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孔子有過一番對話,看過之後就知道「道和儒」哪個境界更高

2020-10-03 尼古拉斯憶心

如果說西方的文藝復興是歐洲走向強盛的搖籃,那麼中國的百家爭鳴便是中華民族走向統一的基石,而歐洲強盛必走的這一步,中國遠在兩千年前就走過了。

對世界影響最大的四大家,分別是道家、儒家、墨家、法家。法家的思想適合亂世,儒墨的思想適合盛世,道家的思想適合前世和來世,道家的思想就是原始的共產主義思想。

眾所周知,道家的創始人是老子。老子一生博學多才,曾在東周國都洛邑任守藏史,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關前寫成流傳千古的五千言——《道德經》,最後不知所終。這本僅五千言的《道德經》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他所創立的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同構成了人類東西方哲學的兩座高峰。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闡述了一種深層次的世界觀,他所謂的「道」即是為客觀存在並永恆持久的自然規律,也就是後來牛頓想要用科學的公式定理來計算出來的宇宙法則。

老子和孔子都是聖人,但在世界觀的認識上老子遠高於孔子,老子比孔子大,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老子在傳授禮樂之後,送他至黃河,便有了一段參透宇宙蒼生萬物是非的經典對話,這其中有最令人欣賞的人生態度。

孔子感嘆黃河之水說道: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

老子聽後說道:

「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

孔子解釋說:

「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

老子說:

「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

之後老子手指黃河,對孔子說出了人生奧義最高的話: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

水是世上至柔之物,一點微弱的阻力就能使之改變方向,但天下利器卻不能摧毀它。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思想可以使人延年益壽,放棄心中的雜念,樂觀地面對生死,超越世俗的心態。如此看來,道家思想比儒家思想境界更高。

相關焦點

  • 老子和孔子在黃河邊曾有過一番對話,看過之後就知道誰的境界更高
    人性若惡,則以法家之法治之,人性若善,則以道家之道治之,人性若在善惡之間,則以儒墨之理治之。這四大家中,法家的思想適合亂世,儒墨的思想適合盛世,道家的思想適合前世和來世,也就是物質相對貧乏的原始社會和高度發展的未來社會,道家的思想就是原始的共產主義思想。
  • 孔子、老子與釋迦牟尼誰的境界更高?
    孔子聞之曰:「惜乎其不廣也。胡不曰:人失弓,人得之。何必楚也。」老子聞之曰:「失之,得之。何必人。」釋迦聞之曰:「何弓?何人?何得何失?」 —— 看罷此文,三聖默然。顏回問尹喜曰:「世人造謠,三聖云何不辯?」三問而三不答;復問尊者阿難,阿難曰:「假立名言,妄說諸有,何必辯?」
  • 同為思想家,孔子和老子誰的思想境界更高?僅用一句話便可分高下
    當時,儒、墨、道、法等九流十家爭相發表自己的思想言論,企圖用自己的思想理論主導社會發展。在眾多的學派中,儒家和道家具有強大的影響力。而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和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均是當時有名的思想家。孔子儒家創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著有《論語》。
  • 老子和孔子的修行,誰更高?差幾個層級?
    老子和孔子,都是我國春秋時期的思想巨頭,也是我國古典哲學兩大派系的創始人。這二位所代表的道家學說和儒家學說,加之後來的佛家學說;在中國大地發揚光大。中國人骨子裡的種種性格和中國人的氣質,都可以在「儒、釋、道」的思想裡尋出端倪。
  • 《道德經》和《論語》,哪個境界更高?
    《論語》,儒家代表作在孔子時代,關於孔子的學問之高,境界之高,曾經有過一場「舌戰群儒」。子貢知道後,反駁,「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如此經典的類比修辭,難怪叔孫武叔讚美子貢之才!可是子貢認為,我老師比我優秀n多倍,世間少有人能懂其一二。3.有一次,叔孫武叔又在言語上冒犯孔子,子貢直接炮轟回去:「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
  • 孔子和老子誰的文學成就更高,對後世的影響更大?
    孔子和老子誰的文學成就更高,對後世的影響更大?一個民族得以長足的發展和繁衍,與其優秀的文化及精神文明有著重要的聯繫。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傳承永不斷。在中華幾千年的文明史上,億萬華夏人民生生不息,優秀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 儒、釋、道哪個才是中華文化的源頭?
    福垊認為,儒、釋、道這樣的排序是按照影響力,但要按照在中華歷史上出現的歷史則是道、儒、釋。儒、墨、道、法、兵等源自中華大地,而釋,這是釋迦摩尼的簡稱,就是我們所說的佛教。我們知道佛教在東漢明帝時期傳入我國,故而釋家不是中華文化的源頭。那麼儒家和道家哪個才是我中華文化的源頭呢?
  • 聽著大思想家老子和孔子的對話,頓時讓我的思想境界上了幾個臺階
    讓我們穿越到公元2500年,去參加一次視覺聽覺心覺的盛宴,去感受人類歷史上兩位最偉大的思想家老子和孔子的對話,一定會讓您的思想境界上幾個臺階。2500年的一天,風和日麗,一輛馬車在趕往周國的驛道上急駛。車內,一位50開外的老者舉目四望,田野上的稻穀和野花一晃而過。
  • 老子和孔子,道家和儒家,沒有相同的「道」,無法「同謀」
    老子和孔子,道家和儒家,沒有相同的「道」,無法「同謀」老子和孔子,道家和儒家,沒有相同的「道」,無法「同謀」孔子見老子如見龍也,是說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和老子所代表的道家相比,簡直就是無法比的,差距太大,道家、儒家有著根本的「道」不同,不能「相謀」。
  • 老子的「道」與孔子的「儒」誰影響更大?
    早在孔子的儒家思想傳播西方之前,就有不少學者研究過老子,老子的《道德經》早已被翻譯為外文書籍,英文譯本有40餘種。在西方除了《聖經》,沒有比這更受重視的書籍了。《道德經》的核心內容就是「道」。老子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世界上萬事萬物的形成和發展,都由「道」轉化和生成,它像天地一樣永不停息的運動,它的規律就是自然的規律。並把它描述的深不可測,「視而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顯然老子對道的描述帶有唯心主義傾向。
  • 人人皆知孔子和儒家學說,但你知道孔子之後,儒家分成了八家嗎?
    他在《韓非子 顯學》一篇中寫道: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樂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裡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
  • 儒與道的巔峰對語:孔子拜見老子後,孔子3日無言
    老子見到孔子從千裡之外殷勤而來,十分高興,問道:「你積極求索,是否得道了?」孔子答道:「學生致力求道20餘年,至今未見大道。願請先生指點迷津。」老子說道:「假如道有其形質,可以觸摸,可以送人,那麼大家就會爭相將道送給君王邀功了。如果大道可以用語言說清楚,那麼人人都會將道說給自己的親人聽了。如果大道可以傳給別人,大家都會將道傳給自己的子女的。
  • 人人皆知孔子和儒家學說,但你知道孔子之後,儒家八分之說嗎?
    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樂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裡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天行九歌》中的韓非也就是說,孔子之後,儒家八分,那麼,對於八分之後的儒家
  • 人人皆知孔子和儒家學說,但你知道孔子之後,儒家八分是怎麼回事嗎
    戰國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被譽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為莊周)。他的《韓非子》一書,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對於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學派林立的現象,他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認為:社會上名聲顯赫的學派,是儒家、墨家。儒家造詣最高的,是孔子。墨家造詣最高的,是墨翟。
  • 你知道老子的道和孔子的天有啥區別嗎?
    太初有道,感恩有你老子所著的《道德經》,孔子編纂的《五經》即《詩經》《書經》(《尚書》)《禮記》、《易經》等,都是我們中華文化的高峰和瑰寶老子《道德經》的偉大之處在於發現和闡釋了什麼是「道」,孔子《五經》的高超境界則是記載和解釋了什麼是「天」。《道德經》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地母……曰『道』」、「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就是說,天道創造了宇宙萬物,天下萬物歸於道,猶如小河流歸於江海一樣。
  • 儒墨道復古之爭
    只要讀過《論語》的人不難發現,孔子非常推崇「禮」,尤其是周禮。他在與學生對話時,直白坦言「周鑑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這說明,孔子認為周禮是提取了夏商二朝之禮的精華,是自己學習的榜樣。而創立了墨家學派的墨子,崇拜和效仿的先賢則是大禹。曾經有學者這樣寫道「如果說墨家學派帶有某種宗教神秘性,那麼他們所信奉的最高精神教主,就是大禹。」
  • 老子和孔子究竟哪個成就更大,無為而治VS獨尊儒術
    老子和孔子究竟哪個成就更大,無為而治VS獨尊儒術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國家。文化在諸子百家的時候,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在那個時候百家爭鳴,不少的學派都想插一嘴。因為他和他的後人,莊子思想極為相似,所以莊子和老子並稱老莊,他們兩個也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在古代比現在知名多了,她受到許多人的敬仰和愛戴。不僅僅是因為他才學出眾,有一手創辦了道教,還因為他十分的長壽。因為在歷史上還是野史上,都沒有明確對老子年齡的記載。甚至有人說老子與天地同壽說他是太上老君。但是這些都是無稽之談。
  • 千古智慧——孔子和老子的對話
    中國歷史上的兩位聖人——老子和孔子,曾有過一次相會,他們的暢言,留下了千古美談。讓我們細細聆聽,在研讀和品味中,感知古聖先賢的胸襟和智慧!孔子周遊列國,到處宣揚行仁愛、復周禮、施仁政,但諸侯國群起紛爭,個個都想稱雄稱霸,渴望高人獻計獻策富國強兵,而孔子卻告訴他們不要爭鬥稱霸,而要善待百姓,善待其他諸侯國,施行仁政,這讓野心勃勃的諸侯們很不爽。
  • 老子和孔子的四段對話,影響中國2500年!
    第一段對話老子送別孔子,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孔丘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 老子和孔子的四段對話,影響中國2500年
    老子送別孔子,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