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島:詩歌是我的信仰。餘秀華:詩歌是我的拐杖

2021-01-07 賞詩品文論世集

關於詩歌,各有說法。剛看了一個餘秀華訪談視頻,臺下觀眾問:「劉年說『詩歌是人間的藥』,北島說『詩歌是他的信仰』,你認為詩歌是什麼?」餘秀華後面的回答證明了別人對她聰明的評價,因為她沒有按套路出牌,而是製造了一個焦點,她說她無法理解「詩歌是信仰」,更進一步說北島名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是廢話。臺下鬨笑。然而,我卻覺得這話說得好極了,真的。從北島揭示「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到今天大眾無條件認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這短短幾十年,我們終於完成了從抗拒卑鄙到投向卑鄙的人獸進程。

那次訪談,餘秀華並沒有說出詩歌對於她是什麼。不過,有零星的文字記載餘曾說過詩歌是她搖搖晃晃人生中的拐杖。她扶著詩歌拐杖站起來,走得更堅實、堅定,也走向遠方。

詩歌是北島的信仰,當然這和海子熱愛詩歌是不一樣的,當我們放在時代裡讀北島的詩,會清晰地看到人類的追求。

可是很多人認為北島的詩歌是晦澀難以理解的,唉,當歷史被蒙蔽時,一種意義要讀出來是多麼艱難。

北島好像不怎麼寫詩了,最近在網上貼了一首舊詩引起網友攻擊謾罵,只好關閉詩和評論區。當年的北島早已消散在垂暮中。

其實飛翔是鳥兒的事情,人只要盯住地面就好了。也不要盯住遠方,只做物質的恆久情人就好了。量時而退是人的本性,因此,我們只好退到詩歌的審美層面上來。美學價值成了詩歌流行依據。這是一個唯顏值論的時代,美詩似乎漸漸佔據潮流。這個潮流從九十年代到現在都沒有變。顧城和海子的詩歌流行,我以為代表了這種潮流。

美都有規律性,比如規整、對稱、和諧等等。詩歌的美,其實古人把握的非常精準,從規整演化出固定字數的句子,比如五言七言,從對稱演化出對偶,從和諧演化出音節的平仄規範,等等,說白了,古人的那套就是對詩的美化。理解了這點,也就不必拘泥古人的死板東西了。我看到評論裡經常就動不動說,這不是詩,那不是詩,好像只有經他指定的東西才算詩。

其實,當詩歌墮落到過分依賴美學效果時,就喧賓奪主了。我覺得駢文、浮豔文字就是這樣的吧。

其實,北島的詩歌也很美。真的,是真美。

相關焦點

  • 餘秀華——搖搖晃晃的我來到搖搖晃晃的人間,詩歌就是我的拐杖
    談起餘秀華,想必大多數人都會想起一首名為《穿越大半個中國去睡你》的詩歌。2014年底,餘秀華這三個字連同她的詩歌闖入人們的眼裡。但相比起她的詩歌,人們對於她不幸的人生和無愛的婚姻更為感興趣。1976年,餘秀華出生在湖北鍾祥市石牌鎮裡一個再也普通不過的小村莊——橫店村。
  • 餘秀華:詩歌,是她搖搖晃晃的人生中的拐杖
    殘缺的人生更值得珍惜當我看到餘秀華在舞臺上口齒不清、非常吃力地朗讀自己詩句的時候,眼睛不由自主地潮溼了。我在想,在這個物質豐富的時代,很多身體健全、長相漂亮的年輕人都心生厭倦不管不顧的離開了這個世界。2015年12月,餘秀華以為丈夫買一套房子為條件,與丈夫離了婚。
  • 餘秀華:詩歌是什麼藥?這還是個問題
    2018年7月21日,香港書展上,作家土家野夫與詩人餘秀華,和讀者進行座談交流。有一位女讀者提問餘秀華:詩人劉年說,詩歌是人間的藥。而北島老師說,詩歌是他的信仰。我想請問,詩歌對您來說是什麼?餘秀華回答:詩歌是什麼藥?這還是個問題。是老鼠藥?還是救心丸?還是春藥?所以「詩歌是人間的藥」,我覺得說得太好了。因為是什麼藥都可以。什麼藥都有它的功效。北島老師說,詩歌是他的信仰,這個我無法理解。
  • 餘秀華:詩歌,在搖搖晃晃的人間充當了一根拐杖
    提到現代詩歌,我們會想到很多的詩人,而餘秀華,她也是眾多詩人中的一股力量。餘秀華出生時因為一些原因導致腦癱,使其行動不便。高中畢業後,餘秀華賦閒在家,2009年,餘秀華正式開始寫詩。她無疑是很多不幸的人中又很幸運的人。曾經,她經歷過失敗的婚姻,也經受過生活的困苦和貧窮。
  • 詩人餘秀華:我的詩歌沒你們說得那麼好
    經過  以詩歌為拐杖的獨行俠爆紅  「需要多少人間灰塵/才能掩蓋住一個女子/血肉模糊卻依然發出光芒的情意……」  —《你沒有看見我被遮蔽的部分》  餘秀華的「預熱」可以推及至去年,2014年9月,《詩刊》重點推出餘秀華的詩,《詩刊》編輯劉年向讀者鄭重推薦餘秀華
  • 餘秀華:詩歌對我來說還是詩歌
    詩歌對我來說還是詩歌  ▌曾子芊  我已經很久沒有給你寄過東西了  那些廉價的小東西,狗尾巴草一樣  落在你辦公桌上  多像一種心懷不軌  幸好是你。不然這人間哪配得上  一個女人的心懷不軌  這幾句詩摘自詩人餘秀華的《我還是想》,寫於2019年4月6日,被收錄在新版的《月光落在左手上》。五年前,帶著「農婦」「殘疾」等標籤的餘秀華憑藉一首《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橫空出世,不但成為年度詩人,還讓一度冷門的詩歌也火了一把。此後幾年,餘秀華出詩集、散文、小說,上電視節目,在網絡上「怒懟鍵盤俠」……熱度不減。
  • 《搖搖晃晃的人間》餘秀華直面人間疾苦 以詩歌為拐杖行走在人間
    「人間有各種病症,所以人類才發明了詩歌。」那詩歌是什麼呢?餘秀華認為,詩歌不過是情緒在跳躍,或沉潛。不過是當心靈發出呼喚的時候,它以赤子的姿勢到來,不過是一個人搖搖晃晃地在搖搖晃晃的人間走動的時候,它充當了一根拐杖。
  • 餘秀華:詩歌呈現我,也隱匿我 | 一詩一會
    詩人餘秀華,1976年出生於湖北鍾祥,圖片由新經典提供餘秀華曾說過:「我希望我寫出的詩歌只是餘秀華的,而不是腦癱者餘秀華2014年,餘秀華開始在雜誌上發表詩作,2015年,她的首部詩集《月光落在左手上》問世後,立刻引起轟動。當時,許多人感到驚訝的不是餘秀華的詩作有多麼好,而是她身為殘疾人和農民,居然可以成為詩人。《月光落在左手上》中的詩歌大多寫於2014年,但實際上,餘秀華從更早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寫詩,細數起來已有上千首。餘秀華的詩歌並不複雜,她不關心社會或政治議題,也很少去想像更遙遠的地方在發生什麼。
  • 餘秀華:詩歌呈現我,也隱匿我|一詩一會
    餘秀華曾說過:「我希望我寫出的詩歌只是餘秀華的,而不是腦癱者餘秀華,或者農民餘秀華的。」2014年,餘秀華開始在雜誌上發表詩作,2015年,她的首部詩集《月光落在左手上》問世後,立刻引起轟動。當時,許多人感到驚訝的不是餘秀華的詩作有多麼好,而是她身為殘疾人和農民,居然可以成為詩人。
  • 餘秀華指出朦朧詩泰鬥北島的經典詩有問題,首句就是廢話,有理嗎
    在當代詩壇,再也沒有比餘秀華更有爭議的女詩人了。從詩作本身的水平來看,她的作品是很有特點的。《我愛你》、寫給歌手李健的四首情詩等,都是現代詩中的佳作。從產量來說,餘秀華幾乎月月都有新詩,這一點,是很多老牌詩人做不到的。
  • 解讀餘秀華——愛情跌跌撞撞,詩歌才是你靈魂和肉體的拐杖
    殘疾讓愛情成為奢侈,她只能自己製造一點愛的感覺在詩歌面前,其實我很介意人們總是習慣給她貼上「草根」、「農民」、「腦癱」、「離異婦女」等標籤。人們總是以為她詩歌的成就佔了「殘疾」的便宜,其實她生活中幾乎所有的風雨都是「殘疾」給的。
  • 餘秀華來杭:在讀我詩歌的時候 忘記我所有的身份 
    餘秀華:在讀我詩歌的時候,忘記我所有的身份,我必將尊重你。然而,伴隨著餘秀華的名字一起闖入公眾視野的,還是有人們給她貼上的「農婦」、「腦癱女詩人」等標籤。對此,餘秀華表示:「所有的標籤都是錯誤的,帶著一種歧視。」「我的身份順序是女人、農民、詩人。但是如果你們在讀我詩歌的時候,忘記我所有的身份,我必將尊重你。」
  • 北島:讓詩歌重回朋友圈-虎嗅網
    從1989到1995年,北島輾轉七國、搬家十五次。他尤其喜歡秘魯詩人瑟賽爾.瓦耶霍的一句詩「我一無所有的漂泊著......」1995年,當北島坐在北加州自家後院裡頓生錯覺:「這些年恐怕不是我在搬家,而是世界的舞臺在轉動。」連同世界舞臺一起轉動的,還有詩歌和一個詩歌的年代。
  • 讀書札記丨我讀餘秀華詩歌:詩人的聲音,都是時代的迴響
    :詩人的聲音,都是時代的迴響 餘秀華詩歌是中國詩歌界一個「現象級」事件餘秀華詩歌是中國詩歌界一個「現象級」事件,你會發覺無法簡單粗暴地對她與她的詩歌下個定義,但她和她的詩歌就在那裡,無法繞過就只好去面對。
  • 餘秀華:我的詩歌只是為了取悅我自己
    9月17日,餘秀華受新經典文化之邀,攜新版《月光落在左手上》做客北京雍和書庭,暢談女性、婚姻、詩歌等大家關注的話題。女性獨立首先要經濟獨立餘秀華的詩歌一直與女性自然的情慾分不開關係。餘秀華的兒子從未在公眾面前露面,餘秀華覺得兒子的低調是讓她覺得特別驕傲的一件事。「我在他心裡是怎樣的,我不知道。我成名以後,是他把自己保護得非常好,他的大學同學沒有一個人知道他是我兒子。」她說,「他不上網,也許他關注了我的微博,我不知道他是誰。有一天他說媽媽,我關注了你的微博。他也不告訴我他的微博名字,反正我無所謂。
  • 餘秀華:如果在讀我詩歌的時候,忘記我所有身份,我必將尊重你
    然而,伴隨著餘秀華的名字一起闖入公眾視野的,還是有人們給她貼上的「農婦」、「腦癱女詩人」等標籤。對此,餘秀華表示:「所有的標籤都是錯誤的,帶著一種歧視。」餘秀華說自己身份順序是女人、農民、詩人。「但是,如果你們在讀我詩歌的時候,忘記我所有的身份,我必將尊重你。」
  • 餘秀華詩歌賞析:《我愛你》
    餘秀華 巴巴地活著,每天打水,煮飯,按時吃藥陽光好的時候就把自己放進去,像放一塊陳皮茶葉輪換著喝:菊花,茉莉,玫瑰,檸檬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帶 所以我一次次按住內心的雪它們過於潔白過於接近春天
  • 解讀餘秀華(三)——愛情磕磕絆絆,詩歌才是你精神和肉體的拐杖
    殘疾讓愛情成為奢侈,她只能自己製造一點愛的感覺在詩歌面前,其實我很介意人們總是習慣給她貼上「草根」、「農民」、「腦癱」、「離異婦女」等標籤。人們總是以為她詩歌的成就佔了「殘疾」的便宜,其實她生活中幾乎所有的風雨都是「殘疾」給的。
  • 沈浩波:談談餘秀華的詩歌以及大眾閱讀口味|鳳凰詩刊
    幾乎是一夜之間,詩人餘秀華成為公眾討論的熱點。在網際網路和手機端,微博和微信上,滿屏儘是餘秀華,很多平常並不讀詩的人,都如同打了雞血般興奮。我從來不認為公眾對詩歌的關注或不關注,讚賞或抨擊,與詩歌本身有什麼關係。公眾是公眾,詩歌是詩歌,井水不犯河水最好,偶然相遇,也絕不是什麼金風玉露一相逢的好事。
  • 評論:餘秀華的詩歌像十字繡
    關於詩歌的審美各有各的說法,就像繪畫一樣,有人就是認為滿牆血漬到處殘肢是現代藝術,而有人認為繪畫首先要給視覺和心靈帶來美感。  我更喜歡餘秀華的詩,從詩歌本身出發,我看到了簡短文字鋪陳的美妙,每一個字都像針一樣紮下去,久了便成就了一幅十字繡。  我認真讀了她的每一首詩,文字還原了詩人內心的意境,如果我寫詩,真的未必如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