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100家素菜館,什麼激發了上海素食風潮?

2020-12-12 名廚

在上海,素食發展是一場文化碰撞

目前全國共有千餘家素食餐廳,而上海與北京的素食餐廳均在100家以上,佔全國大頭。其中,上海素食在傳統和西方化的平衡上引人矚目。上海素食的發展為何如此迅猛?它與其他城市的差異性究竟在哪裡?

素食必須是齋菜嗎?

素食主義是一個經常被人認為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產物。但事實上從古至今,素食就一直存在於中國的烹飪版圖之上。

曾經人們以修仙長壽等觀念,執著於食用素食。但發展至清代時,人們已經摒棄了迂腐的想法,將素食變成了一種日常生活中的習慣。素食還被正式劃分為三種類別,分別是「宮廷素食」、「佛教素食」與「民間素食」。儘管在菜品上有所不同,但究其烹飪手法還是有大量相似之處。

《素食說略》為清薛寶辰,記述了清朝末年比較流行的一百七十餘款素食的製作方法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資源的愈發豐富,這些傳統素食漸漸成為了一種小眾的飲食方式,默默在城市之中為小部分食客們服務著。

儘管上海早就將素食視為一種可接受的飲食文化,但在21世紀初期,這仍舊是一種與中式齋菜捆綁的餐飲模式——筆者本人就曾經歷過為友人點菜時,倘若提及「不吃葷的」,便會被餐廳老闆要求「把肉自己挑出來不就好了」這樣的玩笑話。但如果是說「他信佛,只吃齋菜」,不少餐廳則會體貼的送上一份不加任何可疑醬料的燙青菜。

玉佛寺、龍華寺等老牌寺廟,是最初上海人購買素食的主要選擇。這些寺廟對保留傳統素食功不可沒,但同時,它們更多的也是在推行佛教的理念,自然讓人們對素食有著強烈的儀式感,反而對素食在上海的發展,設置了障礙。

而就算是商業餐廳,這份捆綁也仍舊存在。雖然從功德林打包走一份素麵,早已經不會被任何人稱為是佛教徒的行為,但縱觀上海初期的素食餐廳,不難看出它們的主旨更多集中於中國傳統素食概念,即佛門淨素。

頗有宗教儀式感的「五觀堂素食」,菜單均為手抄本

功德林、棗子樹、五觀堂、吉祥草,這些上海最早獲得關注的素食餐廳,幾乎都為淨素餐廳(即不含蔥蒜等調料與雞蛋),部分創始人自身也帶有宗教背景。這些餐廳的菜式傾向中式傳統。雖然你可以在這些餐廳裡找到非常精緻的蔬菜家宴,但是更有創造性的素食菜品,或是更輕盈快捷的選擇,在當時的上海並不多見。

經典中式素菜鸚鵡銜珠

去宗教化,包容西方素食主義

然而上海與任何一個國際化大都市一樣,都經歷著外來餐飲文化的衝擊。而西方更貼近生活方式,或是環保主義的食素概念,則是上海近年來吸收最快的一種概念。隨著西方文化的進入,素食漸漸的在上海經歷了去宗教化,尋找到了更多的發展空間。

首先到來上海的並不是真正的西式素食餐廳,而是西式輕食餐廳中的色拉。儘管色拉並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但若不是1999年起上海開啟了第一家主打西式簡餐的Wagas,恐怕很少有人會真正認為素食色拉可以成為一種主食。

地中海色拉迅速成為熱門菜式

隨後一年,被視為Wagas對手的新元素也在上海開啟了第一家門店,正式成為上海兩座推廣西式健康飲食的品牌。

雖然這兩個品牌都沒有以素食作為主打概念,但它們所引入的西方飲食結構立刻引起了年輕一代的關注:健康、綠色、快捷、環保,這些關鍵詞直到現在都是打動上海消費群體的概念。

西式簡餐餐廳的設計,也完全與中式素菜餐廳的「禪意」完全不同

隨著這類色拉餐廳的開啟,人們漸漸意識到素食不再是存在於某種禪意空間裡的產物,也並非都需要複雜製法和花哨的古風菜名,素食可以只是一碗讓自己感到輕盈的生鮮蔬菜。同時,這還是一份來自西方餐飲屆具有「潮流」意味的蔬菜。

目前在上海,色拉吧已經十分常見

當色拉的概念植入人心時,素食在上海的去宗教化也就完成了一半。目前發源於上海的色拉餐廳儘管很少提倡全素概念,但毫無疑問,可以拼搭原料的色拉成為了大部分素食者的選擇,也為那些對素食主義「蠢蠢欲動」的人們提供了一個方便的入口。而隨著素食色拉逐漸成為上海的一種主流餐飲後,致力於全素食的簡餐餐廳也開始崛起。

除了色拉之外,西式快餐中的另外一個與素食緊密相連的單品也十分吸引眼球,那就是漢堡。與色拉一樣,隨著更多西式簡餐的登陸,人們意識到漢堡也不只是油膩不健康的代名詞,配有精緻食材的精品漢堡美味又有趣。

「尚牛社會」的素食漢堡

而更令人詫異的是,漢堡也可以通過大豆等材料,製成素食。現如今,大部分精品漢堡店都有著素漢堡的選擇,就連近期傳聞要引進入上海的美國快餐品牌Shake Shack,都以素食漢堡為主打之一。

做中國自己的創意素食

隨著素食漸漸西化、去宗教化,上海的素食餐飲人意識到了形勢的變化——更多的人在品嘗過西式素食之後,開始渴求一種新式的、屬於中國口味的素菜館。常被人詬病為不懂得創新的中餐,在素食創作上,卻找到了一片新天地。

素食餐飲人們選擇顛覆傳統,勇往直前。

2011年,棗子樹的創始人宋淵博,在上海成立了大蔬無界品牌。與棗子樹完全不同的是,大蔬無界主打的不再是與宗教有著模糊不清的準淨素齋菜,而是以一種創意菜的模式去研發更適合年輕人多樣化口味的中國素食。

從炸腐衣豆排到照燒杏鮑菇,不難看出大蔬無界的菜單中吸取了各色亞洲菜系的技法和口味。而在擺盤上,豐富的色彩與比例搭配也表達了團隊對歐陸菜系的借鑑。

除了對正餐進行改革外,大蔬無界旗下還推出了,主打更新穎的豆製品單品。

室內設計也更偏年輕化、快捷化

同樣,目前被視為素食行業標杆的福和慧也採取了這種中西合璧的創作方式。除了在菜色上有著更豐富的素菜食材和技法外,在菜品呈現與餐廳服務上,福和慧則走更遠:只能通過套餐模式點單,根據西式上菜方式呈現等等。

福和慧與大蔬無界,目前均在上海米其林榜單上榜上有名(而功德林則停留於必比登榜單)。這再次證明了上海素食餐廳已經從傳統齋菜,走向了一種不失傳統,卻又能充分展示國際化的平臺。

縱觀全上海的素食餐廳,無非是在這三種形態中不斷的互相衝擊與演變。但正是這源源不斷文化衝擊與活力,造就了上海豐富的素食圖景。

除了餐廳之外,我們也看到果汁吧、素食外賣平臺、素食俱樂部等各種形式的泛素食文化在上海慢慢崛起。素食在上海已經不再只是潮流,而是一種不可缺少的飲食方式。

-end-

部分信息與圖片來自於網絡,未商用

相關焦點

  • 「素菜之王」——功德林上海素食館放開吃不會胖
    它就是功德林上海素食館。功德林的素菜以淮揚風味為基礎,兼容了釋菜及民間素菜的精華,結合了北方人的口味,確立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張洪山,功德林的廚師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曾說過「現在素食受到很多年輕人的追捧,有些貴的素菜館,走高級西餐路線,擺盤精緻、秀色可餐,但一個人300元還不一定能吃飽,這樣的事情『功德林』不會做。」
  • 「仙風道骨」素菜館
    在目前的都市消費中,素食逐漸走俏。素食既有身心健康的要義,又能避免肉禽類食品所帶來的疾病威脅,因此成為上佳之選。目前,東莞範圍內已經有多家專業素食餐館出現。他們各有特色,搭配多樣,已經形成了一股食素的潮流。無論是年輕人,還是中老年人,都對素食表現出了越來越多的熱愛與關注。
  • 杭城素齋最高價1580元/位 新素食主義"圍攻"素食館
    孩提時代的稚趣想法,竟在素食館裡得到了實現。如今,素食主義已經慢慢變成一種飲食文化,越來越多人通過吃素來調理身心,養生保健。昨天,在杭州有兩家店的壽康永素食館準備邁出擴張腳步,「2011年初擬在上海、蘇州、杭州等地,相繼開出多家分店。」壽康永素食館延安路店蔡經理說。
  • 美味素食館:上海吃齋地圖[組圖]
    上海是全國飲食業較為集中、各地風味菜比較齊全的地區。從清末至本世紀40年代,上海曾有專營素菜館和佛門寺院素齋上百家。上海的素菜館在長期經營中,博採眾長,吸取了各地風味菜的烹飪技術和製作名菜名點的精華,不斷開拓創新,逐步形成當今上海素食特色而聞名中外。
  • 蓮花御品素菜館 升級版素菜
    蓮花御品素菜館 升級版素菜2009-09-07 09:47     來源:中國經濟網     編輯:張蕾  這家新派素食館,引入的是香港最新流行的素食概念,稱得上是升級版素菜。   蓮花御品的素菜品種約有70多款,其中以其他素菜館少見的有機蔬菜為多,譬如白菜苗、皇帝菜等等。
  • 美味食譜:源遠流長話素齋,仿葷素菜開啟,使素食之風更加興旺!
    《莊子·人世間》記載了顏回的一番話: 「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如草者數月矣,因此則可以為齋乎?」《南華經》也有「蔬食邀遊,泛若不系之舟」的記載,說明素食在我國已具雛形。秦漢時期,我國農業生。產出現了歷史上的第一次發展高峰。張騫通西域,經「絲綢之路」傳入了許多蔬菜和瓜果,以及相傳為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豆腐,大大地豐富了素食的內容。
  • 素食餐廳「扛把子」3家門店暫停營業,素食餐廳前景堪憂?
    「暫停營業」,分別是上海徐家匯店、上海環球館店、上海外灘店和南京德基廣場美素館。 據了解,上海三家暫停營業的大蔬無界此前都曾登上2020上海米其林指南,外灘店更是連續三年蟬聯米其林一星餐廳,一度風光無限,如今竟然全部暫停營業,出了什麼事? 01.
  • 深圳有328家素食館,我只想請你來這五家
    那,深圳有328家素食館,我只想請你來這五家萬善天廚素食館華強北街道振興路99-4號(人均66)在振興路鐘錶市場的斜對面,一家很素雅的素菜館,環境清幽,菜式也很有創意的,擺盤很用心,很多朋友可能會把某些素菜當葷菜吃,具體是?
  • 深圳有家素食館吃飯不要錢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人喜歡吃幾天的素菜以降低身體內攝入過多的脂肪。素菜深圳蛇口開了這麼一家完全免費的素菜館,每天很多附近的老年朋友紛紛前來享受。素菜小編很欣賞開餐廳的老闆,因為我祖上都是樂善好施之人。奶奶在世的時候經常收留那些需要幫助的路人,從不奢望得到回報。
  • 順德素食館「雨後春筍」,順德廚藝添色
    近日,又一家連鎖式的素食館在北滘新城開業,而接下來的這周,該餐館旗下另一家連鎖店又將進駐北滘碧江。  順德城市網記者走訪發現,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素食館在順德出現,平均每個鎮街都有為數不少的素食館。有素食館負責人表示,素食的盛行主要是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人們越來越重視飲食健康,覺得素食為養生帶來幫助。
  • 吃素論素|拋棄素菜葷名的「假素食」,回歸見素抱樸的素食本懷
    在前面的文章裡,葛叔定義了什麼是好食物:地道的食材,純正的味道,能滋養我們的脾胃和腸道的食物就是好食物。也就是地道,味道,腸道三位一體。不自然,不應季,不足時,但看上去很美的,營養空洞的食物就是壞食物。這些食物大多被工業文明「上下其手」了。
  • 深圳的素食餐飲是一種什麼狀況?老牌素食館的隱退與素食的新興
    原標題:深圳素食 生態調查一面是年輕人把素食當時尚,一面是老牌素食館遭遇困境,深圳的素食餐飲是一種什麼狀況?她曾經跟一些素食餐廳的店員探討過,發現如果素食餐廳要做得很好,除了要有新鮮的素菜,還要符合大眾的口味,這都需要不菲的成本。然而,素食者群體本身比較小眾,這就導致餐廳很難維持下去,甚至存在倒閉的危機。但在深圳,也有不少素食餐廳在繼續堅持著,甚至從疫情的陰影中走出,重新打開了大門。
  • 讓豐子愷念念不忘的素菜館 今天首次出「圈」開分店
    圖說:春風松月樓在靜安久光百貨開設首家分店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今天,豫園百年淨素菜館「春風松月樓」於久光百貨步行街分店開門迎客,也是其在豫園商圈營業110年以來的首次出「圈」開分店。新店供應超過40款淨素美食及飲品,增設包括零售商品、文創用品等在內的多元化產品,開通了線下自助、線上購物等服務項目,積極探索百年老店新零售發展模式。吃過橋素麵一度成時髦事1910年,從素六露軒素菜館當學徒出身的徐蕙嘉集資租借豫園西面凝暉閣開設「春風松月樓」素菜館。
  • 廣州這幾家素食館,讓你徹底愛上蔬果~
    真正的素食館應以特有品類餐廳的經營理念打造挖掘蔬果的特點讓非素食者也躍躍欲試這樣的新派素食館廣州一早就有了蔬稻餐廳以法式餐廳理念經營的素食館創始人來自西餐廳世家因此蔬稻從環境到菜品呈現流程都以西餐方式環境是精緻溫暖的寬敞空間,高雅、現代上菜流程也以餐前酒、前菜、主菜等細緻劃分西式的用心烹飪和精緻擺盤,以貼心的服務呈現然而人均只在100RMB
  • 素食年夜飯大薈萃:一餐平安菜 吉祥如意在
    那麼,素食年夜飯在這方面是否「先天不足」呢?當然,有這種顧慮也不奇怪,大多數人認為素食無魚無肉,這年夜飯如何能圓滿?其實,素食年夜飯無論從菜品上還是從口味上都能夠極盡豐盛和奢華,那是要啥有啥,而且美味健康、環保養生。目前全國一線城市素食餐廳和各大佛寺素齋館大多有年夜飯預定。不能到素餐館或佛寺吃年夜飯的網友,也可以在家裡自己製作。如果您家的年夜飯以葷食為主,也希望您能儘量多添個素菜。
  • 素食風潮風靡全球 素食齋菜成餐飲新熱點
    有人或許以為素食的主要成分就是豆製品,這種說法有些片面,隨著飲食科學的不斷發展,素食半成品的多元化生產,有魔芋、食用菌、新鮮果蔬等,甚至很多已開始融入天然藥用植物。  哪怕在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太古匯裡也開初了一家「一天一素」。這裡環境相當乾淨,雖然說是吃素,但是分量足夠。這家屬於快餐式的素食,性價比頗高。
  • 國際素食日,素食風潮正席捲全球餐飲圈
    11 月 25 日,被稱作國際素食日。國際素食日原稱「世界無肉日」,發源自 1986 的印度。這一天世界各地許多屠房停宰、飯堂醫院監獄等會供應全素食品。據說,在發起當年就有超過 950 萬人響應該運動。而國際素食日發展至今日,已延伸出更多的含義。
  • 素食文化:千年美食百世傳承 略說中國素菜文化
    歷史淵源中國素菜的歷史可追溯到西漢時期。相傳西漢時期的淮南王劉安發明了豆腐,為素菜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豆腐不僅是素菜的重要原料,也是素食中的優質蛋白。因此,豆腐的發明不僅大大豐富了素菜的內涵,而且在營養學方面使素食主義有了更加強有力的說服力。
  • 消費新觀念 催熱素食經濟 市區素食餐廳增至10家
    這兩年,市區、柳市鎮、北白象鎮的素食餐廳數量不斷增加。據統計,樂清市區素食餐廳數量已增至10家。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吃越來越講究。當素食走進市民生活後,大魚大肉作為「生活富裕」的標籤逐漸褪去,素食在飲食結構中開始佔據一定位置,素食餐廳到飯點人滿為患的情況並不少見。近日,樂清日報全媒體記者調查發現,素食經濟升溫的背後,吃法、文化、市場需求等是推動因素。
  • 獨具一格的素食養生系列之一:素食在中國
    在佛教創始初期,也就是釋迦摩尼在世的時候,當時還沒有什麼禁忌,說在佛陀和他的弟子沿街乞討託缽時,常常是遇葷食葷,遇素食素。由此積極提倡素食,於天監十年,即公元511年,頒布《斷酒肉文》令天下所有僧尼不得食肉。從此,素食就成了中國僧人的一種優良傳統與美德,後來又逐漸影響在家居士和平常百姓。素食在唐宋之際形成一個菜系,如唐代的花樣素食,北宋的市肆素食,而且有專門經營素菜的店鋪,在《夢梁錄》中有上百種的汴京素食菜譜。素食在清代時期已形成寺院素食、宮廷素食和民間素食三大支系,風格各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