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女扮男裝文化由來已久,很多小說和文學作品也喜歡讓女主人公穿上男裝。這些女扮男裝文化,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表現,也誕生出了各具特色的代表性形象。這些人物的行為目的各有不同,由此體現出不同的文化驅動因素。
中國最早的女扮男裝文化,應該追溯到春秋時期。
《晏子》記載,齊景公的一位小妾,年紀輕輕很貪玩,常常偷偷的穿上齊景公的衣服。
一次被齊景公發現了,不只沒有怪罪於她,反而被愛妃女扮男裝的魅力所折服。於是,鼓勵愛妃多穿男裝,甚至還為其定製男裝。齊景公的其他妃嬪得知了他的古怪癖好後,當然紛紛效仿。一時之間,宮內女扮男裝風氣盛行。
漸漸,這股風還從宮廷刮到了民間。上到大臣,下到普通老百姓,女子都穿起了男裝。並且,常常相互比較,誰的男裝穿起來比較帥。大街上只見男子,不見女子,景象蔚為壯觀。
後來,這個情況被齊景公知道了,立即下令禁止。儘管他是這一切的始作俑者,但本是一時貪玩,沒想到會讓女扮男裝變成一種大範圍流行的文化潮流。
畢竟我國古代封建社會,十分講究禮儀文化,女扮男裝不合禮制。尤其齊國又自詡禮儀之邦,那麼多女子穿男裝,被其他國家的人發現,齊景公的面子往哪裡擱?
但人民也並沒有那麼好控制,依舊我行我素,將女扮男裝進行到底。即便齊景公用「裂衣斷帶」作為懲罰和威脅,都不管用。
後來,還是在晏子的建議下,先禁宮內,這才算控制了這股文化潮流。
而說到文學作品中有名的「女扮男裝」案例,當然少不了代父從軍的花木蘭。不同的是,齊景公時期女扮男裝的文化潮流,是為了好玩好看,而花木蘭則是為了正經事。
我們在課本上都讀過「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魏晉北朝時期長篇敘事詩《木蘭辭》,讓木蘭這個代父從軍的女英雄出現在人們的視野。
木蘭本是普通民間女子,因為朝廷徵兵,但父親年邁體弱,木蘭不得不穿上戎裝,扮演男性角色。最終憑藉自己的能力建功立業。
但這個時候的木蘭形象還很模糊。姓氏、年齡、生活時間和地點,都是一個謎,時至今日還爭議不斷。甚至歷史上是否確有木蘭其人,也是個問題。
我認為,無論木蘭姓什麼,她是隋唐時人,還是北魏時人也好,在戰亂年代,這類女性人物有存在的合理性。
畢竟,戰爭導致人力資源嚴重短缺,女子也要成為戰鬥人員。而漢朝以後,儒家文化對人們的影響又很大,女子走上戰場,被認為是有違「禮法」的行為。因此,木蘭掩飾身份,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而且,「木蘭」一旦存在,就不只一個,而是一群。木蘭成為了一個符號,一個代表北方民族豪邁性格和戰鬥精神的符號,也是孝順、勇敢和堅強等美好品質的代名詞。
這也是為什麼隨著時間推移,木蘭這個女扮男裝的人物形象,能夠越來越受人喜愛,並且成為中國文學作品中的一個經典。
而同時,她的形象也越來越清晰。到了明清時,真正具體起來。明代徐渭《雌木蘭替父從軍》中,木蘭有了姓氏,以及完整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經歷。現在,以花木蘭為題材的影視劇和動畫更是數不勝數。
明清時期的文人非常熱愛塑造女扮男裝的人物形象,女扮男裝文化走向頂峰。徐渭的另一部代表作《女狀元辭凰得鳳》中的女主角黃崇嘏也是其中典型。
黃崇嘏女扮男裝,當文官,從政,顯露出眾才華。後來被上司看中,想要招她為女婿。於是不得已,寫了一首詩辭官回鄉。
黃崇嘏的傳奇事跡最早記錄在史書《十國春秋•前蜀》中,後來在「三言二拍」和徐渭的作品中發揚光大。時至今日,黃梅戲《女駙馬》依然在唱著她的故事。
明清時的女扮男裝文化,除了沿用古書中的人物,還誕生了不少新的人物形象。
「三言二拍」裡就有很多這一類的女性形象,如劉方、謝小娥、聞俊卿、喜順娘和黃善聰等等。
從前女扮男裝形象大多不是文臣就是武將,相對單一。而明清小說裡的女扮男裝形象則豐富的多,行為目的也要複雜的多。
她們有俠女、有才女,也有普通百姓。有的是為了繼承祖產,有的是為了上學堂讀書,有的則是為了逃婚。
此外,《再生緣》等彈詞作品、《聊齋志異》等志怪小說也出現了不少「女扮男裝」類的女性形象。而在「才子佳人」小說中,不只有大量的「女扮男裝」,還有「男扮女裝」。
究其原因,我想與明清時期特有的經濟和文化特徵有關。
明清經濟發達,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城鎮經濟也日益發達,人們的商業社交活動隨之增多。這就令「女扮男裝」成為一種更有迫切性和必要性的行為。文學作品來源於現實,正是現實中出現了更多女扮男裝現象,才令明清時期的女扮男裝文化呈現井噴狀態。
同時,明清時人們思想也更為活躍,文化空前繁榮。人們開始有意願在文學作品中作出一些打破禮法的嘗試。也就是說,這時候文學作品中大量的「女扮男裝」形象,不只是女性意識覺醒的表現,更體現出文人身上主動的「反叛性」。這樣的反叛性在李贅「童心說」為代表的思想,以及《西遊記》、《儒林外史》等通俗流行讀物上面都有明顯體現。
小結:
從春秋時期齊景公小妾,到替父從軍的女英雄花木蘭,再到明清時期眾多文學作品中的女性角色,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古書中女扮男裝文化,是如何發生、發展的。
這個文化現象的背後,是古代封建社會中,女性意識不斷增強的縮影,也是文人反叛精神的體現。儘管現代社會中這種文化現象已經基本不復存在,但那些體現時代特色的人物形象,卻成為了永遠的傳奇,留在人們心裡。