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這個命途多舛的年份,「延期」成為了某種日常。7月7日,在延期一個月之後,一年一度讓無數考生和家長為之「瘋狂」的高考姍姍來遲。
考場裡筆與試卷相碰的沙沙作響,場外多少家長或憂心或期待的目光,寄託著無邊的希望和恆久的宿願。莘莘學子走過艱辛的路途才來到這裡,這其中有拼搏,有追求,有悲歡,也該有升華,無論如何,願他們都可稱心遂願,皆得名校垂青。
而在這個特殊的時候,讓我們把目光投向遙遠且漫長的中國古代,去看看那些古老年代裡的「高考」,或者更廣義上講,看看延續了1300多年的中國古代科舉制度。
(1)
首先,我們要明白這樣一個問題:如何有效選拔人才,不論古今中外,都曾經是一個讓人極其頭疼的問題。
舉例而言,一直到近代,西方社會都在沿襲貴族體制,選拔官吏,並非選賢舉能,而是看血統、分貴賤。貴族永久世襲,貴族的父母是貴族,貴族結婚找貴族,貴族的子女同樣是貴族。事實上,一直到今天,你看許多歐洲王室基本都是近親,而他們往往並沒有什麼實權,更多地只是充當一種高級道德模範或者僅僅作為國家「吉祥物」而存在,但他們同樣是世襲的,也沒見誰人突然跳出來說要廢除王室如何如何。
從個人心理角度看,中國古代的貴族也肯定是想永久世襲的。但實際情況卻是,在周朝滅亡之後,封建制度在中國這片大地上其實就已經死去了。因為種種原因,比如到了戰國時期,中國出現了一大批改革家,其中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恰恰就是貴族世襲制。著名的軍事家、改革家吳起曾經在楚國推行法令:貴族爵位只能世襲三代,三代後如果對國家無甚貢獻,直接降為平民,所以後來楚國的貴族殺掉了他。相較之下,在秦國變法的商鞅雖然最後也被秦國的貴族殺掉了,但他明顯更為高明一些,他改革貴族世襲的方法是儘量讓所有人都成為貴族(平民只要為國建功,就可以獲得爵位),而當貴族遍地都是,就相當於變相地消解了貴族制度。所以,即便最後商鞅身死,他的政策依舊被秦國執行了下去,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後來秦國統一天下的原因。
而此後的中國社會,貴族與平民、上層與下層之間的流動通道就長期存在,大多數時候這個通道是平穩且合法的;當然也有時候其規模相當之大,也極為猛烈兇殘,畢竟總有人領千軍萬馬,振臂一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這其中,作為一種完整、有序且實用的制度,科舉制體現出了傳統中國社會難得的科學精神。這一理性化的制度遵循著平等競爭的設計原則,它有力地打破了門第之見,最大限度地調動著整個社會的精神資源,更體現出了高效且嚴謹的組織效率。
應該說,科舉制度作為社會政治領域的一項重大構建,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又一項創造性發明。
(2)
一般意義上,我們認為科舉制度創始於隋,形成於唐,完備於宋,強化於明,衰落於清。這個過程自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了漫長的發展與改革。
當然,在它誕生之初,其標準還是較為模糊且幼稚的。在某種意義上,隋煬帝作為科舉制的創造者,他所設立的十個科舉項目是難以具體量化考核的,比如「德行敦厚」、「操履清潔」、「強毅正直」等,這明明是道德描述,看似美好卻難以衡量。到了唐朝,這些科目才有了具體的標準,也才有了明經、進士、明法、明算、明字、制科等這樣的分級考核。事實上,唐朝皇帝在文化心態上往往樂觀好奇,他們往往會根據形勢的需要別出心裁地設立科目,比如「日試百篇科」,就是要求考生在一日之內寫出一百篇左右的詩賦,武則天甚至還設立「武舉」,這也從側面說明唐代是科舉制度最富活力的時代。
到了宋朝,科舉制度日趨完善。首先,在宋初,太祖趙匡胤由於對會試的可靠性產生了懷疑,所以開創「殿試」制度,由皇帝本人親自主持複試,並重新調整考生名次。其次,由於在宋真宗鹹平年間,副宰相王欽若科場案發,慢慢催生了糊名(糊上考生的名字)和謄錄(由專人謄寫考生的試卷)制度,隨後坐號制、迴避制也漸漸完善。在這種不斷調整的的過程中,科舉制逐步成為一種成熟的選拔制度,並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科舉制發展歷程上的最後一個「創舉」來自於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沒有太多文化根基的朱皇帝坐穩了江山之後,憑藉著基因裡那套農民式的精明算計為科舉制度戴上了重重的枷鎖。他規定科舉考試之內容必須固定在四書五經之內,答卷要仿照宋人經義,以古人口氣說話,且文體也必須整齊劃一,「八股文」登上了歷史舞臺。於此,科舉制度失去了自我更新和嬗變的能力,而這一道禁錮,一「上鎖」便是五百年。
一個創造性的制度,卻在最後禁錮了創造性,這1300多年的科舉史,清晰地映照著一個民族精神衰落的整個過程。
(3)
唐朝詩人孟郊寫過一首叫《登科後》的詩,其中有兩句廣為流傳: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要知道,這裡的「長安花」可不是什麼真的花花草草,而是指「姑娘」,準確講是指當時長安平康坊裡的「官妓」。也就是說,孟東野先生中舉之後,春風得意,直奔妓院快活去了,不用把古代文人都想得那麼高潔。
孟郊曾經兩次科考落榜,一直到46歲時才得中進士,其實即便放在今天,我們也可以理解他高中之後的喜悅心情。事實上,46歲中舉可能還算年齡小的,《儒林外史》中那位範進先生,一直到54歲才中舉;而在一千多年的科舉史上,考到七八十歲還是秀才乃至童生身份的考生比比皆是。
而當一個開蒙的少年翻開書的第一頁,擺在他面前就是一條艱辛的路途,卻也將有著無限的榮耀。在這裡,我們還是簡單了解一下科舉考試的幾個階段。以明清鼎盛時期的科舉為例,一般細分為童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級,但每一級又可細分為不同的層次。可以說,整個科考制度在明清時期是一個極其龐雜的體系。
童試作為最初級的考試,經過縣、府兩次考試者便可成為「童生」,但很不幸,有許多讀書人考到鬚髮皆白,依舊還是童生。如果已經成為童生,那麼就可以參加接下來在府、州學院舉行的「院試」了,而「院試」具體又分為「歲試」、「科試」兩級。童生參加「歲試」通過,便獲得「秀才」身份;秀才參加「科試」,成績優異者(第一名被稱為「案首」)可以參加更高層級的「鄉試」。
鄉試三年一次,又稱為大比或秋闈,相當於省一級的考試,考試地點被稱為「貢院」。鄉試得中者被稱為「舉人」,第一名叫做「解元」。那位著名的唐伯虎先生之所以被稱為「唐解元」,證明他老人家在鄉試中拿到第一名已經是自己科考路上的巔峰了,隨後他就在會試中捲入了徐經科場舞弊案,被下罪入獄,潦倒終生。
如果你很幸運地參加了「會試」並得中,恭喜你已經成為了這個國家的精英。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考試,也稱「禮闈」,於鄉試後的第二年舉行,考中的稱「貢士」,第一名叫做「會元」。
至於殿試則由皇帝本人親自主持,又叫廷試,在會試後當年舉行。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要注意的是,在殿試環節,貢士均不會落榜,只是由皇帝本人重新排列名次。錄取又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探花」最早出現於唐朝,起初只是指同榜進士中最年輕英俊的兩人,到宋代之後才成為殿試一甲第三名的稱呼);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此三甲名單皆掛黃榜公布,故稱「金榜題名」。
這其中,有一種情況當為無尚榮耀,那就是「連中三元」,即接連考中解元、會元、狀元。事實上,在1300多年的科舉史上,有21人達成了這項成就,其中文科17人,其餘為武科。而若從童試開始算起,有沒有人「連中六元」呢(在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中都得中頭名)?我們講也是有的,明朝的黃觀和清朝的錢棨完成了這項壯舉,他們二人堪稱學霸中的超級學霸。
(4)
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後人如此評價唐太宗繼承並將之發展完善的科舉制度。
一千多年間,為了「鯉魚躍龍門」的最後一躍,在這片浩瀚無垠的大地上,有多少人將一生投入到了近乎無望的奮鬥與掙扎?有多少青春在昏黃的燈下漸漸變成了白髮?無可否認,科舉制度為無數人提供了上升通道,卻也封閉了人生的其他可能;促進了中國穩定社會結構的形成,使古代經典得到了完整的傳承,卻也使得整個社會不斷落入自我循環的怪圈,並在最後邁向一潭死水的境地,毫無生氣。
1904年7月4日,清政府舉行了最後一次科舉考試,當年的一甲前三名分別是狀元劉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其中中國的最後一名探花商衍鎏一直活到了1963年。而清廷於1905年宣布廢除科舉制度,這一延續1300多年的制度也就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嶄新的時代來臨了,舊的東西不斷死去,但它帶給我們的思考卻發人深省。畢竟,它不止是一種制度的悖論,也曾是整個文明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