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長沙理工大學基地 謝文成
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貫穿一條清晰的理論演進邏輯,即從「自然共同體」「虛幻的共同體」走向「真正的共同體」。自然形成的共同體是基於地緣、血緣和共同的語言、習俗而形成的群體,這就是家庭、氏族、部落、原始公社等。馬克思基於對資本主義國家不平等的物質利益佔有和人的自由普遍缺失的客觀事實,揭示出資本主義國家是「虛幻的共同體」這一本質特徵,又從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和創造財富的巨大潛力中看到辯證否定資本主義的可能,進而提出建立「真正的共同體」即「自由人聯合體」的解決方案。從本質上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與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都是關注人類命運的理論,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將為實現馬克思所設想的真正的共同體創造條件和契機。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既包含了對人類命運的歷史思考,也有對全球化深入發展的現實回應。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包括價值共識、制度實踐和文化認同三個相互聯繫的方面。
何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共識?習近平在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講話指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這些價值共識,是構建國際秩序的倫理基礎。其中,和平和發展是自從有人類以來就開始追求的價值目標,事關人類的生存與安危;公平和正義是設計和改革全球治理規則的基礎,是協調人類命運共同體成員在分配全球利益和責任時的基本原則,也是維護世界和平和發展的條件;民主與自由既是現代民族國家內部追求的價值和治理手段,也應擴展到國際關係領域。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最關鍵的是全球規則和制度的制定和執行,要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利益為依歸。在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時,應該由與此問題利害相關的所有成員用民主的方式解決。
上述價值共識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秩序的基礎,而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想需要設計切實可行的制度。當今時代,以聯合國憲章為宗旨的國際秩序和準則仍然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依據。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法律和制度的設計,首要考慮的應該是有助於每個國家建設自己的民族共同體。主權平等和民族自決原則要貫徹到各類國際組織機構中,體現這一原則的各種國際制度也應得到尊重。任何試圖侵犯此原則的設計都應該擯棄。當然,尊重以聯合國憲章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不是說這種秩序就完美無缺,不需要改革。國際政治和經濟制度的改革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最強烈的呼聲,在國際政治經濟治理過程中,尊重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訴求應得到體現,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中增加發展中國家的代表和話語權,重視協商民主等保護弱國的措施在制度設計中應有所體現。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制度設計要與相應的文化資源相融合,才能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認同。文化多元主義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中面臨的既成事實,文化的差異和衝突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面對的現實。亨廷頓認為在多元文化的世界裡,應該接受多樣性和尋找共同性,放棄普世主義和文化優越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觀就是強調各種文化兼收並蓄,和而不同,確立世界不同文化間的和諧共存,相互交流的文化秩序,維護文化多樣性,以及培育文化創新的土壤和機制。
在馬克思看來,資產階級開創了世界歷史,但世界歷史的未來卻屬於共產主義。從資本主義「虛幻的共同體」的瓦解到「真正的共同體」即共產主義社會的生成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需要經歷許多過渡性發展階段,形成具有過渡性特點的共同體,來聯結「虛幻的共同體」和「真正的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既著眼於解決資本主義「虛幻的共同體」所帶來的全球性問題和現代性弊端,又承載著建設美好社會的使命,擔負承上啟下的過渡性功能。與「虛幻的共同體」不同,它不是為實現少數人、少數國家的利益而存在,而是著眼於讓整個人類社會普遍受益。與「真正的共同體」不同,「人類命運共同體」尚不是資本主義滅亡後建立的全人類徹底解放的共產主義社會,而是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社會制度並存的人類社會結構中,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以及所有其他國家)共同努力才能實現的一種狀態,它是「真正共同體」的「序章」。
[責任編輯:鄭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