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發展具有延續性,文化具有延續性,因此受社會、文化影響的制度也具有延續性。作為中國古代最主要的選官制度,科舉制歷時一千多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寶貴的教訓,這對於中國當今的領導幹部公開選拔考試制度是極具借鑑意義的。看似處於不同時代背景兩種制度因深植於同一片政治、文化土壤而具有可比性。筆者正是以此為理論依據,以借鑑科舉制,為公選考試制度創新提供新的視角為目的,對兩者進行系統、深入、客觀、綜合的比較。
理論思路的啟示
科舉制發展的經驗教訓和公選考試制度的完善對一般制度的發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啟迪作用。所有制度的發展都必須遵循一定規律,改革也要以一定條件為前提,由此筆者引發出有關於公選考試制度改革和評價的思考。
一、關於制度改革思路
科舉考試制度和公選考試制度都是國家制度,屬於正式制度範疇,借鑑科舉制的創立過程和興衰發展,可為公選考試制度在生成思路方面提供啟示。
於制度的生成,傳統認識論有兩種觀點。第一種是制度演化生成理論,認為制度是在實踐中產生的,不是人主觀有意設計的,而是在人實踐中長期博弈而逐步形成的,是適應性的進化、人的改造、社會的發展三者結合形成的自然產物。演化生成論體現在哈耶克的「自發社會秩序理論」中體現為:制度的生成是一個極其複雜卻條理井然的系統,不是設計發明的結果,是許多無意識的人的各自行動共同作用產生的。這一觀點反對制度設計時理性的濫用,認為只有在進化積累的前提下,人的理性才能發揮作用。這裡並非否認人的理性,而是強調要合理利用理性,而由於人的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完全性的局限導致實現合理運用的難度極大,因此需要制度自身不斷進化和積累。因此,個人試圖憑藉自身理性構建完美於逐步演化的制度,是不可能實現的。第二種是制度設計生成理論,認為制度是人為設計的,由於制度要求全體社會成員共同遵守而難以自然生成,是人在多次博弈中有意識地依靠自身理性、知識設計的。筆者認為制度生成是一個多次博弈的、合作的過程,自然演化和人為設計互相補充、共同作用。不同的制度,自然演化和人為設計所佔的比重不同。
科舉制和公選考試制度均屬於人類有意識設計生成的正式制度。兩者的生成都是制度演化積累和人類理性設計的共同結果。以科舉制為例,科舉制的創立是在古代選官制度演化和選官經驗積累的基礎之上,統治者為增強等級流動性,鞏固皇權而有意識設計的。在科舉制變革發展過程中,人的理性設計和實踐操作的經驗積累又為變革思路提供指導,如添加防止作弊的鎖院、彌封、謄錄製度和別頭試製度。科舉制的生成和變遷之路是自然演化和人為設計相互補充、共同作用的結果,體現人設計制度的能動作用和社會文化、選官經驗的積累。
公選考試制度的創立也是這兩方面共同作用的,且更偏重於人工設計,在實踐中存在許多問題。因此,在公選考試制度的改革中,應注意兩種思路相互補充,在人為設計制度的同時考慮文化、社會和歷史環境的制約。所以,公選考試制度改革必須考慮當前的社會條件,包括物質和文化條件。制度設計不可能一開始就完美無缺,必須適應社會,但是社會發展不能只寄希望於制度,需要向適應社會發展的方向不斷改善。從經驗積累方面提供制度變革的思路,防範理性主義「急於求成,妄圖一次性將制度設計完美」的誤區。不能將制度的完美設計作為促進社會發展的靈丹妙藥,而要轉變思路,使制度適應社會環境。
二、關於制度評價思路
有關科舉制的評價,差異性很大。造成評價差異極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評價科舉制未形成整體觀。所謂整體觀是指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和評價視角。由於事物內部的各個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所以整體觀強調研宄任何事物,都應將其置於該事物整體框架,探討其內部各個元素以及外界條件的聯繫,主張研宄事物從整體把握,從而建立全面、客觀地認識,避免陷入以偏概全、以部分作為整體的觀念。
以科舉制為例,評價這一制度需要有整體意識。首先,科舉制是由本質目的、政治屬性、考試程序、報考條件、評分方法等各部分組合而成的整體。以本質目的來看,科舉制短處在於鞏固皇權、強調中央集權。以報考條件來看,科舉考試長處在於報名無條件限制,因此,僅憑科舉制的某一部分的優劣評價科舉是有失偏頗的。更進一步,長處與短處同出一源,是不同評價角度的反映。以科舉鞏固皇權的本質目的來看,對於統治者是科舉長處,而對於社會民主化發展則恰好是短處。其次,科舉制又是社會這一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與社會其他部分有密切聯繫。以推進文官政治、促進教育發展而論科舉是成功的。以科舉促使教育轉變考試的附庸、八股文束縛人的思想而論科舉卻是失敗的。
因此,在研究評價科舉制時,不能拋棄優劣共存於一體的整體觀。評價制度的好與壞不能僅從某一角度出發,不同角度下,制度的優點正是它的缺點,優劣不可割裂,是一個整體,評價制度要有整體觀。第四章公選考試制度借鑑科舉制的啟示
對於公選考試制度的研宄和評價,整體觀同樣適用,對於公選考試制度不能盲目評價,不僅要注意公選考試制度中的各個組成部分,還要考慮它與其他制度的相互關係和評價的標準,避免想當然的評價和盲目的改革。在改革思路上,以整體觀看待公選考試制度存在的問題,有利於開拓新的思路。
實際操作的啟示
公選考試制度的發展關係到領導幹部個人發展和國家事務管理,是一項亟待改革的事業,也是中國未來要一直關注的重要制度。更加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發展是公選考試制度未來的發展方向,這不僅需要從選才觀念方面打破傳統,還要從制度、機構、理論、資源方面進行探索創新,將公選考試制度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培育有中國特色的新公選考試制度。通過與科舉制的多方比較和對科舉制經驗教訓的總結,結合現行公選考試制度的具體情況和借鑑科舉制,筆者認為公選考試制度的健全與完善具體應從以下六方面著手。
一、開發考試題型
科舉制的考試內容單一,形式僵化,尤其發展至晚期,主要以考八股文為主,這種考試形式死板,內容單調,難以全面表現出考生素質,只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考生的作文能力,無法考察考生的全面素質,晚清時期,西學入侵,政府內憂外患,科舉以八股取仕的考試形式已經難以滿足對於自然科技人才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科舉制的滅亡。
目前的公選考試在考試形式上主要採取公務員考試模式,分為筆試考試和面試考試兩部分,其中筆試考試又分為公共科目和專業科目。以公選考試對選拔對象的要求來看,這種考試模式顯然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筆試考試題目設置涉及的知識面廣,過分強調對知識的容量的考察,這種廣泛的程度並未考察出考生的綜合素質。雖然考試內容比科舉考試內容豐富許多,但考察效果均一般,未能體現考生綜合素質。考試按成績高低,擇優進行下一輪考試,有可能淘汰實際操作能力較強但公共基礎知識能力較弱的人。
其次,考試內容在一定範圍內統一,未針對具體職位設計考試內容。目前考試的內容只涉及文學、科技、自然等領域知識,對於要求業務能力的領導幹部職位,選拔的人才的業務能力往往達不到該崗位的能力要求。
第三,評卷方式通常為按點打分,這種評分方法簡潔、易操作,但通過此方法得出的分數不易體現出考生能力,因此降低分數信度。
針對目前公選在考試形式方面存在的問題,公選應該創新考試形式,在筆試中加入實務類試題,側重於考察考生遇見實際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確保具有實際處理問題能力的考生不被筆試淘汰。實務考試恰好滿足領導千部崗位的能力要求,在考察考生文化知識的基礎上,考察其是否具有政治素質、領導能力、決策能力、管理能力和協調能力。值得指出的是實務考試要注重對於決策能力,尤其是戰略決策能力的考察,原因在於戰略決策能力是領導幹部必備的關鍵素質之一。
領導素質的綜合性和複雜性決定考試題型必須多樣。目前,公選考試筆試題型多局限於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填空題、判斷題、簡答題等常見題,這些題型難以對綜合素質準確考察。因此,創新考試題型,開發實務考試是解決考題有效性的關鍵。
實務題型是指以領導幹部職位的具體工作為場景,設計情景測試題,考生在答題時以領導幹部身份設身處地的解決題目中的工作問題。該題型的特點是:第一,針對性較強。題目針對領導幹部這一職位,取材於現實工作,以實際問題考查考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第二,情境性較強。該題型具有很強現場感,使應試者處於較逼真的場景中,更有利於激發考生真實能力。這種題型不僅考察考生實務操作能力,考察短時間應變問題的能力,有利於了解考生的綜合素質。以此類題型選拔出的領導幹部能夠在更短時間適應領導幹部崗位,進入領導幹部角色。
二、健全規章制度
科舉制的一個附加現象是考生與考官之間形成師生關係、考生與考生之間形成同窗關係,在朝為官者、科舉考官、科舉應考者三個利益集團互相拉攏關係、結黨營私、鞏固自身政治地位。每一場、每一科的科舉考試,都會自發形成一個以考官為中心的關係網,包括以皇帝為主考官的殿試也不例外。殿試被皇帝欽點中進士者稱為「天子門生」。考中者對考官感恩戴德,這種「謝師」情節使官場上的小群體相互照顧,形成一個個互相制衡卻又互相爭名奪利的政治集團,這種「朋黨」關係嚴重影卩官場秩序,破壞了選官制度,對於皇權、百姓、國家事務管理均有很大危害。
因此,公選考試制度應以科舉為鑑,防止朋黨勢力形成。首先,對考生、考官以及各環節參與人員加強教育,杜絕結黨營私的思想源頭。其次,對主考官人選的確定,可釆取迴避制度,異地選派。只有釆取相關有效措施,健全考試各個環節的制度規章,才能杜絕「朋黨」現象,維持官場和考場的正常秩序。
三、因地制宜開展考試
科舉經歷多個朝代,考試科目、開考次數等變動性很大。以唐代為例,科舉科目眾多,除了後世一直保留的進士科之外,常設科目還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隨意性添設科目致使選拔的官員人數過多,能力良莠不齊,多數不能勝任其所在官職,因此,許多科目逐漸廢止。科舉發展至明清時期,只保留兩科,分別為進士科和武科,官員人選不僅來源於科舉這兩科的考試,還來源於舉人、貢生、吏員。官員人數膨脹反而帶來素質的下降,一些官員高居官位、能力平庸,加之徇私舞弊、貪贓枉法,導致官場腐敗日趨嚴重。
有鑑於此,公選考試應加強針對性和科學性,對於領導幹部空缺崗位不能隨意增減,考試科目也不能隨意改變,任何改變都要以大量的調研為事實依據。所以,公選考試應該做到因地制宜與因時制宜相結合,空缺崗位設置應與具體部門、具體工作的實際需求相一致,即以需設崗,以崗選人。對於具體崗位的具體要求應該提前公示,使報考者依據自身實際情況和崗位要求的匹配程度有針對性的報考各崗位。在選拔的具體過程中,應根據實際工作需要擇優錄取,切勿像科舉制選拔官員一樣,濫選濫用。此外,公選還應該打破現有局限,從特定部門、特定職業、特定職位、特定級別的選拔擴展至更廣泛的領域。除政府機關以外,帶有公共性質的事業單位、企業單位均可推行公選考試制度,不僅涉及高層領導幹部,還可涉及中層,甚至基層領導幹部。不過,要注意依具體情況的不同,開展有針對性的公選考試。
現階段,公選範圍小、選拔數量少是公選考試制度存在的兩個問題。為此,擴大公選範圍和涉及領域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因地制宜推行公選考試制度,不僅可以提高領導幹部隊伍的整體素質,還可以加大人職匹配程度,將合適的人才置於合適的領導幹部崗位中。這樣既可以精簡領導幹部隊伍,又可以保證隊伍素質水平。
四、創新選拔體制
科舉發展至明清時期,考試形成固定格式,統一為八股文。今人看八股,只知其呆板、僵化,卻不知八股取士是科舉制發展適應社會客觀條件的產物。
八股文的確在形式上死板,在內容上空洞。考生做八股文時,必須嚴格按照八股文格式要求,在選材上限制於四書五經中的題目,在文字、語言方面均有許多限制。因此,導致讀書人更傾向於死讀書、讀死書,作出的八股文也是空洞無物,沒有絲毫實用價值。不僅是後人,即便是當時的人,也意識到八股文的種種弊端。正如清代大臣鄂爾泰所說:「非不知八股文為無用,而牢籠志士,驅策英才,其術莫善於此。」
在之前的歷朝歷代科舉考試中,考生所答試卷長短不一,其中不乏一些長篇大論的廢話,這對考官的閱卷工作是很大的負擔,考官工作量大且閱卷吋間短,極易容易造成閱卷疲勞,增加考官的主觀性和隨意性。
為使科舉公平、公正,統治者不斷探索科舉的考試形式,但公平的目標與考試形式往往矛盾。考試形式演變至最後的八股文,原因在於以下兩點:第一,八股文格式和內容統一,可防止科場作弊。第二,八股文的統一要求使考官易於評判,考官們極易達成共識,在閱卷上更公平。第三,八股文字數一定,減少考官工作量和隨意性。
八股文在科舉考試中的具體運作如下:考官在考試前擬定八股文開頭和結尾的虛詞,這些虛詞在作文時考生必須使用,為使用者試卷作廢。此外,預先規定的還有字數。最初,八股文要求字,後來應考者反映現有字數不能完整表述考生意思。因此,八股文規定字數增至字,考卷多一字少一字都視為不合格。八股文注重格律、駢文、章法,要在規定時間完成這種特定的格式,需要很強的文字功底和別出心裁的構思和見解。
以上種種要求,第一,使考官和考生難以串通一氣,以虛詞作為暗號難以實現。第二,考生難於在試卷上做手腳。第三,相較於其他科舉考試形式側重於背誦,八股文可更有效考察考生的學識功底。
從八股文的考試形式可以看出,八股文是統治者對科舉制的經驗總結和改革創新,不僅促進公平競爭,還防止作弊。但看八股文考試形式,的確具有進步性。但其考試內容仍沿用之前的儒家經典,未能與時俱進,因此,一定程度上使科舉走向僵化滅亡之路。
現行公選考試制度,可借鑑科舉制的經驗教訓。公選考試制度必須做與時倶進,不僅要創新考試形式和內容上,還要創新選拔體制。首先,公選考試內容應該與時俱進,與經濟、文化、政治、社會發展需要和人民需求相適應。其次,公選考試應該不斷創新,開發適合中國國情的考試方法和評價方法,吸收新的科學技術,使之轉化為公選考試制度創新。
總之,公選考試制度要借鑑科舉制,加強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體制建設,使公選考試制度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發展需要。
五、加強公選監督
科舉制在選拔人才時,經常會遇到官員子弟、親屬參加考試,為防止這些人營私舞弊,統治者釆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唐代為例,如果主持考試的主考官有親信參考,主考官必須迴避,由考功員外郎主試,稱為「別頭試」。宋代沿用,並將迴避制度的範圍進一步擴大,規定主考官、發解官、地方官員的親屬、子弟、門客在前兩級考試中需另派考官、另設考場進行考試。隨後發展至除殿試以外,所有科舉考試都要採取迴避制度。包括殿試,對於與官員有親屬關係的人選考察都十分謹慎。迴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考場舞弊情況的發生,為平民提供了更大的入仕機會。
公選考試在公平性和科學性上相較於科舉制有明顯提高,雖然也有監督措施,但目前仍存在很多問題,如工作不規範、操作不統一、監督力度不夠等。這些問題是公選考試制度發展的隱患,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勢必導致腐敗和作弊現象發生,降低公選的公信力。
有鑑於此,公選考試制度可以嘗試性的引入「別頭試」,對於在任官員子弟和直系親屬實行迴避考試。首先,在試卷內容上,可單獨隨機從題庫中抽取題目,避免一些考生利用關係提前獲得考題。其次,監考人員可從外地隨機抽調,防止提前拉關係的現象。對於主考官,應從中央調派,杜絕地方人情關係。再次,要加強監督工作。監督人員應從異地調派,由中央直屬管理,防止地方官員以官位對監督人員施加壓力。對於監督人員,要採取嚴格監控,如發現不當行為應及時處理,避免釀成嚴重後果。最後,要加強公眾監督。對於公選考試的各個環節都要採取公示,宣傳廣大公眾參與監督。可嘗試性的由公民選舉監督代表參與公選考試監督工作,並將監督結果向公眾公告。
當然,這些只是初步想法,具體措施如何細化需要小心謹慎,大量調研,建議採取試點方式逐步推行。
六、降低公選成本
科舉制的實行從其考試規模、參考人數、考試流程就可看出成本極大。以參考者角度來說,當時交通運輸不便,參考者從全國各地趕往京城應考所耗費的時間、精力、錢財都很多,成本之大超出以往任何時期的教育成本。以朝廷角度來看,舉辦考試的成本更是大得驚人,為國家財政帶來巨大壓力,進一步使百姓賦稅增加。從這兩個角度來說,科舉制的推行,對於國家和個人造成的成本負擔都是極其沉重的。
公選考試制度的實行也有類似於科舉制的問題。目前,公選考試存在高成本投入、低效率運行的問題。公選考試不可避免的兩個問題是:第一,影響政府部門和參考者的正常工作。公選考試不定時舉行極易造成影響相關部門、相關個人工作的情況發生,造成考試和工作相互衝突。第二,公選考試從組織籌備到考試結束,一般要持續數月至半年時間,從宣傳、組織、筆試、面試到組織考察這一系列環節的人力、物力需要消耗很多資源和成本。以上這兩點是造成公選高成本的主要原因。
雖然在客觀上存在許多無法避免的因素,但降低公選考試的成本也並非無計可施。首先,可以利用現有科學技術和設備,建立公選考試題庫,聘請各領域優秀專家組成出題小組,大量調研,收集信息,按不同職級、不同職位分類設計大量試題。其次,由中央統一負責收集題目反饋信息,及時調整題庫題目、更新題庫,使題目與時俱進。雖然在短期,建立題庫的成本很高,但以長遠角度考量,這樣做可以節約每次公選考試出題帶來的成本。同時,題目質量高、科學性和針對性更強,題目的規範程度也更統一。因此,可保證公選考試質量。成本的縮減和工作質量的提升,可以使公選考試制度的實行效率提高。
中國古代科舉制始創於隋、發展於唐宋、鼎盛於明清,歷時上千年,最終卒於清末。科舉制由於其最終走上僵化、極端之路而飽受後人詬病,不能否認的是它確實存在很多弊端,但這無法掩蓋其中蘊含的寶貴選官經驗。社會物質條件與文化條件共同催生使科舉制誕生,這標誌著以考試為主要手段的選拔官員制度成為定製。科舉制止之所以得以推行,不僅在於其表面的公平贏得了平民的擁護,更在於其內在封建官僚的政治屬性和維護皇權的本質目的。科舉制選拔範圍的開放性、實施程序的嚴密性、評定方法的嚴謹性都集中表現「公平、競爭、擇優」的原則。從實施效果來講,科舉制基本達到了公平與效率的統一。與其相比,年輕的公選考試製建立於改革開放之初,是為滿足不斷提高的領導幹部選任需求而建立的,對於當時和現在的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其政治屬性是帶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性質的,本質目的是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更好的建設社會主義國家。
目前,公選考試制度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借鑑同屬於選官制度的科舉制可以拓寬原有思路。科舉制的寶貴的經驗教訓,值得現代中國研宄學習。由科舉制的制度演進可以認識到制度發展的規律,即必須適應社會,並隨社會變化而變化;由科舉制的經驗教訓可以認識到公選考試制度需要注意的問題。
這些對於中國公選考試制度在開發考試題型、健全規章制度、因地制宜開展考試、創新選拔體制、加強監督、降低成本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借鑑作用,為當今的公選考試制度改革提供了新的啟示、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