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都市消費中,素食逐漸走俏。素食既有身心健康的要義,又能避免肉禽類食品所帶來的疾病威脅,因此成為上佳之選。目前,東莞範圍內已經有多家專業素食餐館出現。他們各有特色,搭配多樣,已經形成了一股食素的潮流。無論是年輕人,還是中老年人,都對素食表現出了越來越多的熱愛與關注。
結緣素食獲益良多
光看名字,許多素菜館都有一種仙風道骨的味道:十方齋、樹方齋、綠緣、松峰……為什麼會取這類名字?十方齋素菜館的老闆吳女士以「十方齋」為例作了一番解釋:「十」在數字裡有「圓滿」的意思,「十方」蘊含著「吉祥圓滿」之意。同時,十方齋的標誌是抽象的荷花花瓣,因為荷花是佛教崇拜的聖物,也能凸顯出十方齋佛家文化的精神內涵。
吳女士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她告訴記者,她之前從江西來到東莞做貿易,雖然賺了一筆錢,但並不快樂。之後,在偶然的機會中接觸了素食,並開始嘗試著吃素。習慣成自然,2009年開始,吳女士帶動著家人也一起吃素。據稱,通過幾年的時間,吳女士及其家人從素食生活中獲益良多,身體比以前更加健康。
在吳女士身邊,許多素食者組成了一個圈子。這個圈子裡的人一起學《弟子規》,學健康飲食,推廣絕對的素食主義文化。當然,也有很多人喜歡吃素,並逐漸形成素食理念,卻一直不會做素菜。也正是基於這樣一種市場需求,再加上素食朋友們的啟發和鼓勵,吳女士開了這麼一個素菜館。
在素食習慣的基礎上,吳女士接觸到了佛教,被佛教的教義所吸引。從此,素食文化和佛教逐漸構成了吳女士的精神信仰主體。「素食文化的核心,我認為是生慈悲心,與世界和諧共處;而佛教真正的含義是從心裡放生,慈悲別人;但接觸得多了,你又會覺得養生素食超越了宗教的範疇。」
素菜不是簡單的蘿蔔青菜
十方齋素菜館位於厚街珊美大道,在今年「三八」婦女節當天,曾推出2元/位的素食自助餐,當時,人們在門口排起了長隊。現在,除了有15元/位的自助餐,菜館還推出了點餐服務。
結合當下的物價水平,這樣的價位並不高,吳女士告訴記者,他們將利潤點看得並不是很重,更重要的,是為了推廣素食文化。「一些經典的素菜在烹製過程中需要用到很講究的食材、很複雜的工藝和程序,相比起來,我們的價錢,還是比較低的。」
說到素菜的烹製過程,吳女士反覆強調:「素菜絕不是簡單的蘿蔔青菜」。
據悉,素菜也分為仿葷、手工素菜和淨素三大類。仿葷指的是一些素菜館模仿葷菜的口味,用素食的食材烹製出口感跟葷菜接近的菜。手工素菜指的是餐館員工自己加工,不添加防腐劑和化工調味製品的素材。而淨素則是完全的素食,不僅食材要取自絕對的素食,調味劑也是從植物中獲取,而做出來的口味,也是素菜。
在餐桌上,吳女士向記者重點推薦了一道名為「苜蓿能量卷」的菜。據稱,苜蓿芽是芽菜中鹼性最高的芽菜之一,俗有「芽菜之王」的美稱。清脆的苜蓿芽外面裹上一層翠綠的海苔,再加上一些自製的醬料,不僅鮮脆可口,而且營養豐富。這道菜的製作工藝相當不簡單,不僅要選擇上好的苜蓿種子進行培育、發芽,海苔也需要天然無汙染的,苜蓿芽上的醬料更是需要十幾道工序才能完成。
成功的素菜,不僅要健康、美味,更要營養搭配合理。「許多人第一次吃素菜,會在心理上感覺吃不飽,甚至有人問我常年吃素會不會營養不良。事實上,對應著動物的脂肪、五臟六腑,相應的素菜也能給人體提供相應的營養。只要素菜搭配得當,不會營養不良。」
素食文化提倡感恩節約
一般情況下,正規的素菜館都不允許抽菸、喝酒,十方齋素菜館不僅有這兩項規定,同時還在素食文化中提煉出了「感恩」、「節約」以及「愛心」等主題。
吳女士稱,十方齋裡有許多類似於《弟子規》這樣導人向善的圖書,客人用完餐後可以帶走。同時,十方齋培訓員工、留住員工,靠的也主要是素食文化。據稱,員工來到十方齋的時候,先要做一周的培訓,一周的培訓主要是講解素食文化、健康飲食、佛教以及感恩等課程,通過一周的培訓,員工如果認同素食文化理念,就可以留下來,不認同的話也可以離開。「一般餐飲行業人員流動是很頻繁的,但我們這裡比較穩定,現在的幾個員工都是開業的時候招的,他們一直留在這裡。」
進入餐館時,記者看到門口站著兩位小學生模樣的人,他們在鞠躬的同時會說,「感恩您吃素」。時常會有一些學校的學生來這裡做義工,他們大多是家長帶來的。「因為我們這裡主張不浪費,自己動手」,吳女士解釋道:「在餐廳裡用自助餐的客人需要做到少量多次自己盛裝飯菜,我們在牆壁上都貼有啟事。同時,用完餐後需要把桌面清理一下。一些家長(很多都是素食朋友)正是看到了這些做法,才會讓孩子來我們這裡學習。」
十方齋裡還有一個「健康食品超市」,記者走訪後發現,這裡擺放著許多素食品。有口味頗似啤酒,但又不是啤酒,不含酒精的純麥汁,還有餐館廚師自己烹製的一些醬料。作為素菜的補充,這些也是素食文化的一部分。
適合自己的就是健康的
與厚街的十方齋不同,東城的樹方齋素菜館則更加現代化。樹方齋的老闆姓上官,按照她的說法,自己並不是純素主義者,而且,也不是任何宗教的信仰者。但她覺得,經常吃素食對身體有好處,同時,佛教裡的一些教義也是很有道理的。
說起對素食文化的理解,上官女士告訴記者:「我希望這個店的存在是超越宗教的,希望能實現不同宗教之間的和諧共處。」她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經歷:「我的店裡擺著許多佛教的書籍,但是,有一天一個信仰道教的人來給我說:『為什麼只擺佛家的書籍?我們道家也是吃素菜的』。這讓我覺得,素菜本身就應該超越單個的宗教。」
在樹方齋,記者看到許多佛教的書籍,也有《弟子規》,甚至還有一些佛教教義的字帖。上官女士告訴記者:「顧客如果喜歡,這些書籍都可以請走。」同時,她還希望能夠在店裡擺放更多的書籍,「不止有佛教的,還應該有道家、儒家以及其他學派的。」談到實踐這一計劃的資金問題,上官女士表示:「其實,做素食餐館並沒有多大盈利,至少在目前是這樣。我做這些的目的是推廣素食文化,希望素菜館也可以做大做強。」
在5年之前,上官女士還是做飾品行業的,5年前開了素菜館,對素菜理解得深了,上官女士也有了自己的理想抱負:希望有朝一日素食也能發展成為「川魯淮粵」之外的另一大菜系。隨著網絡推廣的不斷深入,目前,來素菜館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而素菜也越來越普及,想必她的理想會越來越近。
樹方齋不同於厚街十方齋的地方還在於:樹方齋裡有許多仿葷的素菜,據稱,這些菜經常能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樹方齋飯館的廚師告訴記者:「市面上出了什麼新菜,我們都會去開發相應的素菜。當然,也有做不出來的,舉個例子,像川菜裡的梅菜扣肉,即使用別的食材替換掉肉,但因為這道菜太過油膩,而一般素食者都比較喜歡清淡的,所以,做出來也沒有市場。」
同時,對於健康飲食,上官女士也有自己的看法:「並不能說素菜就比葷菜健康,我個人看,只要是適合自己的,就是健康的。有些人的體質可能不適合完全的素食,只要葷素食材安全過關,營養搭配合理,葷菜一樣也是健康的。」從她面對葷菜的態度來看,無疑也體現了其思想裡融合的一面。
「雖然我並不反對吃葷,但我感覺,素菜館應該比葷菜館更健康些,因為在我看來,從事素菜行業的這些人,稍微有信仰些,盈利的目的不是那麼強烈。」
說到在現代家庭裡,如何飲食會更加健康養生。十方齋的吳女士和樹方齋的上官女士有一個共同的看法:應該多吃一些粗糧。這兩家素菜館都提供糙米飯,吳女士還告訴記者:「經常吃糙米會使腸胃變得更加健康。」同時,應該儘量不吃味精。而在醬油的選擇上,吳女士稱,自己餐館裡使用的都是原漿醬油,這比加了一些色素和調味劑的醬油要好很多。
柴米油鹽醬醋茶中,鹽也比較重要。素食者會告訴你:竹鹽是比較好的鹽。「尤其是在廣東這邊,吃海鮮比較多,缺碘的可能性不大,不含碘的竹鹽則更加健康、綠色。」
靜心素雅。
苜蓿能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