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西方的文藝復興是歐洲走向強盛的搖籃,那麼中國的百家爭鳴便是中華民族走向統一的基石,而歐洲強盛必走的這一步,中國遠在兩千年前就走過了。
對世界影響最大的四大家,分別是道家、儒家、墨家、法家。法家的思想適合亂世,儒墨的思想適合盛世,道家的思想適合前世和來世,道家的思想就是原始的共產主義思想。
眾所周知,道家的創始人是老子。老子一生博學多才,曾在東周國都洛邑任守藏史,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關前寫成流傳千古的五千言——《道德經》,最後不知所終。這本僅五千言的《道德經》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他所創立的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同構成了人類東西方哲學的兩座高峰。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闡述了一種深層次的世界觀,他所謂的「道」即是為客觀存在並永恆持久的自然規律,也就是後來牛頓想要用科學的公式定理來計算出來的宇宙法則。
老子和孔子都是聖人,但在世界觀的認識上老子遠高於孔子,老子比孔子大,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老子在傳授禮樂之後,送他至黃河,便有了一段參透宇宙蒼生萬物是非的經典對話,這其中有最令人欣賞的人生態度。
孔子感嘆黃河之水說道: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
老子聽後說道:
「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
孔子解釋說:
「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
老子說:
「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
之後老子手指黃河,對孔子說出了人生奧義最高的話: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
水是世上至柔之物,一點微弱的阻力就能使之改變方向,但天下利器卻不能摧毀它。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思想可以使人延年益壽,放棄心中的雜念,樂觀地面對生死,超越世俗的心態。如此看來,道家思想比儒家思想境界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