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刺客列傳》豫讓

2021-02-23 月亮開八啦

豫讓,也算是個不大不小的名人。其事跡《韓非子》《戰國策》《呂氏春秋》《新書》《淮南子》《史記》《說苑》《資治通鑑》等都有記載,各有長短,不一而足。但似乎又沒有他的同行曹沫、荊軻那麼出名。只有《戰國策》裡豫讓的故事頗精彩,情節緊湊,匠心獨運。這裡我們說說《史記》。《史記·刺客列傳》講述了春秋戰國時期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等五位刺客的事跡,其中濃墨重彩寫的是荊軻本事。清人郭嵩燾《史記札記》云:「史公之傳刺客,為荊卿也,而深惜其事不成。」荊軻也是被太子丹活活犧牲掉了,司馬光看的明白:「燕丹不勝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輕慮淺謀,挑怨速禍,使召公之廟不祀忽諸,罪孰大焉。」荊軻的形象千載之下讀來依然震撼人心,尤其是易水送別一幕,「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慷慨激烈,氣蓋一世。《史記評林》云:「只此時,儒士生色。」相對於荊軻而言,豫讓就不是那麼引人注目了。袁枚也說:「(荊軻)為天下除虎狼,其見大處,遠過豫讓。」


豫讓何許人也?按《史記》寫人的標配:「豫讓者,晉人也,故嘗事範氏及中行氏,而無所知名。去而事智伯,而智伯甚尊崇之。」《戰國策》介紹了豫讓乃「晉畢陽之孫」,畢陽晉之賢人也,曾保護伯宗之子流亡楚國。晉有六卿,韓,魏,範,中行,智,趙,範和中行首先敗落,剩下四家實力最大的是智氏。但是《史記》裡提到趙氏更多,太史公對趙氏也是蜜汁偏心。「及智伯伐趙襄子,趙襄子與韓、魏合謀滅智伯,滅智伯之後而三分其地。趙襄子最怨智伯,漆其頭以為飲器。」拿頭骨做酒杯的習俗東西方的原始時代都有,這裡似可視為原始奴隸主貴族血腥殘暴習氣的殘留,《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匈奴人也有同樣行為。到這裡熟悉歷史的同學,不難看出,豫讓生活的大的時代背景正是我們熟悉的「三家分晉」。三家分晉在中國歷史上真的不要太重要啊。「是後陪臣執政,大夫世祿,六卿擅晉權,徵伐會盟,威重於諸侯。及田常殺簡公而相齊國,諸侯晏然弗討,海內爭於戰功矣。三國終之卒分晉,田和亦滅齊而有之,六國之盛自此始。」(《史記·六國年表》)「光之志以為周積衰,王室微,禮樂徵伐自諸侯出,平王東遷,齊、楚、秦、晉始大,桓、文更霸,猶託尊王為辭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韓、趙、魏為諸侯,周雖未滅,王制盡矣!」(《神宗御製資治通鑑序》)「故三晉之列於諸侯,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之也。」此前禮樂徵伐自天子出,三家分晉,田氏挾齊之後,禮崩樂壞,陪臣執政,如果說春秋時代諸侯王還是歷史的主角,那麼到了戰國時代,士階層真正登上了歷史舞臺。

而豫讓,雖然嚴格意義上來說,他很難算一個真正的戰國時期的士。但是他身上有戰國士階層典型的舍己報恩的精神氣質。「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仇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戰國士人以天下為己任,以道義為擔當,捨生取義,酬報知己。太史公在《史記》中不止一次地肯定這種「士為知己者死」的精神。《報任少卿書》:「蓋鍾子期死,伯牙終生不復鼓琴,何則?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管晏列傳》《魏公子列傳》《淮陰侯列傳》這些名篇裡,太多身世之感了。太史公熱情地歌頌那些酬報知己的義士,感慨知遇之恩難求,與他身受巨創,交遊莫救,避之唯恐不及的人生境遇密不可分。所以《史記》裡豫讓的故事比《通鑑》更加生動,更有感情。司馬光正經史家筆法,《史記》則為「太史公之哭泣」。另外,太史公年少時即仗劍遠遊,骨子裡還是很有些俠義精神的,對所謂的「義」也多些偏愛。

豫讓是如何以死酬謝知己的呢?要行刺趙襄子,先改名換姓,扮為刑徒,入宮修廁所,「中挾匕首,欲以刺襄子」,也是不走運,被趙襄子發現了,「左右欲誅之」,趙襄子卻認為豫讓是義士,說我以後躲著他點就好了,放了他吧。短短幾行字,故事兩次轉折,節奏緊湊,富於變化。豫讓沒有放棄,不久後,「漆身為厲,吞炭為啞,使形狀不可知。行乞於市,其妻不識也。」他的朋友就說了,這是何必呢,以你的才智去依附趙襄子,找機會殺他也不是很難麼。豫讓曰:「既已委質臣事人,而求殺之,是懷二心以事其君也······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後世之為人臣懷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不久後,趙襄子外出,豫讓埋伏在趙襄子所經過的橋下,因馬受驚,趙襄子發現了豫讓,刺殺計劃也正式宣告破產。《通鑑》寫的簡單:「襄子至橋,馬驚,索之,得豫讓,遂殺之。」太史公卻給了豫讓更多表現的機會:趙襄子問豫讓此前事範、中行氏,二者皆為智伯所滅,豫讓為何不為此二者報仇,獨為智伯復仇。豫讓曰:「臣事範、中行氏,範、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襄子喟然嘆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史記》此篇趙襄子著墨不多,形象卻是非常立體的。趙襄子可不是老好人,這次不會放過豫讓了,「使兵圍之」。豫讓曰:「忠臣有死名之義」,「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願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仇之意,則雖死不恨。」襄子大為感動,把衣服給豫讓,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曰:「吾可以下報智伯矣。」遂伏劍自殺。「死之日,趙國志士聞之,皆為涕泣。」豫讓和趙襄子之間也隱隱有知己之感。

豫讓的故事講完了,後人聽完了故事,觀後感卻是各異。胡曾有詩讚曰:「豫讓酬恩歲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王應麟言其:「不忘舊恩,殺身而不悔,抗節致忠,行出乎列士。」方孝孺則譴責豫讓沽名釣譽,所謂國士,應為濟國之士,為什麼沒有解趙之圍,保全智氏,豫讓不足以稱國士;胡應麟更說其好名,不僅不知義甚至有點不知恥了。本篇論贊裡闡述了為豫讓立傳的基本動機:「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太史公向不以成敗論英雄,所肯定者不欺其志,所稱頌者名垂後世,為酬知己,以卵擊石,此等慷慨壯烈,是太史公熱情謳歌的。《刺客列傳》始自曹沫,迄於荊軻,五人之間明線是身份相同,暗線是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行文上豫讓云:「士為知己者死」,聶政亦云:「士固為知己者死」,後二百二十餘年,秦有荊軻。太子丹私謂荊軻:「若曹沫之於齊桓公,則大善矣。」是其文法之妙。凡此不勝枚舉,本文不加贅述。

末了說說怎麼想起八豫讓了呢,蓋因幾日前老王在群裡推通鑑講起這個人,突然我就記起了《刺客列傳》。這篇小文,無甚新意,遊戲之筆,講故事也沒有石頭講的生動,本意是碼碼字,不要讓自己手生了,權當讀書筆記,乖謬之處,在所難免,還請方家指正。桐鄉圖書館遍尋不到中華書局三家注《史記》,拿了本鳳凰出版社的《史記選譯》,文中引文或出於此,或憑記憶,無奈之舉。

相關焦點

  • 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列傳》
    《刺客列傳》全卷共五千多字,主要記述了曹沫、專諸、豫讓、聶政和荊軻這五名刺客的事跡。其中,單是荊軻一個人,司馬遷就寫了三千多字。總的來說,《刺客列傳》的故事情節都圍繞著一個「刺」字來展開,波瀾起伏,驚心動魄,人物的性格更是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得到了生動的表現。歷代以來,學者們都非常的疑惑,為什麼司馬遷要專門為一群刺客立傳?
  • 讀者、作者和文本:《史記·刺客列傳》中士的精神與審美價值
    《刺客列傳》,顧名思義,是太史公為一組刺客群像所作的傳記。《刺客列傳》裡描繪了五位刺客的故事,時間跨度從春秋時代直至戰國的終結。從篇幅上來看,司馬遷對於五位刺客故事的描寫可以說是層層遞進。無論從細節的表現上,還是故事的完整性和架構上,都是越接近作者寫作時間的故事,內容越是細膩豐富,對人物的塑造也愈飽滿,且故事中出場的人物數量也越多。
  • 司馬遷的「異度侵入」,從刺客列傳,聊聊《史記》的讀法
    可是《史記》原文50多萬字,130篇,都是文言文,這就難倒了大部分讀者。再退一步說,哪怕你古文閱讀水平很高,以司馬遷的春秋筆法,我保證你也未必明白《史記》真正想表達的意思。那麼問題來了,到底該如何讀《史記》呢?這個問題也一直困擾著我,直到我讀到了楊照先生的這本《史記的讀法-司馬遷的歷史世界》。
  • 司馬遷《刺客列傳》中記載的最強刺客,不是荊軻,也不是豫讓
    可能是受武俠小說或者好萊塢電影的影響,一說到刺客我們多數人腦海中都會浮現出一個飛簷走壁的武林高手,或者墨鏡、手槍的形象。李白一句「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可以說是對刺客這一職業非常生動的描述。其實刺客作為一種特殊的職業有著很悠久的歷史,我國最早此刻最為一種職業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雖然他們地位往往不高,但是在關鍵時刻卻有可能改變歷史的走向。
  • 士為知己者死,司馬遷刺客列傳第三個刺客「豫讓」為大義千古留名
    古有「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一說,而這句話卻是出自司馬遷刺客列傳的豫讓。刺客一詞單從字面看來更偏向於貶義詞。古往今來刺客的任務也常常是做著殺人越貨,那人錢財替人消災的事情。但是豫讓作為一個刺客的他動機卻令人動容。豫讓是智伯的一個門客,養客之風是春秋戰國時期盛行的一種引進人才、培養人才的方式。
  • 《史記·刺客列傳》中最成功的不是四大刺客,嚴格來講都不算刺客
    司馬遷筆下四大刺客:專諸:魚腹藏劍,殺死吳王僚,幫助闔閭串位,刺殺之事成功,然而自己也身死人手。豫讓:為替智伯,變名塗廁、漆身吞炭,以刺殺趙襄子,然而多次行動都沒有成功,把自己弄得不成人樣,成其名而不成其功。
  • 讀資治通鑑——豫讓
    在《史記》之中,有《刺客列傳》,專門講述了春秋戰國時代五位著名的刺客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的事跡。《資治通鑑》之中卻把豫讓拿出來單獨講述了一遍,按照正常的邏輯,既然前人已經講過的史實,並且是文採斐然很難超越的,就不應該再寫出來,否則就是徒增笑柄了。
  • 先秦五大刺客之一 豫讓有著怎樣的故事?
    先秦五大刺客之一 豫讓有著怎樣的故事?時間:2020-11-22 16:33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先秦五大刺客之一 豫讓有著怎樣的故事?他,豫讓,不同人對他做出了不同   原標題:先秦五大刺客之一 豫讓有著怎樣的故事?   當那把鋒利尖銳的短劍抹向脖頸的時候,他看了這個世界最後一眼——那是一個蘆花飛揚、秋意正濃的季節,這是他出生三十多年來第一次感受到這個世界的美麗,他心裡驀然升起了一絲留戀和牽掛。
  • 《史記》的刺客:新興士人階層的身份焦慮
    作者:蔣肖斌  有人說中國武俠小說的鼻祖,就是《史記》的「刺客列傳」,儘管只講了5個人——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但一個荊軻,就足以讓這個群體成為民間千百年來喜聞樂見的傳奇主角,以及導演技窮時的救命稻草。
  • 戰國刺客列傳——豫讓:最讓人感動的刺客
    豫讓卻給我們展現了刺客的另一種做法:比實現目標更重要的是對原則的堅守。豫讓是晉國人,一開始在範氏家工作,得不到重用,跳槽到中行氏家,情況沒有好轉,再跳到智伯家,智伯老闆很賞識他,對他尊重又信任。你看,跳槽不丟人,你需要在茫茫公司中找到那個賞識你的老闆。
  • 刺客豫讓——《這個殺手不太傻》
    先從一個刺客的故事講起。這個刺客叫豫讓,大家可能比較熟悉,歷史上著名的刺客,在《史記》刺客列傳中專門有一大段記載。豫讓是晉國人,曾經服務過兩家大臣,待遇一般,工作能力也一般,沒幹過什麼大家聽說過的事。我現在就用你的人頭喝酒,喝人頭馬,人頭馬一開,解恨自然來,這時候,刺客豫讓要出場了,準備刺殺趙襄子,為主人報仇。他偽裝成一名犯過罪的人,混到趙襄子家裡掃廁所,伺機行動。有一天趙襄子上廁所可能拉了半截,覺得不太對勁,這個掃廁所的人好像有點問題,我上廁所他老盯著我看,看什麼看?就讓人把他抓住,一搜,身上還有匕首。
  • 豫讓論:豫讓斬衣三躍,方孝孺為主盡忠!
    本次課學習《豫讓論》,這是一篇史論,即討論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題目中的「豫讓」是戰國時代的一位此刻,太史公的《刺客列傳》裡有他的事跡。        豫讓,戰國時晉人,先為晉大臣範氏、中行氏的家臣,趙簡子滅範氏、中行氏後,改事智伯,「智伯甚尊寵之」。趙簡子之子趙襄子卻滅了智伯,「漆其頭以為飲器」。豫讓逃往山中,改名換姓,立誓「我必為智伯報仇」。他一次行刺未成功,於是以漆塗身,改變形貌,又吞下炭塊,使聲音變啞。第二次埋伏在橋下行刺趙襄子,仍未成功,被捕,自殺而死。事見《史記·刺客列傳》。
  • 刺客與烈女 | 閱讀《史記》
    ——江淹《別賦》最近給學生講江淹的《別賦》,江淹很好地重構了刺客們出徵之前「割慈忍愛」的情景,充分展現了刺客們的「俠骨柔情」。可惜學生們不太了解《別賦》所引用的典故,所以我又將《史記·刺客列傳》重讀了一遍,給他們串講了一遍韓國、趙廁、吳宮、燕市四位刺客的故事。
  • 高三寒假文言文複習:《史記·刺客列傳》
    豫讓曰:「既委質臣事人,而求殺之,是懷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後世之為人臣懷二心以事其君者也。」既去,頃之,襄子當出,豫讓伏於所當過之橋下。襄子至橋,馬驚,襄子曰:「此必是豫讓也。」使人問之,果豫讓也。於是襄子乃數豫讓曰:「子不嘗事範、中行氏乎?智伯盡滅之,而子不為報仇,而反委質臣於智伯。
  • 《史記》中的刺客們都是正義的化身嗎?他可能是個例外
    《史記》中司馬遷專門開了一篇,寫春秋戰國時期的五位刺客曹沫、專諸、豫讓、聶政和荊軻,名為刺客列傳。豫讓為給主公報仇,不惜把漆塗在身上,使皮膚爛得像癩瘡,吞下炭火使自己的聲音變成嘶啞。無奈兩次刺殺未遂後,只好討得一件趙襄子的衣服,拔出寶劍多次跳起來斬殺後,伏劍自殺。
  • 『史記.刺客列傳』第一刺客是「大力出奇蹟」嗎?
    信仰之躍昨天聊了成功的刺客要離,刺殺了慶忌卻沒有進『史記.刺客列傳』,而今天我們就要聊聊雖然進了『史記.刺客列傳』但卻頗受爭議的一個人。他就是太史公筆下『史記.刺客列傳』第一位記載的刺客曹沫,功成身退,名垂千載。關於曹沫的爭議首先就來源於名字,如果你度娘搜索會得到「曹沫=曹劌」的結果,而對於這點是一直在爭論的地方,因為沒有確切的史料表明他們是一個人,同樣也沒有證據表明不是一個人,為此爭論不休,這也是歷史有意思的地方。
  • 向死而生:漫談《史記.刺客列傳》
    誠然,荊軻這位《史記》中的刺客,其英雄形象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似乎已成為荊軻悲壯赴義的定調。然而,翻開二十四史,除司馬遷《史記》之外,竟無一設立《刺客列傳》,不少歷代的文人史家甚至對荊軻加以貶抑,例如司馬光批評荊軻刺秦王實為愚行:「燕丹不勝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輕慮淺謀,挑怨速禍,罪孰大焉!而論者或謂之賢,豈不過哉!
  • 春秋戰國武俠史:刺客列傳中的五位傳奇大俠,你更喜歡哪一位呢?
    那麼古時的刺客,是不是個個武藝高超呢?說起刺客,亦有歷史可考,刺客出現的最早時期是春秋。司馬遷《史記》中的刺客列傳,便記錄了先秦時期的五位傳奇刺客。03第三名刺客豫讓。這個人是筆者諸多刺客中最為敬佩的一人,他的事跡足以讓人感佩落淚。
  • 春秋戰國武俠史:刺客列傳中的五位傳奇大俠,你更喜歡哪一位呢?
    司馬遷《史記》中的刺客列傳,便記錄了先秦時期的五位傳奇刺客。第一位刺客曹沫。實際上,曹沫並非是一名刺客,而是其行為與刺客有關。可能是司馬遷為拋磚引玉,做出的鋪墊。曹沫是魯國的大將,被齊桓公打得找不著北,向魯莊公告罪。魯莊公說齊強魯弱,非戰之罪。
  • 司馬遷的《史記·刺客列傳》五位刺客,最瀟灑的刺客是他?
    所謂刺客,就是用特殊的手段消滅敵人達到自己的目的,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恐怖行為」。司馬遷的《史記。刺客列傳》記載了五位刺客,其中曹沫是刺客列傳中最瀟灑的刺客,不僅兵不血刃地完成了任務,而且,還收到了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