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報記者 王智芳
「我國擁有五大語系的135種語言和十大漢語方言,是當今世界上語言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1月13日,省政協委員汪涵代表新聞出版界別呼籲,在湖南積極籌建中國語言博物館,以防止語言文化資源流失,更好地傳承文明和保持文化多樣性。
省政協委員汪涵接受媒體記者採訪。 記者 王智芳 攝
湖南的方言資源非常豐富,語保成果比較顯著,境內不但有湘語、贛語、客家話、西南官話四大漢語方言,而且有古老而複雜的鄉話和土話,國家語保點和民間語保點數量均居全國之首。
近年來,省政府不但為20個國家語保點調查以及語源資源集出版提供了資金支持,而且還承辦了首屆世界語言資源保護大會。會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公布了《嶽麓宣言》,對加強語言交流互鑑、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
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語言文化形象大使,汪涵在各種場合倡議「保護方言」。2015年,汪涵發起了「響應」計劃,他個人出資465萬元。「響應」計劃打算組織約10支調研團隊,用5-10年的時間對湖南50個調查地的方言進行搜集研究。獲取的方言聲像資料,形成系統數據後再捐贈給湖南省博物館。
「在借鑑已有語言、文字博物館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儘快啟動中國語言博物館在湖南的建設工作,希望省政府將其列入「十四五」發展規劃,在教育部和國家文物局的指導下,將中國語言博物館建設成中華優秀文化傳承和保護工程、世界一流水平的語言博物館。」汪涵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