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金庸原名查良鏞,出身於「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 的海寧查家。作為二十世紀的武俠泰鬥,金庸一生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武俠巨著。然而,正如同金庸在書中說的那樣,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身在文壇的金大俠也免不了別人的評頭論足。
自古以來,就有文人相輕的說法。特別是到了近代以來,批評文壇泰鬥成為了文壇新秀快速嶄露頭角的捷徑之一。比如說那位花了半輩子時間批評魯迅的民國才女蘇雪林,魯迅生前她對魯迅畢恭畢敬,說「魯迅是中國最早、最成功的鄉土文藝家,能與世界名著分庭抗禮。」可是等到魯迅一去世,她就露出了真面目,把下半輩子時間都用來批評魯迅。
蘇雪林對魯迅的言辭之惡,已經是超出了正常的文學批評範疇。縱觀近百百年的文壇歷史上,也沒有像蘇雪林這樣的人物。不過,最近這些年,若是論口才之犀利,李敖也可以算得上是一個。
李敖是當代著名作家,不過比他的文學作品更被人熟知的是他那張大嘴。特別是在網際網路剛剛興起的那些年,李敖的犀利言辭經常引得網友紛紛側目。甚至連李敖自己都說自己是「以玩世來醒世,用罵世而救世。」作為這數十年來最為狂傲的批評家,李敖連自己的老朋友金庸也不放過,將金庸的作品狠狠地批判了一番。
李敖批評人很有一套,而且用他的話說:「我不僅罵你是混蛋,還要告訴你為什麼你是混蛋。」可以說,很多文壇泰鬥都被李敖罵得沒脾氣。因為李敖的眼光十分刁鑽,他能透過作品看到本質,因此作出的評語再尖酸刻薄,也會令人感到無法反駁。
李敖和金庸是多年老友,兩人之間的友誼可以說是十分深厚了。可是面對老友金庸,李敖同樣是不改大嘴本色,稱金庸是一個「選擇性」信佛之人。而且,李敖受胡適的影響很深刻,他一直認為武俠小說算不上純粹的文學作品,因此他就產生了金庸的武俠作品肯定也不入流的觀點。
無論是批評金庸是「選擇性」信佛,還是說金庸的武俠小說算不上文學作品,這兩樣批評可以說都是十分的嚴苛了。但是金庸卻並沒有反駁李敖,甚至對李敖的批評置之不理。對於歷史系出身的李敖來說,他顯然無法理解輕功、內力之類的設定,而且他對文學作品嚴格的學術要求,使得他也無法理解武俠小說娛樂大眾的文學價值。
金庸之所以對李敖的評價置之不理,一方面是因為當時兩人都是六七十歲的高齡了,另一方面也是礙於兩人之間的情面。至於說李敖如何如何批評他,金庸這樣的俠之大者也是一點也沒往心裡去。畢竟,以李敖的性格來說,說出什麼樣的話都有可能。正是因為金庸對李敖的性格了解得十分透徹,所以才沒有理會李敖對他的評價,而是一笑置之。
中國的文壇,向來不缺少心高氣傲的文人,瞧不起金庸武俠小說的也不止李敖一人。在那些自詡為正統文人的眼裡,武俠小說之流幾乎都算不得真正意義上的文學作品,甚至以此來貶低武俠小說的文學價值和觀賞價值。比如說著名作家王朔,當初在他所寫的《我看金庸》裡,就將金庸的作品貶的一文不值。
王朔並沒有讀過金庸的全部作品,只是因為電視中老是播放《天龍八部》電視劇,所以忍不住去書店買了一套《天龍八部》。也許是因為王朔的品味實在太高,所以他在閱讀《天龍八部》這本小說時的體驗並不好,至於體驗究竟不好到什麼程度?看看下面這段話就明白了:
這套書是7本,捏著鼻子看完了第一本,第二本怎麼努力也看不動了,一道菜的好壞不必全吃完才能說吧?我得說這金庸師傅做的飯以我的口味論都算是沒熟,而且選料不新鮮,什麼什麼都透著一股子擱壞了的哈喇味兒。
王朔認為,金庸的武俠小說之所以成功,是得益於那個年代匱乏的娛樂生活。相較於現代的文學作品來說,金庸的武俠小說根本不值一提,這樣的作品也沒有翻拍成電視劇的必要。
從王朔對金庸的批評可以看出,他不但認為金庸的武俠小說毫無文學價值,甚至連武俠小說的觀賞價值也一併否定了。這樣的評價無疑顯得十分可笑,相對於王朔口中的現代文學作品來說,貌似金庸的武俠小說傳播得更為廣泛。先不說武俠小說的文學價值,光是這種否定武俠小說觀賞價值的態度,本身就算不上正經的文學批評。
李敖的批評金庸一笑置之,可是面對另一個著名作家王朔的批評,金庸卻親自回復了王朔四個字:八風不動,並且也表達了自己的「無能為力」。他在信中說:「王朔先生的批評,或許要求得太多了些,是我能力所做不到的,限於才力,那是無可奈何的了。」
不得不說,金庸這四個字的回覆卻很是巧妙。面對王朔的批評,金庸擺出了一副「隨便你怎麼說,反正我就是這樣,看你能說到啥時候」的態度,完美地彰顯了什麼叫大俠風範和容人之量。相對來說,那些所謂的著名作家,無疑就顯得十分小家子氣了,一點容人之量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