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叫「文人相輕,自古而然」,語出自三國曹丕的《典論》,可見在那時候曹丕就意識到這個問題。古代的例子有白居易對李白,蘇軾對徐凝,元好問對秦觀。而近現代文壇,也是數不勝數。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就是王朔狠批金庸的事。
金庸的小說寫的怎麼樣?這在當代文壇,一直是一個爭議很大的問題。2017年,著名學者溫儒敏教授對大學生做了一次調查,讓他們排出了現代文壇大家的名次,結果金庸力壓張愛玲、賈平凹排在了第7,這個名次甚至比他的表哥徐志摩都高。毫無疑問,金庸小說是很有人氣的。
然而有人氣不代表有水平,多年來很多業內人士並不認同金庸的文字功底。這些人裡,包括易中天,也包括李敖,當然批評得最狠的還是王朔。
王朔是何許人也?真的有資格去批評武俠大師嗎?王朔,1958年出生於江蘇南京,曾有過從商經歷,1984年開始寫小說。他的成名作包括《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無知者無畏》等,此後開始進入影視圈。
仔細翻看王朔的作品,我們會發現,他的文風犀利,語言幽默,確實挺招人喜歡。不過,與他的作品相比,真正讓他備受關注的是他的鐵齒銅牙。據不完全統計,王朔曾指名道姓批評過的文人包括:齊白石、金庸、李敖、吳徵、餘秋雨、賈樟柯等等。而且與一般的「鍵盤俠」不同的是,他的批評每次看來都是有理有據的,所以常常能得到一些網友的認同。
1999年,王朔開始狠批金庸,這一年他發表了評論文章《我看金庸》。沒有任何隱藏,把金庸的名字直接用在文章的標題裡,言辭十分犀利。文章較長,筆者把幾句重要的原話摘了下來:
第一點:情節重複,行文囉嗦,永遠是見面就打架。
第二點:《天龍八部》這套書是7本,捏著鼻子看完了第一本,第二本怎麼也看不下去了。
第三點:這些年來,四大天王,成龍電影,瓊瑤電視劇和金庸小說,可說是四大俗。
以上3點,都是王朔在《我看金庸》裡的原話,用語之狠確實讓人瞪目。第一條批了金庸的文筆,小說的結構,這是屬于于文學水平的批評。第二條則是從一個讀者的感受來說,這樣的書讓他讀不下去。第三條直接說金庸小說俗氣,甚至還捎帶著調侃了瓊瑤和四大天王。
人家已經點名道姓了,金庸自然要回應,先生專門寫了一篇長文,對王朔指出的問題一一回應。筆者也把重要的內容概括如下:
第一:「四大俗」之稱,聞之深自慚愧,能與瓊瑤、四大天王等並稱,很榮幸。
第二:在北大演講時曾有同學讓評價過王朔,我的評價是正面的。
第三:王朔說他買了7本《天龍八部》,但這套書從來只出過5冊。
說實話,筆者看到金庸的這些回復,心裡是無比佩服的,這淡定的回覆完全彰顯了大師風範,很有水平。首先,自己引來的事不殃及他人,所以金庸一開始就說清楚了,瓊瑤及四大天王、成龍自己都認識,都是各領域內的人才。其次,放出自己對王朔的評價。是的,金庸在任何場合裡,都沒有批評過王朔的小說,他始終認為王朔的小說有他自己的特點。
最後一點,則是無形中打了王朔的臉了。《天龍八部》在1999年前,確實沒有出過7本的,除非王朔買的是盜版。很多人在描述自己的感受時,總會加上一些細節性描寫,以期達到讓自己的話更真實、更有感染力的效果。王朔說買了7套書,「捏著鼻子看完了第一本」,很顯然就是運用了這種語言技巧。金庸也是寫小說的,自然明白,所以他直接點出了這一細節上的錯誤。連書一共是幾本都弄錯了,王朔有沒有讀過金庸,確實要打上一個問號了。
此事還沒有結束,後來王朔還在不同的場合,提到過金庸,話術都差不多,都是一頓狠批。到最後,金庸也不甚其煩,雖從沒有過無風度的話,但也直言:我和他不是同一類人!
對於金庸先生的小說到底如何,個人覺得完全是見仁見智的事,本來就文無第一。但從兩人多年的交鋒來看,筆者認為金庸確實更有大師風範。
金庸先生在寫完《鹿鼎記》後,於1972年封筆。自此後,武俠小說界星光暗然。至於為什麼要封筆,金庸自己是這樣說的:「一些本來純粹只是娛樂自己、娛樂讀者的東西,讓一部分朋友推崇過高,這的確是不敢當了。我覺得繼續寫下去,很困難」。
雖然被很多粉絲捧得很高,但金庸從沒有驕傲過,他覺得自己寫的就是通俗文學,稱不上什麼名著之類的。而且當他意識到無法再產出更有意思的內容時,他果斷封筆,可見他對自己的文字是負責的、對讀者也是負責的。很多人說他是江郎才盡了,但在筆者看來,這是一個成熟的小說作家的節操。畢竟,明明寫不下去了,還在為名利瞎編的作家,大有人在!
2018年10月30,金庸先生永遠地離開了我們。「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不管文學界說他的文字水平如何差,這些經典小說都成了無數網友的摯愛。通俗小說或許註定無法被稱為名著,但在這個行業裡,金庸在短時間內很難被超越,這一點大概是王朔等人無法否認的。對此事,大家怎麼看?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