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明的科舉制度,如何在英國生根發芽?

2021-01-10 騰訊網

科舉制度是我國開創的一項非常重要的選拔官員的考試制度,但是你知道嗎?我們的科舉制度不僅僅是影響了我們的中國的歷史,甚至是遠在大洋彼岸的英國,都受到了它極大的影響。

一、科舉制度在西方的傳播

中國的科舉制度對於西方的影響,最早的記載的是葡萄牙人科魯茲,在他的《科魯茲遊記》中詳細敘述了自己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見聞。

他曾於1566年來到中國直到1569年才回國。他的遊記最早在威尼斯出版,隨後又在倫敦以英文出版。在書中的239頁到240頁明確指出了,在中國的官員老爺們(封建領主)都是通過專門的學問考察得到社會地位的,並且略微敘述了中國的舉人和進士等名詞。

這本書在西方反響很大,引起了更多的當時的社會精英和政治改革家對於中國的官員選拔考試制度的興趣。

西班牙著名歷史學家剛則來茲,經過了多方資料的收集整理之後,出版了《偉大中國之歷史及其現狀》一書。此書的第一卷第十四章詳細介紹了中國的科舉制度,就是所謂的"考取博士學位的考試,及其如何開始,如何的結束。"並且著重的記述了科舉考試制度的自由競爭性原則,委任官員的儀式和方法等。對中國做出了極高的評價:"這是個偉大的國家,在當今世界上,是當之無愧的政治秀良的頭等國家"。

此書一出又掀起了一股漢學熱,大量的傳教士和探險家爭相前往中國一探究竟。那些一批批前往中國"取經"的傳教士和探險家們為了進一步了解這個神秘的國家,在中國生活了很長時間。至此西方人(歐洲人)對於中國的科舉制度的認識進一步加深。

在眾多的傳教士及其著作之中,最為出名的就是1615年在德國出版的《利瑪竇日記》。利瑪竇在中國生活了有28年之久,與其交往甚密的士大夫多達130多人,因此他也熟知中國的政治教育情況。在其日記之中充滿了對於科舉制度的溢美之詞。

曾同馬戛爾尼於1793年訪華的GL-斯當東,在英使謁見乾隆紀實中高度讚揚了這一制度的公正及平等。雖然也承認了富人子弟比窮人子弟錄取機會多的可能,但他反覆強調了這樣一個事實:

"這種考試制度對社會上所有階層的人都是公開和平等的,沒有人被排斥在這種機會之外,部分天才的窮人子弟,還是可以通過這種制度脫穎而出的。"

1834年史學家郭施拉在《中國史略》和《開放的中國》兩書中也極力稱讚科舉是一個學而優則仕,人人機會均等的出類拔萃的制度。

二、英國的文官制度的改革

隨著西方學者對於科舉制度研究的逐漸深入,許多研究者紛紛提出了引入科舉,改革本國文官制度的建議,對於這一制度的宣傳開始在新聞界掀起浪潮。當時英國的《紳士雜誌》、《倫敦雜誌》、《霧雜誌》、《手藝人》、《雙周評論》都運用了大量篇幅介紹中國科舉制度。

美國的《北美評論》、《紐約時報》、《每月雜誌》也都把中國科舉制度作為一個可供模仿的典範來研究。思想界和新聞界的聯手鼓吹匯成了一股強大的輿論潮流,極大地影響了歐美各國政府文官制度改革的決策思維。

最早的英國文官制度改革始於1833年,議會規定每次議會缺額時,都要進行四個人的選拔性考試,擇優錄取。隨後又在1853年提出了"關於建立英國常任文官制度的報告"。在報告中詳細的提出了現行文官制度的弊端,和一套解決方案。這被認為是英國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礎。

它確立了英國文官制度的基本原則:

第1, 政府通過各級考試來選拔任命官員,各級官員必須通過嚴格的測試合格之後才可以接受任命。

第2, 在平時也對現任的文職官員進行考察,根據當事人的工作成績及勤奮程度給予晉升。

第3, 文官分為低級和高級兩類,對於能力和學歷作出要求,即使是低級官吏也必須有中等以上的學歷水平。

隨後的英國內閣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革,各級官員的考試選拔開始面向全社會,更加的公開公正。

三、 總結

自從進入近代史以來,中華民族在政治經濟,軍事制度,文化藝術方面長期處於劣勢,我們開始全面學習西方,稱之為"西學東漸"。就連在我國實施了上千年的科舉制度都被當成了文化糟粕,走到了窮途末路。

然而在我們開始拋棄自己的科舉制度的同時,西方人卻抓住了科舉制的根本內涵,開始面向全社會擇優錄取。他們依託於中國科舉制度的精神內核建立了西方的文官制度,並且愈發的強大和興盛。

【作者福爾摩小登授權勇哥讀史獨家發布。福爾摩小登:90後歷史愛好者,潛心研究歷史多年,對關於歷史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心。】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科舉制是中國最偉大的制度發明?
    隋煬帝在大業元年(605年)設進士科取士,成為科舉的開始。唐朝繼承並發展了這一制度。宋朝則進一步完善了唐朝的科舉制度,廢除行卷公薦之法,建立彌封謄錄製度,確立一套相當完整的體制。可以說,,科舉制度是中最具開創性和平等性的官吏和人才選拔制度,建立了一套文官選撥制度,而西方做到這一點還是在近代。
  • 同為選拔官員,為何英國文官制度走向了現代,科舉制卻滅亡了?
    英國文官制度經過自身的逐漸改革完善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與倡導,不僅在本地區乃至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現代公務員制度學習的前沿。英國文官制度是在借鑑科舉制的情況下建立的但英國文官制度並非是無中生有的,它的起源與中國的科舉制頗有關係。在16世紀以後,我國的科舉制逐漸成熟,在世界上也日益受到各國國家的關注。
  • 不要再黑科舉制度了,它真應該列入中國的偉大發明
    從學者進而成為仕者,就不得不提中國古代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中國的科舉考試,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在隋之前的歷史裡,我們看到最多的是能人、賢人自薦或者是被舉薦入朝的例子。科舉制度自從隋朝開始創立,唐代逐步發展,到宋朝更加完善,明朝得以強化,衰落於清朝,並於1905年廢止,改為更科學的高考制度。科舉制度是一種逐級的人材選拔制度,在明朝達到最完善的程度。它由童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個等級組成,按行政地域,梯級考試選拔。先經縣試、府試成為&34;。
  • 影視劇讓中國文化在世界生根發芽
    影視劇讓中國文化在世界生根發芽 時間:2020.12.02 來源:光明日報
  • 科舉制度:被譽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因一篇文章被後人貶低
    提起中國古代的輝煌,許多人都會想到「四大發明」,不過事實上外國人對於中國古代的成就最欽佩的不是「四大發明」,而是科舉制,因為在他們看來,科舉制是一種劃時代的人才遴選制度,是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而且是能夠為西方世界帶來全新動力的制度。
  • 科舉制度應當如何評價
    而對科舉制這一具有上千年歷史的重要制度進行深入的探討,對廢科舉這一重大舉措進行全面的研究,具有特別的歷史意義。   1 「終古必無廢科目之虞」   在中國歷史上,很難找出哪種制度比科舉制的影響更為重大而深遠的了。科舉制對隋唐至明清1300年間中國政治、教育、社會、文化等各方面具有重大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科舉塑造了中國古代社會的文化形態與知識分子的性格和形象。
  • 科舉制度 中國人送給西方最重要禮物
    前一段時間,主要就20世紀思想家們在這個問題上給我們留下的思想遺產進行梳理,這方面的討論今後仍將繼續進行;而同時另外一種討論正在醞釀開展,就是討論文明發展過程中,中國文明所獨有的一些側面,比如中國的科舉制度,中國的宗法制度,中國的禮樂制度,等等。我們有幸請到參加「科舉文獻整理與研究:第八屆科舉制與科舉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諸位,就文明進程中的中國科舉制度這一主題發表高見。
  • 中國醫生當「外教」:讓中醫在非洲貝寧「生根發芽」
    受訪者 供圖中新網銀川12月31日電 題:中國醫生當「外教」:讓中醫在非洲貝寧「生根發芽」作者 楊迪「在非洲國家貝寧,當地人民把醫療隊員手中的銀針稱作『神奇之針』。」31日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中國(寧夏)第24批援貝寧醫療隊隊員周淑鳳如是說。
  • 「紙巾」是生花利器,拿來養月季,發芽又生根
    拿紙巾給月季用,不僅能夠促進它發芽,還能在扦插的時候促進它生根,那麼到底要怎麼使用呢?紙巾包芽,發芽快在剛買來月季的種子後,有些發芽很慢,為了讓它快速發芽,這時候紙巾就派上用場了。首先準備好一個小塑料盒,就是平時點外賣的那種長方形小塑料盒,一張紙巾和一個自封袋;再把紙巾對半摺疊起來,放入塑料盒中,加入純淨水把紙巾溼潤;浸溼之後把剩下的水倒掉,防止月季的種子被覆上膠膜,影響發芽;然後把種子放到紙巾上面,種子之間要保持適當的距離,最後把小塑料盒裝進自封袋裡面,密封起來,密封之後要每天要打開半個小時讓種子透氣,期間不需要加水。
  • 宋繼昭:讓素質教育在百年名校生根發芽
    宋繼昭:讓素質教育在百年名校生根發芽 文德桃李春風·蕭縣名校名師公益展示之上篇
  • 戲曲傳承與發展重在「生根發芽」
    戲曲傳承與發展重在「生根發芽」 發表時間:2016-04-01   來源:嶽陽文明網   由中宣部文藝局、文化部藝術司共同舉辦的傳承發展戲曲藝術經驗交流現場會30日在中國評劇院舉行。
  • 【漲知識】你知道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是怎麼來的嗎?
    科舉從隋朝開始,一直持續到清朝末年,持續了1300多年,一種制度能延續這麼長的時間,在世界歷史上也實屬罕見。 除了幾個受中國影響很深的國家,如日本、朝鮮,其他的國家大多是到了近代才開始出現類似的制度。
  • 歷史學家馮天瑜:科舉制是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圖)
    馮天瑜  「官僚由民間考選產生,其完備形態便是中國的科舉制度,此制被稱之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是現代文官考試制度的先導。」5日,著名歷史學家、武漢大學馮天瑜教授作客湖北省圖書館「長江論壇」,提出新論斷「科舉制度——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令聽眾耳目一新。  馮天瑜介紹,隋唐至明清實行1300餘年的「科舉制度」,使朝廷與平民對接,較之「世卿世祿」的貴族制度是一大進步。明末百餘年間,進士及第者來自三代無功名家庭的,多達六成,這比世襲貴族政治無疑更優越。
  • 現代公選制度和科舉制度有關係?科舉制度對公選制度有什麼影響?
    社會發展具有延續性,文化具有延續性,因此受社會、文化影響的制度也具有延續性。作為中國古代最主要的選官制度,科舉制歷時一千多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寶貴的教訓,這對於中國當今的領導幹部公開選拔考試制度是極具借鑑意義的。看似處於不同時代背景兩種制度因深植於同一片政治、文化土壤而具有可比性。
  • 什麼是科舉制度,帶你詳細了解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與新型士人的出現 科舉制度,並不是宋代才有的。它是從隋煬帝大業五年開始,在1905年清政府推行新政的過程中廢除的。科舉制度在中國歷史上整整持續了1300年的時間。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科舉考試可以說更為接近於現在的公務員考試。我們知道唐代的科舉制度其實已經相當成熟了,到了宋代的時候又有方方面面的演進。我們會看到宋代的科舉考試基本是一個三級考試的制度。三級考試制度中第一級或者說最為基礎的一級,就是鄉試。鄉試就是在家鄉參加考試,福州人就在福州考,蘇州人就在蘇州考。
  • 歷史學家宮崎市定:科舉制度是壞制度嗎?
    按:「金榜題名」「狀元及第」是人們對高考生的期待和祝福,這些詞語均出自中國古代實行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作為古代中國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的利弊是什麼?又應當如何看待科舉制的崩潰?日本歷史學家宮崎市定以《科舉史》一書回應了以上問題。
  • 制度先行 助力中國之治
    制度,是國家治理的基礎,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是國家走向強大的基礎。古有,商鞅變法建立縣制,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隋唐創立科舉制,北宋「杯酒釋兵權」,元朝實行行省制,明清設內閣增軍機處。新時期,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行政審批制度等等相應建立,為新時代中國之治扎牢制度基礎。
  • 英國文官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一文帶你了解英國文官制度改革的過程
    中國古代要是想做官的話,那就要通過科舉考試,而這樣的科舉取士的選拔和如今的高考十分的相似,可以說科舉取士影響著現代高考制度,而在遙遠的西方,也誕生了一種受到中國科舉取士制度影響的官員選拔制度,那就是文官制度,文官制度和中國的科舉考試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但是也有著不同的地方,那麼西方的文官制度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 專家:在中國被妖魔化的科舉 卻被西方學者稱讚
    科舉制度到後期確實出現了選題過窄、禁錮思想、選拔不公平、鼓勵官本位等弊端,但這並不是科舉制度內生的問題,而是專制主義的必然結果,將整個系統設計的缺失全部歸罪於分系統,至少有欠公允。  有趣的是,雖然近代以來國人對科舉制度口誅筆伐,必欲除之而後快,可它在西方卻頗有口碑,甚至成為英國現代文官選拔制度的藍本。
  • 包浩斯在德國生根發芽百年
    包浩斯在德國生根發芽百年 2017-07-14 11:34:32 環球時報 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