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海拾遺:高考季,簡單聊聊古代科舉制度

2020-12-09 騰訊網

在2020年這個命途多舛的年份,「延期」成為了某種日常。7月7日,在延期一個月之後,一年一度讓無數考生和家長為之「瘋狂」的高考姍姍來遲。

考場裡筆與試卷相碰的沙沙作響,場外多少家長或憂心或期待的目光,寄託著無邊的希望和恆久的宿願。莘莘學子走過艱辛的路途才來到這裡,這其中有拼搏,有追求,有悲歡,也該有升華,無論如何,願他們都可稱心遂願,皆得名校垂青。

而在這個特殊的時候,讓我們把目光投向遙遠且漫長的中國古代,去看看那些古老年代裡的「高考」,或者更廣義上講,看看延續了1300多年的中國古代科舉制度。

(1)

首先,我們要明白這樣一個問題:如何有效選拔人才,不論古今中外,都曾經是一個讓人極其頭疼的問題。

舉例而言,一直到近代,西方社會都在沿襲貴族體制,選拔官吏,並非選賢舉能,而是看血統、分貴賤。貴族永久世襲,貴族的父母是貴族,貴族結婚找貴族,貴族的子女同樣是貴族。事實上,一直到今天,你看許多歐洲王室基本都是近親,而他們往往並沒有什麼實權,更多地只是充當一種高級道德模範或者僅僅作為國家「吉祥物」而存在,但他們同樣是世襲的,也沒見誰人突然跳出來說要廢除王室如何如何。

從個人心理角度看,中國古代的貴族也肯定是想永久世襲的。但實際情況卻是,在周朝滅亡之後,封建制度在中國這片大地上其實就已經死去了。因為種種原因,比如到了戰國時期,中國出現了一大批改革家,其中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恰恰就是貴族世襲制。著名的軍事家、改革家吳起曾經在楚國推行法令:貴族爵位只能世襲三代,三代後如果對國家無甚貢獻,直接降為平民,所以後來楚國的貴族殺掉了他。相較之下,在秦國變法的商鞅雖然最後也被秦國的貴族殺掉了,但他明顯更為高明一些,他改革貴族世襲的方法是儘量讓所有人都成為貴族(平民只要為國建功,就可以獲得爵位),而當貴族遍地都是,就相當於變相地消解了貴族制度。所以,即便最後商鞅身死,他的政策依舊被秦國執行了下去,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後來秦國統一天下的原因。

而此後的中國社會,貴族與平民、上層與下層之間的流動通道就長期存在,大多數時候這個通道是平穩且合法的;當然也有時候其規模相當之大,也極為猛烈兇殘,畢竟總有人領千軍萬馬,振臂一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這其中,作為一種完整、有序且實用的制度,科舉制體現出了傳統中國社會難得的科學精神。這一理性化的制度遵循著平等競爭的設計原則,它有力地打破了門第之見,最大限度地調動著整個社會的精神資源,更體現出了高效且嚴謹的組織效率。

應該說,科舉制度作為社會政治領域的一項重大構建,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又一項創造性發明。

(2)

一般意義上,我們認為科舉制度創始於隋,形成於唐,完備於宋,強化於明,衰落於清。這個過程自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了漫長的發展與改革。

當然,在它誕生之初,其標準還是較為模糊且幼稚的。在某種意義上,隋煬帝作為科舉制的創造者,他所設立的十個科舉項目是難以具體量化考核的,比如「德行敦厚」、「操履清潔」、「強毅正直」等,這明明是道德描述,看似美好卻難以衡量。到了唐朝,這些科目才有了具體的標準,也才有了明經、進士、明法、明算、明字、制科等這樣的分級考核。事實上,唐朝皇帝在文化心態上往往樂觀好奇,他們往往會根據形勢的需要別出心裁地設立科目,比如「日試百篇科」,就是要求考生在一日之內寫出一百篇左右的詩賦,武則天甚至還設立「武舉」,這也從側面說明唐代是科舉制度最富活力的時代。

到了宋朝,科舉制度日趨完善。首先,在宋初,太祖趙匡胤由於對會試的可靠性產生了懷疑,所以開創「殿試」制度,由皇帝本人親自主持複試,並重新調整考生名次。其次,由於在宋真宗鹹平年間,副宰相王欽若科場案發,慢慢催生了糊名(糊上考生的名字)和謄錄(由專人謄寫考生的試卷)制度,隨後坐號制、迴避制也漸漸完善。在這種不斷調整的的過程中,科舉制逐步成為一種成熟的選拔制度,並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科舉制發展歷程上的最後一個「創舉」來自於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沒有太多文化根基的朱皇帝坐穩了江山之後,憑藉著基因裡那套農民式的精明算計為科舉制度戴上了重重的枷鎖。他規定科舉考試之內容必須固定在四書五經之內,答卷要仿照宋人經義,以古人口氣說話,且文體也必須整齊劃一,「八股文」登上了歷史舞臺。於此,科舉制度失去了自我更新和嬗變的能力,而這一道禁錮,一「上鎖」便是五百年。

一個創造性的制度,卻在最後禁錮了創造性,這1300多年的科舉史,清晰地映照著一個民族精神衰落的整個過程。

(3)

唐朝詩人孟郊寫過一首叫《登科後》的詩,其中有兩句廣為流傳: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要知道,這裡的「長安花」可不是什麼真的花花草草,而是指「姑娘」,準確講是指當時長安平康坊裡的「官妓」。也就是說,孟東野先生中舉之後,春風得意,直奔妓院快活去了,不用把古代文人都想得那麼高潔。

孟郊曾經兩次科考落榜,一直到46歲時才得中進士,其實即便放在今天,我們也可以理解他高中之後的喜悅心情。事實上,46歲中舉可能還算年齡小的,《儒林外史》中那位範進先生,一直到54歲才中舉;而在一千多年的科舉史上,考到七八十歲還是秀才乃至童生身份的考生比比皆是。

而當一個開蒙的少年翻開書的第一頁,擺在他面前就是一條艱辛的路途,卻也將有著無限的榮耀。在這裡,我們還是簡單了解一下科舉考試的幾個階段。以明清鼎盛時期的科舉為例,一般細分為童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級,但每一級又可細分為不同的層次。可以說,整個科考制度在明清時期是一個極其龐雜的體系。

童試作為最初級的考試,經過縣、府兩次考試者便可成為「童生」,但很不幸,有許多讀書人考到鬚髮皆白,依舊還是童生。如果已經成為童生,那麼就可以參加接下來在府、州學院舉行的「院試」了,而「院試」具體又分為「歲試」、「科試」兩級。童生參加「歲試」通過,便獲得「秀才」身份;秀才參加「科試」,成績優異者(第一名被稱為「案首」)可以參加更高層級的「鄉試」。

鄉試三年一次,又稱為大比或秋闈,相當於省一級的考試,考試地點被稱為「貢院」。鄉試得中者被稱為「舉人」,第一名叫做「解元」。那位著名的唐伯虎先生之所以被稱為「唐解元」,證明他老人家在鄉試中拿到第一名已經是自己科考路上的巔峰了,隨後他就在會試中捲入了徐經科場舞弊案,被下罪入獄,潦倒終生。

如果你很幸運地參加了「會試」並得中,恭喜你已經成為了這個國家的精英。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考試,也稱「禮闈」,於鄉試後的第二年舉行,考中的稱「貢士」,第一名叫做「會元」。

至於殿試則由皇帝本人親自主持,又叫廷試,在會試後當年舉行。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要注意的是,在殿試環節,貢士均不會落榜,只是由皇帝本人重新排列名次。錄取又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探花」最早出現於唐朝,起初只是指同榜進士中最年輕英俊的兩人,到宋代之後才成為殿試一甲第三名的稱呼);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此三甲名單皆掛黃榜公布,故稱「金榜題名」。

這其中,有一種情況當為無尚榮耀,那就是「連中三元」,即接連考中解元、會元、狀元。事實上,在1300多年的科舉史上,有21人達成了這項成就,其中文科17人,其餘為武科。而若從童試開始算起,有沒有人「連中六元」呢(在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中都得中頭名)?我們講也是有的,明朝的黃觀和清朝的錢棨完成了這項壯舉,他們二人堪稱學霸中的超級學霸。

(4)

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後人如此評價唐太宗繼承並將之發展完善的科舉制度。

一千多年間,為了「鯉魚躍龍門」的最後一躍,在這片浩瀚無垠的大地上,有多少人將一生投入到了近乎無望的奮鬥與掙扎?有多少青春在昏黃的燈下漸漸變成了白髮?無可否認,科舉制度為無數人提供了上升通道,卻也封閉了人生的其他可能;促進了中國穩定社會結構的形成,使古代經典得到了完整的傳承,卻也使得整個社會不斷落入自我循環的怪圈,並在最後邁向一潭死水的境地,毫無生氣。

1904年7月4日,清政府舉行了最後一次科舉考試,當年的一甲前三名分別是狀元劉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其中中國的最後一名探花商衍鎏一直活到了1963年。而清廷於1905年宣布廢除科舉制度,這一延續1300多年的制度也就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嶄新的時代來臨了,舊的東西不斷死去,但它帶給我們的思考卻發人深省。畢竟,它不止是一種制度的悖論,也曾是整個文明的困惑。

相關焦點

  • 又是一年高考季——淺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
    而每到臨近高考時還都會有各地考生錄取公平性的爭論,但無論如何,高考終歸是給了全國考生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機會,即便貧寒家庭的孩子也有了一個通過寒窗苦讀,從而改變命運的途徑。高考加油中國古代的科舉制也是寒門學子入官為仕的重要途徑,歷史上也誕生了眾多通過科舉成為名臣良將的案例,可以說科舉制是中國選賢任能制度的一個裡程碑。
  • 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它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用現代的話來說那就是古代的高考,眾所周知,現如今的考試制度是沿襲了古代的科   原標題: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它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
  • 「高考制度」的前身「科舉制度」科普及各個等級功名的福利
    如今正處於2018年高考時間,趁著熱度今天小編就給各位看官說說高考制度的前身科舉制度,以及各個等級考生有哪些福利和權利。科舉制度開創於隋唐時期,但是隨著時代的變更,科舉制度也在不斷調整。而在明朝達到頂峰,最為完善。
  • 古代書生的「高考」之路,讓你感同身受的明清科舉制度
    所謂明清時期的「高考」,自然指的就是自隋朝創立,歷代王朝不斷發展改進,到明清完善達到頂峰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度是一種通過分科考試來選拔官員的政治文化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現在我們的高考只是在某些程度和方面上,與科舉制度有些相似之處。
  • 三元及第:古代科舉最高榮譽,與現在高考狀元誰更難獲得?
    隨著高考分數逐漸公布,越來越多的高考狀元開始登上熱搜,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線。作為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方式,現代高考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狀元」這個詞,也是從古代科舉來的。那麼狀元就是古代科舉制度的頂峰了嗎?實際上並不是,科舉制度的第一名叫做狀元,但這並不是科舉制度的頂峰,真正的科舉頂峰,是三元及第。
  • 古代是怎麼考試的?看看古代考試科舉制度!
    高考是我國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也是廣大學生們必經的考試。在這一次的考試中要考察學生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所有的知識,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要決定一個人的命運。而考試成績作為進入各個大學的門檻更是成為了廣大學校和學生家長之間相互競爭和攀比的對象。
  • 古代科舉「狀元」和今日高考「狀元」的區別!高考,只是一個經歷
    古代科舉「狀元」和現代高考「狀元」區別可是很大的!科舉制度起源於隋朝,經歷唐代後逐步完善、成熟,成為封建社會朝廷選拔官吏的重要方法。千年科舉,培養了歷代人們普遍的觀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而讀書人的目的就是為了考取功名。不想入仕途的讀書人少之又少。各個朝代科舉制度具體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只有舉人以上才有做官的資格。而只有通過會試考試,獲得進士資格,才能真正進入仕途。
  • 高考臨近!宋太祖趙匡胤為科舉做過什麼?創立了5項制度
    再過十來天,就是一年一度高考的日子了,將有千千萬萬莘莘學子通過這種方式改變自己的命運。我們為他們祝福!我國的高考制度最早起源於隋朝(一說唐朝)開始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在隋唐以前,選拔治理國家的人才通過什麼方式呢?
  • 什麼是科舉制度,帶你詳細了解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與新型士人的出現 科舉制度,並不是宋代才有的。它是從隋煬帝大業五年開始,在1905年清政府推行新政的過程中廢除的。科舉制度在中國歷史上整整持續了1300年的時間。什麼是科舉 現在,我們經常把科舉和高考相提並論。實際上,科舉的考試和高考完全是性質不同的兩類考試。現代的高考其實決定的是你進哪一所大學,是在教育過程中的一個環節。而科舉不是這樣,它認定了你教育的環節已經完成了,現在參加科舉的人是要進入官僚隊伍的。
  • 古人「高考」也作弊,古代是如何防止科舉舞弊的呢?
    一說到高考,想必大家都會聯想到古代的科舉考試,畢竟我國幾千年來的科舉入仕傳統與如今的高考制度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寒窗苦讀數十載,皆在此一舉」,所以保證高考的公平公正至關重要。但無論是在現代還是在古代,考場舞弊一直都是一個令人很頭疼的問題。古人的科舉考試一般每三年舉行一次,與現在每年一次的高考相比,那時候的考試更為難得。所以,總是會有人想要作弊。但十分令人不解的是在技術和信息手段都極其落後的古代,科舉考生們幾乎不可能作弊,也更加不敢舞弊。
  • 古代科舉等級制度
    科舉是我國古代首創的朝廷選拔人才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 盤點高考作弊趣事 高考是監控設備戰場_海康威視監控攝像機_安防...
    又到了一年的高考季,每年的6月7-8號這兩天,似乎成為全國高三學生的"主場",有關高考的訊息也是源源不絕。人們一直說高考是人生的一大轉折點,能否考入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學府,是每一個莘莘學子三年來最大的夢想,為次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盡全力去衝刺,高中三年是學生時代"負重"最多的時期,也是每個學子夢想的起點。
  • 古代科舉太艱難!古代考生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擬」都是啥?
    科舉制是我國古代歷史悠久的人才選拔制度,其始於隋,確立於唐,於宋發展興盛,明清完備。那麼古代的「高考」究竟難不難,它可不可以和我們今時今日同日而語?那古人所使用的教科書、五年高考三年模擬(下文簡稱五三)又究竟都是哪些呢?歡迎走進古代學子們高考前的「寶貴」時光!
  • 又是一年高考季,看古代的「高考」如何進行?
    古代人的高考 今天高考第二天啦 雖然不用再參加考試 但提到高考還是有點小緊張 小興奮、小激動 相信此時的考生和家長們也很緊張
  • 古代人是如何當上官的,聊聊古代官吏選拔制度
    看到這個題目也許有人會說,這還不簡單考試得來的,範進中舉不就是科舉考試得來的。的確,範進生活的時代實行科舉考試,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科舉考試是怎麼來的,在沒有科舉考試之前是怎麼選拔官員的?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古代選拔官員的制度。一、禪讓制
  • 高考不是科舉考試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科舉考試制度是繞不開的話題,它有功有過,影響深遠。在隋朝之前,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為士族人所掌控,通過類似於接班的方式世代相傳。自隋朝以後,廢除之前的九品中正制,打破了士族的地位壟斷,以科舉考試制度來選拔人才,任命官員,為寒門學子提供了一個光明大道。正如古詩中所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直到清末,張之洞上奏清廷,取消科舉考試制度。按現在的說法,科舉考試就是公務員考試,只是分成鄉試、會試和殿試等不同階段罷了。
  • 看看那些古代科舉制下的「高考落榜生」是如何逆襲的,受益良多
    前言:每年到這個高考季的時候,總是有人喜、有人哀。喜的是考上了理想中的大學,哀的是上不了大學。高考雖然一直以來總被一些人持以否定態度,但是它依然是當下最公平的制度,它能夠讓尋常百姓家的孩子一樣有走進象牙塔的機會,一樣可以上211、985,最後改變自己人生的命運。正如白巖松曾經在一次訪談中提及,如果沒有高考,常人如何拼得過富二代?
  • 現在高考作文杜絕詩詞,古代科舉考試中,有詩詞這科嗎?
    前天遇到這樣一個問題: 現在高考作文一般杜絕詩詞,古代科舉考試有詩詞這科嗎? 前言 最近這兩天,各省開始陸續發布高考錄取線分數線了。借著這個熱點,聊聊高考的事。
  • 【鉤沉】定州貢院:見證古代科舉制度
    於常見攝■閱讀提示它始建於清,是中國北方唯一一座保存較為完整的科舉考場,是古代科舉考試的見證者。它建築規模宏大,氣勢莊嚴雄偉,為研究清代建築藝術及科舉考試制度提供了豐富實物資料。它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定州貢院。
  • 從古代科舉到現代高考,不變的天道酬勤+人生進階
    今天是6月7日,是每年一度的高考日;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高考只有一次。人的一生之中,真正的大事無非上學、婚姻、立業、育子。對於現代的我們來說,高考,然後進入一個好的大學,選擇一個好的專業,攀上一個好的平臺,是人生中第一道難關,也是第一道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