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05日 08:33 來源:《太平洋學報》2020年第1期 作者:宋偉
字號內容摘要: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現實基礎。這一理念的提出,不僅是對全球性問題日益嚴峻的回應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 現實基礎; 階段定位; 基本原則; 主要依據; 具體路徑作者簡介:宋偉,山西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法學博士。
關鍵詞:
作者簡介: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現實基礎。這一理念的提出,不僅是對全球性問題日益嚴峻的回應,也是對崛起的中國如何處理與國際體系關係的回應。論文進而分析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階段定位,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原則和主要依據,最後初步設想了在全球、區域和雙邊層次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路徑。論文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必須遵循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基本原則,依據不同範圍的複雜性,採取不同的秩序目標和合作形式,不急於追求高水平的一體化和制度化,而是著眼於建設具有高水平互信和相互認同的國家間共同體。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 現實基礎; 階段定位; 基本原則; 主要依據; 具體路徑
作者簡介:宋偉,山西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法學博士。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之後所提出的中國外交新理念和新原則。中國共產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我們呼籲,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如果說胡錦濤時期的「和諧世界」思想在於緩和和消除國家間的各種利益衝突、推動國際合作,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則是一個更加鮮明的國際秩序理念,體現了中國致力於改善全球治理、建構新型國際關係的決心。那麼,為什麼中國的新一代領導集體要提出來如此宏大的一種國際秩序理念,又如何能夠分步驟、分層次地實現這一目標?畢竟,目前各國之間依然存在著複雜多樣的利益衝突,反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思想方興未艾,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在國際政治中並未退潮。人們也容易發出這樣的疑問,在當前中國和美國貿易摩擦凸顯、中國和日本等國家仍然存在領土爭端的條件下,如何能夠建設中美命運共同體、中日命運共同體乃至亞太命運共同體? 本文並不奢望能夠完全回答這些問題,但是致力於從學術的角度探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可行性與具體路徑,從而推動有關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學理研究。
一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實基礎
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其現實基礎或者說現實要求是什麼? 這個可以從國際社會和中國自身兩個方面進行回答。從國際社會的角度來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以及人類技術的進步,各國之間相互依賴程度不斷加深,全球性的公共問題日益增多,獨善其身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可能;而從中國自身的角度來看,中國的發展日益離不開世界市場,國際社會呼籲中國提供更多的國際公共產品,同時隨著中國經濟和軍事力量的崛起,國際社會對中國崛起後的外交理念也變得日益關注。鼓吹「中國威脅論」、限制中國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的海外投資,正在成為西方發達國家的常態。因此,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應對日益增多的全球性問題,也是應對中國崛起所帶來的一系列誤解和猜忌,旗幟鮮明地表明中國希望建設一種什麼樣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由於經濟全球化以及工業化和技術的發展,以往相對獨立的地區國際體系逐步融合為一個統一的全球體系和世界市場。馬克思對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作了精彩的論述:「隨著美洲和通往東印度的航線的發現,交往擴大了,工場手工業和整個生產運動有了巨大的發展。從那裡輸入的新產品,特別是進入流通的大量金銀完全改變了階級之間的相互關係,並且沉重地打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勞動者;冒險的遠徵,殖民地的開拓,首先是當時市場已經可能擴大為而且日益擴大為世界市場———所有這一切產生了一個歷史發展的新階段……」發展到今天,各國在經濟上已經高度相互依賴,全球產業鏈、跨國公司、跨境電商等,都在成為塑造全球經濟的核心因素。以大豆貿易為例,中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國,現在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進口量佔全球大豆貿易量的60%,90%的大豆需要進口。中國是美國大豆的第一大出口市場,而在貿易摩擦之前,美國約有62%的大豆銷往中國。中國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2019年2月就明確表示,「中美肯定是大豆貿易的重要夥伴。」
因此,中美貿易摩擦是在兩國經濟高度相互依賴的狀況下發生的,強行的脫鉤必然會對雙方都造成巨大的貿易成本。除了經濟上的相互依賴以外,工業化、技術的進步、恐怖主義的外溢等,也使得國際社會在安全領域的相互依賴程度不斷上升。僅以各國十分關心的核安全為例,核汙染、核擴散以及如何阻止核武器流入恐怖分子手中,這已經是需要各國去共同努力應對的全球性重大安全問題。除此以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家對邊界的控制日益減少,恐怖分子以及其他犯罪分子的流動變得更加容易,而且他們能夠更加方便地從網際網路獲得作案的技術和工具。所有這些,都意味著人類社會已經是具有共同命運的整體。習近平主席指出,「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裡,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也指出,「全球化是一種我們面臨的生活時空轉變的現實,發生在遙遠地區的種種事件,都比過去任何時候更為直接、更為迅速地對我們發生著影響。反過來,我們作為個人所做出的種種決定,其後果又往往是全球性的。」
另一方面,國際社會,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對於一個崛起的中國奉行什麼樣的外交理念十分關注,而發展中國家則熱切希望中國能夠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提供更多的國際公共物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是對這些疑慮和呼聲的回應。從中國自身的角度來講,一直致力於做負責任大國。按照習近平主席在 2015年聯合國發展峰會上提供的數據,「60 多年來,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發展合作,向16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近4000億元人民幣援助,派遣60多萬援助人員。其中有700多名中國好兒女,為他國發展獻出了寶貴生命。」儘管美國在2017年12月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把中國定位為頭號戰略對手,聲稱大國地緣政治競爭正在回歸,但是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崛起的中國要建構的恰好是一種新型國際關係,而不是這種「舊型國際關係」;儘管中國和美國很難短時間內建成命運共同體,但是中美之間存在共同命運以及從長遠來看兩國建設命運共同體,仍然是符合現實情況和兩國利益的。同時,參與國際合作是中國做負責任大國的有力證據,但是國際社會顯然希望看到中國作為新興國家在建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方面提出更多明確的主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中國所提出的新國際秩序主張,這一主張的核心是定位了中國與國際體系的關係。一直以來,中國都把自己定位為負責任大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則表明了中國致力於建構新型國際關係、不走國強必霸老路的決心,也表明中國不會追求獨善其身,而是會繼續做負責任的大國、提供更多的國際公共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