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扮男裝絕非戲說:唐代的日常服飾有哪些外來元素

2021-01-08 上遊新聞

說起大唐的審美,大家腦海裡浮現的第一個詞可能就是「豐腴」——

《簪花仕女圖》周昉

實際上,在盛世大唐,還有另一種時尚風潮——胡化之風。

眾所周知,唐朝是一個開放包容的時代。初、盛唐時,自古而來的「華夷之辨」仿佛並不存在。以都城長安為例,不論是定居還是客旅,各個民族、宗教都能在長安得見一二,長安仿佛一個國際大都會。《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說:長安胡化盛極一時,此種胡化大率為西域風之好尚:服飾、飲食、宮室、樂舞、繪畫,競事紛泊;其極社會各方面,隱約皆有所化,好之者蓋不僅帝王及一二貴戚達官己也。

胡化之風席捲大唐生活的方方面面,喜歡胡風的人更是囊括社會的各個階層,其中最能體現人們日常生活與審美的,莫過於服飾,而唐代服飾,色彩明豔、紋飾花哨,奢華而又標新立異,令人目不暇接。

胡帽

唐武德、貞觀年間,承北朝、隋代遺風,女子出門時必戴「羃(mì)䍦」。羃䍦本是胡羌民族的裝束,北朝時候傳入中國北方,大致模樣就是笠帽配上最長可垂至腳踝、遮蔽全身的紗,興許早些時候在北方民族的流傳有防風沙的實用作用,但傳入中原後,與《禮記·內則》中「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的需求不謀而合,於是羃䍦便成了北朝、隋、唐代早期女子出門的必備之物。

《持羃䍦女侍圖》唐 燕妃墓出土

到高宗永徽年間,羃䍦發展成了「帷帽」。帷帽,「拖裙到頸,即漸為淺露矣」,比起羃䍦,帷帽上用來遮面的紗變短了,到頸即可,不再完全遮蔽身子,便利很多。不過當時認為這樣是「深失禮容」的,高宗還曾下令禁斷,但禁令作用極小,「猶未止息」,武則天之後帷帽大興,羃䍦漸息,中宗即位後,覆裹全身的羃䍦不復存在。

彩繪騎馬戴帷帽仕女泥俑,唐1972年吐魯番市阿斯塔那187號墓出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圖片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編《古代西域服飾擷萃》

開元初年,「從駕宮人騎馬者,皆著胡帽,靚妝露面,無復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絕不行用。」不論宮廷還是百姓,在開元年間基本都是戴胡帽,乾脆不遮,靚妝露面。

胡帽,一般指西域傳入的渾脫帽,多用較厚的錦緞製成,也有用烏羊毛製作。帽子頂部,略成尖形,有的周身織有花紋,有的還鑲嵌有各種珠寶,有的下沿為曲線帽簷。亦有的裝有上翻的帽耳,耳上飾鳥羽。還有的在口沿部分,飾有皮毛。式樣眾多,繁簡不一。 

一些唐詩在描述西域「胡騰」舞的時曾提及胡帽形象:

石國胡兒人見少,蹲舞尊前急如鳥。

織成蕃帽虛頂尖,細氎胡衫雙袖小。

——劉言史《王中丞宅夜觀舞胡騰(王中丞武俊也)》

揚眉動目踏花氈,紅汗交流珠帽偏。

——李端的《胡騰兒》

胡人胡帽。彩繪胡人牽駝木俑,唐,1973年吐魯番市阿斯塔那206號墓出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 圖片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編《古代西域服飾擷萃》

彩繪胡裝女立俑,唐,陝西歷史博物館藏。女俑頭戴卷簷虛頂帽,身著翻領小袖上衣,綠色小口褲,足登紅色錦靴。俏麗瀟灑的裝扮,是唐代婦女崇尚胡服的真實寫照。圖片來源:陝西歷史博物館官網

胡帽大約在安史之亂後銷聲匿跡。安史之亂後,唐朝對胡人、胡風開始排斥和禁斷。 

1995年版《武則天》截圖,圖為武則天在太宗身邊當馴馬女時,其穿著打扮走西域風。渾脫帽,翻領,收腰,窄袖,服飾胡化特徵明顯 

從羃䍦到胡帽、從全身遮蔽到靚妝露面,在這個過程中,女性逐漸擺脫部分禮教束縛,長安社會風尚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也體現了出來。

衣裙中的胡化元素

衣裙是服飾最主要的部分,各種風格都在這裡得到最直觀的體現。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言:「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全用胡服。窄袖緋綠,短衣,有蹀躞帶,長靴,皆胡服也……唐武德、貞觀時猶爾,開元之後,雖仍舊俗,而稍博矣。」

大一統後,唐代服飾雖承北朝胡服舊俗,但有些「胡化」的風格在唐代是獨有的。唐之胡化衣裙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翻領胡服,另一種則是裝飾有各種外來紋飾的衣裙。

彩繪胡人騎馬射獵俑,唐,1960年陝西省乾縣永泰公主墓出土,陝西省歷史博物館藏,馬鞍上的騎士,頭扎布巾,身穿淡綠色左衽大翻領胡服,足穿小蠻靴

左衽翻領、窄袖收腰是基本特徵。這種胡服主要是由西域胡人傳入,在唐朝可以說是掀起了時尚熱潮。

唐代男子的日常服飾一般是幞頭加圓領袍衫,袍衫一般為圓領、右衽,領、袖及襟處有緣邊,袖有寬窄之分,多隨時尚而變異。有說法稱男子圓領常服已經受到北方民族的影響,是在延續傳統的交領、對襟漢服的基礎上,增添的新款式。這種圓領袍衫有一些特殊的穿法顯得和西域胡服很相似,即不合頸下胸上的一段,讓袍子前面的一層襟自然鬆開垂下,形成一個翻領的樣子,這也算向胡服中的翻領靠近,達到了與胡服相仿的效果。《長安十二時辰》劇中的張小敬(雷佳音飾)的部分著裝就是這種風格。

男子將日常的圓領袍衫模仿胡服穿著,只是其在唐朝流行的其中一種體現,這一時期最能稱得上胡服「潮流化」的是女子喜著胡服的現象。開元、天寶之際,崇尚胡服之風最盛,女子穿胡服者甚多。與前文所言之胡帽的流行基本是同步的,開元初年,宮人出行除了靚妝露面之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有的人會身著胡服,作為引領時尚的宮廷中人,其著裝自然引起眾多士庶之家爭相模仿。開元中,「奴婢服斕衫,而士女衣胡服」(《新唐書·車服志》);天寶初年,「貴遊士庶好衣胡服,為豹皮帽,婦人則簪步搖,權衣之制度,衿袖窄小」(姚汝能《安祿山事跡》卷下)。

侍女與侏儒圖,繪製於章懷太子墓中,中間是一位身穿紅色翻領長袍胡服的年輕女子。陝西省歷史博物館藏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侍女檀棋,身著翻領胡服小袖袍翻領胡服

作為唐朝人偏愛的外來物,從樣式上看,新穎別致,在審美上有不錯的表現:不論是《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檀棋,還是前文配圖《武則天》(1995年版)中穿胡服的武媚,抑或是古代壁畫中的侍女,穿胡服的她們都有著別樣的颯爽,有的還有雌雄莫辨之感,整體風格與傳統裙裝的柔美迥異,這種獨特的美具有強烈的新鮮感和吸引力;而從功用方面看,其窄袖收腰的設計方便行動不拖沓,具有較強的實用性;而且胡服不受唐朝禮法約束,不用分尊卑身份,貴女與平民一樣穿戴,胡服不受歡迎才是說不過去。

1995版《武則天》截圖,武媚著傳統裙裝

不過,利落便利、風格獨特的胡服一枝獨秀的時間較短,到後來,女子不僅著胡服,還會直接穿圓領男裝出行或辦公。本應該只屬於男性的服飾,在唐朝也是女性的日常穿扮。馬縞在《中華古今注》中對這一現象有過敘述:「開元初,宮人馬上著胡服靚裝露面,士庶鹹效之。至天寶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內外一體也。」

男女異服的禮法在開放繁榮的唐代形同虛設,女著男裝不僅公開化,而且生活化,易釵而弁之風自上而下傳播甚廣。武則天之女太平公主曾穿男裝,作武官打扮,著紫袍玉帶,頭戴男子帽飾,在高宗和武后面前跳舞。帝後二人當時的反應是開懷大笑,並問太平:「你又不當武官,為何要這樣打扮?」他們並沒有對女子穿男裝表現出太大的反感,只是疑惑為何選了「武官」的打扮。

當然,這並不排除是太平受寵的緣故。不過,當時宮內侍女也著男裝,恰好說明女子男裝並不是太平公主的特權。繪於唐高宗第六子章懷太子李賢(公元654年—公元684年)墓中的壁畫《捧盆景侍女圖》中,走在中間的是一名眉清目秀,著男裝打扮的侍女,她頭裹黑色幞頭,幞頭兩角繫於頭前,身穿淺色圓領過膝長袍,下著長褲和線鞋。她手中託著一隻圓盤,盤中栽種兩株盛開的花草,花草間襯託著小堆玩石,花草嬌小豔麗,顯然是一盆樹石盆景。同樣繪製於章懷太子墓中的《觀鳥捕蟬圖》中也有一名著男裝的侍女。

《捧盆景侍女圖》,陝西省歷史博物館藏,圖片來自陝西省歷史博物館官網

《觀鳥捕蟬圖》陝西省歷史博物館藏。中間的侍女身穿窄袖圓領袍衫的男裝,腰系黑帶,帶下懸掛鞶囊,正躡手躡腳、全神貫注地捕捉一隻停落在樹幹上的蟬

天寶年間,唐玄宗寵妃楊玉環的姐姐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及其侍從於春天出遊時,也有兩名女子身著圓領男裝騎馬遊玩,按照《舊唐書》的說法,這些著男裝的女子便是引領時尚潮流的「宮人」。

唐天寶年間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宋代摹本,絹本設色,現藏遼寧省博物館),畫面後排三人中著紅色男裝的明顯是一位女性,極有可能是虢國夫人的侍女

服裝,作為顯著的社會符號和標誌,具備劃清性別的界限的功能,唐代盛行的女著男裝打破了這一界限,這是歷史各朝代都不曾有過的大規模易裝,顛覆了社會基本的禮法規則。而服飾在性別上所刻畫出的分界線,又絕不僅是兩性在外觀上的區別,它更意味著表象之下的價值與能力,以及在社會中承擔的角色。這一時期女著男裝盛行除了對外來文化的嘗鮮,也有女子地位上升、針對女子的禮教束縛被逐漸打破的原因在。

明豔襦裙中的外來元素

除了流行於盛唐,極具特色的整套胡服外,唐代的女子服裝——傳統襦裙中,也蘊含著明顯的外來文化元素。

初唐女子服裝,大多是上穿窄袖衫襦,下著長裙,腰系長帶,肩披長巾,足穿高頭鞋、履。並且有對襟、右枉交領兩種。窄袖長至腕,衣身短窄,僅至腰部。這種服裝最初流行於宮廷和貴族婦女之中,後傳至民間,不分官庶,遞相效仿,盛行於一時。

永泰公主墓前室東壁南側的《宮女圖》(左); 繪製於房陵公主墓中的《託果盤侍女圖》(右) 宮女們均身著窄袖衫襦,下著長裙,腰系長帶,肩披長巾 陝西省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還流行一種袒胸大袖衫襦,為貴族婦女在庭院中散步、採花、捉蝶、戲犬時常穿的服裝。現在關於唐代歷史劇中,婦女服裝皆是此類,為袒露胸上部,大袖、對襟、長裙、肩披被帛,飾有織文和繡文,面料多為紗羅製品。袒胸紗羅的衣裙體現出唐代女子著裝的大膽,與當時經濟發達、社會風氣開放有密切關係。中唐以後,窄袖的服裝己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寬袖衣衫,女子袍衫的袖子己加寬許多。至五代時,此風己成定型,直至北宋也無大變化。

周昉《簪花仕女圖》局部

這兩種裙裝的胡化體現在哪裡?首先從整體上說,窄袖衫襦可能本身就是承自北朝少數民族或者其他外來民族的裝束,其次,不論是窄袖還是寬袖襦,其色彩及裝飾風格與曾經素雅的傳統裝扮並不相同,大量明豔色彩的運用與以及紋章式圖案裝飾讓唐裝顯得更加的活潑精緻。

這些紋章式的花紋,很多都是外來文化的寫照。當時流行的圖案紋樣可以分為:聯珠紋、纏枝紋、寶相花紋、團巢紋、幾何紋等。這些紋樣廣泛的應用於唐錦、金銀器、陶瓷以及建築裝飾等多個領域,都是唐朝圖案藝術蓬勃發展的結果。在開放的環境下,中原王朝與外來民族接觸日益密切,文化也與外來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調和並趨於一體化,當時的藝術家們很喜歡外來的題材還有外國的神和聖者,他們不斷吸收借鑑著不同的創作風格。在此僅以聯珠紋作為載體做簡短的敘述。

小聯珠團花錦,唐,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 圖片來自大都會博物館展覽圖錄 

聯珠紋大致是由平排連續的圓形組成圓周邊飾,看起來很像串聯起來的珠子;圓心一般會飾鳥或獸紋,有的聯珠紋圓外的空間還會裝飾四向放射的寶相紋。聯珠紋是一種由波斯薩珊王朝(公元226年-651年)流傳而來的紋章藝術,傳入中原的時間是在隋朝,唐朝的時候非常盛行,我們時常聽聞的「波斯錦」,一般指的就是這種紋路的絲綢。

《北史·何稠傳》記載,隋初波斯來獻波斯錦(即聯珠紋緯錦),隋文帝命何稠仿製,何稠仿製的比波斯的還好。唐朝也有大量仿製的波斯錦,數量比同時期其他紋錦織物多得多,聯珠紋可以說是唐錦中最具特色的紋飾。

大窠聯珠四騎狩獅錦 唐 日本京都法隆寺藏 圖片來自趙豐主編《中國絲綢通史》240頁

聯珠紋被應用於服飾之中的樣子在前文配圖中已經出現過,不知道是否有眼尖的讀者發現?一圈聯珠中裝飾著動物形象,整件衣服像被蓋章一樣布滿聯珠紋……沒錯,是《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的著裝——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截圖

此處裝飾偏向暗紋,但低調的裝飾並沒有擋住聯珠紋錦的精緻奢華,並且聯珠中的動物紋(大概是獅子?)讓服飾增添了力量感,很好的契合了這一男性人物角色的性格,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聯珠紋飾並不僅見於這一處。

《長安十二時辰》中太子所著服飾上為隋唐時期流行的聯珠團窠紋紋樣 

聯珠紋也見於女子服飾,有的是裝飾在衫襦上,有的則是在長裙上。吐魯番出土的一件非常精緻的仕女俑的著裝便是聯珠裝飾的,其飾聯珠對鳥紋,下身加薄紗裙罩條紋長裙,異域風情明顯。這種色彩亮麗的紋章單獨看倒還沒有特別的「異域感」,一旦變得密集,外來風情就彰顯了出來。而這種像紋章一樣的密集裝飾似乎也是從唐朝服飾才開始大量出現在衣物上,不排除是聯珠等外來紋飾的影響。

服飾與文化交流

服飾,特別是常服,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最普通但也最重要的文化表達方式,蘊含了當時的文化潮流與審美,是最富時代特徵的便裝。唐代女子的著裝由羃䍦到靚妝露面,由傳統女裝到胡服、男裝以及袒胸襦裙,這些變化是外來文化的影響,也是社會風氣變化的寫照,是禮教對女性的束縛在逐漸被打破。

朝廷對外來民族的接納,讓盛世文化與思潮更加多元,讓女性獲得了更多的「自由」,當然武則天登上帝位也對女性地位的提升有所幫助,她們的審美變得更加大膽新潮,胡漢融合的服飾風格在今天也不落潮流。唐代服飾中,著實有很多驚喜。外來民族來到中國後,帶來文化也帶走文化,而服飾正是文化的載體。

這一時期唐朝與外來民族接觸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絲綢之路。唐朝是連貫東西的絲綢之路貿易發展的巔峰時期。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注意到,唐裝的胡化,包括來自西域的整套胡服,來自更西方的波斯薩珊風格紋飾以及其他紋飾,基本都是由絲綢之路東傳而來,其傳播者是絲路貿易的主要承擔者——波斯胡人與粟特胡人。在安史之亂前,中國遍地可見他們的身影。

參考文獻:

[後晉]劉昫等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舊唐書•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五 輿服》,中華書局,1975年5月,第1版。

[宋]歐陽修、[宋]宋祁 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新唐書•卷一 本紀第一 高祖》,中華書局,1975年2月,第1版。

[唐]姚汝能 撰,《安祿山事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許楊彬《從唐代服飾看民族文化的交融》,碩士論文,天津工業大學,2008年。

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1957年4月。

Watt et al, China. Dawn of A Golden Age. 200-750AD

拾肆,《長安十二時辰》服飾風華!驚豔服飾,一覽盛世!

讀史品生活,香料·珠寶·象牙:唐朝女性對舶來品的沉迷!

葛承雍,《大唐之國:1400年的記憶遺產》,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年10月版。

花則博客:唐朝服飾的常見紋樣

趙豐主編《中國絲綢通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編《古代西域服飾擷萃》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女扮男裝絕非戲說:唐代的日常服飾有哪些外來元素?
    窄袖緋綠,短衣,有蹀躞帶,長靴,皆胡服也……唐武德、貞觀時猶爾,開元之後,雖仍舊俗,而稍博矣。」大一統後,唐代服飾雖承北朝胡服舊俗,但有些「胡化」的風格在唐代是獨有的。唐之胡化衣裙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翻領胡服,另一種則是裝飾有各種外來紋飾的衣裙。翻領胡服翻領胡服長什麼樣?
  • 女扮男裝絕非戲說:唐代的日常服飾有哪些外來元素?
    窄袖緋綠,短衣,有蹀躞帶,長靴,皆胡服也……唐武德、貞觀時猶爾,開元之後,雖仍舊俗,而稍博矣。」大一統後,唐代服飾雖承北朝胡服舊俗,但有些「胡化」的風格在唐代是獨有的。 唐之胡化衣裙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翻領胡服,另一種則是裝飾有各種外來紋飾的衣裙。
  • 服飾文化:窄袖窄襦到女扮男裝,聊一聊唐朝女性服裝的演變
    而所謂的漢服,其實更多的為唐朝時期的服裝,而在初唐階段,裙子成為了男人和女人每天的主要服裝,而且初唐時期由於市場經濟的影響,裙子主要有兩種類型,即:窄袖窄襦、長裙、胡服和女扮男裝,現在我們就對這兩種款式做出具體介紹。唐朝之前的女子,均穿寬大的衣服,袖子的下底可以直接垂到膝蓋的位置。
  • 服飾文化:窄袖窄襦到女扮男裝,聊一聊唐朝女性服裝的演變
    而所謂的漢服,其實更多的為唐朝時期的服裝,而在初唐階段,裙子成為了男人和女人每天的主要服裝,而且初唐時期由於市場經濟的影響,裙子主要有兩種類型,即:窄袖窄襦、長裙、胡服和女扮男裝,現在我們就對這兩種款式做出具體介紹。唐朝之前的女子,均穿寬大的衣服,袖子的下底可以直接垂到膝蓋的位置。
  • 古代女子出行:遮蔽姿容或是女扮男裝皆源於生活的熱愛
    古代女性出門外出,從最開始的遮蔽全身到只遮臉部,最後隨著胡帽的蹤跡全無,女子出行的遮蔽物也日益減少,甚至有個別女子不再有所遮擋,而是穿著男裝明目張胆地出門遊行,這也就是女扮男裝風氣的開始。又如《隋書》中記載:「好令城市少年有容貌者,婦人服而歌舞相隨,引入後庭,與宮人觀看」。雖然一反常規的妝容不被時人認可和接受,但對於此時追求人格自由的人們來說,絲毫未受影響。這不又出現了女扮男裝的個性人士,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出徵可謂是家喻戶曉,祝英臺女扮男裝離家求學的故事也是廣為人知,流傳至今。
  • 圖說歷史 | 從《虢國夫人遊春圖》探討唐朝「女扮男裝」的現象
    但本文不詳寫武則天,而是用唐朝的一幅著名畫作:《虢國夫人遊春圖》(虢國夫人是楊貴妃的姐姐)為例,挑選女扮男裝這一典型社會現象,來看看盛唐時期女性的獨立意識。下面,我們列舉幾個實例:舉例一:我們返回《虢國夫人遊春圖》,來看看這副畫中存在的女扮男裝有哪些?
  • 唐代服飾知道多少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興旺、社會生活富裕,民族交融,中外貿易與文化往來頻繁。反映在服飾上也豐富多彩,盛況空前,不僅繼承和發展本民族的傳統,還大量吸收外來服飾形式。處於中國鼎盛時期的唐朝,服飾空前繁榮,成為中國服飾史上最最精彩的篇章,其服飾色彩之華麗,裝飾之紛呈,款式造型之開放,做工之考究。服飾圖案之精美是現代人所為之感嘆的。 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唐代婦女服飾。在婦女中間,出現了坦胸露乳的形象。襦裙服——是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著長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傳統裝束。
  • 女著男裝:於「禮」不合的服飾文化,為何在唐朝盛極一時?
    中國文學作品以及影視劇中,有很多女扮男裝的人物形象。像巾幗不讓鬚眉的花木蘭,曾著男裝替父從軍,後取得功名,衣錦還鄉;像清代才女陳端生筆下《再生緣》的女主孟麗君,是為文武狀元,風採卓絕;再如傳奇愛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中扮男裝求學的祝英臺,與同窗好友梁山伯相愛,後愛難相守化為穿花蛺蝶,為後人所嘆。
  • 唐朝為何女扮男裝成為潮流,明白這些,搞懂長安十二時辰文化內核
    這部劇中經常可以看到女性著男裝在大街上閒逛的畫面,顯得尤為的英姿颯爽。而真實的大唐也是如此,女性可以穿著男裝在公共場合露面,以致成為了一種潮流。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女扮男裝可以成為一種盛況呢?今天就來和大家分析一下這其中的原因。既然談到唐朝女性的服裝,不妨先介紹一下當時大多數女性的裝束。
  • 看唐代女子服飾思古代服飾鼎峰繁榮
    唐代婦女的服裝主要分為襦裙、男裝、胡服三種。唐代婦女穿襦裙服,即上身穿短襦或衫,下身穿長裙,佩披帛,加半臂(短袖)。唐代婦女短襦的領口形式多種多樣,有圓領、方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盛唐時代還有袒領,即領口開得很低。早期袒領短襦只在宮廷嬪妃、歌舞伎者間流行,後來連豪門貴婦也開始穿著。
  • 「遙窺正殿簾開處,袍袴宮人掃御床」:唐朝女性的女扮男裝之風
    從太宗朝的嬪妃、公主墓室壁畫中,就可以見到很多女扮男裝的女侍形象,到了高宗朝,帝後不可能沒有見過宮中穿著男裝的女侍們,但顯然身份如太平公主這般尊貴的女性,穿著男裝登堂露面還是件稀罕的事情,所以高宗和武后才會有一時的驚詫。
  • 古人「女扮男裝」故事倒不少,但有一難以啟齒的共同點,容易踩雷
    實際上,根據相關文字內容記載,關於女扮男裝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夏朝。《晉書·五行志》中提及亡國之君夏桀的寵妃妹喜,有一個愛好就是喜歡戴男人的官帽,喜好男子打扮裝束,不僅如此,她還喜歡如男子般過問政治,大概昏君夏桀也沒少受到她不少經受不住推敲的提議的唆使,加速昏君的誤邦誤國的步伐。由史料的記載中,不難發現,妹喜算是女扮男裝的第一人。
  • 民族服飾文化——唐宋時期的女子服飾
    隋初的服飾,比較樸素。袍衫和胡服是當時的主要服飾。自隋煬帝起,社會風氣發生變化,服飾因此日趨華麗。這種華麗的風格一直延續至唐代。唐代初期,車服制度皆承襲隋制。到公元621年,才正式頒布車服之令,冠服制度開始確立。
  • 淺析唐朝婦女服飾變化產生的影響
    再加上唐代開明的外交政策,仿佛雨後新筍一般在中國大地上肆意生長,給予唐代服飾更多的滋養,使得唐代服飾逐漸成長為世界服裝史上的一座豐碑。大唐二百多年的婦女形象,可大致分為襦裙服、男裝、胡服三種,在裙、衫、帔子,下身束裙。在這基礎上,才有上述的三種服裝。就算是經過上百年的更替,但這一點也不曾有過改變,同時也體現出唐朝海納百川、善於吸取外來文化的特點。
  • 凱特·布蘭切特 |女扮男裝的巔峰
    凱特·布蘭切特 |女扮男裝的巔峰從《花木蘭》到京劇《女駙馬》,從《新白娘子傳奇》到《梁祝》,從《倚天屠龍記》到《新笑傲江湖》,直到最新的《天盛長歌》裡的倪妮的扮相,我們從小到大接觸的古裝劇中,都少不了女扮男裝的這一反串套路,哪怕金庸老爺子也很喜歡這一設定
  • 《紅樓夢》裡的女扮男裝
    前兩天在微博看到「湯唯女扮男裝」的話題,配的是湯唯在新劇中扮男裝的動圖。新劇沒看,但看那幾張動圖覺得還蠻英氣的。說起女扮男裝,就想起林青霞東方不敗的造型,既英氣又嫵媚,可以說是相當經典了。我們今天就聊聊女扮男裝的話題,看看《紅樓夢》裡有哪幾個女孩兒曾經扮過男裝:01 史湘雲史湘雲性格豪爽,心直口快,她本人也很喜歡男裝的造型。
  • 從服飾看《長安十二時辰》:唐代女子穿男裝是正常現象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從第一集播出到現在,劇中露臉比較多的女子有四人,她們分別是:檀棋、魚腸、王韞秀和聞染,而這四人中,檀棋、魚腸、王韞秀出場時基本都是著男子服飾,那麼問題來了,女子著男裝在唐朝是正常現象嗎,為什麼她們三人會在劇中有如此表現?下面小佛為大家一一講述。
  • 女駙馬原型在邛崍:黃崇嘏女扮男裝中狀元 名氣超卓文君
    唐代才女黃崇嘏扮男裝中狀元,婉拒高官代女求婚  她20歲女扮男裝,赴成都應考,高中頭名狀元,後任司戶參軍,顯出幹才,丞相周庠愛其才貌,欲以為婿,她寫詩婉拒並告訴真實身份。  在唐代四川,她的才名甚至一度大過她的老鄉卓文君。著名黃梅戲《女駙馬》裡的主要情節,就是根據這位邛崍才女的真實故事改編的。
  • 史湘雲的女扮男裝
    《紅樓夢》中史湘雲的穿著打扮就很有個性,和大觀園裡其他女孩有著明顯的不同。小說中寫了她三次女扮男裝,這越發顯得她秀中有豪,豪中見秀,英姿煥發,風流颯爽。第三十一回,小說通過薛寶釵和林黛玉的對話,說明史湘雲穿著的特點,寫得很有情趣。
  • 開放包容的盛唐,引領著國際潮流,帶你看豐富多彩的唐代服飾
    上一篇文章說了說唐朝人都是吃什麼的,有吃的就得有穿的,今天咱們就來看看唐代的人都是穿什麼的。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空前發達的時代,國家統一,經濟繁盛,服飾亦有了全新的面貌。整個歷史被後人稱為「盛唐」。這一類服裝,不只在歌舞時穿用,同時又是胡人的日常服飾,各種舞蹈因其源自不同的地區,在其選擇的服飾上都有一定的規定,這些在敦煌壁畫及唐代的陶俑、瓷俑、玉雕上都有所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