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與金庸的「高手過招」:細讀王朔《我看金庸》一文

2020-11-02 煮鶴仙人

二十多年前王朔的《我看金庸》,是一篇反金庸武俠小說的「重量級」文章,以至於直到現在還常常被很多攻擊金庸的人拿來引用。

其實說句實話,王朔的作品我挺喜歡,金庸的作品我也喜歡。

只是作為一個以「焚琴煮鶴煞風景」為樂的大俗人,我實在做不到像文化人那樣,對誰推崇到以「門下走狗」自居的地步。

以我的性格,看文化人的「熱鬧」向來都不嫌「事兒大」。

因為文化人們不屑於像街邊小流氓一樣,動不動就拔出「砂鍋大的拳頭」,他們之間只會「打嘴仗」,永遠不用擔心他們搞「白刀進紅刀子出」那種粗野的事情。

而且我不無偏激地認為,文化人通常只有在「互懟」的時候,才會暴露一些真性情。反而是他們在臺上長篇大論的時候,或多或少的都會有些像廟裡的泥胎木偶,歡笑或憤怒都有種令人難以描述的不自然。

王朔和金庸也不例外。

從王朔的《我看金庸》和金庸給文匯報對王朔的回覆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金庸和王朔對「通俗」這個詞的認識,其實有相當大的一致性。

這種微妙的一致姓,恰似有人會一億為「小目標」,或對錢沒概念的人那種「月入百億」的苦惱。

咱們這些平民老百姓,聽也聽的懂,看也看的懂。

但仔細想想,除了一個「熱鬧」,還是啥都不懂。

王朔「炮轟」的不僅是金庸

眾所眾知,王朔是北京「皇城根兒」下長大的人。

幾代國都「四九城」裡長大的人,大多把「講究」二字看的很重。

別說幾十年前,即使現在比較有名的北京「大腕兒」,也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他們在「講究」上的高度一致性。

比如近些年比較火的「馬爺」馬未都、李誠儒等北京「腕兒」。

隨便吃個飯,遛個鳥,人家都能說出來一套套讓大家嘆為觀止的「講究」。

這個「講究」,不一定是「雅」,但是卻跟「雅」有相當大的共通性。

王朔作為一個「老北京」,批判金庸的主要方向,就是一個「俗」字兒。

而且他批判的也不僅是金庸,而是幾乎佔據了國內文化市場大半壁江山的「流行文化」。

「四大天王」、成龍電影、瓊瑤小說、金庸和武俠小說,這些當年風靡華語圈的東西,被王朔毫不客氣的稱之為「四大俗」。

王朔的「炮口」主要對準金庸,則是因為這「四大俗」裡,只有金庸最接近文學的「大雅之堂」。

所以說,別看王朔行文「痞氣」十足,但他當時寫《我看金庸》這篇文章的目的,卻是為了捍衛「雅」的神聖高地。

看起來是不是很矛盾?

矛盾就對了!矛盾才是文化人的特色;直來直去,有一說一那是沒文化的「俗人」才幹的事兒。

文化人之所以是文化人,就是因為他們辦事兒夠矛盾,說話讓「俗人」特別「吃不準」,所以才顯得特別高深。

文化人們」懟人」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往往會有一群自己被懟了的人還不知道,在臺下高呼「懟的好!」「懟的妙!」

而「俗人」最可悲的地方,就是明明自己已經挨了「炮」,自己卻還懵懵懂懂的不知道。

《我看金庸》裡金庸避無可避的「死穴」

像王朔和金庸那種級別的「大咖」,在「開炮」懟人之前,肯定要先檢查「炮彈」。

因為在有身份的「大咖」世界裡容不下「誤傷」,很難找到「二營長」拿「義大利麵」來圓場。

所謂「開弓沒有回頭箭」,「大咖」的劍出鞘就必須「見血」才能結束。

沾不上別人的「血」,那就得拿自己「血祭」了。

所以他們不管「炮轟」誰,都會預先瞄準對方避無可避的「死穴」,再配合自己觀點「開炮」。「公理」結合「私理」,才是居家旅行,開炮轟人的好伴侶。

王朔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對金庸的批判,也是瞄準了金庸的「死穴」開懟的。

金庸的「死穴」之一:新形式,老觀念。

作為「新派武俠小說」的大宗師,金庸在自己作品的形式上,幾乎進行了全面的創新,力圖衝破舊小說的藩籬。

但是,形式可以創新,不少觀念上卻很難有所寸進。

王朔批判金庸的重點之一,就是金庸作品中「善惡到頭終有報」式情節安排。

以王朔那代人的思想觀念,「因果報應」實屬麻痺人民精神的「封建迷信」。

倘若有人跟王朔他們那代人講,「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

那麼他們大半會毫不猶豫的,寫出來一大張「蒼天饒過者名單」來。

王朔他們那一代人,是反傳統的一代人。

金庸的「死穴」之二:道德泛濫。

武俠小說裡的主角是「俠客」。

他們行事本身就是依靠自身的「正義感」行事,而「正義感」這個東西,更多是來自於道德倫理,而不是法律法規。

「俠客」們本身也只是一群沒有官方背景的「布衣」,並沒有審判處決他人的權力。

如果他們立志「為國為民」,那麼最好的途徑是參政從軍,而不是帶著強烈「道德感」自行其是的浪蕩江湖。

正因為這個「死穴」,金庸作品裡的主角往往都只能「退隱」,空有一身本事而不能有所作為。

金庸的「死穴」之三:人性缺失。

王朔評論金庸筆下的人物時說:「他的書我沒有產生任何有關人、人群的聯想,有如在看一堆機器人作業……」

金庸和王朔最大的不同,是王朔作品側重的重點,是現實社會中複雜的人性。

大約王朔作品中的人物,在現實生活中都有原型,他不必擔心在現實社會中立不起來。

而金庸寫的是武俠小說,更加側重在想像條件下的人性,因此他的小說裡,不會有完整的人物原型。因此,金庸筆下的人物,精彩歸精彩,但在現實社會中卻未必能立的起來。

王朔的這「三板斧」確實夠狠,也的確「砍」到了金庸的「痛處」。

但金庸也是高手。

「無招勝有招」的高手。

金庸「綿裡藏針」的回覆

也許是年齡的原因。

比王朔大了三十多歲的金庸,在得知自己被王朔「炮轟」以後的反應,堪稱「老辣沉穩,綿裡藏針」。

金庸回應王朔的專函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金庸先以佛教徒的身份說自己本想「八風不動」的,但又自覺做不到。

因此在表示了國內外頂尖大學對自己作品的重視程度以後,表示王朔對自己要求的太多太高了,限於才力他做不到。

這一部分其實是金庸回復王朔的重點,他以自己的宗教信仰,解釋了自己在小說中「舊思想」部分的起因,又「傲嬌」的表示自己的小說太被文化界「看的起」,自己也很苦惱。

老實說,看到這裡的時候我都已經被金老逗笑了!

人說「氣死人不償命」,我毫不懷疑金老絕對有這本領。

第二部分,金庸認為能夠和「四大天王」、成龍、瓊瑤並列,深感慚愧。並說「不稱之為「四大寇」和「四大毒」,王朔先生已是筆下留情。」

這一部分金庸不但提醒了王朔要認清現實,而且還損了一把王朔的出身。

第三部分,金庸說他沒見過王朔,但讀過王朔的作品,對王朔的作品評價是正面的 。以後有機會,他還想認識一下王朔。

這一部分金庸主要是表現自己的胸懷,反襯一下王朔這個「」年輕人」太過衝動,有些不知好歹的嫌疑。

最後一部分,也是經常被大家提起的一部分:《天龍八部》沒有王朔所說的七冊版,只有五冊版。

言下之意就是王朔大約看了「盜版書」。

其實四個部分合起來,金庸也只能「避重就輕」的對《我看金庸》進行簡單的回覆。

雖然從形式上來講,這一輪交鋒,「無招勝有招」的金庸勝過了王朔,應該並無太大爭議。

但是金庸同時也以「才力有限」,迴避掉了王朔對於通俗文化提出的實質問題。

王朔的苦悶和迷茫

其實細看王朔的《我看金庸》一文。

他所表達的與其說是對金庸作品的不滿,不如說是對通俗文化的憤慨。

在這篇文章裡,王朔表現出來更多的,是對當時中國文化界「低俗」泛濫的不滿。

在當時的王朔看來,這些「低俗」的東西,可以算得上是腐朽的「資產階級文化」的復興,人們對文藝作品的欣賞口味,不是在「進步」,而是在不停的「退步」。

在批判「四大俗」的同時,王朔更是在批判口味日漸「庸俗化」的粉絲和觀眾。

從方向上來看,王朔批判的倒也不無道理。

因為即使是讓仙人這樣看書「不分香臭」的人來評判,也不好意思說流行了二十來年的網絡小說,有比金庸更加優秀的「新秀」。

從「新派武俠」到「修真爽文」,從瓊瑤到「霸道總裁」、「贅婿文」,大家的閱讀口味確實是一降再降。

所以王朔在《我看金庸》的結尾處,道出了自己的迷茫和苦悶:我們自己的那些藝術家呢,莫非他們也在努力證明他們都是短命的?有時,我真不知道該不該相信進化論。

王朔的這個問題當年金庸沒有回答。

二十多年後的今天,金庸老先生已然離世,不知道這個問題還有誰能回答?

相關焦點

  • 97年王朔發表《我看金庸》,痛評金庸武俠小說,金庸的回覆絕了
    金庸的武俠,也成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關於金庸的武俠,褒多於貶,總而言之,蘿蔔白菜,各有所愛,眾口難調,任何事物,總會有反對的聲音。1997年,王朔在發表了《我看金庸》一文,將金庸的武俠與瓊瑤的小說並列,評為」四大俗「之一。
  • 李敖和王朔都批評過金庸,為何金庸回復了王朔,卻對李敖置之不理
    首先來說王朔,王朔批評金庸的文章是發表在《中國青年報》上的《我看金庸》一文,王朔對金庸的批評主要是對其作品的批評,這個金庸當然不願意了,有些電視劇亂改金庸的書,金庸也會發聲表達自己的不滿,可以看出,金庸保護自己的作品大於保護自己。
  • 王朔對金庸的評價很客觀
    王朔那篇批金庸的文章沒有任何問題,很多人不承認是因為他們不能戳破自己的那張虎皮。  《知道分子》收錄了一篇王朔批金庸的文章,個人感覺說的很好,金庸的武俠小說本來最初就是連載在期刊上,娛樂大眾的快餐文學,本身也不是什麼經典。
  • 王朔當年何以抨擊金庸小說俗?老梁:一王朔年輕氣盛,二文人相輕
    金庸的武俠小說,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然則第一部其實是《書劍恩仇錄》,自刊載之日,距今已經有半個多世紀之久,金庸何以如此影響巨大?這個跟金庸作品能夠在所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迷有關,也跟香港整個半個世紀的影視劇製作深有淵源,可以說,金庸小說何以變成金庸學,這是因為無論是作品本身還是影視改編,金庸小說已然成為了一種很有影響力的文化元素了。
  • 王朔評金庸武俠俗氣,金庸回應了,李敖評金庸偽善,金庸沒回應
    易中天、王朔、李敖和金庸,分別對餘秋雨有以下評價:易中天:「誰把大眾當傻子,誰就是天一第一傻」王朔:「成天裝名士,一裝十幾年」李敖:「像餘秋雨,逃避現實,他有沒有能力碰到一些核心問題,而不是光遊山玩水,光寫一些遊記之類的文章?」
  • 王朔痛批金庸武俠小說,怎麼努力也看不下去,金庸:你看的是盜版
    1999年,《中國青年報》刊登了一篇王朔的文章,名為《我看金庸》,對金庸的武俠小說進行了不留情面的批判,引起學術界的軒然大波。王朔洋洋灑灑兩千餘字,全是乾貨,一點不摻水,將他看不慣的文化現象一吐為快。王朔:&34;王朔的筆桿子就是硬,一挑就挑一群,不過他的主要討伐對象還在於金庸。王朔表示,自己對武俠和言情從來都不當是入流的東西,誰讀金庸和瓊瑤,誰就是品位低,一概看不起。
  • 王朔談金庸武俠小說:看著跌份,而對方卻說和王朔不是一類人
    早在八十年代,王朔就已經成名,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文壇大家。而與此同時,王朔的言語「風暴」也越刮越廣。自從多部作品面世以後,王朔的文學風格更傾向於批判。為此「痞子文學」的稱號形成,這種「痞子文學」並非作家為人的不正經,而是他作品和言語風格的「隨意性」,不拘束,甚至還帶有一種互相嘲諷的特性。在他的《我的千歲寒》一書中可以做最好的詮釋。
  • 當年王朔炮轟金庸小說是四大俗之一,金庸如何回復?
    打算一覽全貌,不看不知道,等到王朔讀完第一本後,怒火中燒的他立馬就給《中國青年報》寫文章,發表了《我看金庸》這一文章。當然,無論是誰,面對王朔不依不饒的挑釁,自然心存不悅,但金庸的回覆則顯得大氣的多。  除了上述的修養回復外,金庸還很中肯地回復了王朔的批評建議:「王朔先生對於我巧合情節、離奇內容的建議,我都會一一採納,減少自己作品的重複性。但是關於文風格,我恕難從命,文字風格是長期枯燥而乏味的訓練才換來的,不是一時之功,所以不能更改」。
  • 王朔PK金庸:我是流氓我怕誰?金庸一句話就將其懟回去了
    在幾年前,金庸的武俠小說風靡神州,粉絲無數,但有個叫王朔的橫豎看不上眼,就是不買帳。這個人有點與眾不同,總是把「我是流氓我怕誰」掛在嘴上,有點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好鬥!換平常人,你看不上眼,不去看就行了,可王朔他不行,他要前去挑事,非找金庸PK不可。
  • 面對李敖和王朔的批評,金庸為何對李敖置之不理,卻親自回復王朔
    比如說著名作家王朔,當初在他所寫的《我看金庸》裡,就將金庸的作品貶的一文不值。也許是因為王朔的品味實在太高,所以他在閱讀《天龍八部》這本小說時的體驗並不好,至於體驗究竟不好到什麼程度?看看下面這段話就明白了:這套書是7本,捏著鼻子看完了第一本,第二本怎麼努力也看不動了,一道菜的好壞不必全吃完才能說吧?
  • 王朔痛批金庸武俠小說:一無是處,金庸:你罵你的,我八風不動
    1999年,《中國青年報》刊登了一篇王朔的文章,名為《我看金庸》,對金庸的武俠小說進行了不留情面的批判,引起學術界的軒然大波。王朔洋洋灑灑兩千餘字,全是乾貨,一點不摻水,將他看不慣的文化現象一吐為快。王朔:「這些年來,四大天王,成龍電影,瓊瑤電視劇和金庸小說,可說是四大俗。」
  • 王朔說金庸小說太俗太爛,專家評價:金庸小說只是低級暢銷書
    在《我看金庸》一文中,王朔對金庸提出了非常猛烈的批評。在此之前,雖然也有鄢烈山之流批評金庸,但影響力遠不如王朔的這篇文章。因此,金庸曾對王朔的這篇文章作出過這樣的評價:對我小說的第一篇猛烈攻擊。那麼,王朔的這篇文章到底有多猛烈呢?在這篇文章中,王朔先是表示自己根本看不起瓊瑤、金庸之流,當然也看不起看金庸瓊瑤的人。
  • 王朔曾評價金庸作品為「四大俗」之一,金庸回復「八風不動」
    由於篇幅太長,大家可以自己去找那篇《我看金庸》。下邊是其中的一段:「這些年來,四大天王,成龍電影,瓊瑤電視劇和金庸小說,可說是四大俗。並不是我不俗,只是不是這麼個俗法。我們有過自己的趣味,也有四大支柱:新時期文學,搖滾,北京電影學院的幾代師生和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的十年。創作現在都萎縮了,在流行趣味上可說是全盤淪陷。這個問題出在哪兒,我不知道。
  • 王朔為何寫3300多字罵金庸?金庸當年怎麼回復的?
    99年,嘴貧的王朔發表《我看金庸》,將金庸的武俠與瓊瑤的小說並列,評為」四大俗「之一,網絡譁然。這一年金庸先生已經75歲了,王朔才41歲,兩人年紀相差34歲,在金庸看來,這是一位陌生的中青年,金庸悠悠回復道:必須「八風不動」。語氣非常客氣。一、佛家的所謂「八風」,指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四順四逆。
  • 當年王朔為何寫3300多字罵金庸?金庸怎麼回復的?
    99年,嘴貧的王朔發表《我看金庸》,將金庸的武俠與瓊瑤的小說並列,評為」四大俗「之一,網絡譁然。這一年金庸先生已經75歲了,王朔才41歲,兩人年紀相差34歲,在金庸看來,這是一位陌生的中青年,金庸悠悠回復道:必須「八風不動」。語氣非常客氣。一、佛家的所謂「八風」,指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四順四逆。完全不為所動,我還做不到,但是有時會遇到「苛刻的詆毀」,不足為奇。人們說話難免隨性,不要去責備他。
  • 罵過魯迅、金庸、餘秋雨的王朔,卻很尊敬王小波:他更牛逼
    他在《我看魯迅》一文中,首先批評了魯迅的文字風格,說「魯迅那種二三十年代正處於發軔期尚未完全脫離文言文影響的白話文字也有些疙疙瘩瘩,讀起來總有些含混」,並且表達了自己的疑問,「這就是大師啊?」接下來,王朔表示,魯迅的小說不能代表中國小說的最高水平:《一件小事》、《狂人日記》和《傷逝》和另類,備受推崇的《阿Q正傳》等很概念化。
  • 金庸對李敖的批評置之不理,為何卻特意寫文章,反擊王朔的批評?
    在金庸的眾多批評者中,有兩個人備受關注,一個是王朔,另一個是李敖。關於這兩個人的批評,金庸只回應過王朔,而李敖罵了金庸二十年,但金庸卻沒有回應。金庸為什麼對這兩個人有不同的態度呢? 首先,王朔對金庸批評的文章是《中國青年報》發表的《我看金庸》一文。
  • 當年王朔用筆聲討金庸,金庸還有些惶恐,如今回頭已是過眼雲煙
    在第一本看完之後,就怎麼也看不動第二本了,他的觀點認為一道菜好吃但沒必要將它全部吃完,王朔在撰寫這一篇文章的時候,已經到了上世紀的末期了,當時金庸已經在我國大陸地區流行很久了。當年我看的天龍八部,是寶文堂這一版本黃色外皮的小說,聽別人說這是盜版的,不過質量卻是非常好的,只可惜到了今天,這些小說一本都找不到了,全丟了。
  • 王朔曾髮長文狠批金庸小說,金庸淡定的回應彰顯大師風範,有水平
    據不完全統計,王朔曾指名道姓批評過的文人包括:齊白石、金庸、李敖、吳徵、餘秋雨、賈樟柯等等。而且與一般的「鍵盤俠」不同的是,他的批評每次看來都是有理有據的,所以常常能得到一些網友的認同。1999年,王朔開始狠批金庸,這一年他發表了評論文章《我看金庸》。沒有任何隱藏,把金庸的名字直接用在文章的標題裡,言辭十分犀利。
  • 王朔罵金庸就一俗人,寫武俠只知見面打架,金庸說:我確實沒本事
    可是我們仔細的回憶一下,幾十年前是個連電視都沒有普及的時代,看場電影都會覺得像是過年。唯一能夠放鬆自己的休閒活動,就是看看武俠小說,幻想一下自己是故事裡面的各種大俠了。因此他覺得金庸的小說裡面根本就沒有什麼大俠英雄,全部都是一群冠冕堂皇的偽君子。點評金庸先生的小說,王朔發表了很多觀點,總之只有一點中心意識就是,我看不上這樣的文學。如此尖銳的評語出來之後,令所有的人都為之汗顏,很多人都議論紛紛,覺得金庸先生該如何反擊呢?畢竟他可以說是武俠小說的鼻祖,自己的心血被人貶得如此不堪,論是誰都會覺得氣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