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是我國開創的一項非常重要的選拔官員的考試制度,但是你知道嗎?我們的科舉制度不僅僅是影響了我們的中國的歷史,甚至是遠在大洋彼岸的英國,都受到了它極大的影響。
一、科舉制度在西方的傳播
中國的科舉制度對於西方的影響,最早的記載的是葡萄牙人科魯茲,在他的《科魯茲遊記》中詳細敘述了自己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見聞。
他曾於1566年來到中國直到1569年才回國。他的遊記最早在威尼斯出版,隨後又在倫敦以英文出版。在書中的239頁到240頁明確指出了,在中國的官員老爺們(封建領主)都是通過專門的學問考察得到社會地位的,並且略微敘述了中國的舉人和進士等名詞。
這本書在西方反響很大,引起了更多的當時的社會精英和政治改革家對於中國的官員選拔考試制度的興趣。
西班牙著名歷史學家剛則來茲,經過了多方資料的收集整理之後,出版了《偉大中國之歷史及其現狀》一書。此書的第一卷第十四章詳細介紹了中國的科舉制度,就是所謂的"考取博士學位的考試,及其如何開始,如何的結束。"並且著重的記述了科舉考試制度的自由競爭性原則,委任官員的儀式和方法等。對中國做出了極高的評價:"這是個偉大的國家,在當今世界上,是當之無愧的政治秀良的頭等國家"。
此書一出又掀起了一股漢學熱,大量的傳教士和探險家爭相前往中國一探究竟。那些一批批前往中國"取經"的傳教士和探險家們為了進一步了解這個神秘的國家,在中國生活了很長時間。至此西方人(歐洲人)對於中國的科舉制度的認識進一步加深。
在眾多的傳教士及其著作之中,最為出名的就是1615年在德國出版的《利瑪竇日記》。利瑪竇在中國生活了有28年之久,與其交往甚密的士大夫多達130多人,因此他也熟知中國的政治教育情況。在其日記之中充滿了對於科舉制度的溢美之詞。
曾同馬戛爾尼於1793年訪華的GL-斯當東,在英使謁見乾隆紀實中高度讚揚了這一制度的公正及平等。雖然也承認了富人子弟比窮人子弟錄取機會多的可能,但他反覆強調了這樣一個事實:
"這種考試制度對社會上所有階層的人都是公開和平等的,沒有人被排斥在這種機會之外,部分天才的窮人子弟,還是可以通過這種制度脫穎而出的。"
1834年史學家郭施拉在《中國史略》和《開放的中國》兩書中也極力稱讚科舉是一個學而優則仕,人人機會均等的出類拔萃的制度。
二、英國的文官制度的改革
隨著西方學者對於科舉制度研究的逐漸深入,許多研究者紛紛提出了引入科舉,改革本國文官制度的建議,對於這一制度的宣傳開始在新聞界掀起浪潮。當時英國的《紳士雜誌》、《倫敦雜誌》、《霧雜誌》、《手藝人》、《雙周評論》都運用了大量篇幅介紹中國科舉制度。
美國的《北美評論》、《紐約時報》、《每月雜誌》也都把中國科舉制度作為一個可供模仿的典範來研究。思想界和新聞界的聯手鼓吹匯成了一股強大的輿論潮流,極大地影響了歐美各國政府文官制度改革的決策思維。
最早的英國文官制度改革始於1833年,議會規定每次議會缺額時,都要進行四個人的選拔性考試,擇優錄取。隨後又在1853年提出了"關於建立英國常任文官制度的報告"。在報告中詳細的提出了現行文官制度的弊端,和一套解決方案。這被認為是英國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礎。
它確立了英國文官制度的基本原則:
第1, 政府通過各級考試來選拔任命官員,各級官員必須通過嚴格的測試合格之後才可以接受任命。
第2, 在平時也對現任的文職官員進行考察,根據當事人的工作成績及勤奮程度給予晉升。
第3, 文官分為低級和高級兩類,對於能力和學歷作出要求,即使是低級官吏也必須有中等以上的學歷水平。
隨後的英國內閣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革,各級官員的考試選拔開始面向全社會,更加的公開公正。
三、 總結
自從進入近代史以來,中華民族在政治經濟,軍事制度,文化藝術方面長期處於劣勢,我們開始全面學習西方,稱之為"西學東漸"。就連在我國實施了上千年的科舉制度都被當成了文化糟粕,走到了窮途末路。
然而在我們開始拋棄自己的科舉制度的同時,西方人卻抓住了科舉制的根本內涵,開始面向全社會擇優錄取。他們依託於中國科舉制度的精神內核建立了西方的文官制度,並且愈發的強大和興盛。
【作者福爾摩小登授權勇哥讀史獨家發布。福爾摩小登:90後歷史愛好者,潛心研究歷史多年,對關於歷史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