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約下見面地點?」
「就在書店吧。」
以前常常聽到這樣的聚會邀請,似乎到書店是很自然的事兒。現在,這種聲音似乎越來越少了。有同好逛書店的人就更為稀少了。這也許是因為現在閱讀的方式變得多元,而書店只是眾多選擇當中的一個。我想,實體書店十年來的發展,給人印象的最大變化也在於此。
關於實體書店,開卷董事長蔣晞亮曾經把其分為三個階段,1.0傳統書店,2.0的書店+,即複合式經營;3.0則是未來書店的概念,要自帶流量,有文化消費力等等。這也是實體書店近十年來的大致發展脈絡。
從2010年開始,實體書店所經歷的過程可謂錯綜複雜,傳統書店面臨的壓力巨大,在一批書店倒閉潮的過程中,又有新型書店陸續開張,帶動的是書店新浪潮。因此在觀察這十年的書店變遷,就需要更為寬廣的視野,才能洞察書店的這種變化。若是以書店江湖來看,也能發現這其中的奧妙。
備受網友喜歡的網紅拍照書店
然而,現在我們去書店的目的不只是在逛,也不只是購書,有時也是為了拍照,而書店的功能也在悄然發生變化。這種變化是以前未曾出現過的。
書店的好時光
在論述實體書店的變遷時,不難發現在新世紀以來,2010年可能是書店的一個分水嶺。此前,書店只要是選一個店址,位置不太偏僻,且有固定的讀者圈(今天則稱為「粉絲」),就不難將書店做下去,畢竟是此時的愛書人還習慣於在書店買書、交流,閱讀活動還不是那麼豐富。因此逛書店成了愛書人聚會的因由。
我還記得那時候,我也愛逛書店,在成都的三一書店、弘文書局、時間簡史大書坊、印象大書坊等書店時常與這樣那樣的文化人相遇。大家交流閱讀的感受,成都的紙媒還有書評版面,介紹不同的圖書,或者作者專訪。現在我還保留了一些當時的樣報。可以看出當時的書業繁榮的景象。
在2010年前後,成都還評選出了十大書店,比如印象大書坊、弘文書局、時間簡史大書坊等等,如今這些書店多數已經歇業了(如今網上關於此類信息早已難覓蹤影)。這些書店的關門,當然是多種原因造成的,要緊的是書店欠缺新思維,面對新局面,卻少了應對策略,以至於在商業面前,表現得有些失措。
這一年,傳統意義上的獨立書店,正在持續減少。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薛原兄主編了《獨立書店,你好!》系列,每年出版一部關於書店的書,探討書店的未來可能性。這樣的探討當然是極具價值的,因為網絡書店的流行,書價動不動就多於實體書店的折扣(畢竟購書是不小的費用),傳統書店正在陸續退出江湖。有人惋惜,在書寫書店故事時,時常使用「堅守」「情懷」等詞語來形容。
那時候,在成都的街頭,不經意間就會相遇小書店,它們有著自己的個性。書籍數量雖然不是特別多,卻自有特色。在這樣的書店流連,會發現有意思的圖書。然而,當網上書店打開了閱讀的視野之後,這種購書方式,也就漸漸地發生轉變。是什麼時候開始了這樣的狀況?也許是我們在網上書店看到圖書的折扣,以及送貨上門,就以為這節約了許多時間和精力,但更深層次的原因也許是,面對網絡商業潮流,實體店並沒有更多的應對策略。「既然網上購書那麼便捷,大可不必去實體書店了。」
我們知道,書店的好時光已經是一去不復返了。在實體書店堅持購書的人群變得越來越小眾。當時,在我的周圍只有一位朋友堅持在書店購書。多年過去了,不知這樣的習慣是否還依然在。
書店面臨的局面,開始給人一種悲愴之感。於是,拯救書店的說法不斷見諸於媒體。但卻甚少有人支招書店該如何做下去。
書店理念的升級
在成都有一家小眾書店「象形書坊」,最早開設在泡桐樹街,店主宋傑很懂書,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搬遷了多個地方。後來,實在因房租太貴,他不得不在中和場買了套房子,在家裡開起了書店。因為距離太遠,我還從沒有去光顧過他的店。不過,在成都書店江湖上,他就像一位俠客,一騎絕塵,成為傳說或傳奇。
象形書坊
我還記得當時有一位朋友在從事書店工作,他所在的那家書店面積不是很大,圖書品種也不是特別豐富。但因擁有十餘年的良好口碑,讓書店持續生存下來。我是多次去購書之後,才漸漸對他的生活有了些許了解。「我們的客戶在減少。」有一次,他不經意地說。我也留意到周末時間的書店,應該有不少的顧客光臨,但我環顧了下書店,只有一兩位愛書人在書店挑選圖書。「以前的老客戶,現在也很少來買書了。」他這樣說,有點哀傷。那些愛書人只是不到書店購書而已,對圖書的需求卻還是一直在的。這一點我也清楚。
如何破解這樣的難題,我也沒有更好的答案。所以,我們就這樣在書店裡站著聊天,一時有些尷尬。我不知道該如何安慰他。
他在數月之後離開了這家小書店,去了一家更大的書店。「也許這樣情況會好一些。至少不會像此前有太多的波折。」後來,我很少去逛那家書店,終究不知未來會怎樣。
2010年之後,實體書店狀態變得越來越嚴峻,因為承受不起房租、人工費等各種支持,小書店紛紛關閉。在網絡經濟的商業浪潮下,實體書店遭遇到從未有過的危機,直至一敗塗地。
我還有一位朋友叫光哥,職業是律師。他曾和朋友創辦了一個「三重奏音樂書吧」,做的很不錯,也吸引了不少粉絲。可是在2010年因為合伙人的變化,書吧轉讓出去了。「只要有實體書店存在的一天,我都不會在網上購書。」這樣的情形,看上去有些悲壯。
三重奏音樂書吧
求知書社除了在商業街開了家店之外,還在省作協門口的樓下開了店。我去逛過這家店,店的面積不是很大,書的品種以人文社科為主,也很豐富。即便是新書,也是有些許折扣。更為要緊的是,店員懂書,她會告訴你拿起的一冊書有怎樣的特點。照理說,作家是最愛閱讀的群體,然而這家書店只是開了數月之後就關門了。這也說明作家對書店的態度吧。
南京先鋒書店
書店理念的更新勢在必行。挺過這一關的實體書店逐漸變得稀少起來。在未來,讀者需要怎樣的書店?不再單純是購書的場所,在地感更為讀者所樂見。因此不少書店嘗試「變革」,以帶動書業的發展。從南京先鋒書店、天津天澤書店、西安萬邦書店、遵義西西弗書店、南昌青苑書店等書店來看,在做傳統書店的同時,也在書店內容和概念等領域有所更新。這一階段的書店更多的是考驗生存空間和盈利能力的融合。
新經濟趨勢下的書店,何去何從?有書店死去,也會有新的書店生長。當新一輪書店生長的時候,我們發現書店變得不再是純粹的,而是複合型的,提供的是人文體驗的城市空間。
一個書店的樣本
言幾又書店從成都一路前行,成為全國連鎖書店,你可能想像不到其前身是一家社區書店,名為今日閱讀。2006年,第一家店開在紫荊片區,以租書和賣書為主打業務,面積只有40—100平方米。此時成都已經有一批知名書店,其影響力、規模都在今日閱讀之上。
但在2010年的下半年,今日閱讀書店跨出了關鍵的一步,在成都南門宜家家居旁邊,新開了一家凱丹廣場,當時這兒商家不算多,人氣也不夠旺,雖然在四樓有一家電影院,但對商場來說,似乎文化氣息還不夠濃鬱,就這樣今日閱讀成為了全國首家民營書店將店開到商場裡。
關於這家店,我還記得:裝修以紅色、灰色為主色調,搭配上木紋吧檯,有一種時尚、清新、簡潔的感覺。這裡的圖書涵蓋設計、文學、經濟、情感等當下流行的圖書,還有兒童書籍專櫃,方便小朋友找到自己喜愛的書籍。除了圖書之外,還有咖啡和創意產品,咖啡是今日閱讀自創的品牌,使用來自義大利純正的Lavazza咖啡豆磨製,此外還有各種獨創口味的奶茶及歐式果茶,配以精挑細選的各種口味蛋糕及進口小甜點,在這裡吃吃喝喝看看還真是比較愜意。
今日閱讀這樣的做法,也頗受關注,畢竟書店進入商場,相對於其他商家,書店更是弱勢群體。但如果換一個角度看,商場也正是需要書店增加魅力,多一點人文氣息,對商場來說,也不是一件壞事。
於是,今日閱讀成為了這一領域第一個吃螃蟹者,並由此開始了在書業裡的攻城拔寨,加之書店更名為「言幾又」,搖身一變,成為新型書店的代表。這幾年,我們看到言幾又在不斷拓展書店的邊界,每一家新店都有自己的特色,這得益於創始人但捷的理念。我曾在多個城市觀察言幾又的書店風格和內容,都顯得與眾不同。即便是與當地的書店相比,也算是自有特色。近年來舉辦「亞洲書店論壇」,使其躋身亞洲書店的代表行列。
言幾又成都ifs旗艦店
言幾又是成都書店對這個行業的文化輸出。「這些年成都的文化發展很快,輸出的卻並不太多,而言幾又代表了成都書店文化。」
從最初的轉型到理念的更新,讓言幾又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像言幾又這樣的新型書店,也許正是對當下的實體書店文化的回應。
在成都,先後有這樣那樣的新書店開業,每一家書店都似乎帶給人們一種新啟示。方所、西西弗、鍾書閣……這些書店在成都過得似乎都很不錯。我去逛過不同的書店,比較它們之間的差異,試圖尋找到書店生存密碼。
我們的身邊還需要一家實體書店嗎?對成都人而言,也許是一種需求。2020年成都公布了書店三年計劃,每年新開100家書店。但我不太確定,是不是成都人愛閱讀,已經到了需要數千家書店存在的必要。要知道,一家書店的靈魂,在於給讀者提供怎樣的服務,而不是書店數量的增加,就能讓我們的閱讀生活更為豐富。
此外,在這些書店當中,不少是「網紅」書店,它們來到成都,除了拍照功能之外,是不是還能提供更多的閱讀可能呢?這,我也沒有找到確切的答案。
漫遊書店,也許才能發現我們的精神向度,以及走向。當我們經歷過書店的變遷,也許就能對書店這個行業有更多的認知:我們所需要的書店,其實是一種在場感。這就像我們去方所書店和去西西弗書店的差異,這種差異吸引著不同喜好的閱讀人群,而這是帶動書店生長的可能。
註: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者簡介:朱曉劍,成都文學院籤約作家。2014年被新聞出版評為首屆全國「書香之家」,2017年獲第三屆領讀者大獎提名獎。在《今晚報》《天津日報》《深圳商報》《信息時報》等數十家報紙開過專欄。著有《我在書店等你》《寫在書邊上》《書式生活》《杯酒慰風塵》《閒言碎語》《書店病人》等書20餘部。
了解圖書詳情、掌握營銷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