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貼春聯的習俗起源於何時?
在中國有很多古時候留下來的傳統節日,有著很豐富的歷史淵源。春節這個節日算是最大的一個。在春節當天舉國歡慶,家家團圓吃著年夜飯看著春晚,樂不思蜀。然而在春節這一天有很多傳統習俗,比如年夜飯、拜年、守歲等等,當然貼春聯也是必不可少的習俗。那麼大家對貼春聯的習俗又了解多少呢?貼春聯又是起源於何時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
在春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在家門口兩側,貼上大紅春聯,寓意著喜慶吉祥。說起春聯的起源,是由古代的桃符演變而來的。在古書《後漢書·禮儀志》上記載:「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謂」,其中的意思也很明了,所謂的桃符就早時人們用來驅鬼闢邪之物。
關於桃符還有一個傳說。傳說中,在古代有個無比兇殘的怪獸,其厲害至極,沒有人能降服。後來,在深山中有兩位專治妖魔鬼怪的神仙,用桃樹枝降服了這個妖怪。於是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據說只要在門上懸掛桃枝,上面刻上兩位神仙的名字,任何妖怪都不能上前。這種桃枝也就是所謂的桃符,還是鎮鬼靈符。就這樣人們便延續了這種風俗習慣!
桃符開始演變成春聯,是在五代十國時期。根據史書記載,後蜀主孟昶曾經讓學士張遜在桃木板上題詞,張遜寫完後,蜀主一看有點不對稱,於是提筆寫了一句,中國最早的一幅春聯就誕生了。可是在這個時代的文獻中,並沒有出現春聯的字眼,人們依然把這種事物稱為桃符。在後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都稱作為桃符,而且相當流行。
隨著紙的廣泛運用,人們將桃木板換成了紅色的紙,紙相比於桃木板來說要輕便許多。隨著時間的推移,直到明朝第一次出現春聯一詞。根據記載,據說明太祖朱元璋曾規定,家家戶戶都要貼上一副春聯,朱元璋還要親自審查。於是,家家戶戶都貼上的春聯。據說朱元璋在一次審查中,發現一戶屠夫家沒有按照朱元璋的要求貼春聯,於是便在門前寫了一句話。百姓們看著對聯非常驚嘆,於是貼春聯這一習俗便流傳至今。
春聯又稱為對聯,有著祝福的寓意,很多有學識的人們,也會比拼對對子,看誰更有才華。隨著歷史的發展,春聯的文化日漸成熟。在古代春聯是春節的賀詞,現如今春聯已經不僅是賀詞這麼簡單,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象徵,也是從習俗到傳統,時間就是見證。大家了解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