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老產業」何處尋轉機——甘肅蘭州市百合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紀實

2020-12-09 中國經濟網

農民將百合運到保鮮庫保存。經濟日報 記者 趙梅 攝

已有400多年種植歷史的蘭州百合,是「獨一份」的農業特色產業,它以其鮮明的特色,在全國具有較強的產業競爭優勢。20多年來,通過各級政府的真抓實幹和企業、合作社以及種植戶的共同努力,蘭州百合產業實現健康有序發展,成為了主產區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實現了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

但是,土地超負荷運轉,導致產品質量下降、單產降低,種苗組培、母籽繁育不能滿足種植需求,技術創新落後於產業發展等問題突出,制約了蘭州百合產業的發展。

甘肅省為了支持百合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出臺了《甘肅省支持百合產業發展實施方案》和《蘭州百合產業發展規劃》。截至2019年,百合種植面積已達10萬畝,產量達4萬噸,外銷量達3.5萬噸左右,實現了新的增長。

那麼,蘭州市是如何蓄力發展百合產業的?本報記者帶您一起探訪。

「山丹丹開花喲紅豔豔,千家萬戶把門兒開……」行走在甘肅冬日蕭瑟的田間地頭,一株株百合莖葉讓人聯想到山丹丹花開遍野的情景。

歷經400多年的歲月洗禮,蘭州百合已成為甘肅的名優特產、蘭州市最具特色的農產品之一。

在政府政策支持、科技力量支撐下,各級銷售網絡不斷完善,小百合已經成為了蘭州特色產業中的佼佼者,成為蘭州貧困山區農民擺脫貧困、增加收入的支柱產業。

大山深處百合香

「今年賣了4.5萬元,還有幾畝2月份開挖再賣。」甘肅省蘭州市七裡河區西果園鎮堡子村村民康俊英高興地說,她種了10畝百合,2019年的收成她很滿意,期待開春後的收穫。

位於二陰山區的堡子村,漫山遍野栽植百合,如今土地雖已封凍,但並不影響深埋地下的百合努力生長。蘭州百合屬山丹科,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七裡河是蘭州百合的主產區,而堡子村又是「百合產業」全國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七裡河千畝百合母子繁育示範基地。

「大家都蓋起了寬敞的磚瓦房,村裡一半以上的人都買了小汽車!」堡子村黨支部書記康明旺說,堡子村有504戶村民,因為種植百合,家家戶戶都過上了好日子。

堡子村種植百合由來已久,但具體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栽植的,沒有人能說清楚。72歲的村民王正有年輕時就種百合,如今身體硬朗的他一個人種了7畝多百合。

在明旺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百合鱗片扦插繁殖試驗區大棚裡,康明旺和蘭州市七裡河區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李斌在查看7月份插栽的百合長勢。

「一畝地可以扦插15萬至25萬鱗片,按一畝地栽植1萬株算,可以栽植15萬至20萬株百合。」康明旺說。

康明旺出生於1961年,在他的記憶中就有百合,過去全村種了四五畝,統一交給蔬菜公司。包產到戶後,他家分了17.8畝地,他便種了5分地的百合。1988年,他的百合種植面積擴大到了5畝,因為種球有限,只能自己繁育,把土壓到根莖上,結出小種球做種子,到1991年,他家80%的土地都種了百合。1996年,畝產4000斤,一斤賣7.5元,當年收入10萬元。

2018年8月,康明旺成立了專業合作社,50戶村民加入他的合作社,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種植模式,帶領村民發展百合產業。

康明旺說,他在百合種植過程中也遇到過波折。2012年6月中旬,突然發現地裡原本應該9月才會枯黃的百合莖葉突然開始變黃,這便是百合的「黃化」症。「黃化」後百合根莖次年復活的機率很小,除去倖存的之外,大量百合會爛根,這意味著巨大的減產和損失。康明旺立即聯繫農業技術員李斌,李斌讓他使用混合藥物噴灑,噴灑到兩次的時候,「黃化」的莖葉漸漸變綠了,噴灑3次後徹底恢復了。經過培訓宣傳,七裡河區百合「黃化」現象得到明顯遏制。

近年來,蘭州市推行原產地保護與標準化種植,造就了較高的質量安全水平,在蘭州百合主產區西果園鎮青崗村,還建立了1182畝省、市級無公害標準化示範基地,3.87萬畝標準化示範區和4個示範鄉鎮,種植戶有10954戶,無公害百合認證面積達到3.87萬畝。

拓寬外銷渠道

在通向蘭州南出口的主幹道上,「天下百合第一村」的標牌分外醒目。

一路向南,便到了有「天下百合第一村」的袁家灣村。

「最早,人用背簍背或者騾子架上兩個筐,馱到蘭州的市場去賣。後來,用自行車、架子車拉著去,年齡大些的一次拉100多斤,身強力壯的小夥子可以拉200多斤。」回憶起當初賣百合的往事,今年74歲的張宗忠記憶猶新。

時年十八九歲的張宗忠,清晨雞一叫就出門,20公裡的山路,翻山越嶺過水溝,趕天亮到城區鐵路局市場,一斤賣3角錢,在當時是不少的收入。而最讓張宗忠自豪的是,1989年,他和三四個村民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把百合拉到首都北京去賣。挑選上好的百合小心地裝進竹筐,運到貨運站,到北京火車站後再坐公交車運到東單、西單、崇文門菜市場售賣。當時百合的收購價是每斤8角到9角錢,而在北京可以賣到1元,有1角到2角的差價,除去路費等花銷,還有一些盈餘。張宗忠說,此次售賣最大的收穫是將百合推向了蘭州本地之外的市場。

2018年,袁家灣村在打造百合特色旅遊小鎮的基礎上,不斷挖掘新的發展理念,豐富百合文化,並建立了文化展覽館。展覽館裡不僅有百合種植、農耕文化的圖片資料,還有百合幹、百合花蕾、百合酥及脆百合等深加工產品。「我們正在依託百合產業發展小鎮旅遊,想把百合產業不斷發展壯大!」蘭州市七裡河區西果園鎮袁家灣村黨支部書記高作旺說。

為把蘭州百合特色產業做「特」、做「強」,保障健康可持續發展,蘭州市在強化科技支撐百合產業發展的同時,著力打造蘭州百合名優特精品和知名品牌,突出蘭州百合地域特色和原產地保護,在全國強力宣傳推介,拓展知名度和影響力,不僅獲得了「甘肅名品」稱號、「中國馳名商標」,七裡河區還獲得了「中國百合之都」榮譽稱號。2014年,蘭州百合入圍「全國百家農產品品牌」,成為全國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

同時,蘭州市著力扶持蘭州百合企業開發加工產品,形成了系列產品,包括真空包裝鮮百合、無硫百合幹、百合粉、百合營養麥片、百合調味品等10多種產品。並以市場為導向,按照「布局合理化、生產基地化、經營一體化、管理規範化、服務社會化、產品名牌化、品質無害化」的發展思路,推進蘭州百合產業化發展,積極建立「公司+基地+協會+農戶」的運營機制,不斷開拓市場,把一家一戶的分散生產與國內外的大市場連接起來。

為打開銷路,蘭州市積極組織蘭州百合產業化組織開拓外銷市場,建立銷售網絡,已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國內大中城市建立了聯營或銷售代理業務,銷售網絡已遍布東北、華北和東南沿海地區,而且銷往日本、韓國、美國、法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擁有較高的百合市場佔有率。

好政策解難題

近十幾年來,蘭州百合價格基本穩定,種植百合使農民得到較高的回報。農民為了多種百合多收入,造成土地超負荷運轉,導致產品質量下降、單產降低,致使生產環節連作障礙問題突出,特別是種苗組培、母籽繁育沒有實質性進展,已經不能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由於百合生產模式比較落後,技術創新力量不足,直接影響到產品產量及質量。

在加工環節,存在保鮮落後、產品單一、附加值低的問題。在產品營銷和創意上,存在企業普遍對市場研究、開發不足,經營粗放,品牌意識薄弱,營銷手段單一,產品包裝不規範等問題。

為了支持百合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甘肅省出臺了《甘肅省支持百合產業發展實施方案》和《蘭州百合產業發展規劃》,完善百合產品標準化建設,集中解決品種老化、母籽繁育滯後及營銷手段落後等問題。當地還明確以現代農業為主攻方向,立足「獨一份」「特別特」「好中優」「錯峰頭」農業資源優勢,堅持「大特色」與「小品種」一起抓,打造「一帶五區」特色農業生產布局。

同時,通過開展ー戶一個「科技明白人」培訓,培養更多「土專家」「田秀才」「農創客」,逐步把更多農民培養成懂營銷、懂技術的職業農民。深入實施農業科研傑出人才計劃和傑出青年農業科學家項目,健全種業等領域科研人員以智慧財產權明晰為基礎、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探索公益性和經營性農技推廣融合發展機制,允許農技人員通過提供增值服務合理取酬。建立有效激勵機制,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支持專家學者、規劃師、技能人才等投身農業發展。

同時,在產銷上做文章,在傳統銷售體系的基礎上,加快發展蘭州百合電子商務,壯大蘭州百合電子商務市場主體,積極搭乘「三維商城」「淘寶網」「蘇寧易購」等平臺,開設網絡旗艦店、專賣店等零售終端,讓百合的銷售體系日趨完整。

「2019年百合種植面積達10萬畝,產量達4萬噸,外銷量達3.5萬噸左右。」蘭州市農業農村局市場與信息化科科長李海湧說,2019年的種植面積、產量及外銷量相比2018年都有所增加。

李海湧介紹,目前,蘭州市共有200多家百合加工企業,70座百合冷藏庫,庫容達到1.6萬噸,每年分兩季存儲,儲量可達3.2萬噸;年加工能力在50噸以上的企業有45家,近90%的百合都經過初級加工暢銷粵港澳、珠三角、京津冀及國外其他地區。(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記者 李琛奇 趙梅)

來源:經濟日報

相關焦點

  • 2016中國特色農產品暨百合產業發展論壇在蘭州舉行
    原標題:2016中國特色農產品暨百合產業發展論壇在蘭州舉行人民網蘭州8月5日電(杜昱欣、王文嘉)8月5日上午,由蘭州百合協會主辦、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甘肅經濟研究中心承辦的2016中國特色農產品暨百合產業發展論壇在蘭州寧臥莊賓館舉行。
  • 七裡河百合亮相廣州世界農業博覽會
    原標題:七裡河百合亮相廣州世界農業博覽會 8月20日至21日,第三屆直供粵港澳大灣區農產品產銷對接會暨廣州世界農業博覽會、蘭州特色農產品(廣州)專場推介會在廣州琶洲保利世博覽館隆重舉行。
  • 三江源集團及甘肅渭河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助力當地特色產業發展和...
    憑藉著品牌效應,三江源集團及甘肅渭河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把一個又一個特色鮮明的大山深處的名優特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在全力打造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同時,助力當地特色產業發展和群眾增收致富。甘肅渭河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周佔琪調研幫扶農業專業合作社多年來,公司已先後帶動發展起了臨洮縣宏潤百合農民專業合作社、甘肅綠地百合種植專業合作社、渭源華川種植合作社、民勤縣博龍沙產業開發有限公司、永登縣苦水中達種植廠等一大批專業合作社,通過訂單合作方式扶持了馬忠宏、張文科等一大批客商不斷發展壯大,讓近5000戶農戶發展起了特色產業
  • 紅薯、百合、大豆、「兩茶一水」等產業風生水起,南峰特色產業成...
    都昌縣南峰鎮在鄉村振興中,做大做強農業特色產業,產業扶貧成為脫貧攻堅的亮點。紅薯、百合、大豆、「兩茶一水」等產業風生水起,碩果纍纍,成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生動實踐。江西紅壤薯業積極與村集體對接,流轉土地800餘畝,全程機械化種植紅薯,引領了現代農業發展。同時,對農戶自主發展紅薯產業給予包技術、包種苗、包回收的「三包」機制,鼓勵帶動農戶發展產業、增收致富。白水村蘆家園農業開發專業合作社2018年2月由鄉賢馮上產、馮紹強等組織村民創辦,吸納219戶農戶入社,每年帶動戶均增收6000餘元。
  • 「中央媒體看甘肅」百合香軟梨甜 蘭州農產品彰顯綠色科技範
    小雪節氣剛過,蘭州市皋蘭縣什川鎮百年古梨園裡,梨樹上還掛著霜雪。而40公裡外的蘭州市七裡河區西果園鎮的物流基地中,卻是一派收購百合的火熱景象。每到這個時節,蘭州城裡四處飄著十足的甜味兒。小小「軟兒梨」 致富「金蛋蛋」冰天雪地軟兒梨,瓜果城中第一奇。
  • 探訪蘭州特色產業:高原夏菜和新鮮百合48小時來到粵港澳大灣區
    原標題:探訪蘭州特色產業:高原夏菜和新鮮百合48小時來到粵港澳大灣區   清甜、爽口的高原夏菜,瑩白如玉、甘甜可口的蘭州百合,這些來自蘭州的特色
  • ...甘肅推動實施「六大特色農業產業」精準脫貧追蹤報導之三
    【特色產業扶貧深度系列報導之三】菜產業:大菜園託起致富夢——甘肅推動實施「六大特色農業產業」精準脫貧追蹤報導之三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朝霞蔬菜,是我們每天餐桌上的時鮮美味平涼超越農業有限責任公司員工在智能溫室工作。崆峒區利用東西協作政策發展蔬菜產業,當地農民變身為產業工人,增強了脫貧致富能力。
  • 「中國(龍山)百合產業高峰論壇」今日在裡耶舉行
    金秋時節,碩果滿枝今天上午龍山裡耶秦簡博物館熱鬧非凡中國(龍山)百合產業高峰論壇在裡耶鎮召開來自全國各地300多名百合專家齊聚這裡共同研究探討我國百合產業發展中的問題展望百合產業未來發展方向通過「百合業界的高峰思想碰撞」,實現全方位推介宣傳龍山農業農村建設成就,展示全國百合產業發展成果,促進我國百合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等計劃目的。
  • 「解鎖」美味百合!廣州媒體採訪團蘭州行走進七裡河區
    甘肅爽口源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8年,是一家以蘭州百合為主的特色農產品生態種植開發、種球組培繁育、生態農業種植、營養食品研發、出口食品精深加工、對外貿易及電子商務全產業鏈開發的科技型企業。、「蘭州市產學研科技合作基地」 、「甘肅省外貿轉型升級示範基地」 、「全省隴原脫貧攻堅巾幗先進集體」 等榮譽稱號。
  • 蘭州:小百合種出大產業
    蘭州百合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以增產提質為突破,加大科技研發力度,以增效提純為目標,加速建設組培中心和鱗片繁育技術推廣,不斷發展壯大種球繁育,利用百合脫毒苗的快繁技術、發展原原種生產基地,解決了百合病毒性種球退化問題,依靠科技,大批量培育優質百合種球,解決了種球種性退化的問題。蘭州市以推行原產地保護與標準化種植,提高了質量安全水平。
  • 蘭州融"琴棋書畫"元素提升百合文化旅遊節文化品位
    中新網甘肅新聞6月28日電 (楊娜)「棋和書畫,自古就是體現地方文化特色的標誌性符號。」27日,蘭州市七裡河區委常委、宣傳部長袁志學表示,融入傳統的文化元素,七裡河區的百合文化旅遊節重視提升文化品位,展示自然風光的同時突出深厚文化底蘊,做到雅俗共賞。6月27日,蘭州市七裡河區舉行第七屆蘭州百合文化旅遊節新聞發布會。
  • 蘭州百合:十年修得聖潔身,有市無價被賤賣
    中國栽培食用百合歷史很悠久,出名產地有四個,分別是甘肅蘭州百合(甜百合),江蘇宜興百合(藥百合),湖南隆回百合(龍牙百合),江西永豐百合(龍牙百合)。蘭州百合,是甘肅省蘭州市特產,也是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更是全國唯一食用甜百合。
  • 蘭州市七裡河區首屆百合之夜藝術周啟動
    新華社客戶端甘肅頻道8月26日電(記者張玉潔)25日晚,甘肅省蘭州市七裡河區首屆百合之夜藝術周啟動。開幕式分為脫貧攻堅、抗擊疫情和文明新風3個樂章,戲曲舞蹈《京華扇韻》、情景劇《你的樣子》、獨唱《阿幹之歌》等節目陸續登場。
  • 黃河明月盈秋水,百合如玉迎七夕|蘭州七裡河區首屆「百合之夜...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黃河明月盈秋水,百合如玉迎七夕。8月25日,七夕之夜,由蘭州市七裡河區委、區政府、蘭州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七裡河區委宣傳部、蘭州市七裡河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和中國農業銀行蘭州七裡河支行承辦的七裡河區首屆 " 百合之夜 " 藝術周正式拉開帷幕。
  • 甘肅省蘭州市七裡河區首屆百合之夜藝術周啟動
    新華社客戶端甘肅頻道8月26日電(記者張玉潔)25日晚,甘肅省蘭州市七裡河區首屆百合之夜藝術周啟動。開幕式分為脫貧攻堅、抗擊疫情和文明新風3個樂章,戲曲舞蹈《京華扇韻》、情景劇《你的樣子》、獨唱《阿幹之歌》等節目陸續登場。
  • 七裡河區組織轄區百合企業參加第三屆直供粵港澳大灣區農產品產銷...
    8月20日至21日,第三屆直供粵港澳大灣區農產品產銷對接會暨廣州世界農業博覽會、蘭州特色農產品(廣州)專場推介會在廣州琶洲保利世博覽館隆重舉行。七裡河區農業農村局組織百合產業省級龍頭企業甘肅爽口源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蘭州甜甜百合有限公司代表七裡河區參加此次博覽會。
  • 2300公裡:一片百合的甜蜜之旅
    有著豐富創業經驗的王永兵,如今將企業發展成為一家集農業技術研究、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百合花脫水精深加工、百合幹、百合花脫水精深加工、大田蔬菜速凍、預冷保鮮、冷鏈物流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現在擁有員工78人,資產過千萬的當地農業龍頭企業。王永兵收下了張彪,也收下了張彪家種的百合。27公裡外的百合有了新的身份。
  • 中科院多項百合技術將齊聚楊凌農高會 已達進口水平
    石永波 西部網訊(記者 石永波)在我國西北,百合也是重要的農業特色產業,在貧困地區農民增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今年第二十二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期間(11月5日到9日),以中科院寒旱所為代表的中科院展團帶來的多項百合產業相關技術將集中亮相。記者了解到,百合是世界第五大切花,在國外已有上百年的發展歷史。我國雖然有20—30年的發展歷史,但主要以切花生產為主,百合育種和種球繁育與國外有很大差距,自繁種球一直難以商品化,更多是依賴進口。
  • 樹立「甘味」品牌 擦亮「特產」名片 甘肅發展特色產業推動脫貧...
    近年來,甘肅在脫貧攻堅實踐中,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動農業結構調整,蹚出一條特色產業良繁、生產、加工、銷售全產業鏈集群化發展的路子。  2019年以來,甘肅著力建設「甘味」農產品品牌,拓寬產銷對接渠道,升級消費模式,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青睞「甘味」、享用「甘味」,越來越多的農戶和客商通過生產和經營「甘味」獲得收益、得到實惠。  從「藏在深山無人知」到「走到街頭無人問」,再到全力打造出匯聚甘肅各地特色優質農產品的「甘味」品牌,甘肅共享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發展成果,不斷開創現代農業發展新局面。
  • 綏德推動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紀實
    近年來,綏德縣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動農業主導產業逐步向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品牌化發展,基本形成以山地蘋果為主,設施農業、沙地紅薯、核桃、中藥材、小雜糧和紅棗等為輔的「一主多副」特色農業產業布局。近年來,該縣因地制宜,依託優勢,合理規劃,調整結構,結合實際情況精準選擇主導產業,在北部丘陵溝壑區域,重點發展山地蘋果產業,在南部沿黃觀光區域,重點發展紅棗核桃等產業,在西南部大理河和無定河流域沿線,重點發展設施農業和紅薯產業,在東部丘陵溝壑區域,重點發展中藥材、雜糧等本土特色產業。該縣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扶持、項目帶動等有效措施,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發展積極性,推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