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資源保護丨「江湖混血兒」汪涵:方言是「你說,我懂,他不明白...

2020-12-10 紅網

9月19日,首屆世界語言資源保護大會在長沙開幕。中國著名媒體人、民間語保人汪涵在現場向他最熱愛的語保事業「真情告白」。

大會現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助理總幹事穆茲·查楚克(Mr Moez Chakchouk)為汪涵頒發感謝榮譽證書,以感激他在語言保護中所做的貢獻。

紅網時刻9月19日訊(記者 王詩穎 攝影 楊楊)「我在40歲的時候開始思考未來將用什麼樣的身份向這個世界告別,我不希望是以一個節目主持人的身份,我更希望大家能夠以『語言保護者』的身份記住我。」9月19日,首屆世界語言資源保護大會在長沙開幕。中國著名媒體人、民間語保人汪涵在現場向他最熱愛的語保事業「真情告白」。

在汪涵看來,方言的美好是在用的過程中產生,而他要做的,就是保護住年輕人願意說方言的那些興趣,找到他們的興趣點,對他們精準進行語保的傳輸,「因為只有當你繼續使用這些語言時,它才會活著,活著總比『活化石』好。」

大會現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助理總幹事穆茲·查楚克(Mr Moez Chakchouk)為汪涵頒發感謝榮譽證書,以感激他在語言保護中所做的貢獻。

多語言環境的生活 從小埋下了對方言的深厚感情

為什麼對於方言會有如此的熱愛?汪涵說,所有的事情都事出有因。

因為父親是江蘇人,母親是湖南人,汪涵總是稱呼自己為「江湖混血兒」。1957年,汪涵父親畢業後分配到湖南韶山支援毛主席家鄉建設,與父親一起過來的,還有來自上海、四川、湖北、陝西的叔叔阿姨們。

從小汪涵就生活在一個多語言的環境中,隔壁的阿姨總是用四川話訓斥她的孩子;樓上的叔叔招待遠道而來的親戚,會用上海話表達自己的思念;樓下的湖北兩兄弟在爭吵誰的糖果分得多;而時常敲門的是他最好的夥伴,正在用西安話約著出去玩。

這種熱鬧的、多語言的環境,不經意間將方言的美留在了他的心裡,他覺得「好奇妙」。

長大之後,汪涵進入湖南電視臺成為了一名節目主持人,「在主持節目的過程當中,我一直試圖找到和嘉賓之間無障礙的、自如的、溫情的交流方式。」最終他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方式,用對方的家鄉話打招呼,「一下子氣氛就融洽起來,嘉賓也很快放下包袱。」

汪涵說,他在節目裡感受到了一個掌握多語言的妙處,於是他想,有一天他能夠為方言做些什麼呢?

願意為百年後的一滴眼淚 堅持「語言保護」這件事

40歲之後,汪涵將很多的經歷和愛都投入到了保護語言這件事情上。

機緣巧合,他開始做了自己的第一個語言保護項目「湘誦」,因為節目的原因,汪涵結識了一批80、90歲的老人家,他把這些老人集中到了一個錄音棚,讓他們用自己的方言吟誦古詩詞,讀完之後,老人家哭了。

這些老人告訴汪涵,他們小時候讀的是私塾,先生就是這樣教書的,而老人們在吟誦的過程中也想起了自己的同學,「幾十年了,從來沒有人願意用方言吟誦,沒想到在這個錄音棚裡實現了。」

隨後,汪涵向他的太太申請了一筆無息貸款,自出500萬元啟動了「???/span>」計劃,花了1-2年的時間搭建了一個70多人的團隊,他們計劃用5年到10年的時間,對湖南57個調查地的方言進行搜集研究,用聲像方式保存方言資料,進行資料庫整理後無償捐獻給湖南省博物館,作為湖南省博物館永久的人文類史料保存起來。

也就是說,在300年、500年之後,只要有人願意進入到湖南省博物館,輸入「吃飯」兩個字,湖南57個方言點的讀音就會出現在你面前。

有人質疑說,為什麼要做這樣一件事情?汪涵說,「哪怕是500年之後,有一個年輕人聽到了他祖先用這樣的聲音,描述他們當時的生活,他感動了,流下了眼淚,為了那滴眼淚我也要堅持做下去。」

精準語保 年輕人是做語保最要抓住的主要對象

一個人的時候,汪涵總是在想,語保工作要如何才能做得更好,他有很多的想法:要做學術語保、精準語保、興趣語保、智能語保,最後到達世界語保。

想像之後就開始做,學術語保在「湘誦」「???/span>」計劃之後,在教育部和國家語委的支持之下,湖南省博物館將會建設中國第一個方言文化展示館,「我們希望其中50%是湖南方言,30%是中國方言,20%是世界方言,然後定期的替換,讓湖南的所有年輕人到這個館都可以聽到世界的聲音。」

精準語保則抓住了青少年這個主要對象, 2002年,汪涵用方言做了一檔節目「越策越開心」,然後用地面頻道和新媒體做了一檔在六省聯播的節目《多彩中國話》,利用新媒體做了一檔方言音樂類節目《十三億分貝》。2016年,汪涵和崔永元、陳宇等,一起在廣東省雷州市足榮村發起舉辦了中國第一個方言電影節。

「我們要用年輕人最感興趣的所有藝術形式,音樂、電影、綜藝,以及未來的旅遊、短視頻等,都與方言緊緊結合在一起。最終,我們希望在中國作出好的模版,在未來能夠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全世界貢獻中國力量、中國智慧和中國辦法。」

年輕人要勇敢地說方言 享受方言帶來的溫暖情緒

汪涵說,其實方言很浪漫。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語言、方言正在一天天隨著人們向前的腳步漸行漸遠,汪涵能夠感受到這種緊迫感,他希望更多的年輕人也能感受到,並參與到語言保護中來,讓他們有更多的信心去講家鄉話。

其實方言就是「我說,你懂,他不明白」。這不就是你和他之間的情話嗎?

「所以要說,說你的家鄉話。」在工作之餘,在和家人溝通的時候,大膽地去說家鄉話。就像汪涵說過的一句話,「普通話能夠讓你走得更遠、走得更快,但是方言能讓你記住你是從哪裡來的。」

汪涵說,方言完全可以解決哲學的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來,我到哪去。他希望所有年輕的朋友,勇敢地去說方言,享受方言帶來的那種普通話帶來不了的溫暖情緒,和表達情感時的那種精準。

汪涵說,自己做這件事情從來沒有想過要獲得很多人的嘉許,也從來沒有想過可以以一個語保人的身份去分享經驗,「因為我選擇了這個方向,我願意去接受不理解、接受冷清、接受孤寂,我希望在人生終點時,能夠特別驕傲地對自己說,我選擇的人生方向,我為他努力了,我不後悔。」

相關焦點

  • 汪涵:一個「策神」的搶救方言之路
    問他會多少種方言,他說沒具體統計過,但10~20種應該差不多。汪涵是國內少有的能讓人把他的名字和方言緊密聯繫起來的主持人,方言既是他行走江湖的「秘籍」,也是他的特有標識,無論是在綜藝節目中和嘉賓套近乎,還是在更早的脫口秀節目中展現他「策神」的風採。近年來,汪涵在做主持人的本職工作之外,開始擔負起保護、傳承方言的職責。
  • 視頻丨在湖南建中國語言資源博物館 聽聽汪涵怎麼說
    它是方言,是震撼世界的一句方言,是湖南人說的。」為此,一直致力於方言研究與保護的省政協委員汪涵,準備在今年省兩會期間提交一份關於在湖南建設中國語言資源博物館的提案。汪涵表示,語言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資源,是文化的基礎要素和鮮明標誌,是非物質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 汪涵自掏500萬保護方言:不能讓孩子們只會說普通話和英語
    「現在很多孩子只會說普通話和英文了,我覺得很可惜,因為每種方言都代表了一種地域文化。」每一種方言都是一個知識體系,消亡一種方言,就是消亡一種知識體系。「全世界現存6000多種語言。但是隨著全球化和城鎮化,這些鄉音正以每兩周消亡一種的速度在減少,而鄉音背後的文化基因也在被我們不自覺或者不自知地剪斷,這個非常可怕!」
  • 汪涵掏500萬保護方言:孩子不能只會普通話英語
    原標題:汪涵自費近500萬保護方言:鄉音每2周消失一種,孩子們只會普通話和英文很可惜!汪涵的語言天賦極高,我們可以明確感受到他精通上海話、粵語、湖北話、四川話等多種方言。有人統計過,汪涵在節目裡秀過不下20種方言。這種用方言「套近乎」的主持風格,讓汪涵成為無數人的「老鄉」。
  • 汪涵掏500萬保護方言,如何看待地方語言瀕危
    近日,汪涵掏500萬保護方言!據報導,知名主持人汪涵自掏腰包,只為了保護方言。應該如何看待這一行為呢?四十歲生日時,汪涵就開始思考將來與這個世界告別時的身份到底是什麼,不是明星,也不是節目主持人,他更希望人們記住他的是,一個語言保護者。
  • 汪涵保護方言,我們又怎麼去保護和傳承方言
    在看了這個新聞,本來是很無所謂的,覺得現在是全球化的時代,全球在推進英語為大眾化語言,而中國越來越走出的現象,讓普通話快速推進,這個很正常啊,而為什麼要包含方言!然而在逛微博的時候看到這樣一句話「普通話可以讓你走得更遠……但是方言,可以讓你不要忘記你從哪裡出發。」
  • 語言資源保護丨曹志耘:保護方言與推廣普通話「並行不悖」
    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曹志耘。紅網時刻9月19日訊(記者 劉玉先 攝影 楊楊)「現在的小朋友會用方言與長輩們交流的越來越少,這是一個可怕的現象,因為社會大眾是語言保護的主體,這其中青少年又是關鍵人群。」9月19日,在長沙舉行的首屆世界語言資源保護大會上,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曹志耘很是擔憂。
  • 汪涵:為語保向妻子「無息貸款」500萬元 讓青少年感受方言魅力
    華聲在線9月19日訊(記者 鄧桂明)首屆世界語言資源保護大會今日上午在湖南長沙舉行,開幕式上,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首席專家曹志耘,著名媒體人、民間語保人士汪涵等七位嘉賓作了主旨發言。這兩位嘉賓都認為,語言保護要成功,青少年是關鍵人群。
  • 汪涵委員:在湖南建設中國語言博物館
    三湘都市報記者 王智芳 「我國擁有五大語系的135種語言和十大漢語方言,是當今世界上語言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1月13日,省政協委員汪涵代表新聞出版界別呼籲,在湖南積極籌建中國語言博物館,以防止語言文化資源流失,更好地傳承文明和保持文化多樣性。 省政協委員汪涵接受媒體記者採訪。
  • 因奶奶教孩子土味方言,媳婦跟老公吵起來了,汪涵卻這樣說
    過年回老家,家長們除了擔心孩子吃不慣住不慣之外,還有最最放心不下的一件事情就是,老人們又要帶著孩子說方言了。原本帶回去一個說一口標準普通話,乾淨利索穿著時尚的孩子,年後還你一個穿著大花棉襖,說話帶著濃濃口音的小花貓。
  • 首屆世界語言資源保護大會本周在長召開 為保護語言文化發聲
    我國擁有漢藏、阿爾泰、南島、南亞和印歐五大語系的130多種語言和十大漢語方言(包括97個方言片,101個方言小片),是當今世界上語言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但同樣也有許多方言正走向消亡的局面。」曹志耘表示,教育部、國家語委2015年啟動了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收集記錄漢語方言、少數民族語言和口頭語言文化的實態語料,建成大規模、可持續增長的多媒體語言資源庫。
  • 「代表委員有話說」汪涵委員:致力語言保護 加強文化傳承
    汪涵委員:致力語言保護 加強文化傳承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施泉江 通訊員 崔瑞環語言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資源,是文化的基礎要素和鮮明標誌。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目前全球有6700種語言,正在以每20天消亡一種的速度銳減。「我國擁有五大語系的135種語言和十大漢語方言,是當今世界上語言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1月13日,省政協委員汪涵代表新聞出版界別呼籲,在湖南積極籌建中國語言博物館,以防止語言文化資源流失,更好地傳承文明和保持文化多樣性。
  • 保護語言資源 傳承中華文化
    中南大學研究生院院長蔣麗忠,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黨委書記羅軍飛、院長白寅,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湖南項目首席專家鮑厚星教授等領導專家出席了論壇開幕式。來自包括南京大學、中山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湘潭大學、湖南科技大學、吉首大學等省內外17所高校的近100名語言學專業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參加了論壇。
  • 世界語言資源保護大會將在湖南召開
    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首席專家曹志耘介紹,2015年開始,我國啟動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在全國範圍開展以語言資源調查、保存、展示和開發利用等為核心的各項工作。這項工作引起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密切關注,並決定在中國召開首屆世界語言資源保護大會。 湖南是個方言大省,方言承載的戲曲、歌賦、俗語等又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湖南優秀地方傳統文化體系。
  • 你家小孩可能不會說方言了,好事還是壞事?丨視知收藏夾
    哈佛博士、中科院士竺可楨講吳方言,嚴重影響教課和開會,以至於學生只能抄講義、參加政協會還要請人翻譯。他無奈地說,「我學了英語能走遍世界,我說中國話卻走不出家鄉。」在推廣普通話之前,上面這一幕在中國時時刻刻都在發生。時至今日,普通話推廣還沒有完成,保護方言、抵抗普通話侵蝕的呼聲卻又再起,理由是我們不能坐視方言消亡。那麼,方言真的需要保護嗎?
  • 中國建設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保護瀕危語言
    在2007年剛來到中國的時候,他經常受到各種方言的困擾。 「有個東北的朋友總是說,『尼說廈』,雖然我原來也學過中文,但是我根本就不知道他什麼意思,」Alaghbari說。過了好幾個月,Alaghbari才弄明白他的朋友說的是「你說啥」,是東北的方言。不過,現在Alaghbari很少遇到這樣的麻煩了,因為大城市裡的人越來越多地使用普通話交流。
  • 汪涵:從「江湖兒女」到「煙火神仙」,單純地做個「好人」,最難
    他的爺爺是上海人,家道殷實,底子不薄。為了躲避戰亂,才逃到了蘇州,娶了當地的奶奶,在姑蘇城裡安身立命。夫妻倆生下了一個兒子,成年後和一個湖南女子結為連理,那便是汪涵的母親。後來的汪涵常說自己是一個「江湖兒女」——江蘇和湖南的混血兒。
  • 長沙彈詞「活化石」彭延坤收了徒,汪涵的方言綜藝秀周六開播
    長沙彈詞「活化石」彭延坤收了徒,汪涵的方言綜藝秀周六開播 方言俚語說起來,長沙彈詞唱起來 方言不單是一種語言,更代表著一個地域鮮明的文化特徵。留住方言,留住鄉愁,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方言保護中來。這周,關於方言保護的兩個活動進行:19日,被譽為「長沙彈詞活化石」的彭延坤在長沙舉行了收徒儀式;23日晚(本周六),汪涵馬可主持的首檔大型方言綜藝秀《多彩中國話》將在湖南經視等電視臺播出。
  • 江蘇"語言與文化資源庫"開通 保護原味方言
    江蘇人說普通話有些「難點」N、L不分(把「南」念成「藍」)平舌翹舌不分(把翹舌音念成平舌音)兩種情況都有「膜拜啊,能把『男男女女喝牛奶』念成『藍藍呂呂喝流來(讀第三聲)』」,這是網上最流行的笑話南京人普通話不標準、N和L不分的段子。
  • 方言失去原味,是文化多樣性的凋零,你喜歡說家鄉方言嗎?
    比如北方人聽不懂南方人說話,那麼生意怎麼做?可見,古人也是智慧的,能夠在文字上統一,至少減少了溝通的成本。不久前,作家十年砍柴在文章中說,他十八歲北上讀大學時,曾為普通話說得很差而自卑和焦慮。這也是很多人的文化惆悵,然而,當今天他自己的孩子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卻不會任何一種方言,他心裡又是另一種惆悵。最近,關於語言的探討,讓上海的家長坐不住了。一些上海家庭將孩子送去純滬語早教機構,想要讓孩子儘早接觸上海方言,並熟練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