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陽雜俎》是一部偉大的筆記小說,作者是晚唐段成式。此書上說天文,下敘地理,政治、歷史、科學、文學、宗教、民俗、人物、動物、植物、礦物、音樂、建築、奇珍異寶、奇聞怪事、封建迷信,無所不有,包羅萬象。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價說:「或錄秘書,或敘異事,仙佛人鬼以至動植,彌不畢載,以類相聚,有如類書,雖源或出於張華《博物志》,而在唐時,則猶之獨創之作矣。」
酉陽雜俎
可是,滿清紀曉嵐卻認為此書「多詭怪不經之談,荒渺無稽之物」。做出這樣的評價,一是因為紀曉嵐沒文化、見識少,二是因為滿清閉關鎖國、全面退步,時人見識短淺,思想醜陋。
《雜俎》記載的很多博物學知識,都是科學的,無論如何也比紀曉嵐的鬼故事《閱微草堂筆記》要高明的多。比如說,《酉陽雜俎》記錄了很多從國外傳入大唐的植物,都是真實的。比如,書中記載的婆那娑樹:
「婆那娑樹,出波斯國,亦出拂菻,呼為阿蔀嚲。樹長五六丈,皮色青綠,葉極光淨,冬夏不雕,無花結實,其實從樹莖出,大如冬瓜,有殼裹之,殼上有刺,瓤至甘甜,可食,核大如棗,一實有數百枚,核中仁如慄黃,炒食甚美。」
滿清人不知道這是什麼,大驚小怪,覺得這是杜撰的。其實不然。這種水果不是從花裡結出來的,而是從樹莖上鑽出來的,果實大如冬瓜,果肉無比甘甜,果核也可以炒熟吃,味道就像慄子。這是菠蘿蜜,當然真實存在。
唐朝人就吃過菠蘿蜜
再比如,書中還記載了另一種植物:
「阿驛,波斯國呼為阿馹,拂林呼為底珍。樹長丈四五,枝葉繁茂,葉有五出,似椑麻,無花而實,實赤色,類椑子,味似甘柿,一月一熟。」
這是無花果,來自西域,唐朝時傳入中國。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記載無花果。
從這兩個例子可以發現,從西域傳入的植物,《雜俎》會同時記載其波斯語名字和希臘語名字,菠蘿蜜如此,無花果亦如此,很多其他植物都如此。這些植物在波斯和羅馬的用途是什麼,書中也當做奇聞趣事給記了下來。比如說,齊暾樹可以用來榨油,阿勃參可以用來治療癬疥之疾,野悉蜜可以用來做香水,安息香可以用來做焚香,不一而足。
這說明,唐朝時期,中國與波斯、羅馬的經濟文化交流非常之深入,非常之廣泛。段成式生活在中晚唐時期,即便到了這個時候,唐朝對外交流規模也遠超其他很多時期,尤其超過滿清。因此,在研究中外交流方面,《雜俎》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雜俎》記載了很多國家與民族,補充了史書的不足。比如,隋唐時期的正史中,很少再提及鄯善。由於從隋朝開始,絲綢之路的主幹道北移,出敦煌後,人們不再穿越庫姆塔格沙漠通過羅布泊周邊的鄯善進入西域,而是改走吐魯番,鄯善,也就是樓蘭,逐漸退出了人們的視線。但是,《雜俎》記載說,「鄯鄯之東,龍城之西南,地廣十裡,皆為鹽田,行人所經,牛馬皆布氈臥焉」。這表明,唐朝時期的絲綢之路鄯善沿線並未完全廢棄,仍有人在使用,但很可能是羅布泊乾涸了,所以鄯善一帶變成了鹽田,行人在此會飽受鹽暴之苦。
《雜俎》部分記錄甚至被《新唐書》直接照搬過去了。比如說,書中記錄了一個西方國家,叫做撥拔力國:
「撥拔力國,在西南海中,不食五穀,食肉而已。常針牛畜脈,取血和乳生食。無衣服,唯腰下用羊皮掩之。其婦人潔白端正,國人自掠賣與外國商人,其價數倍。土地唯有象牙及阿末香。波斯商人慾入此國,圍集數千,人齋紲布,沒老幼共刺血立誓,乃市其物。自古不屬外國。戰用象排、野牛角為槊,衣甲弓矢之器,步兵二十萬。大食頻討襲之。」
這段文字,後被歐陽修、宋祁等人稍加改動,輯入《新唐書·西域傳》。
這段記載固然難能可貴,但被很多學者賦予了過分的意義。他們認為,這是中國與黑非洲最晚在唐朝時期就已經建立聯繫的證明。於是,有專家就開始去考證撥拔力國之所在。近代學者張星烺認為撥拔力國位於索馬利亞,很多學者隨聲附和,認為此國在亞丁灣南岸,其實還是索馬利亞。
阿爾及利亞的柏柏爾少女,作者:伯裡曼,1888年
我認為,這是錯誤的。《雜俎》白紙黑字寫的很清楚,撥拔力國的女人潔白端正,這就說明,撥拔力人不是黑人,僅憑這一條,就排除索馬利亞了。其實,撥拔力就是巴巴裡,也就是柏柏爾,位於北非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等地。柏柏爾人是白種人,其婦女潔白如玉,顏值普遍很高。而且,撥拔力國產阿末香,也就是從抹香鯨體內取出的龍涎香。考之南宋周去非的筆記小說《嶺外代答》,阿末香是高級奢侈品,擁有地理標誌,出自大食西海,就是阿拉伯帝國西邊的海。這個大食西海,可能是地中海或者大西洋,但絕對不會是東邊索馬利亞的亞丁灣,柏柏爾人的位置就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間。另外,阿拉伯帝國多次入侵撥拔力國,索馬利亞雖然不斷有阿拉伯移民,但阿拉伯人對索馬利亞談不上什麼侵略,但其對柏柏爾人的戰爭和徵服,則從未間斷,甚至至今仍在進行中。所以,撥拔力國是柏柏爾人的地盤,不可能在黑非洲。《雜俎》關於撥拔力國的記載不是唐朝與黑非洲建立關係的證明。
為尋找唐朝與非洲建立關係的證據,個別學者已經不理智了。上述的撥拔力國還情有可原,雖然不是黑非洲,但畢竟也在非洲大陸。但是,有些學者卻把《酉陽雜俎》中記載的好幾個其他國家,統統算作非洲國家。而這些偽學,就是從那位張星烺開始的。
《雜俎》簡單記載了兩個國家,分別叫做孝億國、仍建國。
「孝億國界周三千餘裡,在平川中。以木為柵,周十餘裡,柵內百姓二千餘家,周國大柵五百餘所。氣候常暖,冬不凋落,宜羊馬,無駝牛。俗性質直,好客侶。軀貌長大,褰鼻黃髮,綠眼赤髭,被發,面如血色。戰具唯槊一色。宜五穀,出金鐵,衣麻布。舉俗事祆,不識佛法,有祆祠三百餘所。馬步甲兵一萬。不尚商販,自稱孝億人。丈夫、婦人佩帶。每一日造食,一月食之,常吃宿食。」
「仍建國,無井及河澗,所有種植,待雨而生。以紫礦泥地,承雨水用之。穿井即若海水,又鹹。土俗潮落之後,平地為池,取魚以作食。」
除《雜俎》外,《太平廣記》和《異域志》也記載了孝億國,但都大同小異,都是照抄《雜俎》,都沒有註明孝億國的道裡方位。於是,張星烺在《中西交通史料彙編》一書中,將其算作非洲國家。他認為,孝億國位於埃及南部一個叫做Siut的地方,因為Suit讀音依稀有點像孝億,而且這裡靠近赤道,氣候常暖,野獸也多,樹立木柵可以防備野獸。但是,孝億人有白種人特徵,埃及人可沒有,於是,老張覺得,歐洲的汪達爾人曾經到過突尼西亞一帶建國,孝億人「豈即其苗裔歟」?這就是莫須有。
老張
仍建國比孝億國更加虛無縹緲。老張仍是單純從讀音角度出發,鋪開世界地圖滿世界找仍建,最終在突尼西亞找到一個叫Utica的地方。我不知道他到底覺得這個單詞讀起來與「仍建」相似在哪裡。但人家覺得這地方沿海,仍建也沿海,於是,仍建國也成非洲的了。
紫礦
但是,對於仍建,老張忽視了《雜俎》中的關鍵線索,那就是文中的紫礦。這是一種植物,分布在東南亞、印度,在華南和雲南也有,但非洲沒有。紫礦可以在乾旱地區生長,也可以在鹽鹼地生長,寄生有紫膠蟲,產生的紫膠有多種工業用途,也許仍建人可以用來做防水層塗在地上收集雨水。仍建國有紫礦,濱海且地下水鹽鹼重,沒有地表河流,但是有雨水可以種地,這證明,仍建國是在印度西北海邊的拉賈斯坦或者古吉拉特某處,仍建人可能是某一部分拉傑普特人(Raja Putra)。總之,仍建與非洲無關。
至於孝億國,《雜俎》的記載已足夠詳實,其準確方位十分清晰,就在伊朗裏海南岸的馬贊德蘭省,絕對不在非洲。孝億絕不是Suit的音譯,而是馬贊德蘭省會薩裡Sari的音譯。在唐朝時期,馬贊德蘭也被叫做陀拔斯單,也就是塔巴裡斯坦。
Sari這幾個字是很醒目的
孝億國有以下幾個有效特徵。第一,孝億人是白種人,身材高大,黃毛碧眼大鼻子。第二,孝億人民風淳樸,熱情好客,男女都穿的美美的。第三,孝億人信仰祆教。第四,孝億國地處平原,人口眾多,有城市和村鎮。第五,孝億國軍事實力較強,有步兵、騎兵,裝備有甲冑,使用的兵器類似於中國的槊。第六,孝億國以農業經濟為主,種植五穀和麻。第七,孝億國物產富饒,出產金和鐵,也有大量的木材資源。第八,孝億國氣候溫暖,冬天樹葉不落。
符合這一切特徵的,只有馬贊德蘭。
第一,馬贊德蘭人是一種伊朗人,現代伊朗人裡面的黃髮、棕發、碧眼的比例很高,在唐朝時,黑頭髮的突厥語民族還沒有進入伊朗,黑頭髮的阿拉伯人進入的時間也不久,馬贊德蘭人的白種人特徵應當更加明顯。這與孝億國基本一致。
第二,與《雜俎》大致同時出現,成書于波斯薩曼王朝的《世界境域志》曾經記載了馬贊德蘭地區「人們對人友好」、「殷勤好客」,「居民相貌端正,衣著整潔」,生產大量的絲織品、漂亮衣服、裝飾品、各種香水,人們自然穿的美美的。這與孝億國基本一致。
第三,馬贊德蘭深受祆教的影響。《世界境域志》記載,在馬贊德蘭的卡林山地區,大多數居民為祆教徒。在阿拉伯帝國瘋狂擴張的年代,塔巴裡斯坦長期維持獨立,祆教信仰一直堅持到12世紀,馬贊德蘭的祆教貴族先後建立了多個政權,威震裏海南岸。在伊斯蘭狂潮之中,在波斯帝國滅亡一百多年之際,堅守祆教信仰,這是一個非常鮮明的特色,可以說,僅憑這一點,就足以斷定孝億國位於馬贊德蘭。
第四,馬贊德蘭位於裏海南岸平原,是整個伊朗難得一見的平原。同時,馬贊德蘭人口眾多,《世界境域志》記載的馬贊德蘭的城鎮鄉村非常多,「居民很多」。時至今日,馬贊德蘭仍是伊朗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這與孝億國基本一致。
槊
第五,根據《世界境域志》的記載,馬贊德蘭人勇猛善戰,很多地方的人全是士兵或農民,有的地方男人除了打仗什麼也不幹。馬贊德蘭人的武器是盾牌和標槍,而孝億國人的武器是槊。毫無疑問,外國人不可能掌握槊這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雜俎》是把馬贊德蘭人的標槍類比為槊。
第六,根據《世界境域志》的記載,馬贊德蘭農業發達,有的地方除了士兵就是農民,婦女都去種地。同時,馬贊德蘭廣種亞麻,出產大量亞麻布。這與孝億國基本一致。
第七,馬贊德蘭資源豐富。根據《世界境域志》,馬贊德蘭多地出產大量的鐵及其他礦產,盛產各種木器。今天,木材及其衍生產業,仍是馬贊德蘭地區的重要產業,首府薩裡的木業和造紙業,聞名遐邇。這與孝億國基本一致。
第八,馬贊德蘭地處裏海南岸,氣候特徵類似於地中海氣候,冬天溫暖。這與孝億國基本一致。
因此,綜上所述,孝億國不可能在非洲,只可能在馬贊德蘭。
說這麼多是想說什麼呢?回到主題,《酉陽雜俎》並不是愚昧無知的滿清人所認為的「詭怪不經,荒渺無稽」,正好相反,其書記載了大量真實可考的信息,包羅萬象,博古通今,是一部劃時代的博物學著作,擁有極高的價值。
歷史並不總是在進步。唐朝開明昌盛,人民眼界開闊,胸襟廣大,能夠懷著一顆好奇心欣賞整個世界的美,並且會留給後人欣賞。但是滿清奴役中國的二百六十年,閉關鎖國,全面落後,人民普遍愚昧無知,遺忘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智慧三大傳統美德,變得懶惰懦弱愚蠢。這就是歷史的巨大退步。好在現在快都追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