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將百合運到保鮮庫保存。經濟日報 記者 趙梅 攝
已有400多年種植歷史的蘭州百合,是「獨一份」的農業特色產業,它以其鮮明的特色,在全國具有較強的產業競爭優勢。20多年來,通過各級政府的真抓實幹和企業、合作社以及種植戶的共同努力,蘭州百合產業實現健康有序發展,成為了主產區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實現了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
但是,土地超負荷運轉,導致產品質量下降、單產降低,種苗組培、母籽繁育不能滿足種植需求,技術創新落後於產業發展等問題突出,制約了蘭州百合產業的發展。
甘肅省為了支持百合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出臺了《甘肅省支持百合產業發展實施方案》和《蘭州百合產業發展規劃》。截至2019年,百合種植面積已達10萬畝,產量達4萬噸,外銷量達3.5萬噸左右,實現了新的增長。
那麼,蘭州市是如何蓄力發展百合產業的?本報記者帶您一起探訪。
「山丹丹開花喲紅豔豔,千家萬戶把門兒開……」行走在甘肅冬日蕭瑟的田間地頭,一株株百合莖葉讓人聯想到山丹丹花開遍野的情景。
歷經400多年的歲月洗禮,蘭州百合已成為甘肅的名優特產、蘭州市最具特色的農產品之一。
在政府政策支持、科技力量支撐下,各級銷售網絡不斷完善,小百合已經成為了蘭州特色產業中的佼佼者,成為蘭州貧困山區農民擺脫貧困、增加收入的支柱產業。
大山深處百合香
「今年賣了4.5萬元,還有幾畝2月份開挖再賣。」甘肅省蘭州市七裡河區西果園鎮堡子村村民康俊英高興地說,她種了10畝百合,2019年的收成她很滿意,期待開春後的收穫。
位於二陰山區的堡子村,漫山遍野栽植百合,如今土地雖已封凍,但並不影響深埋地下的百合努力生長。蘭州百合屬山丹科,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七裡河是蘭州百合的主產區,而堡子村又是「百合產業」全國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七裡河千畝百合母子繁育示範基地。
「大家都蓋起了寬敞的磚瓦房,村裡一半以上的人都買了小汽車!」堡子村黨支部書記康明旺說,堡子村有504戶村民,因為種植百合,家家戶戶都過上了好日子。
堡子村種植百合由來已久,但具體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栽植的,沒有人能說清楚。72歲的村民王正有年輕時就種百合,如今身體硬朗的他一個人種了7畝多百合。
在明旺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百合鱗片扦插繁殖試驗區大棚裡,康明旺和蘭州市七裡河區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李斌在查看7月份插栽的百合長勢。
「一畝地可以扦插15萬至25萬鱗片,按一畝地栽植1萬株算,可以栽植15萬至20萬株百合。」康明旺說。
康明旺出生於1961年,在他的記憶中就有百合,過去全村種了四五畝,統一交給蔬菜公司。包產到戶後,他家分了17.8畝地,他便種了5分地的百合。1988年,他的百合種植面積擴大到了5畝,因為種球有限,只能自己繁育,把土壓到根莖上,結出小種球做種子,到1991年,他家80%的土地都種了百合。1996年,畝產4000斤,一斤賣7.5元,當年收入10萬元。
2018年8月,康明旺成立了專業合作社,50戶村民加入他的合作社,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種植模式,帶領村民發展百合產業。
康明旺說,他在百合種植過程中也遇到過波折。2012年6月中旬,突然發現地裡原本應該9月才會枯黃的百合莖葉突然開始變黃,這便是百合的「黃化」症。「黃化」後百合根莖次年復活的機率很小,除去倖存的之外,大量百合會爛根,這意味著巨大的減產和損失。康明旺立即聯繫農業技術員李斌,李斌讓他使用混合藥物噴灑,噴灑到兩次的時候,「黃化」的莖葉漸漸變綠了,噴灑3次後徹底恢復了。經過培訓宣傳,七裡河區百合「黃化」現象得到明顯遏制。
近年來,蘭州市推行原產地保護與標準化種植,造就了較高的質量安全水平,在蘭州百合主產區西果園鎮青崗村,還建立了1182畝省、市級無公害標準化示範基地,3.87萬畝標準化示範區和4個示範鄉鎮,種植戶有10954戶,無公害百合認證面積達到3.87萬畝。
拓寬外銷渠道
在通向蘭州南出口的主幹道上,「天下百合第一村」的標牌分外醒目。
一路向南,便到了有「天下百合第一村」的袁家灣村。
「最早,人用背簍背或者騾子架上兩個筐,馱到蘭州的市場去賣。後來,用自行車、架子車拉著去,年齡大些的一次拉100多斤,身強力壯的小夥子可以拉200多斤。」回憶起當初賣百合的往事,今年74歲的張宗忠記憶猶新。
時年十八九歲的張宗忠,清晨雞一叫就出門,20公裡的山路,翻山越嶺過水溝,趕天亮到城區鐵路局市場,一斤賣3角錢,在當時是不少的收入。而最讓張宗忠自豪的是,1989年,他和三四個村民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把百合拉到首都北京去賣。挑選上好的百合小心地裝進竹筐,運到貨運站,到北京火車站後再坐公交車運到東單、西單、崇文門菜市場售賣。當時百合的收購價是每斤8角到9角錢,而在北京可以賣到1元,有1角到2角的差價,除去路費等花銷,還有一些盈餘。張宗忠說,此次售賣最大的收穫是將百合推向了蘭州本地之外的市場。
2018年,袁家灣村在打造百合特色旅遊小鎮的基礎上,不斷挖掘新的發展理念,豐富百合文化,並建立了文化展覽館。展覽館裡不僅有百合種植、農耕文化的圖片資料,還有百合幹、百合花蕾、百合酥及脆百合等深加工產品。「我們正在依託百合產業發展小鎮旅遊,想把百合產業不斷發展壯大!」蘭州市七裡河區西果園鎮袁家灣村黨支部書記高作旺說。
為把蘭州百合特色產業做「特」、做「強」,保障健康可持續發展,蘭州市在強化科技支撐百合產業發展的同時,著力打造蘭州百合名優特精品和知名品牌,突出蘭州百合地域特色和原產地保護,在全國強力宣傳推介,拓展知名度和影響力,不僅獲得了「甘肅名品」稱號、「中國馳名商標」,七裡河區還獲得了「中國百合之都」榮譽稱號。2014年,蘭州百合入圍「全國百家農產品品牌」,成為全國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
同時,蘭州市著力扶持蘭州百合企業開發加工產品,形成了系列產品,包括真空包裝鮮百合、無硫百合幹、百合粉、百合營養麥片、百合調味品等10多種產品。並以市場為導向,按照「布局合理化、生產基地化、經營一體化、管理規範化、服務社會化、產品名牌化、品質無害化」的發展思路,推進蘭州百合產業化發展,積極建立「公司+基地+協會+農戶」的運營機制,不斷開拓市場,把一家一戶的分散生產與國內外的大市場連接起來。
為打開銷路,蘭州市積極組織蘭州百合產業化組織開拓外銷市場,建立銷售網絡,已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國內大中城市建立了聯營或銷售代理業務,銷售網絡已遍布東北、華北和東南沿海地區,而且銷往日本、韓國、美國、法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擁有較高的百合市場佔有率。
好政策解難題
近十幾年來,蘭州百合價格基本穩定,種植百合使農民得到較高的回報。農民為了多種百合多收入,造成土地超負荷運轉,導致產品質量下降、單產降低,致使生產環節連作障礙問題突出,特別是種苗組培、母籽繁育沒有實質性進展,已經不能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由於百合生產模式比較落後,技術創新力量不足,直接影響到產品產量及質量。
在加工環節,存在保鮮落後、產品單一、附加值低的問題。在產品營銷和創意上,存在企業普遍對市場研究、開發不足,經營粗放,品牌意識薄弱,營銷手段單一,產品包裝不規範等問題。
為了支持百合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甘肅省出臺了《甘肅省支持百合產業發展實施方案》和《蘭州百合產業發展規劃》,完善百合產品標準化建設,集中解決品種老化、母籽繁育滯後及營銷手段落後等問題。當地還明確以現代農業為主攻方向,立足「獨一份」「特別特」「好中優」「錯峰頭」農業資源優勢,堅持「大特色」與「小品種」一起抓,打造「一帶五區」特色農業生產布局。
同時,通過開展ー戶一個「科技明白人」培訓,培養更多「土專家」「田秀才」「農創客」,逐步把更多農民培養成懂營銷、懂技術的職業農民。深入實施農業科研傑出人才計劃和傑出青年農業科學家項目,健全種業等領域科研人員以智慧財產權明晰為基礎、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探索公益性和經營性農技推廣融合發展機制,允許農技人員通過提供增值服務合理取酬。建立有效激勵機制,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支持專家學者、規劃師、技能人才等投身農業發展。
同時,在產銷上做文章,在傳統銷售體系的基礎上,加快發展蘭州百合電子商務,壯大蘭州百合電子商務市場主體,積極搭乘「三維商城」「淘寶網」「蘇寧易購」等平臺,開設網絡旗艦店、專賣店等零售終端,讓百合的銷售體系日趨完整。
「2019年百合種植面積達10萬畝,產量達4萬噸,外銷量達3.5萬噸左右。」蘭州市農業農村局市場與信息化科科長李海湧說,2019年的種植面積、產量及外銷量相比2018年都有所增加。
李海湧介紹,目前,蘭州市共有200多家百合加工企業,70座百合冷藏庫,庫容達到1.6萬噸,每年分兩季存儲,儲量可達3.2萬噸;年加工能力在50噸以上的企業有45家,近90%的百合都經過初級加工暢銷粵港澳、珠三角、京津冀及國外其他地區。(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記者 李琛奇 趙梅)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