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途無量的貴州三大名茶之石阡苔茶

2020-10-23 貴州源產好物

石阡縣位於貴州省東北部,雲貴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的梯級狀大斜坡地帶,隸屬於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境內山巒起伏,溝谷縱橫,東南高、西北低,巖溶地貌明顯。石阡縣屬中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區,日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豐沛,暖溼共節,無霜期長。



明萬曆年間《貴州通志》記載:「石阡茶始於唐代,種茶、飲茶盛於明初,黔省各屬皆產茶…石阡茶…皆為貢品」。關於石阡苔茶,在近代也是興盛一時。近代有資本家龍堯夫在縣城開辦「鴻雲茶莊」,產品暢銷湘、川和兩廣,石阡苔茶興盛一時。民國三十一年調查,全省當年產茶11511擔,其中石阡產茶1000擔。產量僅次於安順,湄潭之後,位居第三。



石阡茶的歷史悠久,關於石阡茶的記錄,早在唐朝「茶聖」陸羽《茶經》中記載石阡茶「往往得之,其味極佳」,宋明清時期作為貢品上貢朝廷,譽為「貢茶之鄉」。石阡縣是「中國苔茶之鄉」,是茶樹的原產地之一,有千年的茶葉栽種歷史。

漢代楊雄著《方言》、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江南道》、明代《黔記》、清代《續黔書》、《貴州通治》以及現代茶聖吳覺農的著作等歷代史書、方志都從不同側面記載和描述了石阡茶葉的歷史淵源及發展狀況。



據1940年《楊大恩鄉土教材輯要》記載:「民國二十五年貴陽開全省展銷會,石阡茶獲優質獎章」。建國後,石阡是貴州省紅茶的試驗區和青毛茶(黔青)的主產區,生產的青毛茶是貴州省唯一的一個國家級的茶葉標準樣。1958年周恩來總理親筆為石阡題詞「茶葉生產,前途無量」。



石阡苔茶扁形綠茶,外形自然芽狀、稍扁、有毫,綠潤,勻整,湯色黃綠、明亮,清香,滋味鮮爽,葉底完整、嫩勻。石阡苔茶營養豐富,根據貴州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分析,石阡苔茶營養豐富,其中茶多酚20-26%,咖啡鹼4.5-6.0%,茶氨酸2.0-2.5(g/100g),穀氨酸0.28-0.40(g/100g),酪氨酸0.05-0.10(g/100g),精氨酸0.18-0.3(g/100g)、天冬醯胺0.5-1.0(g/100g)等。



2015年2月10日,農業部批准對「石阡苔茶」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而在2008年的時候,國家標準委員會將石阡苔茶列為第六批全國農業標準化示範建設項目,是貴州省唯一覆蓋縣域範圍的示範項目。

石阡茶獲得榮譽很多,1999年,石阡苔茶獲中國國際茶博覽暨交易會授予的「第二屆國際茶博會金獎」;

2008年4月,石阡苔茶獲中國北京國際茶業博覽會名優茶評比「金獎」。

2009年4月,石阡苔茶獲上海國際文化節「中國名茶」評選「金獎」。

2010年,石阡苔茶成功申報為地理證明商標和被評為「貴州省三大名茶」。

2011年,石阡苔茶被評為「中國著名品牌」、「中國優質產品」。

2013年,石阡苔茶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關於石阡苔茶的採摘採用提手採,要求同批鮮葉勻度好,淨度高,葉完整。茶青採摘,規格1芽1葉或1芽2葉,長1.5—3釐米。然後採用的工藝為鮮葉攤放→殺青→攤涼→理條→攤涼→整形→攤涼→提香→精加工。割除碎茶和片未,剔除暗條,使茶淨度、勻度及色澤一致。最後進行包裝。



目前石阡苔茶種植面積38萬畝,年產量達2萬噸,產值約20億元。實現所有鄉鎮(街道)全覆蓋,約30萬人口得到實惠,石阡苔茶正逐步成為老百姓的希望茶、致富茶、小康茶。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苔茶成為脫貧「臺柱」:貴州石阡「茶故事」
    1958年8月,新華生產大隊支書譚仁義帶著村裡生產的苔茶赴京參加「群英大會」。會上,石阡苔茶被譽為「茶中味精」,周恩來總理授予一面親筆寫著「茶葉生產,前途無量」的獎旗。在困境中保留「火種」在「以糧為綱」「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年代,種茶被認為「不務正業」,賣茶被視為「投機倒把」,都不受待見。
  • 獨特資源 +工匠精神 鑄就石阡苔茶品牌
    近年來,石阡縣堅持綠色生態農業發展理念,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作為貴州「乾淨茶、生態茶」重要組成部分的石阡苔茶,就是石阡茶葉工匠把傳統制茶工藝與現代科技完美融合的產物,深受國內外茶友青睞。        貴州祥華生態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饒登祥說:「就是說我們貴州是唯一一個高海拔,低緯度,寡日照這樣一個小氣候的一個環境,他白天和晚上的溫差也比較大,利於茶葉物質的積累,內涵物質比較豐富,比如說我們石阡苔茶,他就富含鉀,還有錳,鋅,硒、銣,這個五大元素同時含在裡面是國內少有的。」
  • 周總理寄語的石阡苔茶帶動30萬...
    石阡苔茶在宋代即為貢品,一百多年前便經由商人之手銷往歐洲。  新中國成立後,每年石阡有數十萬斤茶葉出口蘇聯及東歐國家。據介紹,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苔茶遍及全縣各鄉鎮,總面積約有五六萬畝。  五德鎮被譽為「苔茶發源地」,在該鎮新華村的苔茶博物館裡,透過一件件古老的制茶工具,依稀可見當年茶葉生產之盛:白天村民搭樓梯攀上高大的古茶樹採摘茶青,夜晚家家戶戶響起制茶聲……  石阡苔茶製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的王飛,出生在茶葉世家,一家六代都用傳統工藝制茶。
  • 「貴州古樹名茶」慈善拍賣會將舉行,茶友千萬別錯過!
    這個6月真是黔茶飄香的6月,2019黔茶文化季暨第13屆南明「黔茶飄香·品茗健康」茶文化活動內容豐富,亮點紛呈。再過幾天,又將迎來2019「貴州古樹名茶」慈善拍賣會,愛茶的朋友又有新的活動可以體驗啦!    日前,從南明區獲悉,2019黔茶文化季暨第 13 屆南明「黔茶飄香·品茗健康」茶文化活動內容豐富,亮點紛呈。
  • 品味茶香,寄情山水,這6種茶為你展現獨特的貴州茶文化
    一、石阡苔茶石阡苔茶是中國貴州省石阡縣當地各族茶農長期栽培選育形成的一個地方品種,母樹屬古茶樹系列。石阡縣位於貴州東北部,銅仁地區西南部.氣候溫潤,境內與周邊皆無大規模工業汙染源,保留了少有的亞熱帶原生生態系統。
  • 貴州銅仁:梵淨山茶香溢天下
    其中石阡苔茶,因鉀元素達到28000mg/kg,具有「富鉀天下」的美譽。梵淨山茶的兩個主導產品——梵淨山翠峰茶和石阡苔茶,分別於2006年、2009年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並註冊登記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 慕德貴副主任北京賣茶,「貴州綠茶」在第十二屆北京茶博會貴州展團...
    慕德貴強調,貴州立志從茶葉大省向茶葉強省邁進,要堅持「守正創新、正本清源、確立地位」工作總目標,以促進「貴州綠茶」地理標誌規範使用為重要抓手,加大「貴州綠茶」的品牌推廣力度,加大國內目標市場貴州茶經銷商行業組織建設,嚴格按照省茶葉專班擬定的設計、製作標準進行統一改造,推進「貴州綠茶」全國一盤棋,整體提升貴州茶形象地位,要持續深耕「三北」市場,久久為功培育貴州茶忠實消費者,共享生態茶、有機茶、乾淨茶。
  • 今天,2020貴州春季四大「茶王」誕生
    2020貴州春季四大「茶王」誕生4月26日,2020貴州春季鬥茶大賽系列活動落下帷幕,四隻茶樣從133隻茶樣中脫穎而出,奪得「茶王」桂冠。他們分別為:綠茶類金獎「茶王」江口縣鑫繁生態茶業有限公司選送的綠茶紅茶類金獎「茶王」貴州琦福苑茶業有限公司選送的紅茶古樹茶類金獎「茶王」貴州山和水茶業有限公司選送的古樹茶
  • 石阡,名副其實的溫泉之都,境內有中國最大鴛鴦湖棲息地
    古代的石阡屬於思州田氏土司,1413年思州田氏滅亡,改土歸流設置了石阡府,1992年被列為貴州歷史文化名城。現在石阡湯山鎮還保留有萬壽宮(江西會館),禹王宮,石阡府文廟、武廟、北塔寺、紅二·六軍團舊址等古建築群。石阡縣,有泉都之稱,現已探明的溫泉出口共17處,是全國已探明的溫泉群水資源量最大的,因而石阡獲得了「中國溫泉之鄉」和 「中國礦泉水之鄉」榮譽稱號。
  • 貴州威寧:茶香氤氳 茶韻悠遠
    如今,香爐山茶園專業合作社擁有茶園3500餘畝,年產名優茶20噸,年產值800餘萬元。  石阡人喝茶也有上千年的歷史。隨便走進一戶仡佬族人家,就能品嘗到地道的「罐罐茶」。客人一進門,主人就拿出一個土罐子,注入泉水,裝上石阡苔茶慢慢熬,不一會兒,一罐香噴噴的熱茶就擺在面前。  石阡縣龍塘鎮高齡老人是全縣百歲老人分布最多的鄉鎮。
  • 多彩妹擺貴州丨石阡的這池「天下第一神湯」,值得你去泡一泡
    歡迎收聽「多彩妹擺貴州」。今天,多彩妹繼續和大家一道走進「中國天然氧吧」去洗肺,開啟天然氧吧裡的生態之旅。我們今天的目的地是貴州省石阡縣。「中國天然氧吧」,這是石阡在2019年榮獲的稱號,在此前石阡還榮獲「中國溫泉之鄉」「中國最佳休閒旅遊目的地」「貴州歷史文化名城」「長壽之鄉」等稱號。由此可見,石阡既是一個「好氧吧」,也是一個非常值得去旅遊和探索的好地方。
  • 貴州石阡:貴州的溫泉之都、長壽之鄉!
    貴州石阡古稱山國,因地質構造奇特,區內地熱礦泉資源分布廣、流量大、水質優,具有飲用、洗浴、療養等多種功能,堪稱一絕,被譽為溫泉之都、長壽之鄉,石阡古城始建於明代的城南溫泉被譽為「中國第一古溫泉」,一直沿用至今,前來洗浴參觀者絡繹不絕。
  • 作為我國茶樹種植面積第二大的省份,貴州有哪些綠茶?你知道嗎?
    在我國四大茶區中,西南茶區是最古老的茶葉種植區,而貴州省就位於西南茶區,屬於雲貴高原。2019年貴州省的茶園種植面積達到了698.7萬畝,是僅次於雲南省的我國第二大茶葉種植省份。2019年貴州省幹毛茶產量達到了286046噸,全國排名第5位。
  • 這茶,香!
    好茶貴天然好茶是大自然滋潤的靈物。穿行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高山茶園間,峰巒疊翠,雲霧繚繞,甘泉潺流,一望無際的始終是綠意盎然,鬱鬱蔥蔥。這裡是「梵淨山翠峰茶」主產區之一,被中國茶葉學會授予了「中國名茶之鄉」稱號。
  • 貴州十大名茶,都勻毛尖口感絕佳,貴州「綠寶石」最好喝!
    都勻毛尖1956年,由毛澤東親筆命名,又名「白毛尖」、「細毛尖」、「魚鉤茶」、「雀舌茶」,是貴州十大名茶之一。外形條索緊結纖細捲曲、披毫,色綠翠。香清高,味鮮濃,葉底嫩綠勻整明亮。產於貴州都勻市,屬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廣東三大名茶之—紫金蟬茶!
    紫金蟬茶,廣東三大名茶,紫金縣特有的傳統名茶,憑藉獨特的天然蜜香徵服了一眾茶友的味蕾,飲之不忘。為何紫金蟬茶如此獨特,這不得不說紫金蟬茶的奇特之處!生長與眾不同:紫金蟬茶最特別的地方在於茶菁必須讓小綠葉蟬叮咬吸食,叮咬茶葉時,將其含有α—糖胺酶的唾液注入茶葉中,昆蟲的唾液與茶葉自愈時分泌出來的酵素混合出特別的香氣。同時也是紫金蟬茶的醇厚果香蜜味的來源,也因為要讓小綠葉蟬生長良好,紫金蟬茶在生產過程絕不能使用農藥,因此生產較為不易,也更顯其珍貴。
  • 國家一級評茶師莫榮桂:解開茶源地之謎 貴州古茶樹體內有「密碼」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何沛凌)關於古茶樹的起源地,學界曾經流傳著好幾種說法,如今茶樹原產自中國的說法基本已成為共識,那麼中國古茶樹的起源地又在何處呢?其實,「密碼」就在貴州古茶樹體內。  在貴陽舉行的中國古茶樹群高峰論壇結束後,各界探尋茶之起源十分熱烈。
  • 「茶在貴州」100萬年前「茶籽化石」,就在貴州!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的貴州,是山地丘陵面積佔總面積92.5%的「山地大省」。處在「世界黃金產茶帶」的貴州,高海拔、低緯度、寡日照的氣候非常適合茶樹的生長。獨特的地理環境讓貴州擁有了全國面積最大的茶葉產區,也使得貴州最早的普安茶能從二月中旬左右就開始採摘,這種茶比江浙等地綠茶上市時間普遍早10至20天,具有「黔茶第一春」之稱。湄潭是中國現代茶葉第一扇大門,中國名茶之鄉。湄潭縣在上世紀50年代,就實現了茶葉的機械化生產。
  • 「茶在貴州」世界唯一的茶籽化石,來自貴州
    處在「世界黃金產茶帶」的貴州,高海拔、低緯度、寡日照的氣候非常適合茶樹的生長。1980年在晴隆縣與普安縣交界處發現距今已有164萬年歷史的古茶籽化石,證明貴州還是世界茶樹的起源地。獨特的地理環境讓貴州擁有了全國面積最大的茶葉產區,也使得貴州最早的普安茶能從二月中旬左右就開始採摘,這種茶比江浙等地綠茶上市時間普遍早10至20天,具有「黔茶第一春」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