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幹部曲婧在繪製文化牆
如何脫貧致富,讓村民過上好日子?想要富,先開路。在各級黨委、政府和幫扶單位的大力支持下,鷂子嶺村通村路、通組路、串戶道路先後動工,一條條真正的水泥路、砌磚路從村外通到了村裡,也鋪到了家家戶戶的門前。「這幾年,尤其是2017年以來,村裡的變化可真是太大了。」鷂子嶺村黨支部副書記米生發喜滋滋地說道,「現在,村民進村出村不再犯難心了。」修好了出村的路,越來越多的村民走出了村子,憑著各自的本事在努力實現自己的小康夢。
6月18日,一陣鞭炮聲打破了七裡河區西果園鎮鷂子嶺村的寧靜。村民尋聲看去,鞭炮聲是從村民楊如川家裡傳出來的。原來,楊如川決定今天要拆除院子裡的老房子。楊如川樂呵呵地說,「聽黨的話沒錯。沒有黨和政府,自己也蓋不起新房子。」
楊如川是鷂子嶺村的建檔立卡戶,居住的是幾十年前修建的土木結構的房子。由於年代久遠,牆倒屋漏,外面下大雨,屋裡下小雨。今年按照相關政策,區上為他資助4萬元,他自己也拿出一部分錢,修建新房子。緊鑼密鼓地施工之後,嶄新的一磚到底的房子拔地而起。這樣就和院子裡老房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村上動員楊如川拆舊房子,但楊如川心裡有自己的小算盤,他想找個吉祥的日子再拆。脫貧攻堅拆違治亂的工作卻耽擱不起,鷂子嶺村駐村工作隊隊長暨第一書記張文瑋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他和村委會幹部上門反覆給楊如川做工作,終於讓楊如川解開了心裡的小疙瘩。看著身後正在修建的新房子,他握著張文瑋的手說:「沒有黨和政府,我蓋不起新房子。我聽村上的話,村上說何時拆我就何時拆。」
鷂子嶺村位於七裡河區西果園鎮後山,地處蘭州臨洮交界的七道梁北麓,平均海拔近2600米。鷂子嶺村四面環山,山大溝深。交通閉塞、位置偏僻、發展滯後。村民們開玩笑地說,「以前,我們村裡的路可是『水』『泥』路」。
走在鷂子嶺村的道路上,道路整潔,衛生乾淨。在村街路口、文體廣場等區域,有十幾面以中國夢、敬老愛親、傳統文化、富貴牡丹等為主要內容的「文化牆」。一面栩栩如生的「拔蘿蔔」的文化牆吸引了記者的目光,正在揮毫作畫的是市總工會駐村幹部曲婧。她告訴記者,面面牆壁會說話,處處景觀都育人。文化牆也是宣傳黨的政策的一個重要平臺,村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正能量的教育。據了解,目前,在各幫扶單位的大力支持下,鷂子嶺村已經有十幾面文化牆了。
一處美不算美,處處美才能美出個樣子。鷂子嶺村大力實施環境衛生整治活動,全面改善了村莊面貌。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委會的帶動下,大家積極行動起來,搞好自家的環境衛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靚麗的風景。今年,鷂子嶺村種植農作物約1400多畝,其中百合1050畝。針對近年來百合產量、質量下降,價格持續走低問題,鷂子嶺村駐村工作隊積極協調尋求幫扶單位支持,幫扶單位市總工會計劃出資20餘萬元,補貼種苗支持擴大中草藥種植面積,補貼購買種苗種植1624棵約45畝李子林,補貼購買雞苗2400隻發展生雞養殖業。針對今年百合銷售難問題,駐村工作隊積極對接,發動單位幹部職工購買百合,幫助農戶運送農產品,使村民增加了收入。
鷂子嶺村建檔立卡戶米海紅、李民菊要參加環衛工作,駐村工作隊協助他們在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進行體檢,及時提交健康體檢表,幫助協調調整他們的工作地點,讓他們儘可能在離家較近的地方工作。駐村工作隊配合村委會動員村民發展養殖業,建檔立卡戶豆命祖想養雞,駐村工作隊積極提供支持,幫助他擴大養殖規模,並想辦法為他尋找銷路。
據張文瑋介紹,鷂子嶺村2014年建檔立卡80戶、269人,貧困發生率24.57%。動態管理後2019年初未脫貧戶8戶、22人,脫貧7戶、20人,剩餘未脫貧1戶2人。貧困發生率0.22%,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4893元增加至2019年的9867元。目前實際建檔立卡戶80戶274人。
站在新修的房子前,楊如川說,再過幾天就要抹白灰貼牆磚了,到時歡迎駐村工作隊的隊員們和村幹部來喝茶,楊如川興奮的眼裡充滿了對小康生活的嚮往。和楊如川一樣,鷂子嶺村的村民們正在昂首闊步地走在小康生活的路上,幸福美好的畫卷正在他們眼前徐徐鋪開……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趙萬山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