚會邀請,似乎到書店是很自然的事兒。現在,這種聲音似乎越來越少了。有同好逛書店的人就更為稀少了。
  • 《我在書店等你》入選「全國書店之選」 朱曉劍:成都是有閱讀感的...
    《我在書店等你》由金城出版社出版發行,朱曉劍通過觀察書店的生存環境,走訪多家書店,記錄書店的過去與現狀,探討書店的未來,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和方式,將淘書及與書發生的種種緣分故事、閱讀心得,結集為書。不僅講述書店的風景,還涉及藏書、書房、書店、書作、書人、書事等與書相關的雅事。
  • 金城社新書 || 書店達人朱曉劍:《我在書店等你》上市
    新書上市:書評人、人文觀察者朱曉劍先生的新書《我在書店等你》近日由金城出版社出版了,這是朱先生新一本寫作書店類著作,之前朱先生已出版《書店病人》《後閱讀時代中國書店的類型和發展史,與西方書店有著差異,但無一例外的是,書店的服務功能,都是在不同程度的加強,使書店更具有活力。不必言說網絡對實體書店的衝擊,其實也跟文化政策有關。我們知道,在西方的出版業經營中,書店是最重要的一環,新書的價格在實體書店、網絡書店之間差別不大,其旨在保護實體書店正常運轉下去。
  • 《書店漫遊——一段書店與文學的尋訪之旅》:全世界的書店都在這裡
    《書店漫遊——一段書店與文學的尋訪之旅》(下文簡稱《書店漫遊》)中這句話的意思大概是想告訴我們,如果你想快速了解一座城市,先去它的書店吧。  幾天前,我見到了《書店漫遊》的作者、巴塞隆納龐培法布拉大學教授豪爾赫·卡裡翁。卡裡翁年過五十,在學校除了開設文學創作等課程外,還教授了一門並不熟悉卻聽來有趣的「旅行理論」。
  • 2018年度書店觀察:書店巡遊記
    前不久,豆瓣武大店開始清倉;單向空間花家地店今日應是在整理書準備搬離;這周三,上海三聯書店的一家大型實體店在朝陽大悅城開業,如此種種,單獨看去,似是獨立事情,若橫縱聯繫,應有不少看點。前此,「書店故事」約稿朱曉劍先生,已得2015年年度書店觀察,2016年年度書店觀察、2017年年度書店觀察,皆是側重獨立書店,且在當年陽曆年末發布。
  • 《我在書店等你》,喜獲大獎
    2020年3月,朱曉劍新作《我在書店等你》由金城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這也是金城出版社繼《閒言碎語》《書店病人》《後閱讀時代》之後推出的第四部個人作品。這本書剛出版,就因書店文化獲得了廣泛的關注,榮獲第二屆「全國書店之選」十佳人文社科作品。
  • 《我在書店等你》入選第二屆「全國書店之選」十佳作品
    近日,由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指導,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主辦,北京蠹魚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第二屆「全國書店之選」十佳作品揭曉。朱曉劍作品《我在書店等你》入選十佳人文社科作品。和《我在書店等你》同時入選十佳人文社科作品的圖書還有:閻崇年的《故宮六百年》(上下)、張瑋的《歷史的溫度(4)-那些執念和信念、理想與夢想》、十年砍柴的《家國與世情:晚清歷史的側影》、羅佩的《6-12歲孩子的正面管教: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九邊的《向上生長》、高洪雷的《絲綢之路:從蓬萊到羅馬》、葉兆言的《南京傳》、陽飛揚的《逆商》、吳鉤的
  • 獨立書店的逆戰之道
    (資料圖)   文\本刊特約撰稿 朱曉劍  今年由於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國內不少實體店面臨著經營壓力,比如著名獨立書店「單向空間」發起了眾籌,但是也已經關了兩家店;「方所」重慶店已關門了,嘉興的「烏託邦」書店在5月初做了一場直播,之後把庫存賣完就關門了,老闆重回裝修建材老本行……相對而言,獨立書店面臨的壓力更甚
  • 廈門傳統書店沒落夾縫中生存 「異形」書店新興
    閱讀,讓許多人停下匆忙的腳步,重新走進飄著書香的「黃金屋」,尋找書籍中的「顏如玉」。然而,當人們把目光重新投向久違的書店時,卻發現,取代此前「一買一賣」的傳統書店,越來越多「異形」書店正在興起,而無論是在夾縫中生存的舊書店,還是那些看上去很美的新概念書店,都面臨著舉步維艱的窘境。
  • 如何實現開書店的夢想?——北京特色書店人這樣說
    近日,以籤名本為主題的實體書店——雍和書庭開始試營業,這是小眾書坊在北京城開的第二家實體書店。12月21日下午,雍和書庭迎來了它試營業的第一場活,第九屆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閱讀盛典舉辦閱讀+對話,探討閱讀漫遊與城市更新的內在聯動和創想。
  • 《我在書店等你》亮相第二屆「全國書店之選」聯展
    朱曉劍新著《我在書店等你》順利入選「十佳人文社科作品」。第二屆「全國書店之選」聯展於10月1日-11月30日開展,蠹魚閱讀將聯合全國436個城市的813家(持續增加中)書店,共同把這些好書帶到你的身邊,讓讀者在家門口與它們不期而遇。
  • 實體書店回暖!跟著這本書漫遊北京160家閱讀空間
    由北京大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策劃、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北京閱讀空間漫遊指南(2019—2020)》與讀者見面,該書為讀者展現了北京實體書店升級轉型的整體面貌,內容涵蓋了書店文化策劃、書店空間設計、書店活動服務、書店選品特色等多個內容維度。全書依託「北京閱讀季」機構活動資料庫為信息基礎,結合北京全民閱讀「一區一品」調研的一線採訪資料作為補充,生動詳實地記錄了北京實體書店的運營現狀與發展動向。
  • 民營書店各自闖關 杭州實體書店生存現狀如何?
    「我是個寫書的人,特別關注實體書店的生存現狀,也很想盡一己之力,為實體書店做點事情。」 上個周末,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張抗抗,在浙江大學出版社曉風書屋,與來自浙江省內的22家實體書店負責人進行座談。
  • 金鷹G·TAKAYA書店聯合舉辦中國首屆漫遊文具賞
    金鷹G·TAKAYA書店聯合舉辦中國首屆漫遊文具賞來源:聯商網2017-09-01 15:50用手機記錄或交流雖已成常態,可依舊替代不了紙質的真實感和手寫文字的質感;對著電腦文如泉湧、敲字如飛,卻難有靜下心來在手帳本上寫下點滴生活感悟的踏實感……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文具,往往在不經意之間恰到好處的點綴生活。
  • 部分實體書店逐漸沒落 靠租書拓展生存空間
    實體書店靠租書拓展生存空間  租金壓力、網店攻城略地打響價格戰,近兩三年,在各大城市裡,曾經讓讀者流連過的一些模式、風格獨特的好書店也逐漸沒落。  那些消失的曾經的書店風景:北京龍之媒、上海季風、廣州缺書店……如今總會有些愛逛書店的人前來憑弔,或在微博慨嘆,讓人不盡唏噓。  「如今愛逛書店的人未必在書店買書。
  • 看看這幅書店地圖吧
    開篇的那句話源自西班牙作家豪爾赫·卡裡翁的《書店漫遊》一書。這本書最大的特色是介紹世界上著名的書店,卡裡翁幹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他走南闖北,足跡踏遍各大洲,紐約、巴黎、丹吉爾、裡斯本、雪梨、倫敦、馬德裡、雅典、伯林、莫斯科、北京、上海……幾乎把全世界的書店都擼了一遍。所以《書店漫遊》可以看作是他繪製的一幅世界書店地圖。
  • 實體書店面臨生存困境 或變身休閒娛樂文化中心
    高成本、電子化、網購熱……多重掣肘,我市精華書店黯然閉門,北京最大民營書店「光合作用」轟然倒掉,全國一萬多家書店相繼離去。我市實體書店在經歷了80年代的潮起、90年代中期的鼎盛、20世紀初的平穩之後,在近兩年內不斷受到致命打擊,生存堪憂。
  • 閱讀的力量 | 探尋福州路書店文化的數字密碼
    閱讀的力量 | 探尋福州路書店文化的數字密碼 2020-05-02 20: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北京閱讀季,漫步5家書店的5個時態,感受主題書店的小而美
    我與旁邊的嘉賓,有書金牌主播、電視臺主持人楊槍槍,所尋找的書是同一本。那個被虛化的封面,其實早就被我們倆猜出來,那便是嚴歌苓的小說《芳華》。楊槍槍先我一步找到,我根據他的提示,自然不費力氣也找到了。之後,活動策劃人張黎姣女士讓大家分享手中的書。大家圍坐在木桌前,桌上擺放著水果和點心,儼然是一場溫馨滿溢的圖書茶話會。大家就尋找到的書籍,或者乾脆就自己特別感興趣的圖書,一一分享。
  • 疫情之下獨立書店危機何解?知名書店創始人許知遠、重慶精典書店...
    只是這次吸引大家的是他身上的書店創始人這個身份:由他創立的「單向空間」書店半月前的一封求助信引爆網絡,疫情之下獨立書店再迎危機登上熱搜;3月9日晚,他又用一場近乎顛覆淘寶畫風的直播,將「保衛獨立書店」的話題呈現到了萬千網友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