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資治通鑑——豫讓

2020-09-13 田家浪子

在《史記》之中,有《刺客列傳》,專門講述了春秋戰國時代五位著名的刺客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的事跡。《資治通鑑》之中卻把豫讓拿出來單獨講述了一遍,按照正常的邏輯,既然前人已經講過的史實,並且是文採斐然很難超越的,就不應該再寫出來,否則就是徒增笑柄了。

但是,司馬光還是基本參照《史記》中豫讓的內容寫了一遍。他為何要把豫讓的事跡再一次寫出來呢,而且是放在周記這個並不長的時間段中?

我又去細細的讀了一遍《刺客列傳》,再品了關於豫讓的記敘,才懂得司馬光寫豫讓的深意。從開始的君王治國,到選擇嗣子,再到豫讓,有一個明顯的脈絡——如何做君王,如何用臣子。

豫讓是人臣的代表,所以司馬光要再敘述一遍豫讓的事跡。

如果僅僅讀《資治通鑑》,就會發現豫讓的事跡雖然值得稱讚,一心忠於君王確定值得肯定。但是,相比後面的臣子,豫讓也只是一個平平無奇的刺客,並且是沒有成功的刺客。

論文採,《資治通鑑》比起「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確實是差上一些。所幸,《資治通鑑》的出發點和《史記》不同,司馬光雖然也有評論,但是比起太史公濃重的個人主義,司馬光更多的是講述史實,並通過歷史來啟發讀者,更多的是為教育存在的。

關於豫讓的故事,還是從《史記》摘來一些內容來講述比較好,畢竟,司馬光講述的有些過於簡略了。脫離了豫讓所處的時代和豫讓本身的經歷,僅僅講豫讓報仇的事情是不能很好地表述豫讓的忠勇。

首先,還是結合時代來講一下當時的人才流動。春秋、戰國時代的各諸侯國不像秦朝以後的大一統王朝,人才是可以根據臣子的意願自由流動的。在春秋戰國時代,「君擇臣,臣亦擇君」是最正常不過的現象。所以,如果君王對待臣子不好,臣子就可以隨時走人另擇明主。

在《史記》中,對豫讓的經歷有這樣的敘述:「豫讓者,晉人也,故嘗事範氏及中行氏,而無所知名。去而事智佰,智佰甚尊寵之。」然而,在《資治通鑑》中,這一段卻沒有提及。

這一段的缺失是因為二者成書的年代不同,西漢的時候,儒家思想還沒有成為治國的支配思想,相對來說,君臣父子的概念只在儒家的某一派流傳,君王還是不口含天憲絕對正確的。等到北宋時期,儒家經過千年的進化,早已成為中原王朝的治國之本,「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觀點深入人心,也就沒有君王辜負臣子的概念,臣子只能夠「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所以,《資治通鑑》中就不能有臣子擇主的事情。

如果只看《資治通鑑》的話,豫讓是一個忠臣,但是是愚忠,是不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也是不值得君王去渴望的。大一統王朝需要的是愚忠的臣子,現在的公司需要的是踏實能幹不講究回報的職員。僅僅讀到這一層的話,怕是會誤了君王,誤了公司老闆。

《資治通鑑》原文有說過,豫讓的朋友建議豫讓臣事趙襄子,在得到趙襄子重用以後,可以輕易的殺掉趙襄子。但是豫讓卻不同意,他認為自己如果成為趙襄子的重用成為臣子,又要殺掉趙襄子,這樣的行為「是二心也」,他要做的是「將以愧天下後世之為人臣懷二心者也。」

如果僅僅看原文,不結合時代背景的話,很容易覺得豫讓這個人很矛盾,完全不懂司馬光為什麼要把豫讓的事情寫出來。但是結合時代背景和司馬光的思想脈絡的話,就很好理解了。司馬光在這一段說的是用臣。

如何用臣呢?結合《史記》的記載和豫讓所處的年代以後,我們知道豫讓說過這樣的一段話:「臣事範、中行氏,範、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

豫讓給趙襄子解釋他為什麼成為智伯的忠臣並且會報仇的原因是,智伯以國士的禮遇來對待他,他才以國士的行為來報答智伯。作為對比的是,範氏、中行氏都是以普羅大眾的禮遇來對待他,他也只能以普羅大眾的行為來回報範氏和中行氏。

在這裡,表面上司馬光說的是稱讚豫讓這個「不二臣」,實際上卻說的是「不二臣」的前提是君王要以「國士」的待遇來禮遇臣子,臣子才可以以「國士」的行為來回報君王。君王和臣子之間的義務是對等的,但是限於年代不好明說罷了。

用到現代,最明顯的是商業。如果公司沒有給員工足夠的尊重和回報,員工就可以隨便離職,做事情也不會那麼認真。如果想要員工認真工作,為公司做出更大的貢獻,公司就要給員工足夠的尊重和回報。具體的請參照一個月工資10萬和1000的段子。

所以,對於君王來說,報國的忠臣是需要以「國士」之禮相待的。

相關焦點

  • 趣讀《資治通鑑》第9輯:最知己的刺客----豫讓(上)
    《資治通鑑》卷一·周紀一·威烈王春秋戰國刺客很多,最出名的莫過於專諸、要離、豫讓、聶政和荊軻,在歷史的長河中他們每一個身影都熠熠生輝,每一個故事都是傳奇。專諸和要離的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年代稍久遠些,《資治通鑑》的故事是從戰國時期開始的,所以我們主要講述的是豫讓、聶政和荊軻的故事。今天我們要講的是智伯最忠心的馬仔豫讓的故事。
  • 讀《資治通鑑》(9)豫讓刺趙襄子
    讀《資治通鑑》(9)豫讓刺趙襄子翁武俠智伯失敗被殺後,韓趙魏聯手隨後又攻陷了智氏的封邑,智氏一族兩百多人也慘遭殺戮,智氏遭受了滅族之災於是釋放了豫讓。豫讓還不甘心,不久,豫讓又在身上塗上漆,讓皮膚長滿瘡,又吞木炭使自己聲音變得沙啞,一副瘋頭瘋腦的樣子,令人無法辨認,就算他的妻子也不能識別他。豫讓流落在市上沿街討飯行乞來打發自己的日子。一天,他的一個朋友認出了他,哭著對他說:「以你的才幹,如果投靠趙家,一定會成為親信,那時你就為所欲為,再做事不是易如反掌嗎?
  • 資治通鑑--重讀豫讓的故事
    資治通鑑總結為才與德不配的問題,導致了智伯的失敗,即智伯才大於德,雖有才,然德不足,故失人心。之後緊接著記載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在相同的歷史時期中,有太多的故事發生,而真的能流傳千古,被記錄在時間史書中的少之又少,那麼到底是什麼打動了司馬光,讓他在三家分晉這樣重大的歷史事件之後緊接著記錄了一個個人的小故事呢?
  • 司馬光《資治通鑑》05:智瑤最後擁躉——漆身吞炭的悲情刺客豫讓
    ,豫讓作為曾經的家臣願意為一個已經滅絕的家族的舊主報仇,是真正的俠義之士,於是放掉了豫讓。司馬光《資治通鑑》04:智瑤如何帶領智氏一族走向滅亡?司馬光《資治通鑑》03:趙襄子如何成為趙家宗主?司馬光《資治通鑑》02:智瑤上位,敲響家族及晉國滅亡的喪鐘
  • 拙漢品讀巜資治通鑑》——三個好人
    從昨天開始,我開始通讀《資治通鑑》。司馬光編著、中華書局出版的這部書,全是文言文,讀起來較為吃力,但我仍決心每天要讀上一點,並將所讀內容有選擇地記一個讀後感。今天選的這個點是豫讓刺殺趙襄子。 豫讓刺殺趙襄子,在巜資治通鑑》裡只有300多字,敘述了豫讓的兩次行刺兩次告敗。
  • 《資治通鑑》周紀:豫讓以死盡忠。愚忠思想與報國情深是否相悖?
    豫讓曰:「不可!既已委質為臣,而又求殺之,是二心也。凡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後世之為人臣懷二心者也。」襄子出,豫讓伏於橋下。襄子至橋,馬驚,索之,得豫讓,遂殺之。上一課我們學習了《資治通鑑》周紀篇春秋末年 戰國初年 韓趙魏三家分晉的背景這一課,我們來反思知恩圖報與愚忠思想在今天是否值得提倡。
  • 「資治通鑑小故事」第2期:豫讓復仇,我從中得到三點感悟
    《資治通鑑》原文三家分智氏之田。趙襄子漆智伯之頭,以為飲器。智伯之臣豫讓欲為之報仇,乃詐為刑人,挾匕首,入襄子宮中塗廁。襄子如廁心動,索之,獲豫讓。豫讓又漆身為癩,吞炭為啞。行乞於市,其妻不識也。行見其友,其友識之,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趙孟,必得近幸。子乃為所欲為,顧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報仇,不亦難乎!」豫讓曰:「既已委質為臣,而又求殺之,是二心也。凡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後世之為人臣懷二心者也。」襄子出,豫讓伏於橋下。襄子至橋,馬驚;索之,得豫讓,遂殺之。
  • 資治通鑑 周紀·周紀一,豫讓刺袍
    智伯之臣豫讓欲為之報仇,乃詐為刑人,挾匕首,入襄子宮中塗廁。襄子如廁心動,索之,獲豫讓。左右欲殺之,襄子曰:「智伯死無後,而此人慾為報仇,真義士也!吾謹避之耳。「乃舍之。豫讓又漆身為癩,吞炭為啞,行乞於市,其妻不識也。行見其友,其友識之,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趙孟,必得近幸。
  • 豫讓:藏身廁所,毀容變省,只為了報恩
    他就是今天的主人公豫讓。01.遇列明主,恩重於山豫讓,姬姓,畢氏,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人。年青時,豫讓為了能出入頭地,也為了發揮自己的才能,四處投簡歷,尋找能重用向平臺。但是,生活並沒有如豫讓的意,四處碰壁。
  • 《史記·刺客列傳》豫讓
    其事跡《韓非子》《戰國策》《呂氏春秋》《新書》《淮南子》《史記》《說苑》《資治通鑑》等都有記載,各有長短,不一而足。但似乎又沒有他的同行曹沫、荊軻那麼出名。只有《戰國策》裡豫讓的故事頗精彩,情節緊湊,匠心獨運。這裡我們說說《史記》。《史記·刺客列傳》講述了春秋戰國時期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等五位刺客的事跡,其中濃墨重彩寫的是荊軻本事。
  • 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戰國豫讓「士為知己者死」,令人感動
    豫讓說:我如果投奔趙襄子再殺他,我就是心懷二心,我現在這個做法雖然非常難,但我就是要這麼做,讓後世那些不忠不義、懷有二心的人慚愧!終於有一天,豫讓等到機會,埋伏在趙襄子出行必經的一座橋下,趙襄子騎馬過橋時,坐騎突然受到驚嚇,衛兵四處搜查,再次把豫讓擒獲。趙襄子知道豫讓殺心已決,無奈下令將其殺死。《資治通鑑》關於豫讓的記述到這裡就結束了。
  • 豫讓刺殺趙襄子的「忠義」行為值得嗎?
    豫讓刺殺趙襄子的「忠義」行為值得嗎?豫讓刺殺趙襄子的故事出自司馬遷所著《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列傳》第二十六,後來司馬光編纂的《資治通鑑》裡也引用了這則故事,流傳甚廣。我們所熟知的「士為知己者死」的典故,就出自這則故事。我之前曾寫過一篇「《資治通鑑》為何一開篇就倒敘50年?」的文章。
  • 資治通鑑之三家分晉
    三家分晉今天咱們開個新系列,《資治通鑑》。為什麼要講資治通鑑呢?文革時期有首歌曲,叫做《毛主席的書,我最愛讀》,但你要問毛主席,他會這麼說:司馬光的書,我最愛讀。我指的就是這本《資治通鑑》,毛主席把《資治通鑑》讀過「一十七遍」。毛主席一生取得那麼大的成就,這本書應該給了他不少啟發。
  • 沒有尹鐸還會有刺客豫讓的故事嗎?
    豫讓,戰國四大刺客之一,因刺殺趙襄子而被人所知。人們都感嘆豫讓的忠義,不惜毀壞容貌,用漆塗身、吞炭弄啞嗓子,也要為主家復仇,所以豫讓是忠義的象徵,被人們所記住。然而今天要講的是尹鐸,如果沒有尹鐸,那麼應該也不會有豫讓刺趙襄子的故事。
  • 豫讓,留下「士為知已者死」名言的刺客(微鑑4)
    (導語)豫讓,春秋戰國時期晉國正卿智伯瑤的家臣。前453年,趙、韓、魏聯手在晉陽之戰中攻打智氏,智伯瑤兵敗身亡。豫讓為了給主公智伯瑤報仇,用漆塗身,吞炭使啞,暗伏橋下,謀刺趙襄子未遂,被捕。後求得趙襄子衣服,拔劍擊斬其衣,以示為主復仇,然後伏劍自殺。
  • 讀歷史,為什麼要讀《資治通鑑》?
    因此,要活得豁達通透,就一定要讀歷史。 讀歷史,身為中國人便不可不讀《資治通鑑》,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史通史,司馬光和他的助手用了19年的時間才完成。詳細講述了從戰國初期到宋朝之前中國1362年的歷史,共計十六個朝代。其中的興衰成敗,可以給人無數的啟示。
  • 豫讓的身份
    智伯之臣豫讓欲為之報仇,乃詐為刑人,挾匕首,入襄子宮中塗廁。襄子如廁心動,索之,獲豫讓。左右欲殺之,襄子曰:「智伯死無後,而此人慾為報仇,真義士也!吾謹避之耳。「乃舍之。豫讓又漆身為癩,吞炭為啞,行乞於市,其妻不識也。行見其友,其友識之,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趙孟,必得近幸。
  • 難讀的《資治通鑑》究竟該怎麼讀?
    竊以為《資治通鑑》至少有三種讀法。第一種讀法,系統精讀。精讀《資治通鑑》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注意七個方面的配套著作,即:續、改、注、補、評、研、譯。《資治通鑑》後世成為系列通史,比如宋代李燾所著《續資治通鑑長編》;李心傳著《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清代畢沅《續資治通鑑》以及後來的《元通鑑》、《明通鑑》、《清通鑑》等。
  • 豫讓論:豫讓斬衣三躍,方孝孺為主盡忠!
    本次課學習《豫讓論》,這是一篇史論,即討論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題目中的「豫讓」是戰國時代的一位此刻,太史公的《刺客列傳》裡有他的事跡。        豫讓,戰國時晉人,先為晉大臣範氏、中行氏的家臣,趙簡子滅範氏、中行氏後,改事智伯,「智伯甚尊寵之」。趙簡子之子趙襄子卻滅了智伯,「漆其頭以為飲器」。豫讓逃往山中,改名換姓,立誓「我必為智伯報仇」。他一次行刺未成功,於是以漆塗身,改變形貌,又吞下炭塊,使聲音變啞。第二次埋伏在橋下行刺趙襄子,仍未成功,被捕,自殺而死。事見《史記·刺客列傳》。
  • 讀《資治通鑑》的女人太可怕了
    (為方便後面的敘述,就叫她阿敏吧)後來先生告訴我,那位女士上學的時候就是他們班上的學霸,非常喜歡讀《資治通鑑》。碩士畢業後任職於國內某知名企業研發工程師。後來在孩子三歲的時候,突然辭職,考入了某211高校做教師,據說是為了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的成長。先生最後感嘆一句:讀《資治通鑑》的女人太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