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出行:遮蔽姿容或是女扮男裝皆源於生活的熱愛

2020-12-13 王小小宛

《易經》中載:「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在古代,女性不僅社會地位低下,言行舉止、生存活動空間也被封建禮教嚴格限制,而她們唯一的活動場所就是深閨院牆內。

不過隨著朝代更替,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交融,人們的思想意識覺醒了,女性也不再一味地依附男人,尤其是唐時期,長孫皇后、武則天、宋若昭五姐妹打破了女子只能居家「三從四德」的狹隘觀念,她們以過人的才華,以及在政治生活中的活躍,都影響了當時宮廷內外的女性。此後,女子一改過去「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傳統,開始走出家門,積極參與戶外活動,那麼古代的女子是以何種方式出行的呢?

最守婦道的出行方式:坐車

古代官宦或是有錢人一般都選擇騎馬或乘馬車作為代步工具,自晉至唐以前,一些有身份的人為了更穩當和舒適,也會乘坐牛車出行,當然只有古代男子才有如此自由的選擇,而作為女子,唯一的出行方式就是坐車。

在古代,女性的社會地位低下,遵從「復禮」、「婦教」的封建倫理綱常是她們的日常,在日復一日的封建倫理道德的說教,與「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貞操觀的浸染下,女子的舉止和外出的自由被限制在院牆之內,即使想要出門,也必須嚴格遵守「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的教條。

所以在古代出門時,女子從家門口就上車,一路上也只能呆在車內,車輿四周還會有圍擋,總之就是要避免拋頭露面,被人窺視。

對於常年深居閨閣的古代女子來說,乘車出門這麼難得的高光時刻,自然免不了顯擺自己的身份地位,尤其是宮廷后妃與官宦女子,她們在乘車出遊時,根據乘車者的身份與地位的不同,車由不同的牲畜牽引。如皇后出行,馬車不僅要大,內飾也要豪華氣派,同時根據出行的場合和乘輿制度來匹配不同的車輦。

據《周禮》中記載:「王后之五輅,重翟、厭翟、安車、翟車、輦車。翟車,貝面組總有幄而無蓋,王后乘以出桑。漢至北魏,有重翟車而無厭翟、翟車。北周復以皇后十二車,一為重翟、二為厭翟、三為翟輅,為採桑乘用。隋代沿北周之制。唐代皇后六車,一為重翟,受冊、從祀、饗廟所乘;二為厭翟,親桑所乘;三為翟車,歸寧所乘,黃油纁,黃裡通幰,白紅錦絡帶及帷。三車皆金飾,輪畫朱牙,箱飾翟羽,朱絲絡網,鞶纓色皆從車質」。

其實,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自由和尊嚴對女子來說都是可貴的奢侈品,出門是他們接觸外界世界的唯一機會,而車輿的豪華程度又是她們暫離男權主義,在狹小的女人世界中炫耀鬥富、爭風吃醋的上位機會,「為一犢車,飾以金翠,間以珠玉,一車之費不啻數十萬貫。既而重甚,牛不能引,因復上聞,請各乘馬。於是競購名馬,以黃金為銜……」。

最嫵媚的出行方式:羃籬、帷帽與胡帽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亂分裂,中原地區和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各自建立政權,在這期間,戰亂不斷,一方面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但另一方面,由於南北遷徙,民族錯居,各民族之間政治、經濟、文化上的相互交流與融合,使得少數民族的禮俗、服飾傳統也逐漸傳入中原,並被中原文化認可與接受,隨之異域文化又滲透到士族、百姓的生活中,「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競為之」。

其中,女子騎馬之風就是在胡漢文化交融,以鮮卑族為主的北方遊牧民族的影響下流行起來的。但是南北朝時期,女子騎馬並不是普遍的社會現象,能騎馬的女子都有著特殊的身份,一種是滷簿,一種是伎樂,也就是說女子只有在宮廷儀仗隊中任職或是擔任宮廷女官,有一定的身份地位後才有此殊榮騎馬出行,如果有幸進入皇后的儀仗隊,那更是無比的氣派奢華,「皇后出,女騎一千為滷簿,冬月皆著紫衣巾,蜀錦袴褶」。

到唐代後,女子騎馬之風依然盛行,尤其是初唐和盛唐時,國家政治穩定,經濟發達,對外交流頻繁,各國使臣、異族同胞往來親密、互通有無。其中由波斯傳入的馬球運動,深受全國大眾的喜愛,就連唐代的皇帝們都人人鍾愛「擊鞠」。

皇帝的大力提倡和身體力行自然帶動了全國人民的熱情,馬球自然也就成為了唐朝的日常休閒娛樂活動,如此熱門的運動自然少不了女子的參與,「廊下御廚分冷食,殿前香騎逐飛秋」,宮女們如火如荼的馬球比賽在當時已然成為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而要想打馬球,前提條件就是騎馬,於是馬球運動的盛行又把女子騎馬推向高潮,但是畢竟是封建倫理道德觀念根深蒂固的古代,即使女子可以騎馬外出,但穿著依舊不能有失禮數,仍舊要遮蔽姿容才被允許外出,羃籬、帷帽與胡帽也就應時而生。

01 羃籬

羃籬,原是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用來遮擋風沙的衣飾,就像現代用來防風沙的裹臉紗巾,男女通用。大約在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將羃籬帶入中原,而隨著地域和環境的改變,羃籬在中原主要用於騎馬的婦女遮擋面部的服飾,不過羃籬的發展也是一波三折。

在隋朝,隋煬帝的奢靡之風讓羃籬失去了原本的意義,成為了貴族女性的專用品和身份地位的象徵,如「七寶羃籬」,將大量的珠寶綴在羃籬上,以致羃籬的重量加重無以佩戴,只能用馬馱著出行。

到唐代後,羃籬的使用遍及各個社會階層,並成為了女性的專屬用品,然而時尚總是瞬息變化的,羃籬流行了一段時間後,就被新單品「帷帽」取而代之了。

02 帷帽

美是女性永恆不變的追求,最新流行的「帷帽」不僅滿足了女性遮蔽容顏的要求,還能展現女性美,因為帷帽是一種高頂的笠帽,又稱席帽,在帽簷四周綴一圈網狀面紗,長度至頸部,帷帽也是由西域地區傳入中原的。

而唐代的女子之所以拋棄羃籬選擇帷帽,最主要的就是因為帷帽不需要遮擋全身,眾所周知,唐朝經濟發達,國家富裕,女性的妝容與服飾在這一時期都傾向富麗堂皇,儘管安史之亂後,唐朝的政治日益腐朽,統治階級爭權奪位,內亂不斷,但這絲毫不影響婦女對雍容華貴之美的執著。

所以用帶有「垂裙」的網紗遮面,不僅給人以一種朦朧、嫵媚之感,還不影響身姿美的展露,「女人亦戴之,四緣垂網子,飾以珠翠,謂之席帽」。

03 胡帽

唐代時,西北地區的安、曹、史、米、康等國少數民族統稱為胡,所以胡帽也是一種泛稱,泛指北方少數民族喜愛佩戴的各式帽子。如果就其具體的冒式來說的話,可以分為三個類型:渾脫帽、卷簷帽、尖頂帽。

胡帽也是隨同胡樂、胡舞與胡妝由胡商帶入中原的,在中原,胡帽的最開始的受眾人群是男子,「以烏羊毛為渾脫氈帽,人多效之,謂之『趙公渾脫』」。

隨著西域舞蹈「胡騰舞」和「柘枝舞」在中原的流行,舞者所戴的尖頂帽和卷簷帽因其俊俏別致的設計,和滿是珠翠金鈴的妝飾吸引了士庶女性,並被越來越多的中原女性佩戴,於是胡帽又發展成為一種時尚單品。

不過到天寶末年安史之亂發生後,胡漢矛盾激化,只要是與胡俗有關的服飾都變成了中原人眼中的「服妖」,也都被唐人斷然摒棄了。

「初婦人施羃籬以蔽身,永徽中始用帷帽,施裙及頸……武后時帷帽益盛,中宗後乃無復羃籬矣。宮人從駕,皆胡帽乘馬,海內效之。至露髻馳騁,而帷帽亦廢……」。古代女性出門外出,從最開始的遮蔽全身到只遮臉部,最後隨著胡帽的蹤跡全無,女子出行的遮蔽物也日益減少,甚至有個別女子不再有所遮擋,而是穿著男裝明目張胆地出門遊行,這也就是女扮男裝風氣的開始。

最颯爽的出行方式:女扮男裝

宗白華先生曾說:「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於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

的確,魏晉南北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極特殊的時代,漢末大動亂使統治了四百多年的漢代大帝國崩潰瓦解,這一瓦解卻帶動了人們意識形態飛躍性的改變,思想的禁錮被打破,自我意識覺醒,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出現了很多妝容、服飾上的性別轉換現象。

據相關史料記載,魏晉時期出現了男子敷粉,男子穿女裝者,如《後漢書》中載:「大行在殯,路人掩涕,固獨胡粉飾貌,搔頭弄姿」。又如《隋書》中記載:「好令城市少年有容貌者,婦人服而歌舞相隨,引入後庭,與宮人觀看」。

雖然一反常規的妝容不被時人認可和接受,但對於此時追求人格自由的人們來說,絲毫未受影響。這不又出現了女扮男裝的個性人士,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出徵可謂是家喻戶曉,祝英臺女扮男裝離家求學的故事也是廣為人知,流傳至今。

女扮男裝之風尚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至唐代時達到高峰,從流傳下來的唐代繪畫作品、墓室壁畫和陶俑中,可以看到唐朝時女扮男裝已是蔚然成風,尤其是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是唐代貴族女子著男裝的頂峰時期。

但是唐代女子穿男裝也是有講究的,她們不穿那些傳統、繁瑣的禮服、法服,而是選擇男子的常服,也就是受到胡化影響的圓領袍衫。

當然敢在眾目睽睽下女扮男裝出門外出的並非普通平民女子,自然也是有著特殊身份之人,從現今出土的唐代壁畫、俑人中,可以看出女扮男裝者大多是跟隨在后妃、公主身後宮廷侍女,也有諸多上層社會的貴妃們著男裝。不過此時,女性著男裝仍是一件新奇之事,直到經歷了武周時期的女性政治活動,女性地位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後,社會上層女性穿男裝拋頭露面才成為常見之事。

到宋朝後,以「程朱理學」為主導的統治思想提出「存天理,滅人慾」,反對一切違背禮儀規範的行為,在這樣的社會風氣的禁錮下,女扮男裝的現象極為少見,士族女性幾乎無人再穿男裝,只有在宮廷中才能見到少數侍女穿男裝,不過與前代不同的是,這些著男裝的侍女雖然外穿男子的圓領長袍,但她們在袍下還會穿襯裙。

結語

古代女子受各種封建禮教束縛,為生活委曲求全,但她們依舊嚮往自由,依舊執著於美,她們不為男權主義的壓迫而有所逃遁,一件衣飾,一次出行,都源於她們對生活的熱愛,對自我的追求,她們抓住一切機會出行,細微處,夾縫中,皆是展現自我,喚醒對生命的熱情。

相關焦點

  • 女扮男裝那麼明顯,為何在古代,卻沒人能認得出來?
    ——卡爾·貝克 我們經常在古裝劇或者電影中看到女扮男裝的橋段,以我們現代人的眼力,一眼就能辨認出對方使女扮男裝,心想:「這也太明顯了吧,怎麼會認不出來?」 難道古人的審美觀和我們不一樣,這麼明顯的女扮男裝相都看不出來?
  • 古代「女扮男裝」真能一眼看穿?沒那麼容易,原因很現實
    女扮男裝這一回事,多次出現在古代。當然古代女子化作男裝,不是為了幹壞事。有很複雜的原因,而且古代女扮男裝不容易識破,但看這兩點就知道是不是女扮男裝了。
  • 凱特·布蘭切特 |女扮男裝的巔峰
    凱特·布蘭切特 |女扮男裝的巔峰從《花木蘭》到京劇《女駙馬》,從《新白娘子傳奇》到《梁祝》,從《倚天屠龍記》到《新笑傲江湖》,直到最新的《天盛長歌》裡的倪妮的扮相,我們從小到大接觸的古裝劇中,都少不了女扮男裝的這一反串套路,哪怕金庸老爺子也很喜歡這一設定
  • 不要再被電視劇給騙了,在古代,女扮男裝真的很難識破!
    不要再被電視劇給騙了,在古代,女扮男裝真的很難識破!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這樣的片段就是某一個女的為了躲避追殺或者是不想被人認出來而選擇女扮男裝,我們一般都會邊看邊吐槽,這麼明顯怎麼能認不出來呢?首先毫無疑問的是:女扮男裝的現象真的存在!花木蘭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她扮成男人是為了替年邁的父親上戰場,而她與那些男士兵平日裡相處,一起吃飯一起睡覺一起打仗,但是竟然沒有人發現她是一個女人,可以看出在那樣的時代女的扮成男的確實很難識別。為什麼我們能認出來而他們認不出來呢?這與我們的審美沒有關係,我們之所以能認出來可能是受了古裝劇的影響。
  • 古代「女扮男裝」,為什麼很少有人能看破,原因很現實
    導語舊時女子,幽居深閨,極慕男子桑弧蓬矢,馳騁四方之志。故而,往往改扮男裝,從六朝到明清,時有所見。她們或參與政事,或從軍徵戰,或尚俠懲強,或外地求學,尋覓知音,或遊覽山水,陶冶情性……大家常常在電視上看到「女扮男裝」的劇情,儘管故事情節敘述也確實別出心裁,但大家腦子裡通常都是會有一個疑問
  • 從齊景公小妾、花木蘭,到明清人物,看古書中女扮男裝文化源流
    中國古代的女扮男裝文化由來已久,很多小說和文學作品也喜歡讓女主人公穿上男裝。這些女扮男裝文化,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表現,也誕生出了各具特色的代表性形象。這些人物的行為目的各有不同,由此體現出不同的文化驅動因素。中國最早的女扮男裝文化中國最早的女扮男裝文化,應該追溯到春秋時期。
  • 女扮男裝絕非戲說:唐代的日常服飾有哪些外來元素?
    《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說:長安胡化盛極一時,此種胡化大率為西域風之好尚:服飾、飲食、宮室、樂舞、繪畫,競事紛泊;其極社會各方面,隱約皆有所化,好之者蓋不僅帝王及一二貴戚達官己也。胡化之風席捲大唐生活的方方面面,喜歡胡風的人更是囊括社會的各個階層,其中最能體現人們日常生活與審美的,莫過於服飾,而唐代服飾,色彩明豔、紋飾花哨,奢華而又標新立異,令人目不暇接。
  • 女子只能「三從四德」?巾幗不讓鬚眉,歷史上那些女扮男裝的奇女子
    說到女扮男裝,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花木蘭,木蘭扮作男子代替老父親從戎的故事早已為大家所熟知,"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忠於國家孝敬長輩,以女子之身上戰場殺敵12年,唐皇甚至追封她為"孝烈將軍",我們暫且不去討論12年時間是否真的沒人發現他是她,這份勇氣決心與毅力就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佩!女子只能從父從夫從子?
  • 女扮男裝絕非戲說:唐代的日常服飾有哪些外來元素
    《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說:長安胡化盛極一時,此種胡化大率為西域風之好尚:服飾、飲食、宮室、樂舞、繪畫,競事紛泊;其極社會各方面,隱約皆有所化,好之者蓋不僅帝王及一二貴戚達官己也。胡化之風席捲大唐生活的方方面面,喜歡胡風的人更是囊括社會的各個階層,其中最能體現人們日常生活與審美的,莫過於服飾,而唐代服飾,色彩明豔、紋飾花哨,奢華而又標新立異,令人目不暇接。
  • 女扮男裝絕非戲說:唐代的日常服飾有哪些外來元素?
    羃䍦本是胡羌民族的裝束,北朝時候傳入中國北方,大致模樣就是笠帽配上最長可垂至腳踝、遮蔽全身的紗,興許早些時候在北方民族的流傳有防風沙的實用作用,但傳入中原後,與《禮記·內則》中「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的需求不謀而合,於是羃䍦便成了北朝、隋、唐代早期女子出門的必備之物。
  • 女扮男裝的古代甜文:男主面對外人暴躁高冷,卻只對女主撒嬌纏人
    小編我來啦,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女扮男裝的古代甜文:男主面對外人暴躁高冷,卻只對女主撒嬌纏人。1、《傍上太子爺的遞煙日常》作者:且墨短書評: 女主2歲那會便已經是定下的太子妃,那時候5歲的太子男主便已經對她很好,像哥哥一樣很寵她。但本應該是天之驕女的女主卻被人陰謀拐走了,而且還認賊作父。不過這個拐走他的叛黨義父對不起所有人,卻對女主非常好。
  • 漢服妝造欣賞:女扮男裝漢服妝容
    如果你穿越回古代,變成一名官家小姐,然後發現自己指腹為婚的未婚夫被栽贓陷害了,你會怎麼做? 如果你女扮男裝,考取狀元,被要求迎娶當朝相女,你敢不敢娶? 如果九重天子發現了你女兒身,你會選擇皇上,還是選擇未婚夫?
  • 女扮男裝的那些劇
    立志要鼓勵他重返賽場的小蕾女扮男裝,與阿飛進入同一所院校就讀。3 《花樣少年少女》女主角盧瑞希因為崇拜跳高選手左以泉,不惜從美國轉校回來並女扮男裝混進男校櫻開學院就讀。幸運的是,她不但與泉同在一個班級,還成為了室友。不幸的是,第二天就被泉發現她是女生。但泉卻沒有戳穿這個謊言。
  • 強推三本女扮男裝的古言小說,女子不讓鬚眉,朝堂之上顯風採!
    今天向大家三本精彩的女扮男裝的古言小說。古言小說裡的女主本來就生存不易,有的是在後宅爭鬥,殺人不見血;有的是後宮之中艱難掙扎;還有一類就是最獨立蹊徑的女主女扮男裝。對於古代女子而言,女扮男裝難度太大了,如果既要女扮男裝又必須科舉做官闖蕩朝堂呢?這樣一想,就是十分有趣的設定。
  • 30本女扮男裝的小說,看女主如何扮男裝,撩妹耍帥
    這幾年,娛樂圈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颳起了一股「總攻」風,女明星們也頻頻上演女扮男裝的戲碼。攏起秀髮,束緊腰帶,褪去粉黛三兩分,就成了一個個翩翩美公子,柔弱中英氣十足,螢屏裡盡顯巾幗本色。女扮男裝,雖然在顯示生活中是難以實行的事,但是浪漫的作家們,會把這段情節放在小說中來得以實現,今天為大家盤點一波好看的女扮男裝文,你最愛哪一部~《自古養成空餘恨》作者:四藏溫江雪厲害了,朝中第一大奸臣,這輩子只被坑過一次——被陳家小姐陳從善用酷刑坑到立地爆炸。
  • 女扮男裝系列 ‖ 高分冷門優質古言強推
    一開始你可能覺得這只是篇人設比較特別的女扮男裝穿越文,或是女子科舉種田文,亦或落魄皇儲復仇文,其實它是篇集勵志、奮鬥、權謀於一體的逆襲文。所有人都告訴女主,她是帝姬,她是未來的皇帝,所以她要懂武功、懂科舉、知天下、察民情。她努力了多年,突然某天有人告訴她只是一個凡人,她只是真帝姬的替身而已。
  • 七本臣為君妻系列文:女主女扮男裝在朝堂,引得寡情的君王動凡心
    女扮男裝的將軍女主,戰場上打得突厥和叛軍聞風喪膽、朝堂上撩的皇帝一顆直男心突彎,一路憑神級的戰力和嘴炮功夫晉級成為人生贏家的故事。本文文筆古韻,展現了一個女子背負世家嫡長孫的重任,如何科舉為官的故事。人物複雜多樣,情節波瀾起伏。其中愛情故事錯綜複雜,撲朔迷離 ,讀來令人手不釋卷。本文描寫了一些古代科舉和官場的有趣事件,趣味盎然。不乏令人輕鬆愉悅,富含真實的朝代氣息。
  • ...女扮男裝把頭髮高高束起紮成髻的古裝女子,九公主靈動,東方不敗...
    古裝劇裡經常見到不少女扮男裝的女子,她們天生麗質,穿起男裝來亦是風度翩翩,俊朗不凡。她們的髮型多種多樣,比較常見的則是把頭髮全部高高束起,在頭頂扎個髻,既簡單又大方,令人賞心悅目。小編整理了以下幾位女扮男裝並把頭髮束起扎髻的古裝女子,大家一起來看看都有誰吧!
  • 圖說歷史 | 從《虢國夫人遊春圖》探討唐朝「女扮男裝」的現象
    仕女的面貌、服飾、器用皆為唐式,畫宮中仕女喝酒奏樂的場面。四人(圖中標①②④⑤)在玩笛弄瑟,吹簫彈箏,其中一名侍女在一旁擊板相和(圖中標③)。另外五人飲酒賞樂,姿態各異,圖中女子皆體態豐盈。二、政治參與度增強武則天稱王后,女性的政治參與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強,事實上不僅皇帝如此,很多王室貴族也都曾積極參與政事。
  • 古言小說推薦:女扮男裝
    給大家推幾本古言,女扮男裝,輕鬆搞笑+甜寵請大家多多支持!!1.《御前新賜紫羅裙》作者:釐梨PS:【強撩強寵,巧取豪奪,架空,男強女弱。男主:霍寧珘(zhou一聲)內容標籤: 情有獨鍾 甜文 女扮男裝這本還沒看,但收藏高,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