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科舉制度,帶你詳細了解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

2020-12-14 月下談史

科舉制度與新型士人的出現

科舉制度,並不是宋代才有的。它是從隋煬帝大業五年開始,在1905年清政府推行新政的過程中廢除的。科舉制度在中國歷史上整整持續了1300年的時間。

什麼是科舉

現在,我們經常把科舉和高考相提並論。實際上,科舉的考試和高考完全是性質不同的兩類考試。現代的高考其實決定的是你進哪一所大學,是在教育過程中的一個環節。而科舉不是這樣,它認定了你教育的環節已經完成了,現在參加科舉的人是要進入官僚隊伍的。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科舉考試可以說更為接近於現在的公務員考試。

我們知道唐代的科舉制度其實已經相當成熟了,到了宋代的時候又有方方面面的演進。我們會看到宋代的科舉考試基本是一個三級考試的制度。三級考試制度中第一級或者說最為基礎的一級,就是鄉試。鄉試就是在家鄉參加考試,福州人就在福州考,蘇州人就在蘇州考。鄉試是由地方政府主持的,目標是要取「解」,實際上就是得到文狀,文狀就證明你通過了考試。你拿到 「解」以後,就可以到首都去參加中央部門主持的考試。從唐代開始,中央部門主持的考試就是由尚書省主持的,所以叫做省試。省試通過了以後,可以去參加殿試,殿試原則上就是由皇帝主持。在鄉試裡面能夠得到第一名,即在「取解」這個考試裡面得到第一名的人,就叫「解元」,省試裡面得到第一名就叫「省元」,殿試裡面得到第一名的就叫「狀元」。

科舉對寒門的影響

宋代的宰相中,許多人都是科舉出身。而也有大量的宋代下層官員由「蔭補」選拔而來。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的父親做了高官,兒子就有一個進入官僚隊伍實習的機會,實習年滿之後他就有可能轉為正式的官員,這種就叫蔭補。他的父親,或者他的祖父就好像一棵大樹一樣,大樹底下有一個陰涼,他就在這個陰涼底下能夠補進到官僚隊伍裡邊去。

宰相很多都是通過科舉考試,從不同的背景下晉升到當時的官僚高層。《宋史》裡面會說到,宋代有很多宰相都是所謂起自孤身的,由於某種機遇參加科舉考試,考得不錯,這樣進入到官僚隊伍裡頭,最終能夠升晉到宰相的位置上來。

宋代跟唐代比較起來,科舉制度是處於不斷完善的過程中的。這個過程我們把它概括一下,可以說它是走向嚴密與開放。通常我們會說,一個制度很嚴密就不開放,如果我們強調開放,它就不會很嚴密,但是,宋代的科舉制度讓我們看到一種制度通過它自身的嚴密化,反而能夠更加的開放。

宋代有一些與科舉有關的詩作,詩作裡面會說,如果沒有什麼人支持你,同時你也不是生長自富貴之家,那麼你只有一條路能走,就是去參加科舉考試。詩裡面說「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這是什麼意思呢?唐代的科舉考試在卷子上會有人名、籍貫,宋代也是一樣。但是,唐代卷子的人名、籍貫,是主考官、判分官員能夠看得到的。而宋代,從宋真宗開始,科舉考試的卷子是要糊名的,也就是說,這個名字的部分你交上去之後,監考的官員就會把它糊上了。看卷子的考官實際上他看不到這個是誰的卷子。後來宋代還採取了謄錄的方式,把卷子重新抄錄一遍,免得有的人會認識其中的筆跡。所以,宋代科舉制度相對來說就走向嚴密化。糊名就使得對所有考生相對來說考試是比較公平的。這個詩裡面有另外一句叫做「孤寒宜向此中求」,「孤」就是指你在朝廷裡沒有人支持你,「寒」其實就是說你家境是比較清寒的,假如你又孤又寒,還希望出人頭地,那麼糊名,也就是說參加科舉考試是你的一個晉升之途。

正是因為這樣,宋代有一些寒俊崛起,「寒」就是家庭背景比較清寒,「俊」就是當時社會上的才俊之士。宋人的觀念也跟此前確實有了很大的不同,過去的人他們不喜歡提及自己在科舉考試之前,做大官之前那種貧賤的背景。但是在宋代會刻意地表現這樣一種背景,表達他自己是通過努力而晉升到今天的這樣一種地位的。例如我們熟悉的範仲淹「斷齏畫粥」,也是這類故事的體現。

科舉在宋代的影響

所以我們會看到,一批家境比較清寒的人,通過科舉考試能夠嶄露頭角。在當時能夠通過競爭脫穎而出的人,其中有不少是來自於平民階層的,而不是官僚仕宦的家族。這些人能夠進入到官員的序列裡邊,一定程度上也會改善文官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它整體的結構。而官僚家族的子弟,如果他不努力,他也沒有世代做官的保障。因為當時不重視家世的背景,而是比較重視個人的才幹和個人的能力。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被選拔出來的青年士子,特別是來自平民階層的人,他們對天下、對國家就有一份認同,有一份責任感。所以現在我們經常會說範仲淹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實際上,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操,應該說是當時的一些優秀士人共同的精神追求,而不是個別人的理念。那個時候,包括張載也說,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橫渠先生的四句教,也體現出來他對天下的一份責任感。

科舉制度的權威是靠它的公正性來保證的。在科舉制度確立了以後,當然一直也貫穿著公平和擇優這兩者之間的矛盾。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一些矛盾,它促使科舉制度不斷地改變。科舉制度走向開放,走向嚴密化,打破了過去門第背景的限制,重視世人的知識才能,鼓勵競爭,這樣的一種方式相對來說是比較符合公平的原則。

當然我們也會看到,科舉取士,它的標準比較單一,完全靠考試的成績來選拔人才,不利於全面的考察素質能力。所以,對於科舉制度,我們是要把它放到一個歷史的脈絡裡面去觀察,觀察這樣的一個制度在歷史上演進的過程,觀察它在中國歷史上帶來的積極作用,以及它後期對於一些青年士子思想的束縛。

相關焦點

  • 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它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用現代的話來說那就是古代的高考,眾所周知,現如今的考試制度是沿襲了古代的科   原標題: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它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
  • 科舉制度的前世今生
    ,直到現在中國的各種考試也延續著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一些習慣,比如北宋太宗時期制定的糊名考校法,蓋上考生姓名讓主考官不知試卷為何人所寫,以期達到公平公正的效果,這種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日。科舉制的誕生取決於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在經過魏晉南北朝漫長的混亂後,原來確保士族階級利益的九品中正制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阻力,動蕩與少數民族政權隨之帶來的是士族壟斷的瓦解。  京都學派的代表人物宮崎市定的《科舉史》,將中國的科舉制度自興至亡的全過程進行了梳理和分析。
  • 古代科舉等級制度
    科舉是我國古代首創的朝廷選拔人才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 現代公選制度和科舉制度有關係?科舉制度對公選制度有什麼影響?
    社會發展具有延續性,文化具有延續性,因此受社會、文化影響的制度也具有延續性。作為中國古代最主要的選官制度,科舉制歷時一千多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寶貴的教訓,這對於中國當今的領導幹部公開選拔考試制度是極具借鑑意義的。看似處於不同時代背景兩種制度因深植於同一片政治、文化土壤而具有可比性。
  • 【漲知識】你知道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是怎麼來的嗎?
    科舉的起源 你肯定聽過「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你也肯定經歷過人生中幾次重要的大型考試,如中考,高考,公務員、研究生考試等等。 科舉是古代中國最偉大的一項制度,沒有之一。
  • 又是一年高考季——淺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
    高考加油中國古代的科舉制也是寒門學子入官為仕的重要途徑,歷史上也誕生了眾多通過科舉成為名臣良將的案例,可以說科舉制是中國選賢任能制度的一個裡程碑。中國的科舉制初創於隋朝,隋朝之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吏選拔採用的是「九品中正制度」,即各州郡推薦本地的人才,並分為從「上上」至「下下」共九個等級,以此作為吏部授官的依據。這種吏製造成的結果就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到了隋朝,隋文帝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度」,開創了科舉制。
  • 書海拾遺:高考季,簡單聊聊古代科舉制度
    而在這個特殊的時候,讓我們把目光投向遙遠且漫長的中國古代,去看看那些古老年代裡的「高考」,或者更廣義上講,看看延續了1300多年的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事實上,一直到今天,你看許多歐洲王室基本都是近親,而他們往往並沒有什麼實權,更多地只是充當一種高級道德模範或者僅僅作為國家「吉祥物」而存在,但他們同樣是世襲的,也沒見誰人突然跳出來說要廢除王室如何如何。 從個人心理角度看,中國古代的貴族也肯定是想永久世襲的。但實際情況卻是,在周朝滅亡之後,封建制度在中國這片大地上其實就已經死去了。
  • 【鉤沉】定州貢院:見證古代科舉制度
    於常見攝■閱讀提示它始建於清,是中國北方唯一一座保存較為完整的科舉考場,是古代科舉考試的見證者。它建築規模宏大,氣勢莊嚴雄偉,為研究清代建築藝術及科舉考試制度提供了豐富實物資料。它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定州貢院。
  • 翰林院-古代科舉制度下的金字招牌
    在科舉時代,封建文人把入翰林院當作莫大的榮譽,因而不少現代人認為翰林院就是專門為文化事業所設立的一種機構,這種看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中國的封建文人,不單單會吟詩作畫、舞文弄墨,而且還是封建官吏的主要來源,是封建政權的支柱,翰林院在古代政治上曾發揮過極大的作用。
  • 中國發明的科舉制度,如何在英國生根發芽?
    科舉制度是我國開創的一項非常重要的選拔官員的考試制度,但是你知道嗎?我們的科舉制度不僅僅是影響了我們的中國的歷史,甚至是遠在大洋彼岸的英國,都受到了它極大的影響。一、科舉制度在西方的傳播中國的科舉制度對於西方的影響,最早的記載的是葡萄牙人科魯茲,在他的《科魯茲遊記》中詳細敘述了自己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見聞。
  • 古代是怎麼考試的?看看古代考試科舉制度!
    中國有1300多年科舉考試的歷史,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試制度,對世界文明的產生有著重要的影響。科舉制度所流傳下來的部分優秀的措施,至今仍然被我國和世界各國所沿用和發展。先說起源,在隋朝以前,朝廷官 員大多在名門權貴裡挑選,無論優劣,只要有背景,家世顯赫就能當官,這就導致濫竽充數,真正有才學的得不到重要,關鍵會影響國家發展和社會穩定。
  • 探密好玩有趣的中國科舉博物館,尋訪中國科舉制度的前世今生~
    中國科舉博物館的前身是江南貢院,始建於公元1168年,到現在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了,鼎盛時期規模居全國貢院之首,出了八百多名狀元、十萬多名進士、上百萬名舉人,唐伯虎、鄭板橋、陳獨秀都是出自於此,而且江南貢院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好的古代科舉考場,意義非同凡響...
  • 科舉制度的創立(科舉制的誕生,科舉制的完善,科舉制的影響)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讀書人參加國家人才選拔考試的制度。它是從隋朝以後的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代開始實行,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度為止。
  • 古代的科舉選拔制度,是先進的還是落後的?
    應該辯證地看到這個問題,當這個制度形成確立的時候,它是先進的,因為它解決了當下所存在的問題,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如果這一制度沒有得到更新或者改革,還是一成不變,甚至阻礙了社會的發展,那麼它就成為了落後的產物。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古代封建各個時期的選拔制度吧。
  • 科舉制度應當如何評價
    而對科舉制這一具有上千年歷史的重要制度進行深入的探討,對廢科舉這一重大舉措進行全面的研究,具有特別的歷史意義。   1 「終古必無廢科目之虞」   在中國歷史上,很難找出哪種制度比科舉制的影響更為重大而深遠的了。科舉制對隋唐至明清1300年間中國政治、教育、社會、文化等各方面具有重大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科舉塑造了中國古代社會的文化形態與知識分子的性格和形象。
  • 歷史學家宮崎市定:科舉制度是壞制度嗎?
    按:「金榜題名」「狀元及第」是人們對高考生的期待和祝福,這些詞語均出自中國古代實行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作為古代中國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的利弊是什麼?又應當如何看待科舉制的崩潰?日本歷史學家宮崎市定以《科舉史》一書回應了以上問題。
  • 南京江南貢院,中國古代官員的搖籃,見證科舉制度的興起與衰落
    科舉制度被西方人稱作「中國第五大發明」。這種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制度,起源於漢朝,興盛於明清,到1905年清政府宣告停止科舉,1300年的科舉考試中,產生了700多名狀元、近11萬名進士,數百萬名舉人。來到江蘇南京的江南貢院,走進中國科舉博物館,你才會知道科舉制對人類社會的貢獻,才了解到它的種種弊端,才能夠感受到1300年來科舉制度的凝重和沉痛,感受到歷代學士血淚交織的坎坷命運,感受到祖先在文字路上留下的苦難、渾厚與雋遠。
  • 從清朝狀元看古代科舉制度
    自隋至清,科舉考試制度在中國存在了1300多年。近人在審視這項制度時,多指責它對貧家子弟的排斥,揶揄八股時文耗士子精力於浮文,譏諷登科仕進之人不識兵刑錢穀為何事。對於從這套制度中艱難競奔、脫穎而出的狀元,往往持鄙夷的態度,認為他們有虛名而無實學。
  • 中國科舉制度的終結地
    播音員:史一博科舉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選拔人才的重要制度。而中國科舉制度的最後兩次會試,都是在我們校園這片土地上舉行的(當時我們校園是河南貢院所在地)。一次是在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一次是在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之後,科舉制度就被廢除了。所以我們的校園,就成為中國科舉制度的終結地。科舉制度的主要考試是鄉試和會試(當然,殿試也很重要)。而這些考試,都是有定期的(恩科除外)。
  • 科舉制度:被譽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因一篇文章被後人貶低
    提起中國古代的輝煌,許多人都會想到「四大發明」,不過事實上外國人對於中國古代的成就最欽佩的不是「四大發明」,而是科舉制,因為在他們看來,科舉制是一種劃時代的人才遴選制度,是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而且是能夠為西方世界帶來全新動力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