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曾髮長文狠批金庸小說,金庸淡定的回應彰顯大師風範,有水平

2020-09-05 美詩美文的世界

有句話叫「文人相輕,自古而然」,語出自三國曹丕的《典論》,可見在那時候曹丕就意識到這個問題。古代的例子有白居易對李白,蘇軾對徐凝,元好問對秦觀。而近現代文壇,也是數不勝數。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就是王朔狠批金庸的事。

金庸的小說寫的怎麼樣?這在當代文壇,一直是一個爭議很大的問題。2017年,著名學者溫儒敏教授對大學生做了一次調查,讓他們排出了現代文壇大家的名次,結果金庸力壓張愛玲、賈平凹排在了第7,這個名次甚至比他的表哥徐志摩都高。毫無疑問,金庸小說是很有人氣的。

然而有人氣不代表有水平,多年來很多業內人士並不認同金庸的文字功底。這些人裡,包括易中天,也包括李敖,當然批評得最狠的還是王朔。

王朔是何許人也?真的有資格去批評武俠大師嗎?王朔,1958年出生於江蘇南京,曾有過從商經歷,1984年開始寫小說。他的成名作包括《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無知者無畏》等,此後開始進入影視圈。

仔細翻看王朔的作品,我們會發現,他的文風犀利,語言幽默,確實挺招人喜歡。不過,與他的作品相比,真正讓他備受關注的是他的鐵齒銅牙。據不完全統計,王朔曾指名道姓批評過的文人包括:齊白石、金庸、李敖、吳徵、餘秋雨、賈樟柯等等。而且與一般的「鍵盤俠」不同的是,他的批評每次看來都是有理有據的,所以常常能得到一些網友的認同。

1999年,王朔開始狠批金庸,這一年他發表了評論文章《我看金庸》。沒有任何隱藏,把金庸的名字直接用在文章的標題裡,言辭十分犀利。文章較長,筆者把幾句重要的原話摘了下來:

第一點:情節重複,行文囉嗦,永遠是見面就打架。

第二點:《天龍八部》這套書是7本,捏著鼻子看完了第一本,第二本怎麼也看不下去了。

第三點:這些年來,四大天王,成龍電影,瓊瑤電視劇和金庸小說,可說是四大俗。

以上3點,都是王朔在《我看金庸》裡的原話,用語之狠確實讓人瞪目。第一條批了金庸的文筆,小說的結構,這是屬于于文學水平的批評。第二條則是從一個讀者的感受來說,這樣的書讓他讀不下去。第三條直接說金庸小說俗氣,甚至還捎帶著調侃了瓊瑤和四大天王。

人家已經點名道姓了,金庸自然要回應,先生專門寫了一篇長文,對王朔指出的問題一一回應。筆者也把重要的內容概括如下:

第一:「四大俗」之稱,聞之深自慚愧,能與瓊瑤、四大天王等並稱,很榮幸。

第二:在北大演講時曾有同學讓評價過王朔,我的評價是正面的。

第三:王朔說他買了7本《天龍八部》,但這套書從來只出過5冊。

說實話,筆者看到金庸的這些回復,心裡是無比佩服的,這淡定的回覆完全彰顯了大師風範,很有水平。首先,自己引來的事不殃及他人,所以金庸一開始就說清楚了,瓊瑤及四大天王、成龍自己都認識,都是各領域內的人才。其次,放出自己對王朔的評價。是的,金庸在任何場合裡,都沒有批評過王朔的小說,他始終認為王朔的小說有他自己的特點。

最後一點,則是無形中打了王朔的臉了。《天龍八部》在1999年前,確實沒有出過7本的,除非王朔買的是盜版。很多人在描述自己的感受時,總會加上一些細節性描寫,以期達到讓自己的話更真實、更有感染力的效果。王朔說買了7套書,「捏著鼻子看完了第一本」,很顯然就是運用了這種語言技巧。金庸也是寫小說的,自然明白,所以他直接點出了這一細節上的錯誤。連書一共是幾本都弄錯了,王朔有沒有讀過金庸,確實要打上一個問號了。

此事還沒有結束,後來王朔還在不同的場合,提到過金庸,話術都差不多,都是一頓狠批。到最後,金庸也不甚其煩,雖從沒有過無風度的話,但也直言:我和他不是同一類人!

對於金庸先生的小說到底如何,個人覺得完全是見仁見智的事,本來就文無第一。但從兩人多年的交鋒來看,筆者認為金庸確實更有大師風範。

金庸先生在寫完《鹿鼎記》後,於1972年封筆。自此後,武俠小說界星光暗然。至於為什麼要封筆,金庸自己是這樣說的:「一些本來純粹只是娛樂自己、娛樂讀者的東西,讓一部分朋友推崇過高,這的確是不敢當了。我覺得繼續寫下去,很困難」。

雖然被很多粉絲捧得很高,但金庸從沒有驕傲過,他覺得自己寫的就是通俗文學,稱不上什麼名著之類的。而且當他意識到無法再產出更有意思的內容時,他果斷封筆,可見他對自己的文字是負責的、對讀者也是負責的。很多人說他是江郎才盡了,但在筆者看來,這是一個成熟的小說作家的節操。畢竟,明明寫不下去了,還在為名利瞎編的作家,大有人在!

2018年10月30,金庸先生永遠地離開了我們。「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不管文學界說他的文字水平如何差,這些經典小說都成了無數網友的摯愛。通俗小說或許註定無法被稱為名著,但在這個行業裡,金庸在短時間內很難被超越,這一點大概是王朔等人無法否認的。對此事,大家怎麼看?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當年王朔炮轟金庸小說是四大俗之一,金庸如何回復?
    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即便是風靡一時的金庸小說,也會有人惡意造謠,不屑一顧,放言四大俗之中,必有金庸一席,而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當時著名的編劇、作家——王朔。  王朔指出,金庸的文章重複囉嗦,文筆複雜,從來不直奔主題,沒有邏輯,武俠世界全部是打架的描述,並且打架也沒有光明正大的理由,打架的結果也並無二致。  每每在出人命時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原因跳出來,阻止該行為。並且每部小說的推動全靠深仇大恨,那麼這和中國古典小說又有什麼區別呢,又有什麼新意呢?
  • 王朔對金庸的評價很客觀
    王朔那篇批金庸的文章沒有任何問題,很多人不承認是因為他們不能戳破自己的那張虎皮。  《知道分子》收錄了一篇王朔批金庸的文章,個人感覺說的很好,金庸的武俠小說本來最初就是連載在期刊上,娛樂大眾的快餐文學,本身也不是什麼經典。
  • 王朔評金庸武俠俗氣,金庸回應了,李敖評金庸偽善,金庸沒回應
    其中易中天、王朔、李敖都對金庸的武俠做過評價,在了解他們對金庸武俠的評語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他們各自對餘秋雨所做的評價。易中天、王朔、李敖和金庸,分別對餘秋雨有以下評價:易中天:「誰把大眾當傻子,誰就是天一第一傻」王朔:「成天裝名士,一裝十幾年」李敖:「像餘秋雨,逃避現實,他有沒有能力碰到一些核心問題,而不是光遊山玩水,光寫一些遊記之類的文章?」
  • 王朔當年何以抨擊金庸小說俗?老梁:一王朔年輕氣盛,二文人相輕
    金庸的武俠小說,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然則第一部其實是《書劍恩仇錄》,自刊載之日,距今已經有半個多世紀之久,金庸何以如此影響巨大?這個跟金庸作品能夠在所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迷有關,也跟香港整個半個世紀的影視劇製作深有淵源,可以說,金庸小說何以變成金庸學,這是因為無論是作品本身還是影視改編,金庸小說已然成為了一種很有影響力的文化元素了。
  • 王朔評價金庸的小說很低俗,那麼金庸的小說低俗嗎?
    王朔金庸可以說是一代文學大師,他的那些武俠小說,現在早已成為了經典作品,成為了很多人踏入文學的一塊臺階;相信大部分的人,在剛剛上學認識了字之後,開始讀的小說,那麼就是金庸的武俠小說,也正是金庸的這些武俠小說,使得很多的人開始喜歡上了文學,從而開始了與文字打交道的生活。
  • 李敖和王朔都批評過金庸,為何金庸回復了王朔,卻對李敖置之不理
    金庸有時候會對一些學者和教授的批評進行反擊和回復,對普通人的批評反倒不怎麼回應。在眾多批評金庸的人當中,有兩個人非常受大家的關注,一個是王朔,一個是李敖。對這二人的批評,金庸只對王朔進行了回復,而李敖罵了金庸二十年,金庸卻從來沒有回覆過他,金庸為何對這兩個人會有不同的態度呢。
  • 罵過魯迅、金庸、餘秋雨的王朔,卻很尊敬王小波:他更牛逼
    在上世紀90年代以來,王朔成為中國文壇上的一位風雲人物。一方面,他創作了100多萬字的長中篇小說。其中有多部小說被改編成影視劇,收到了很好的收視率,讓王朔在中國擁有了大批的忠實讀者;另一方面,他以口無遮攔的風格,對魯迅、金庸、餘秋雨等文化名人進行猛烈的抨擊,甚至稱得上是「罵」了,又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 王朔痛批金庸武俠小說,怎麼努力也看不下去,金庸:你看的是盜版
    1999年,《中國青年報》刊登了一篇王朔的文章,名為《我看金庸》,對金庸的武俠小說進行了不留情面的批判,引起學術界的軒然大波。王朔洋洋灑灑兩千餘字,全是乾貨,一點不摻水,將他看不慣的文化現象一吐為快。王朔:&34;王朔的筆桿子就是硬,一挑就挑一群,不過他的主要討伐對象還在於金庸。王朔表示,自己對武俠和言情從來都不當是入流的東西,誰讀金庸和瓊瑤,誰就是品位低,一概看不起。
  • 王朔痛批金庸武俠小說:一無是處,金庸:你罵你的,我八風不動
    1999年,《中國青年報》刊登了一篇王朔的文章,名為《我看金庸》,對金庸的武俠小說進行了不留情面的批判,引起學術界的軒然大波。王朔洋洋灑灑兩千餘字,全是乾貨,一點不摻水,將他看不慣的文化現象一吐為快。王朔:「這些年來,四大天王,成龍電影,瓊瑤電視劇和金庸小說,可說是四大俗。」
  • 懟天懟地的王朔:批魯迅罵金庸,為了情人拋妻棄子,他現狀如何?
    還批評過賈平凹:賈平凹裝神弄鬼,玩筆記小說的路子,多可笑,那跟吹他的小氣候有關係還出書批金庸和魯迅,文章很長,不加贅述,感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查一查,只說裡面的大概內容。初讀金庸是一次很糟糕的體驗:情節重複,行文口囉嗦永遠是見面就打架,一句話能說清楚的偏不說清楚,而且誰也幹不掉誰一到要出人命的時候,就從天上掉下來一個擋橫兒的全部人物都有一些胡亂的深仇大恨,整個故事情節就靠這個推動著。
  • 王朔與金庸的「高手過招」:細讀王朔《我看金庸》一文
    這個「講究」,不一定是「雅」,但是卻跟「雅」有相當大的共通性。王朔作為一個「老北京」,批判金庸的主要方向,就是一個「俗」字兒。而且他批判的也不僅是金庸,而是幾乎佔據了國內文化市場大半壁江山的「流行文化」。「四大天王」、成龍電影、瓊瑤小說、金庸和武俠小說,這些當年風靡華語圈的東西,被王朔毫不客氣的稱之為「四大俗」。
  • 批魯迅罵金庸,將餘秋雨拉下神壇的作家王朔:我和王小波交相輝映
    批魯迅罵金庸,將餘秋雨拉下神壇的作家王朔:我和王小波交相輝映王朔,算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特殊的存在。有人說他是流氓,說他寫的東西是流氓文學。聽起來有點荒誕、有些不真實的事情,卻像極了他筆下的現實世界。作家王朔在中國擁有眾多讀者,關於他的爭議也有很多。他習慣公開批評眾多文化名人,言辭激烈,因而被稱作「文壇惡評家」,得罪了不少人。王朔罵起名人來簡直又損又狠:「餘秋雨的學問不過爾爾;李敖是一個自大狂;馮小剛一個美工當年就是點頭哈腰爬上名流位置的。
  • 王朔說金庸小說太俗太爛,專家評價:金庸小說只是低級暢銷書
    在《我看金庸》一文中,王朔對金庸提出了非常猛烈的批評。在此之前,雖然也有鄢烈山之流批評金庸,但影響力遠不如王朔的這篇文章。因此,金庸曾對王朔的這篇文章作出過這樣的評價:對我小說的第一篇猛烈攻擊。那麼,王朔的這篇文章到底有多猛烈呢?在這篇文章中,王朔先是表示自己根本看不起瓊瑤、金庸之流,當然也看不起看金庸瓊瑤的人。
  • 王朔談中國作家:賈平凹小說裝神弄鬼,金庸抄襲
    不過由於父母都是部隊裡的,公務繁忙,王朔從小就是被放在幼兒園裡長大的,這就使得他們對王朔缺少了關心和教育,使得王朔很長一段時間都以為孩子是國家發的而不是父母養的,這個想法後來也被他寫到了《與女兒書》裡。
  • 金庸對李敖的批評置之不理,為何卻特意寫文章,反擊王朔的批評?
    在金庸的眾多批評者中,有兩個人備受關注,一個是王朔,另一個是李敖。關於這兩個人的批評,金庸只回應過王朔,而李敖罵了金庸二十年,但金庸卻沒有回應。金庸為什麼對這兩個人有不同的態度呢?王朔對金庸的批評主要是金庸的作品。這個金庸當然是不願意的,有些電視劇會亂改編金庸的書,金庸也會表達他的不滿。可以看出,金庸對自己作品的保護大於對他的保護。 王朔批評金庸的文章實際上水平不是很高,一些話是不合理的,文字中對金庸的作品表示不屑一顧。例如,他說金庸的文章「沒有影響力」,「沒有品味」,「庸俗」等。
  • 97年王朔發表《我看金庸》,痛評金庸武俠小說,金庸的回覆絕了
    金庸的武俠,也成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關於金庸的武俠,褒多於貶,總而言之,蘿蔔白菜,各有所愛,眾口難調,任何事物,總會有反對的聲音。1997年,王朔在發表了《我看金庸》一文,將金庸的武俠與瓊瑤的小說並列,評為」四大俗「之一。
  • 金庸也欺軟怕硬?回懟王朔,惹不起李敖!深度解析「騷操作」真相
    至於金庸的小說質量究竟怎麼樣?相信一千個讀者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至少在筆者的心目中,金庸的那些小說和如今發布在網絡上的那些小說,本無什麼區別,都是為了取悅讀者而誕生的,創作的目的都是為了錢財。如果此扯上一些道德大義,難免是一種貼金,太過荒唐。
  • 當年王朔用筆聲討金庸,金庸還有些惶恐,如今回頭已是過眼雲煙
    再後來又出了三聯版,這個版本應該算得上金庸小說最為經典的一個版本了。但不論換哪個版本,天龍八部這個小說都是由五冊組成的,從來都沒有出現過七冊的版本,難道王朔所看的版本是絕版定製的?我們誰都沒有看過。其實看王朔所創作的,我看金庸這本書中內容描述的,應該大都是在電視劇中獲取的細節,而並沒有真正仔細的閱讀過金庸原版的小說。
  • 王朔曾評價金庸作品為「四大俗」之一,金庸回復「八風不動」
    十月三十日,新派武俠小說一代宗師金庸病逝於香港養和醫院,享年94歲。當初王朔發文批判金庸作品的事又被很多人提及,王朔曾將「四大天王,成龍電影,瓊瑤電視劇,金庸小說」並稱為四大俗,言辭相對激烈,他隔空挑戰並大罵金庸:言必稱之金庸武俠小說乃是毒藥,已毒害億萬青少年。
  • 面對李敖和王朔的批評,金庸為何對李敖置之不理,卻親自回復王朔
    金庸原名查良鏞,出身於「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 的海寧查家。作為二十世紀的武俠泰鬥,金庸一生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武俠巨著。然而,正如同金庸在書中說的那樣,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身在文壇的金大俠也免不了別人的評頭論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