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縣位於貴州省東北部,雲貴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的梯級狀大斜坡地帶,隸屬於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境內山巒起伏,溝谷縱橫,東南高、西北低,巖溶地貌明顯。石阡縣屬中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區,日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豐沛,暖溼共節,無霜期長。
明萬曆年間《貴州通志》記載:「石阡茶始於唐代,種茶、飲茶盛於明初,黔省各屬皆產茶…石阡茶…皆為貢品」。關於石阡苔茶,在近代也是興盛一時。近代有資本家龍堯夫在縣城開辦「鴻雲茶莊」,產品暢銷湘、川和兩廣,石阡苔茶興盛一時。民國三十一年調查,全省當年產茶11511擔,其中石阡產茶1000擔。產量僅次於安順,湄潭之後,位居第三。
石阡茶的歷史悠久,關於石阡茶的記錄,早在唐朝「茶聖」陸羽《茶經》中記載石阡茶「往往得之,其味極佳」,宋明清時期作為貢品上貢朝廷,譽為「貢茶之鄉」。石阡縣是「中國苔茶之鄉」,是茶樹的原產地之一,有千年的茶葉栽種歷史。
漢代楊雄著《方言》、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江南道》、明代《黔記》、清代《續黔書》、《貴州通治》以及現代茶聖吳覺農的著作等歷代史書、方志都從不同側面記載和描述了石阡茶葉的歷史淵源及發展狀況。
據1940年《楊大恩鄉土教材輯要》記載:「民國二十五年貴陽開全省展銷會,石阡茶獲優質獎章」。建國後,石阡是貴州省紅茶的試驗區和青毛茶(黔青)的主產區,生產的青毛茶是貴州省唯一的一個國家級的茶葉標準樣。1958年周恩來總理親筆為石阡題詞「茶葉生產,前途無量」。
石阡苔茶扁形綠茶,外形自然芽狀、稍扁、有毫,綠潤,勻整,湯色黃綠、明亮,清香,滋味鮮爽,葉底完整、嫩勻。石阡苔茶營養豐富,根據貴州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分析,石阡苔茶營養豐富,其中茶多酚20-26%,咖啡鹼4.5-6.0%,茶氨酸2.0-2.5(g/100g),穀氨酸0.28-0.40(g/100g),酪氨酸0.05-0.10(g/100g),精氨酸0.18-0.3(g/100g)、天冬醯胺0.5-1.0(g/100g)等。
2015年2月10日,農業部批准對「石阡苔茶」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而在2008年的時候,國家標準委員會將石阡苔茶列為第六批全國農業標準化示範建設項目,是貴州省唯一覆蓋縣域範圍的示範項目。
石阡茶獲得榮譽很多,1999年,石阡苔茶獲中國國際茶博覽暨交易會授予的「第二屆國際茶博會金獎」;
2008年4月,石阡苔茶獲中國北京國際茶業博覽會名優茶評比「金獎」。
2009年4月,石阡苔茶獲上海國際文化節「中國名茶」評選「金獎」。
2010年,石阡苔茶成功申報為地理證明商標和被評為「貴州省三大名茶」。
2011年,石阡苔茶被評為「中國著名品牌」、「中國優質產品」。
2013年,石阡苔茶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關於石阡苔茶的採摘採用提手採,要求同批鮮葉勻度好,淨度高,葉完整。茶青採摘,規格1芽1葉或1芽2葉,長1.5—3釐米。然後採用的工藝為鮮葉攤放→殺青→攤涼→理條→攤涼→整形→攤涼→提香→精加工。割除碎茶和片未,剔除暗條,使茶淨度、勻度及色澤一致。最後進行包裝。
目前石阡苔茶種植面積38萬畝,年產量達2萬噸,產值約20億元。實現所有鄉鎮(街道)全覆蓋,約30萬人口得到實惠,石阡苔茶正逐步成為老百姓的希望茶、致富茶、小康茶。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