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詩歌,各有說法。剛看了一個餘秀華訪談視頻,臺下觀眾問:「劉年說『詩歌是人間的藥』,北島說『詩歌是他的信仰』,你認為詩歌是什麼?」餘秀華後面的回答證明了別人對她聰明的評價,因為她沒有按套路出牌,而是製造了一個焦點,她說她無法理解「詩歌是信仰」,更進一步說北島名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是廢話。臺下鬨笑。然而,我卻覺得這話說得好極了,真的。從北島揭示「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到今天大眾無條件認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這短短幾十年,我們終於完成了從抗拒卑鄙到投向卑鄙的人獸進程。
那次訪談,餘秀華並沒有說出詩歌對於她是什麼。不過,有零星的文字記載餘曾說過詩歌是她搖搖晃晃人生中的拐杖。她扶著詩歌拐杖站起來,走得更堅實、堅定,也走向遠方。
詩歌是北島的信仰,當然這和海子熱愛詩歌是不一樣的,當我們放在時代裡讀北島的詩,會清晰地看到人類的追求。
可是很多人認為北島的詩歌是晦澀難以理解的,唉,當歷史被蒙蔽時,一種意義要讀出來是多麼艱難。
北島好像不怎麼寫詩了,最近在網上貼了一首舊詩引起網友攻擊謾罵,只好關閉詩和評論區。當年的北島早已消散在垂暮中。
其實飛翔是鳥兒的事情,人只要盯住地面就好了。也不要盯住遠方,只做物質的恆久情人就好了。量時而退是人的本性,因此,我們只好退到詩歌的審美層面上來。美學價值成了詩歌流行依據。這是一個唯顏值論的時代,美詩似乎漸漸佔據潮流。這個潮流從九十年代到現在都沒有變。顧城和海子的詩歌流行,我以為代表了這種潮流。
美都有規律性,比如規整、對稱、和諧等等。詩歌的美,其實古人把握的非常精準,從規整演化出固定字數的句子,比如五言七言,從對稱演化出對偶,從和諧演化出音節的平仄規範,等等,說白了,古人的那套就是對詩的美化。理解了這點,也就不必拘泥古人的死板東西了。我看到評論裡經常就動不動說,這不是詩,那不是詩,好像只有經他指定的東西才算詩。
其實,當詩歌墮落到過分依賴美學效果時,就喧賓奪主了。我覺得駢文、浮豔文字就是這樣的吧。
其實,北島的詩歌也很美。真的,是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